① 英國有多久的歷史
829-2011 1200年左右 英國這個國家的歷史 不是大不列顛島的歷史 詳情可以自己去看網路英國的介紹
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
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
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
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 *** ,王權遭抑制。
1337年至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
1536年威爾士與英格蘭合並。
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
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
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
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
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
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
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
1973年1月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
歷史上,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是四個國家。
後來英格蘭和威爾士由聯姻合並,再後來,都鐸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伊里莎白一世無後,便傳位給她的外甥,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於是蘇格蘭和英格蘭合並。
後詹姆士的兒子查理被克倫威爾的革命軍推翻,克倫威爾統治期間武力征服了愛爾蘭。
1923年,英國國會決定將愛爾蘭分為2部分,南部的23個郡獨立為愛爾蘭共和國,北部的4個郡作為北愛爾蘭仍留在英國。
雖然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力減弱和經濟不景,但保守黨「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在1979年當選為首相後,便大力推行改革,倡議保守主義,成功削減福利開支和削弱工會的力量,令英國經濟復甦和保持國際上的影響力,然而與瑪格利特·撒切爾同黨繼任者梅傑首相任內英國經濟又陷衰退。
其後工黨托尼·布萊爾於1997年當選為首相後,提倡又被稱為「第三種道路」的社會自由主義,令英國經濟一直繁榮。
現在,英國不僅國家富強、在國際政治和外交舞台上依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而且經濟表現勝過其他發達國家,也是失業率最低的西方國家之一。
英國是英聯邦成員,並在1973年正式加入歐盟。
2010年5月11日,戴維·卡梅倫正式接替戈登·布朗,出任英國首相。
② 英國統治蘇格蘭300年,為何還是無法同化蘇格蘭
歷史上,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以哈良德長城為界。蘇格蘭原為獨立王國,在1707年5月1日和英格蘭合並。蘇格蘭同意合並的原因是當時與法國和波羅的海國家之間的貿易萎縮,加之國內農業歉收和海外殖民失敗,為了擺脫不利處境,與英格蘭合作成為其必然選擇,合並才能給蘇格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不過到了現代,英國已經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了,經濟實力也是大大下滑了。這就使得蘇格蘭的很多獨立派人員,又開始吵著要分家了!
可見,想同化一種文化談何容易!何況中華民族的文化的歷史根基能輕易的就能被同化嗎? 那些為西方文化的進入會帶來民族文化災難而擔心的人,是不是過慮了
③ 為什麼英國幾乎侵略了全世界,很少國家仇視它
英國在近代歷史上,率先開展了工業革命,提升了科技水平與經濟實力,增強了綜合國力,在世界都是處在領先的水平。
由於工業革命使整個社會經濟水平與國內生產力都獲得較快地發展,世界也由中世紀時候單一的個體逐漸聯系為一個整體。英國就正在工業革命之後生產力發展基礎上,借著世界緊密聯系的背景開展了殖民統治。
當英國殖民統治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時候,這些地方還沒有成立國家,基本都是土著人聚集的地方。如澳大利亞這個國家都是土著人比較多,依靠打獵與採集東西為生。而且土著人生活在澳大利亞,由於還處在部落階段,更加沒有國家的概念,自然對英國也沒什麼厭惡之情,比較都沒現代的“國家”理念。
