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鴉片貿易是什麼時候終結的

英國鴉片貿易是什麼時候終結的

發布時間:2025-09-13 06:29:13

Ⅰ 清朝鴉片戰爭,英國真的只是為了進行貿易的嗎

首先,就在1833~3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壟斷權,被英國國會終結了。



商人都是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的,你不讓我去中國茶葉生意,我就一定聽你的嗎?當然不可能了。英國的游商散販們,和英國東印度公司之間,也是各種鬥法鬥心眼的。

Ⅱ 什麼是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簡介
日期: 1840年6月28日 - 1842年8月
地點: 中國
結果: 英國勝利
起因: 虎門銷煙
領土變更: 割讓香港島予英國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侵略者在其它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支持下,向古老封建的中國發動了一次侵略戰爭。由於這次戰爭是英國強行向中國傾銷鴉片引起的,所以歷史上叫做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由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華民族開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難、探索、斗爭的歷程。
嘉慶中葉後,清朝的統治日趨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國」自居,虛驕自大,閉目塞聽。而同一時期的歐美列強卻有長足發展,並把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作為他們擴大海外市場的主要目標。而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國」思想,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外來的產品的需求很小。外國商人為攝取暴利,從華南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鴉片的輸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鴉片的泛濫,影響了民眾的身心健康,使吏治敗壞導致中國白銀外流,政府財政收入短絀。道光延續自雍正以來的禁煙政策,但鴉片走私不但不見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態的發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覺。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討論禁煙的看法,朝野對禁煙的看法不一,最終打動道光帝的是當時湖廣總督林則徐的禁煙奏摺。林則徐一針見血地指出:鴉片不禁,幾十年後會弄的國貧民弱「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這種局面顯然是道光帝無論如何也不想看到的,「兵」「銀」是封建統治的兩大死穴。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
林則徐1839年3月抵達廣州,隨即開展禁煙,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曉諭外商呈交鴉片。同年6月3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二萬余箱(200多萬斤)鴉片。中國的禁煙措施,遭遇英國政府的強烈反對。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在林則徐的部署下,廣州軍民嚴陣以待。英軍無隙可乘,逐北犯廈門,也未得逞。又進犯並攻陷浙江定海,繼而又前往天津海口,將英國外交大臣的照會送交直隸總督琦善,琦善受命前往天津虎門口外的穿鼻,與英軍統帥談判,議定草約,稱為《穿鼻草約》。中國割讓香港,賠款六百萬圓,英國歸還定海,兩國國交平行等。清政府大為震怒,於是清政府於道光二十一年一月對英宣戰,並派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率兵赴廣東作戰。次月,英軍攻佔虎門炮台,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琦善被鎖拿入京問罪。同年四月,廣州城郊三元里發生民眾自發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入侵的勇氣。
同年夏秋,英軍繼續擴大戰火,先後攻陷福建廈門,浙江定海,鎮海和寧波。皇侄奕經奉命赴浙江主持軍務,連遭挫敗,逃至杭州。道光二十二年,英軍攻陷吳淞口炮台,守將陳化成戰死。之後,英軍一度侵佔上海,寶山,又闖入長江,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繼而直抵江南重鎮---南京城下。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軍的炮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他規定中國割讓香港,賠償二千一百萬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議關稅,而通過《南京條約》補充文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的簽訂得到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優惠國待遇和開設租界等特權。美國,法國隨之也接蹱而至,先後脅迫清朝政府與他們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驅逐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強佔了澳門。
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使中華帝國關閉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門,從此被英國的尖兵利炮打開。從此再也不能復合,美國總統泰勒隨即派全權大使乘軍艦到廣州,清政府已成驚弓之鳥,急忙跟他簽訂《望廈條約》。
法國軍艦開到廣州海面示威,宣稱將北上攻擊舟山群島,道光帝連忙跟他簽了《黃埔條約》。幾個中國人聽都沒聽過的西方國家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普魯士(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荷蘭,丹麥,瑞典等等,「一些中國曾經聽說過,或從沒有聽說過的彈丸小國,在過去就是前來進貢也不夠資格的,現在排隊而來。」(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下卷)他們一一和中國簽訂了條約,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條約》中英國人一樣享有的特權。中華帝國頓時陷入半殖民地狀態。五千年來,從未受此侮辱。

