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荷蘭和英國的歷史關系。
由於有著強大的造船業以及良好的制度保障以及強大的金融支撐,荷蘭在17世紀完全壟斷了世界貿易,17世紀真正成為「荷蘭世紀」。
荷蘭17世紀上半葉對海上的壟斷權,成為後起的英國海外擴張最大的障礙和威脅,雙方爆發了激烈的戰爭。英荷戰爭使荷蘭從海上霸主的地位上跌落下來,從此再也沒有恢復昔日的輝煌。
英國於16世紀晚期,挫敗了西班牙海上霸權,打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壟斷局面,逐漸發展成為強大的殖民主義國家。它要求獨占海權、獨占原料、獨占市場,這使英國同荷蘭的斗爭不可避免,並由競爭、搶奪發展到武裝沖突。
1651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新的《航海條例》,規定一切輸入英國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載運,或由實際產地的船隻運到英國,不許其他有航運能力的國家插手。
荷蘭一向以商船多、體積大、效率高、組織完善而成為貿易中介國家和全世界商品集散的中心。英國的新航海條例顯然是對付荷蘭的,以打擊它在英國對其他國家貿易中的中介作用。荷蘭反對英國的航海條例,英國拒絕廢除航海條例,這就導致了英荷海上大戰。一共有三次。
第一次英荷戰爭(1652—1654年)。1652年5月,兩國艦隊在多佛海峽發生沖突,7月8日荷蘭正式宣戰。英國海軍封鎖了多佛海峽和北海,攔截荷蘭商船,荷蘭則組織艦隊護航。年8月,荷蘭集中海軍力量與英國決戰被擊敗,英國控制了制海權,使依賴貿易生存的荷蘭經濟癱瘓。1654年4月,兩國簽定《威斯敏斯特和約》,根據這一和約,荷蘭實際上承認了航海法案。
第二次英荷戰爭(1665—1667年),是由於英國佔領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而引起的。1665年1月24日,荷蘭對英宣戰。1666年2月,法國和丹麥同荷蘭結成同盟。在1666年6月11—14日的敦刻爾克海戰中,廖特爾海軍上將統率的荷蘭艦隊擊敗了英軍,但未能鞏固既得的戰果。同年8月4—5日於北福倫角再度交戰,荷軍敗北。1667年6月,荷蘭海軍封鎖泰晤士河口,殲滅部分英國艦只。由於倫敦直接受到威脅,英國被迫於1667年7月31日締結《布雷達和約》,英國佔有新阿姆斯特丹,但將英軍在戰爭期間佔領的蘇利南(在南美)歸還荷蘭。
第三次英荷戰爭(1672—1674年)。1672年5月,英法聯合對荷蘭宣戰,分別從陸地和海上發動進攻,荷蘭無法低擋法軍進攻,被迫掘開海堤淹沒國土,才使法軍撤退。1673年3月荷蘭海軍擊退英國艦隊。6月英法聯合艦隊與荷蘭進行了兩次斯庫內維爾海戰,8月法國退出戰爭,英荷都無力繼續戰爭,於1674年2月簽定《威斯敏斯特和約》,戰爭結束。
長達幾十年的海上戰爭使荷蘭失去了大量殖民地和對航路的保障,國力一落千丈。從此這個昔日的「海上馬車夫」將韁繩交給了英國,自己淪為歐洲二流。
(1)荷蘭和英國有什麼矛盾擴展閱讀:
荷蘭在1648年以前先後受到哈布斯堡王朝、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的統治,1581年成立尼德蘭聯省共和國(荷蘭共和國), 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認其獨立,並在17世紀時達到鼎盛時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霸主,曾被譽為海上馬車夫。1815年成立王國,1848年確立君主立憲政體。
