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急,找關於亂砍亂伐樹木引發的實例
據法新社11月20日報道,總部設在瑞士的國際性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歐洲森林計劃的負責人鄧肯·伯拉德表示:「在世界范圍內,每天約有27萬棵樹木被人們沖進了廁所下水道或是被當成沒用的垃圾扔掉。如此這般地利用森林資源實在是既浪費又沒有必要。」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相關研究顯示,歐洲5個規模最大的一次性紙製品生產商分別是寶潔公司(Procter and Gamble)、SCA造紙公司(SCA)、金佰利公司(Kimberly Clark)、梅采紙巾公司(Metsa Tissue)和喬治亞-太平洋包裝公司(Georgia Pacific)。這5家生產廠商控制著大約70%的歐洲紙製品市場,而在它們生產的絕大部分產品中,可再生纖維的含量都非常低。
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其公報中表示,這意味著,從世界一些天然林地和樹木種植園中獲取到的「未被使用過的纖維」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被當成垃圾處理掉了。伯拉德說:「消費者去洗手間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他們可能對世界的森林資源造成了威脅。」
報道說,每年歐洲衛生紙貿易總額約為85億歐元(約合100億美元),佔全球銷售總額的26%。每年每個歐洲人平均使用掉13公斤重的紙製品。目前,世界自然基金會已經要求這些紙製品生產商應更明確地告知消費者,家用紙產品中含有多少可再生纖維,同時建議他們購買可再生的產品。(國際在線獨家資訊 王高山)
聯合國:中國植樹造林使地球森林減少速度放慢
新華網消息:美國《紐約時報》15日發表文章認為,中國植樹全球受益。
據聯合國的一份新的報告說,中國廣泛的植樹造林工作已經放慢了地球森林不斷縮小的速度,但是熱帶森林的砍伐現象仍在不斷增加,其中許多是在以前從未砍伐過的地區。這份調查報告是總部設在羅馬的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昨天在它的網站上公布的。
聯合國糧農組織負責森林工作的助理總幹事胡斯尼·拉卡尼說:「盡管在許多地方正在取得可喜的進展,但是不幸的是,森林資源仍在以令人吃驚的高速度減少或者退化。」
一些森林問題專家說,森林面積減少的速度不斷放慢是令人鼓舞的,但是生物學家們則認為,通過植樹造林增加的森林面積大多數遏制了一部分隨著原始森林的摧毀而摧毀的動植物多樣性。在中國,森林覆蓋面積總的來說正在不斷擴大,與此同時,熱帶森林的面積正在縮小。這份報告將最近5年中的森林發展趨勢同整個20世紀90年代的森林發展趨勢作了比較。在這份報告中,南美洲每年森林的凈減少面積超過了非洲。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梅特·威爾基說,亞洲在10年中的變化特別大:它在20世紀90 年代每年減少的森林面積大約為7800平方公里,但是自2000年以來它的森林面積每年增加了將近10000平方公里。她說,但是這種變化幾乎全部都是由於中國採取了新的森林政策而發生的。報告說,在亞洲別處的熱帶森林仍在以不斷增長的速度被砍伐。
亞非拉貧窮國家大片森林被毀 歐盟要負責任
新華網消息:據路透社報道,世界野生動植物基金會(WWF)21日在一份報告中說,歐盟成員國從經濟落後國家大量非法進口木材,加速破壞了這些國家的主要森林資源。
報告說,英國是「歐州最大的非法木材輸入國」,應對亞非拉每年60萬公頃森林資源的消失負責。這一數字是盧森堡國土面積的兩倍多。