鴉片戰爭的背景
一、鴉片戰爭前的國際國內形勢
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劃時代的重大事變。中國近代歷史就是以此為開端的。鴉片戰爭為什麼爆發?中外史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有的西方學者認為這場戰爭爆發是由於「商務上的誤會」,有的認為是導源於「東西方文化之間的沖突」。有的說這是一個純偶然性的事件。鴉片戰爭的爆發絕非偶然,我們可以在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發展、演變中考察一下它的歷史背景,也就是戰前世界和中國的社會歷史概況。
(一)國際
1、英國
英國是世界資本主義的發祥地。繼17世紀40年代最早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之後,18世紀又率先實現「工業革命」,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工業園。到鴉片戰爭前後這個時間,英國每年的煤產量達到3000多萬噸;生鐵產量達到140萬噸;機械紡紗業所用的棉花量達到5億二千多萬磅;築成鐵路數千公里。當時英國已有2/3的勞動人口從事工業生產,有許多巨大的工業城市,首都倫敦的人口發展到二百幾十萬。從對外作戰所必需的海軍力量看,到1836年時,英國已擁有大小船艦500餘艘。
2、法國
法國當時是僅次於英國的第二號資本主義強國。18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在資產階級時代最大、最徹底的一次革命,它一掃法國先前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資產階級政權,工業生產也得以比較迅速地發展。不過,鴉片戰爭前夕,從工業的一些主要指標看,還遠遠落後於英國。
3、德國
德國從19世紀30年代起資本主義工業也有較快地發展,但直到50年代德國還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德意志聯邦中包括普魯士等三十多個獨立國,各自為政,這樣又使資本主義發展受到嚴重阻礙。
4、美國
美國是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在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前夕,即1775-1783年取得反對英國殖民主義革命戰爭的勝利,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從它建國到進入十九世紀中葉的時候(鴉片戰爭爆發之時),僅短短的五、六十年的時間,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速度是迅猛可觀的。特別是在19世紀初葉,迅速發展商業,獲取巨額利潤。在1805年,美國商人曾經掌握國際貿易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見美國善於把握時機進行競爭之一斑。總之,美國雖說後起,但顯示出咄咄逼人之勢。
5、俄國
俄國是一個長期在封建農奴制統治下的國家,直到19世紀前半期封建經濟仍占統治地位。沙俄雖然在經濟上比較落後,但它瘋狂破壞歐洲的革命運動,而且是最早侵略中國的國家之一,早在17世紀中葉的時候,它就把侵略活動推進到中國的黑龍江流域(著名的雅克薩戰役、尼布楚條約即當時中國反抗沙俄侵略的事件或產物)。此後它一直覬覦對中國進行侵略。
(二)中國社會的基本特點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雖說已到了封建末世,新的社會因素漸多地進行了量的積累,在一度程度上呈現一種新舊交互滲透的過渡性狀況。但是總的看來,社會的舊格局、舊面貌基本保持著。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依然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並且這種矛盾較前更嚴重激化,封建統治面臨危機。資本主義萌芽有所增長,但封建制度沒有改變。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清王朝已經走上衰敗的道路,政治黑暗,國防薄弱,財政拮據,國勢日衰,到了19世紀以後,嘉慶、道光王朝更呈江河日下之勢。
1、落後的經濟
統治中國的清王朝,經過「康乾盛世」已進入了危機四伏的「衰世」。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在全國占據主導地位。土地兼並的現象十分嚴重,大量耕地集中在貴族、地主手中,皇帝是全國最大的地主。據1812年(嘉慶十七年)統計,皇帝直接或間接掌握的土地達83萬頃。乾嘉之際的權臣和坤就占田8000餘頃。道光年間的大官僚琦善則有地252頃。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只有很少或者完全沒有土地。廣大農民在封建地租、賦稅、徭役和高利貸的重重盤剝下,陷於貧困破產和流離失所的悲慘境地。農民階級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
2、腐敗的政治
清王朝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已腐朽不堪。皇帝專橫獨斷,驕妄自大,沉醉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一般封疆大吏愚昧閉塞,官場貪污成風,吏治敗壞。乾嘉以來,清政府從中央到地方的高級官僚當中,多次揭露出驚人的貪污案件,這不過是因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而揭發出來的一小部分丑聞而已(如和?|案)。當時有人將清朝皇帝查辦貪污案諷刺為「宰肥鴨」。貪污在清統治集團中成為不可遏制的一種流行病。結黨營私,在當時統治集團中也形成惡劣的風氣。
3、廢弛的軍事
鴉片戰爭前夕,清朝的八旗兵和綠營兵編制上雖有八九十萬人,但缺額甚多,武器落後,主要使用刀矛弓矢等冷兵器,而且軍務廢弛,缺乏訓練,軍紀敗壞,國防力量十分虛弱,每年消耗餉銀二千萬兩以上(占當時清朝年財政收入的將近一半),都到了腐朽不堪的程度。
4、沉悶的思想文化
清朝統治者還實行嚴酷的文化專制政策,沿用八股取士的科科舉制度。大力提倡空疏的宋學即理學和脫離實際的漢學,並大興文字獄,鉗制和禁錮士人的思想。當時思想界處於一種相當麻木、壓抑和沉悶的氛圍中,但是龔自珍頗有「眾人獨醉我獨醒」的勢頭。他長歌當哭,不遺餘力地揭露和抨擊時弊。