雖然殖民侵略是比較討厭,但是一方面也會被被殖民地帶來先進的生產方式與技術,改變殖民地落後的文明狀況。所以,對殖民侵略也要一分為二看待。
④ 大英帝國全盛時期是哪位君主持續了多少年
一八三七年,年僅十八歲的肯特郡主維多利亞登基為英國女王,直到她在一九○一年逝世。維多利亞女王在位的六十多年當中,英國控制全球海權,主宰世界貿易,其廣闊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日不落帝國」儼然「可以與世界抗衡」。在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涌現出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麥克斯韋,莎士比亞以來最傑出的文學家狄更斯,自由主義政策的先鋒格萊斯頓和大名鼎鼎的外交家帕默斯頓,可謂人才濟濟。
帕默斯頓這個名字中國人可能有些陌生,不過很多中國人都知道他的那句名言:「大英帝國既沒有永恆的盟友,也沒有永恆的仇敵,只有永恆的利益。」在十九世紀中葉的歐洲,帕默斯頓勛爵可以說是無人不曉。此公於一八三○年首次出任英國外交大臣,先後擔任外相長達十六年之久;又在一八五五年和一八五九年兩次出任英國首相,直到他於一八六五年去世。在這三十五年當中,維多利亞帝國的對外政策深受帕默斯頓的左右。其謀略之深遠、手法之高妙、算度之精密,縱觀幾百年來世界外交史,除了中國大外交家周恩來,再無人能與之相提並論。
讓中國人永世不忘的鴉片戰爭,正是當時擔任外交大臣的帕默斯頓所發動的。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之際,著名導演謝晉拍攝的巨片>真實的記錄了這段歷史。正如這部傳世之作片首的題詞所言,「只有當一個民族真正站起來的時候,才能正視和反思她曾經屈辱的歷史。」
一八三九年林則徐虎門銷煙乃是挽狂瀾於既倒的英雄氣概,更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忠報國。不過,以林則徐的精明強干,只要他對海外的局勢有起碼的了解,就決不會選擇一八三九年來查禁鴉片。林則徐的失敗就在於他沒有認識到,他真正的對手不是廣州的那群鴉片販子,而是遠在倫敦的帕默斯頓。
歷史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混合體。英國步步東來直至用堅船利炮打破清朝的大門是必然要發生的事情,但這場戰爭在一八三九年爆發卻又有其偶然性。對西方缺乏最起碼了解的大清王朝誤打誤撞的選擇了一個最糟糕的時機。恰恰正是在一八三九年,帕默斯頓辦成了一件在歐洲外交史上影響深遠的大事:他創建了一個國家。
法國東北部和荷蘭南部沿海地區是一片無險可守的平原,任何控制了這里的敵對勢力都會構成對英倫三島的巨大壓力。一八一五年,正是在這片平原上的滑鐵盧,威靈頓公爵擊敗拿破崙,解除了有史以來對英國最大的威脅。自此之後,確保這片土地不落入任何歐洲大陸強權之手便一直是英國的目標。英國的第一次嘗試失敗了。維也納和會把這片土地劃歸荷蘭的結果是一八三○年革命爆發。一時間,法國、普魯士、俄羅斯和奧地利各國軍隊雲集,眼看一場大戰就要到來。
剛剛出任外相的帕默斯頓清醒的認識到,要想確保這片平原不成為反英勢力的跳板,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它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這個國家不僅要獨立,而且要中立,而她的中立必須得到歐洲的一致承認。經過整整九年堅持不懈的奔走斡旋連橫合縱,在關鍵時刻幾次動用英國主力艦隊在英吉利海峽陳兵示威,帕默斯頓終於成為奇跡的創造者。一八三九年,英法普奧俄五大歐洲強國簽署了承認比利時獨立的公約,並庄嚴的宣誓公認比利時為永久中立國。未經比利時的請求,締約國軍隊不得踏入比利時一步。
倘若林則徐禁煙是在一八三○年,全力周旋比利時事務的帕默斯頓就很可能無暇東顧,被集中在本土的英國艦隊也根本抽不出兵力開赴遠東。而一八三九年比利時公約剛剛簽署,整個歐洲聽到帕默斯頓勛爵的大名都在發抖。在討論「廣州事件」的內閣會議上,外交大臣用拳頭錘著桌子咆哮道:「這不僅關繫到英國商人的利益,而且關繫到女王陛下的尊嚴。」戰爭的決策就這么定下來了。
比利時公約對於俄奧兩家關系不大,樂得做順水人情;法德卻都受到了這片緩沖帶的限制;佔了大便宜的只有英國一家。帕默斯頓的成功一舉奠定了英國「歐洲大陸勢力均衡」的外交政策,大英帝國的國家利益變成了歐洲的「正義與公理」。一八七○年普法戰爭期間,英國首相格萊斯頓即援引這項公約要求交戰雙方不得侵犯比利時的中立,儼然是歐洲秩序維護者的派頭。一九一四年英國對德宣戰同樣是援引比利時公約,勞合喬治在演說中公開斥責德國背信棄義入侵比利時是「不折不扣的惡棍」。相比美國當年在「上海公報」中全盤接受中國的條件,如今又拿著惡棍的帽子到處亂扣,不能不反襯出不列顛紳士「帝國的手腕」是何等的老辣!
倘若是以帕默斯頓一流的手法,海灣戰爭之後必然是在優勢地位下和薩達姆簽署和約,隨即恢復和伊拉克的貿易;同時和沙烏地阿拉伯與科威特簽署條約,從法律上確定美國駐軍的權利;再抓住機會壓以色列讓步,按照當年美國自己制訂的聯合國決議實現以巴分治。如果以色列不放心,那可以正式簽署美以共同防禦條約,甚至安排以色列加入北約。現在回頭看,那是和平解決以巴爭端,從而使美國擺脫中東負擔唯一的機會。倘若當年走出這三步棋,中東早就全成了美國的勢力范圍,何至於如今搞得如此被動!