總部設在瑞士的世界野生動植物基金會報告中認為,這種亂砍濫伐是出於商業利益,但卻剝奪了當地民眾的生計,並將導致未來10年非洲和印尼大片森林的喪失。
該組織森林問題專家在研究了歐盟國家同亞馬遜盆地國家、剛果盆地國家和東非國家以及印尼和俄羅斯的木材貿易狀況後,完成了這份調查報告。這些專家也調查了已成為歐盟成員國的波羅的海諸國的情況。
非法砍伐指的是一些非法經營的公司違反了有關國家的森林保護措施對樹木亂砍濫伐。這些非法砍伐的木材在進入世界市場前,先走私到另一個國家。英國的非法木材進口量居歐洲首位,緊隨其後的分別是芬蘭、德國、法國、義大利和荷蘭。
報告認為,對歐盟來說,當前至關重要的是盡快出台一項嚴禁非法進口木材的命令,以改變現行的鼓勵其25個成員國與木材生產國達成進口協議的政策。
世界野生動植物基金會歐洲森林保護計劃負責人鄧肯·波拉德認為:如果歐盟想要在保護世界上最主要的森林資源和幫助貧窮國家脫貧方面有所作為的話,它必須採取更為強硬的行動。
該基金會的官員安德魯·李指出:英國已將「脫貧」作為其在歐盟輪值主席國的任期內的中心任務。他說:「英國對木材巨大的消費量掠奪了印尼和非洲國家的收入,而捲入木材交易國際大公司則賺得盆滿缽滿
從青島停產一次性筷子說起
2005-9-20 11:23:44
青島市近日出台規定,從2005年9月初開始到2006年1月30日,青島市的廠商將不能再生產一次性筷子和不可降解塑料餐具、塑料袋等導致「白色污染」的製品。2006年1月30日之後,將對生產、銷售、使用這些物品的企業、單位或個人處以最高額為2萬元的罰款。
青島市經貿委、市工商局、市環保局、市建委日前聯合發布《關於禁止使用一次性筷子和不可降解塑料餐具、包裝袋的通告》。據初步估算,目前青島每天要使用100萬雙一次性筷子,而農貿市場等所使用的可降解塑料包裝難以統計,而目前青島市還沒有回收、利用這些餐飲垃圾的單位。青島市經貿委市場網點處的負責人介紹了他們發布這個通告的考慮。
音響——
網點處負責人:一開始這個事兒提出是在2000年,那時從環境污染的角度出台規范性文件。裡麵包括與管理執法單位職責的分工,如果是違反了這方面的要求怎樣處罰。這個政策在這些年裡,從環境保護和治理環境污染的角度,是一直管用的文件。這次國家、省、市都提出來創造節約型社會,餐飲這一塊能夠先走一步。我們從這個角度來考慮,正好借鑒以前的個人分工,借鑒以前的法則,從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角度上又做了重新的要求。
主持人:全面叫停一次性筷子生產,對於這些生產的企業,推廣起來您覺得難度會在哪些方面?
網點處負責人:青島也不是一個獨立的市場、孤立的市場,包括周圍的生產企業,包括山東省內省外全國的生產企業,這種情況不在少數。消費者從衛生角度來考慮,也有衛生消費的習慣。現在我們給餐飲企業一個緩沖的期限,我們了解到國內有一些省市,也有一些替代品,在這個過渡期裡面,從技術上有這方面的聯系。現在是一個過渡期,選擇一下其它替代的產品,真正到了那個時間,不至於措手不及。
主持人:這種替代產品有可能是什麼樣的?
網點處負責人:公告發出去之後,社會反響挺大的,包括省外的一些替代品的企業也給我們打電話聯系。這種替代品,包括質量、成本都比目前木筷、竹筷成本要低很多。主持人:總體來說這些商戶和企業什麼態度?網點處負責人:從老百姓這個角度,大多數表示歡迎,因為節約是全社會的事兒。企業、商家反映比較平靜,而且企業了解的信息比我們多一些,他們也感覺到有一些替代品,成本上不會給他們增加非常大非常多的成本。
在許多飯店餐廳,一次性餐飲用品,包括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紙杯、飯盒等隨處可見。尤其是一次性木筷,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推廣以後,迅速普及開來,如今成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就餐用具。那麼,一次性木筷為什麼能夠大行其道?