荷蘭是世界有名的低地國家,本土設12個省,下設443個市鎮。首都設在阿姆斯特丹,但是其中央政府、國王居住辦公地、所有的政府機關與外國使館、最高法院和許多組織都在海牙。
國土總面積41864平方千米,位於歐洲西偏北部,是著名的亞歐大陸橋的歐洲始發點,與德國、比利時接壤。還是歐盟和北約創始國之一,也是申根公約、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荷蘭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以海堤、風車、鬱金香和寬容的社會風氣而聞名,在對待毒品、性交易和墮胎的法律是全世界是最為自由化的。荷蘭是全球第一個同性婚姻與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
② 英(英國)荷(荷蘭)戰爭簡介
第一次英荷戰爭 背景:
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死,英國國內資產階級迫切要求開辟新的海外殖民地、拓寬海外市場,而荷蘭對於海上貿易的壟斷成了這種需求最大最直接的阻礙和威脅。英國「護國公」克倫威爾當政時期為此制定了控制海洋的戰略。他非常重視海軍的組建,專門成立了「海軍委員會」負責建造為海戰設計的新型戰艦。英國海軍從1649年的39艘猛增至1651年的80艘,其中大部分是二層甲板、並擁有60至80門炮的巨型戰艦。克倫威爾還加強海軍訓練和管理:改善水兵的薪餉膳食;制定所謂的「獎金」制度,犒勞俘虜或擊沉敵艦有功的士兵;還專門從陸軍中選出兵士擔任職業海軍軍人,並任命經驗豐富的職業軍官指揮海軍。英國在完成戰備後對於荷蘭公然挑釁,英國議會頒布了著名的《航海條例》.此《條例》中的各款明顯是針對大量從事「中介貿易」和海運的荷蘭,是對荷蘭的嚴重挑戰。荷蘭提出抗議要求英國廢除,遭英國斷然拒絕。於是雙方都意識到戰爭的不可避免性,劍拔弩張的形勢下秣馬厲兵式擴軍備戰展開了。英國在原有的基礎上緊急動員了125艘武裝商船;荷蘭也在1652年大量徵用商船,使海軍艦艇擴充至226艘。
導火索:
1652年5月,英國海軍將領布萊克率領20多艘艦船在多佛爾海峽巡邏,與荷蘭海軍上將特羅普率領的42艘為商船護航的軍艦不期而遇。布萊克要求荷蘭海軍下降軍旗向英國國旗致敬,遭到拒絕。(自從13世紀以來,英國總是要求其他國家的船隻在經過多佛爾海峽時必須向遇見的英國軍艦行「升旗」禮。以示敬意,承認英國的所有權。原本這一要求無礙大局,但在兩國矛盾日趨尖銳、敵對氣氛日益加劇的情況下,摩擦自然不可避免地不斷發生。)英國開炮轟擊,於是雙方互酬炮彈4個多小時,荷蘭損失了2艘戰艦,布萊克的旗艦「詹姆斯」號被射穿了70多個彈孔。第一次英荷戰爭的序幕被拉開了。7月28日,雙方正式宣戰。
規模及過程:
第一次英荷戰爭由一系列規模空前的海戰組成,主要集中在多佛爾海峽戰區(包括北海在內)和地中海兩大戰區,其中又以多佛爾海峽戰區為主——這是由兩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幾乎每次海戰雙方都要投入2-3萬名水兵6000-8000門大炮,而其作戰次數之多恐怕亦是歷史上所罕見的。據說有人作了次統計,僅在1652年5月至年8月的15個月之內,雙方艦隊作戰次數已經不亞於當時世界各海洋歷次戰役的總和。
英國方面制定的戰略主要是控制多佛爾海峽和北海,切斷荷蘭與外界的一切聯系,迫使荷蘭人投降。為此,海軍艦隊司令布萊克採取了集中強大艦隊、攔截通過海峽的一切荷蘭船隻的戰術,以確保其的絕對制海權。他大膽地在海軍作戰中引進了陸軍作戰注意隊形和整體效果的戰法,發展了海軍戰術。戰爭的伊始,英國便將自己的艦隊分成紅、白、藍三個支隊以便於指揮。並頒布了「第一個海軍紀律條令」,整頓軍紀。另外,他還派出艦隊到蘇格蘭北部襲擊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運銀船,到北海擊沉或捕獲荷蘭的捕魚船,甚至進入波羅的海,破壞荷蘭和北歐、東歐方面的海上貿易。毫無疑問,這種戰略戰術的運用對於荷蘭經濟方面的打擊是致命的。