5、閉關自守的對外關系
鴉片戰爭以前,盡管清王朝保持比資本主義落後了一個時代的封建制度,盡管它已經相當地沒落腐敗,但是,它卻是一個擁有主權的獨立國家,還沒有被外國控制。清王朝採取的對外關系政策是「閉關」政策。「閉關」政策肇端於明朝的「海禁」,是明、清某些時候實行過的一種政策,閉關政策它既有前後聯系、一脈相承的一面,又有在不同的時候,實施的背景、目的、具體內容、辦法各不相同的一面,所以應作具體分析、我們這里要著重了解的也可以說特指的,是乾隆以後的閉關政策,也就是限廣州一口通商時期的這種政策。清統治者把閉關政策當作外交的武器來使用,無異於一個人舞紙劍而自詡英雄。閉關政策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國人,但是從長遠、從全局來看,這一政策,沒有也不可能起到抵制殖民侵略的積極作用,反而限制了中國自己,到頭來是作繭自縛了。所以從根本上說這是一項消極的、落後的、錯誤的政策。
二、非法的鴉片貿易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一)鴉片煙毒在中國的泛濫
1、鴉片煙毒泛濫的原因
●自然經濟的抵抗
●閉關政策的影響
鴉片戰前,因為中國是一個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封建帝國,對外國商品的需求量很有限,同時也因為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暫時了限制了對外貿易規模,這給英國商品的向中國輸入以頑強的抵抗。英國輸華的商品主要是紡織品、金屬製品和從印度運來的棉花,後兩種商品能夠賺點錢但數量有限。大宗紡織品則虧損。而它又亟需中國的茶葉、生絲等商品。在若干年裡,中英正常貿易,中國方面一直保持著出超的地位。直到19世紀30年代初,出超額每年仍在200-300萬兩白銀以上。英國資產階級跟中國做買賣,目的是要贏利賺錢的,這種貿易格局當然是他們不能容忍的,要想辦法找門路改變。他們找到了一件法寶,這就是鴉片貿易。從根本上說是為了適應其殖民侵略的需要,其直接原因就是為了扭轉它在對華貿易中的不利地位。
2、鴉片煙毒的泛濫及其嚴重後果
19世紀以後,英國開始收大量鴉片輸入中國,它不惜採取賄賂官吏甚至武裝走私等卑劣手段。在19世紀的最初20年中,英國從印度輸入中國的鴉片每年平均約4000箱。30年代激增,到1839年就達將近40000箱。除了英國以外,這時還有美國商人從土耳其販來中國鴉片,但為數較少。由於英國對華輸入鴉片數量的激增,從19世紀30年代起,在它對華貿易總值中,鴉片就佔到1/2以上,到鴉片戰爭時英國在對華貿易中由入超變為出超。
●中英的正常貿易發生了變化
通過鴉片貿易英國在對華貿易中變入超為出超,變劣勢為優勢,中國變出超為入超,變優勢為劣勢,原來英國在廣州貿易中虧損,「1821年英商運至廣州的天鵝絨,剪絨、印花布虧本60%以上,1826年增入的棉布也虧本10%左右。東印度公司在廣州的整個進口生意中,幾乎沒有一年不虧本的」。但是鴉片貿易卻給東印度公司、英屬印度殖民地政府和鴉片販子帶來巨大利益。中英的正常貿易發生了變化。
●破壞了中國金融的平衡
鴉片戰爭前夕,中國每年的白銀外流量起碼在一千萬兩以上。白銀大量外流又引起了一連串的社會惡果:最直接的是造成銀貴錢賤。當時清朝實行的是銀錢並用的雙軌制,白銀外流國內缺少使得銀錢比價變動,例如1794年白銀一兩兌換銅錢一千文,到1838年時就需一千六、七十百文銅錢,而向政府納賦稅時須折成白銀,這樣他們實際上要多交百分之六、七的賦稅,大大增加了負擔,受剝削更重了;由於銀價上漲,各省拖欠的賦稅也就日益增多,這樣也造成了清政府的財政危機。
●加深了清廷統治機構的腐敗
鴉片戰爭前夕有人估計,在京官中有十分之一、二地方官中有十分之二、三吸食鴉片,至於「刑名,錢谷之幕友,則有十分之五六,長隨,胥吏更不可勝計」。正如馬克思所說:「浸透了天朝的整個官僚體系和破壞了宗法制度支柱的營私舞弊行為,同鴉片煙箱一起從停泊在黃埔的英國躉船偷偷運進了天朝。」(《馬恩選集》第2卷26頁)統治者營私舞弊,中飽私囊,任意揮霍,最終必然是加重人民的負擔,激化階級矛盾,這樣就更加重了清朝的危機。
●損害了中國人的健康
從上至下吸食鴉片的人日增,鴉片的吸者當中,也不光是統治階級及其附屬者群體所屬,也有些下層勞動者。他們本無吸食鴉片的經濟條件,然而一失足便不易自拔,染上煙癮後不但身體受損,甚至完全喪失了勞動能力,而且往往伴隨著品質、道德的淪喪。鴉片在當時對中華民族身心的危害是無法計量的。
(三)禁煙運動始末
1、馳禁與嚴禁的爭論
清政府主要是出於自身統治方面的考慮,早在鴉片尚未嚴懲泛濫的時候,自嘉慶朝以來,就多次提出禁煙的問題,但基本上流於空言,未見實效。但隨著鴉片泛濫的日益嚴重,時至鴉片戰爭前夕的時候,可以說已經到了攸關清朝統治生死存亡的地步,於是禁煙問題提上了緊迫的議事日程,形成嚴禁派弛禁派對壘爭持的激烈爭議。
嚴禁派的代表人物是鴻臚寺卿(掌管朝祭禮儀之官)黃爵滋和時任湖廣總督的林則徐。提出了具體辦法,就是用嚴刑峻法,重治吸食:廣傳戒煙葯方,限期一年戒絕,過期仍吸食者,平民處死刑,官吏加等罪--不但犯官治罪,而是其子女不準考試。鄰里互相監督,對知情不舉包庇吸食亦予治罪,對舉報者則予獎勵。
弛禁派的代表人物有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直隸總督琦善和太常寺卿(掌握祭禮樂的官員)許乃濟等人。提出取消鴉片禁令准其公開賣買,照葯材納稅(不過只准以貨易貨,不準用銀子購買,認為這樣可以防止白銀外流)。並且提出國內種植鴉片不予限制,國產鴉片多了,洋商無利可圖,外國鴉片即可不禁自絕。
道光皇帝經過一番權衡,傾向於嚴禁派,召見林則徐進京,深入討論禁煙問題,最後於1938年12月,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並節制廣東水師,馳赴廣州查禁鴉片。
2、林則徐領導下的禁煙運動
林則徐於1839年3月到達廣州。林則徐與鄧廷楨,在人民群眾的支持幫助下,整頓海防,嚴拿煙販,懲處受賄賣放的水師官弁。並且通過多方面的調查,掌握內幕情況。與此同時,他對外國鴉片販子也採取嚴厲的措施,責令外商將躉船上所存的鴉片,造具清冊,聽候收繳,並具甘結,聲明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即沒收,人即正法。林則徐堅決表示,「若鴉片一日示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 最後,英國鴉片販子被迫繳出二萬余箱。美國煙販繳出1500餘箱。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主持在虎門海灘銷毀收繳的鴉片,使禁煙運動達到最高潮。是近代史上著名的「虎門硝煙」。