維多利亞帝國的衰落
「帝國的手腕」再厲害,也必須建立在實力基礎之上。帕默斯頓敢於發動鴉片戰爭,還不是因為英國海軍部告訴他:「只要英國一艘戰艦,半個夏天就能消滅清朝的全部水師。」維多利亞帝國的統治地位在一八六五年帕默斯頓逝世之際達到了頂峰:「北美和俄羅斯的平原是我們的谷倉;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礦區;加拿大和北歐半島為我們種樹;澳大利亞為我們牧羊;還有阿根廷為我們養牛;仳魯送來白銀,南非進貢黃金;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至於我們的棉花種植園正在從美國南部向地球一切溫暖的地方擴展。」
把這些用詞稍加改動,就可以立即用來形容美國人以當今世界主人自居的感受:歐洲各國是美國的小兄弟;俄國人是美國的手下敗將;印度人給美國編寫電腦程序;中國人給美國製造日用百貨;被打趴下了的日本則是美國領導下的仆從國家;歐佩克進貢石油,台灣人求賜軍火;聯合國是美國的傳聲筒;北約是美國的御用打手;世界銀行是美國的慈善機構;從喬治亞到菲律賓,美國大兵正在充當保護人;從東亞到非洲,綠色的美元是財富的象徵;至於山姆大叔不大方便出手的事情,自有土耳其以色列澳大利亞巴基斯坦等無數小伙計鞍前馬後......
現在的時光是美國的「維多利亞時期」,美國甚至比當年的維多利亞帝國更加強大。然而,當維多利亞女王在一九○一年逝世時,又有多少英國人能意識到大英帝國百年的全盛時期即將隨她而去,預見到了即將到來的那兩場可怕的戰爭?事實上,維多利亞帝國興盛的緣由恰恰正是其必然衰落之所在。大國的興衰又豈是人力可以強求的?
英格蘭占據壓倒優勢的製造業、英格蘭堅不可摧的海上優勢和英格蘭無與倫比的金融體系構成了維多利亞帝國興盛的三大支柱。一八六○年的英國以全世界區區百分之二的人口,卻生產了全球百分之五十三的鋼鐵和百分之五十的煤炭,消耗了世界一半的原棉,控制著三分之一的世界海運。大英帝國一年的能源消耗竟然是俄羅斯的一百五十五倍!經濟學界估計,當時英國一國的工業在歐洲占約百分之六十,全世界約百分之四十五,可謂不折不扣的「世界工潮。
強大的生產能力和英國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給予了她海上霸權的地位。作為島國,英國的安全不象歐洲大陸國家那樣依賴強大的陸軍。當拿破崙的大軍所向披靡之際,近乎於瘋狂的造艦運動使得皇家海軍的實力比其主要對手的總和還遠為強大。克里米亞戰爭中英國參戰之前俄國艦隊的耀武揚威和英國參戰之後俄國人在遠程大炮轟擊下的東躲西藏,在整個歐洲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權的壟斷讓英國人得以放手擴展自己的殖民地。大英帝國的「海外屬地」在維多利亞時期以每年十萬平方英里的速度增加。當英國第一枚郵票發行時,凡是太陽升起的地方,都有維多利亞女王的肖像。
海權保護下的英倫三島成了歐洲的安全天堂,發達的工商業和廣闊的殖民地提供了理想的投資場所,議會又制訂出一項項法律保護投資者的權益。十九世紀中葉起,倫敦的金融業進入空前的繁榮時期,英國成為製造業、貿易和資本流動的中心。可以看出,英國這三大優勢相輔相成,組成周而復始的良性循環,支撐著日不落帝國的太陽。
然而,太陽也有落山的時候。一八七三年的全球大蕭條之後,大英帝國的三大支柱迅速動搖,其速度之快似乎也和英國不可一世的統治地位成正比。
在大蕭條的沖擊下,自由貿易體系全面崩潰。新興的美國和德國築起關稅壁壘,嚴重打擊了英國的出口;而美德企業卻迅速的吸收最新的技術和管理而後來居上。一九一三年,英國的工業產值已經下降到全世界的百分之十三點六,落到了美德兩國之後。在技術領域,英國也已優勢不再。歐洲人最先發明的汽車卻是在美國實現了大規模生產;以嚴謹認真著稱的德國人則在化學工業上占據了領導地位。技術進步迅速擴展到了軍事領域,空軍和潛艇的投入戰場對英格蘭的海權構成致命打擊。過去以長長的一支艦隊維持英國的安全,猶如千鈞系之於一發。現在,歐洲大陸上的強權既可以從空中威脅英倫三島,也可以從水下攻擊英國的海上生命線。英國人歐洲安全天堂的日子到頭了。本土「絕對安全」和製造業優勢地位的喪失不可避免的沖擊到英國的金融體系,大批資金從歐洲流向北美。後起的德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嚴重威脅了英國的殖民利益。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把大英帝國推進了危險的下墜螺旋。邱吉爾打贏了兩場對德國的大戰,卻無法挽回英國跌落成一個不多不少的中等強國。