荷蘭方面制定的戰略是以強大的艦隊為商船護航,強行通過多佛爾海峽,確保與外界的聯系。決定於海軍實力的對比,這本就是多少有些消極的戰略,然而戰略部署的不當卻更使之陷入劣勢的境地:荷蘭在次要戰場,即地中海戰區投入了過多的兵力,從而使其在海峽爭奪方面的力量顯得十分薄弱。荷蘭海軍將領馬頓·特羅普(1579-)盡管在與法國海盜和西班牙海軍的長期作戰中積累了豐富的海戰經驗,具有很高的統率藝術,荷蘭水兵的戰斗素質也比較高,但各艦常常缺乏協調能力,加之裝備、數量方面的欠缺,以致在軍事方面仍處於劣勢,使得英國的海上封鎖奏了效。
雙方海戰次數不計,但一般意義上規模較大的公認的有9次,多以發生地點命名。
多佛爾海峽和北海戰區:
這一戰區的戰斗通常被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652年5月~年2月)(說法不一,另一說為1652年5月~年5月)
階段特點:戰略相持,英荷雙方在這一階段互有勝負。
主要海戰:普利茅斯海戰、肯梯斯諾克海戰、波特蘭海戰
第二階段(年2月~1654年4月)
階段特點:英國取得戰略優勢。
主要海戰:加巴德沙洲海戰、斯赫維寧根戰役
地中海地區:這一戰區的戰斗從戰略層面觀之,對戰爭影響不大。但在這個地區荷蘭集結了強大的艦隊,始終保持著對英國的優勢。
戰爭的結果:
在英國海軍絞殺式的封鎖之下,荷蘭經濟最薄弱的一面——過度依賴對外貿易,很快就暴露出來了。據說當年阿姆斯特丹街道上雜草叢生,乞丐遍地,將近1500所房屋無人居住。封鎖幾乎使得荷蘭處於一種民窮財盡的窘境,於是荷蘭被迫與英國進行和談。
1654年4月15日兩國簽訂了《威斯敏斯特和約》,根據和約,荷蘭承認英國在東印度群島擁有與自己同等的貿易權,同意支付27萬英鎊的賠款,同意在英國水域向英國船隻敬禮,並割讓了大西洋上的聖赫勒那島。
第一次英荷戰爭以英國的勝利告終。英國勝利之因固然離不開對方戰略部署的失當——在次要戰區集中優勢兵力,忽略了生死攸關的多佛爾海峽和北海戰區,但更為重要的恐怕是英國擁有雄厚的工業實力——能夠迅速補充戰力、戰略指導思想的正確和其海軍的裝備、數量、火力乃至戰術水平都要優於荷蘭所致。
③ 荷蘭海關沒收英國卡車司機三明治,這又牽扯出了什麼恩怨
根據新聞媒體的報道,這一次英國的卡車司機在經過海關的時候,被荷蘭的檢察人員沒收了他的三明治,理由是因為三明治里邊兒有肉類,而且在沒收之後,從當時的視頻資料我們可以看出,這名檢查人員直接表示歡迎來到脫歐時代。這個新聞被發到網上之後,立刻就引起了網友的關注,因為大家都認為這是荷蘭在報復英國脫離歐盟,畢竟在此前他們跟荷蘭的關系也是非常微妙的。在脫離歐盟之後,很明顯大家都不需要再保持之前的剋制。那麼對於這件事情我也有自己的看法,再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三,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在上面我講述的是主觀上脫離歐盟會導致其他國家敵視英國,但是在客觀上的確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因為英國的貿易能力的確是非常強勁的,可能會對其他的國家造成很強的沖擊。特別是在脫離歐盟之後,也就意味著他們不需要遵守此前的貿易保護規定,可以完全放手去干。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企業自然不喜歡英國進入到他們所在的市場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