Ⅲ 英國是什麼時候開始禁煙的

1891年,英國下議院以160票對130票通過了禁止鴉片貿易的動議。
1906年自由黨在大選中獲勝組閣,童年05月在自由黨的推動下,英國國會正式通過了禁運鴉片的議案。第二年,即1907年08月中英兩國達成禁煙協定,英國承諾以十年為期,英國每年遞減鴉片輸入量的十分之一。最終在十年後,停止並禁止對話輸入鴉片。

閱讀全文

與英國鴉片貿易是什麼時候終結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白木是什麼木 瀏覽:393
中原王朝為什麼不去印度洋出海口 瀏覽:781
許願池在義大利哪個城市 瀏覽:534
伊朗匯錢到中國什麼時候恢復 瀏覽:79
英國女王的媽媽現在在哪裡 瀏覽:951
1840年的英國經濟如何 瀏覽:146
燕窩在印尼叫什麼意思 瀏覽:718
伊朗石油現在什麼結算 瀏覽:350
英國房子要交多少稅 瀏覽:357
印尼回國買不到機票怎麼辦 瀏覽:617
伊朗科學家為什麼遭暗殺 瀏覽:542
為什麼說義大利是最搞笑的列強 瀏覽:227
中印戰爭打進印度哪裡 瀏覽:511
中國幾億人欠債以後怎麼辦 瀏覽:316
伊朗怎麼看美國騷亂 瀏覽:589
中國北大荒是哪個區 瀏覽:83
東京奧運會伊朗金牌是什麼 瀏覽:576
英國鴉片貿易是什麼時候終結的 瀏覽:745
從中國去富士山怎麼走最快 瀏覽:734
韓國人在印尼吃什麼 瀏覽: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