一家餐廳老闆說出了商家的考慮:我們一個月至少要用掉4000多雙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筷子既便宜又省事。在某商品市場里,可以買到兩塊錢一百雙的一次性木筷。一次性木筷的確價格低廉。
而一家餐館的服務員說,他們餐館為消費者首先提供的是可以重復使用的消毒筷,可很多消費者都要求換用一次性木筷。中小餐館的飯菜質量和環境衛生讓人很難放心,這就使得消費者對一次性用品表現出較強的依賴性。
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每年消耗一次性筷子450億雙,耗費木材約2200萬立方米,需要砍伐大約2500萬棵樹,減少森林面積200萬平方米。如果把這些筷子頭尾相連,相當於繞地球赤道330圈!
一次性木筷的浪費還不僅僅限於木材。大多數一次性木筷有一層塑料薄膜作為包裝,這層塑料薄膜一旦被撕下就變成了毫無用處、污染環境的白色垃圾,而生產塑料薄膜用去的石油也就被白白浪費了。
另外,一次性筷子還可能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殺手。
每個人都有在外就餐時使用一次性筷子的經歷,還有很多人在外就餐時只願意使用一次性筷子,認為這樣的方式比較衛生、安全。但最近有研究證明,這種一次性筷子的危害遠遠大於消過毒的非一次性餐具。
專門研究一次性餐具的北京環境科學學會副秘書長董金獅表示,與普通木材的顏色比,很多餐館的一次性筷子的顏色都很白,這並不是什麼好事。正規廠家生產一次性筷子所用的原料都是質地比較好的木材,不用經過特殊加工。但是一些小作坊為了降低成本,使用的都是劣質木材,看上去較黑,為給筷子「美白」,一些不法分子會用硫磺熏蒸漂白。
經過硫磺氣體漂白,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硫成分,而且二氧化硫遇冷會凝固。因此,用這種筷子進餐時,二氧化硫隨著空氣的流動很容易凝固至呼吸道,導致咳嗽、哮喘等疾病。
20世紀80年代中期,市場經濟蓬勃發展,人們生活節奏加快以及旅遊業的發展,一次性筷子飛速發展起來。為了防止疾病傳染,我國開始推廣一次性筷子,許多飯店也開始使用起一次性筷子來。
90年代中期,人們開始認識到筷子造成的環境問題。塑料袋、塑料飯盒、木筷子丟棄在公路、鐵路沿線;亂砍濫伐造成了1998年的大洪水,這些現象再次引起人們對一次性筷子的關注。同時,其他亞洲國家也開始關注一次性筷子。韓國從6年前開始使用金屬筷子來替代一次性木筷。
中國的環保人士已經在對這種簡單、方便的吃飯用具開戰,不用一次性筷子。自覺使用勺子。司機康大虎經常跑運輸,每次到餐館吃飯,就拿出自備的筷子。他吃完飯就把筷子洗凈,再裝進隨身帶的小布袋裡,以實際行動來抵制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餐館的服務員每次看到他這種舉動,都嘲笑他。但他從來沒有動搖過。
24歲的張哲上大學時成了環保志願者。她在大學里組織了一支自帶勺子和筷子的隊伍,起先他們只有5人,後來發展到了200多人。這些志願者還成功地說服了學校食堂停止使用一次性筷子。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生綠色協會負責人朱水清說,剛上大學的時候,在食堂吃完飯,可以看到幾大桶用過的一次性筷子。1999年,『綠色協會』向學校提議取消一次性筷子,並倡議同學使用竹筷子。學校很快買了幾台新的消毒機器,解除大家使用竹筷子的後顧之憂。現在在哈工大的食堂已經看不到一次性筷子了。
音響——
學生:以前在我們學校的食堂裡面,我們用的都是一次性筷子。我們發動我們全學校的人,自己帶勺子去吃飯。我們每天會在食堂那邊貼一張海報,宣傳反對一次性筷子,杜絕學校裡面的一次性筷子,這件事情堅持了一年,學校的食堂才真正地答應,要換一次性筷子。它買的成套的消毒設備,到現在我們雖然在學校里已經杜絕了一次性筷子。但是在社會上,我們能看到非常多的只用一次性筷子的飯店。在一些學校當中我們也依然看到很多在使用一次性筷子的食堂。所以我們就想,我們應該用我們的經驗行動,去改變大家使用一次性筷子的習慣。從去年開始就啟動一次性筷子的項目。