當年歐洲發明的汽車技術在地域廣闊的美國得到全面發展,而今天美國推出的網路技術同樣是在亞洲更有前途。用導彈防禦維護本土的「絕對安全」是一個遙遠的夢想,而人們卻已經發現美國人的假賬原來比誰做得都大。這難道不和維多利亞時期的往事驚人的相似嗎?難道不值得那些口頭反美內心崇美的「愛國者」們深思嗎?林則徐在鴉片戰爭中失敗了,可今天的香港又是屬於誰的呢?誰笑到最後,誰才笑的最好。
傳說當年吳王稱霸大賞功臣,不料功勞最大的孫武卻堅辭相國之任,固請還山。吳王請伍子胥力挽,孫子答曰:「暑往則寒來,春還則秋至。今四境無憂,王恃其強盛,驕樂必生。吾非欲自全,並欲全子。」即使是深諳春秋手法的帕默斯頓勛爵恐怕也悟不到這一層上。
西方文明解放人的慾望,並從中產生驚人的力量。於是人們便總是迷信力量的強大,以為強大就能帶來永恆。可是從羅馬到蘇聯,西方歷史上一個又一個強盛無比的帝國又有哪一個能傳到千秋萬載?有哪一個能逃避先上升後下墜的「馬鞍型曲線」?不,他們不會明白這是為什麼,他們不會明白林則徐為什麼會寫下他生平最得意的對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⑤ 英國有多少年的歷史,西方除了中國還有哪個國家歷史最長
英國有多少年的歷史
英國的話,比較復雜
1284年成立的 Kingdom of England是最早的原型,當時只有英格蘭
1535年控制了威爾士地區
1707年協議控制了蘇格蘭,建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1800年完全合並愛爾蘭領土,建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這一年可以作為現代英國成立的時間)
1922年部分愛爾蘭地區獨立
如果從1800年算現代英國的話,是206年
還有哪個國家歷史最長
埃及的文字記載比中國的要早很多,公元前3200多年在埃及建立第一個統一的國家,到現在5000多年了
中國的信史並不長,夏代的還在考證中,能明確有文字的只是商代,算上夏代公元前2183 年到現在也就4000來年,而且甲骨文出土的商代到現在就只有3千多年
夏、商、周大概是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這一段:
埃及處於古埃及,從第七王朝到第二十一王朝,文明主要集中在尼羅河下游,並且在公元前343年被波斯滅亡。當時文明程度很高,建造了金字塔、神廟等一系列建築。
印度,在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是"哈拉巴文化",基本上是青銅社會,此後是雅利安人的天下,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到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這一段時間裡面文化、經濟、自然科學都相當發達
希臘歷史比較晚,在公元前5、6世紀才比較發達,主要是城邦制,而在這之前的公元前1400年左右是克里特文明和麥錫尼文明,到前1200年多利亞人的入侵毀滅了麥錫尼文明。要到大約公元前700年才開始應用鐵器等。
古羅馬就更加晚了,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義大利半島沒有建立大規模政權,應用銅器。公元前8世紀左右羅馬城建立,開始擁有文字,公元前6世紀,羅馬的共和制建立(至於凱撒什麼的要道公元前40幾年,中國已經是西漢末年了)
兩河文明的發源要比夏朝早,夏朝的時候是蘇美爾人重新復興,統一了蘇美爾和阿卡德,建立了烏爾第三王朝,後於前2006年被埃蘭人和阿摩利人所滅。阿摩利人在前1894年建立起巴比倫城邦,到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時逐漸強大,統一兩河流域,建立了古巴比倫王國,並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到前1595年被赫梯所滅。
隨後統治兩河流域的國家是亞述帝國。到前7世紀,亞述帝國在亞述巴尼拔在位時國力達到鼎盛,進入鐵器時代。到前605年被迦勒底人所滅。
迦勒底人於前626年在巴比倫建國,史稱新巴比倫王國,修建了空中花園,到前538年被波斯帝國所滅
總的來說大家的文明程度都比較高,由於你說的夏商周這三代本身跨越了1800年左右,所以難以直接比較,從文化的悠久程度來說埃及和兩河要比較早。
單從夏朝建立這一時間段來看,即公元前2100年左右來看,埃及是第六王朝、希臘、 羅馬都還是野人、印度開始用青銅、兩河建立了烏爾第三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