主持人:你們在學校當中向同學宣傳這種不用一次性筷子環保理念的時候,你覺得大家接受起來容易嗎?學生:我覺得一次性筷子相對來講大家接受起來還是比較容易的。如果你每天都用一次性筷子,我們學校有4萬人左右,一天就要用12萬雙的筷子。
前不久,一家公司出台這樣一條規定,在員工當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為厲行節約,傳承美德,自8月28日起,凡我公司員工,外出就餐必須自帶筷子,凡違反規定者,每人一次處以10元罰款,連續違反3次或拒不執行者予以開除。
一名員工說,為了不被罰款,他只好帶著筷子上班,但感覺很別扭。節約是好事,定成制度罰款就變質了。還有員工說:用不用沒法監管,對節約本身沒有多大意義。帶和用是兩回事。而一些對規定表示贊成的員工認為,在對自己沒有壞處的情況下自帶筷子,對環保也是一種貢獻。
一家酒樓的主管說,我們不歡迎自帶餐具。客人自帶筷子,對酒店的財力、人力都是一種節約。一家高檔飯店的劉經理說,在正常情況下不允許顧客自帶筷子,否則由此引發的衛生糾紛無法解決。如果客人堅持要帶,酒店不會干涉,但必須提前打招呼,客人保證使用筷子的衛生。酒店、餐廳一般都使用竹筷,經過消毒再使用,自帶筷子對酒店沒有多大意義。
一次性用品的廣泛使用曾被西方發達國家視為消費領域的一次革命。這種消費方式給消費者帶來了簡捷、方便、衛生等諸多優點,但是一次性用品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日漸暴露了它過度浪費資源的一面。
在韓國,政府明確禁止使用一次性木筷,人們已經習慣了在吃飯的時候使用鋼筷子。在日本,雖然並未禁止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但根據日本政府公布的統計數據表明,日本每年消耗的250多億雙一次性筷子中,本國生產的僅佔3%%,其餘的都從我國進口。
歐洲國家都極少使用一次性物品,餐廳里更看不見一次性餐具。許多超市給顧客裝物品的都是大紙袋,塑料袋是要收費的,目的就是限制塑料袋對環境的污染。
在今年政協北京市第十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市政協委員於艷華提出《關於在北京市限制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建議》的第0776號提案。於艷華委員說,在北京,一次性筷子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熟視無睹的現象。使用一次性筷子方便了我們的生活,滿足了我們對就餐用具衛生的需求,但是付出的代價是木材資源的浪費,是寶貴的森林資源的缺失。
音響——
主持人:當時怎麼會關注到一次性筷子的問題呢?
於艷華:最近這些年來,有一些中小餐館使用一次性筷子比較多。但是我覺得咱們是使用筷子的大國,大量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對木材是一個極大的浪費。應該說我們國家現在資源並不很豐富,這樣大量地浪費下去以後,我覺得對我們的國民生產不利。而且我也聽說一些發達的國家,尤其在亞洲,像日本他們也使用筷子,但是他們使用一次性筷子很少。在提案的時候,我也曾經聽我們周圍居民的意見,我們開座談會的時候,大家一致反對使用性一次性筷子。雖然說在一次性筷子生產當中安置了一些勞動力,有一些企業獲得一些效益,但是長久來說它是不適宜的。我覺得一次性筷子僅僅是在節約的一個方面,應該說咱們現在大力提倡節約型的國家,所以應該從我們身邊的每一件小事情做起。當然我們也提出來,是不是到就餐的時候自己帶筷子,自己帶餐具,但是不太現實。但是要是從餐館都能注意起來,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我覺得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您當時提這個提案的時候,您覺得這項工作要是能夠比較有效地開展,您覺得關鍵的環節在哪兒?
於艷華:我覺得這個環節應該從宣傳入手,在人們觀念轉變上應該下工夫。但是我覺得觀念轉變也不是很難,一次性筷子畢竟是最近剛興起的。一次性筷子在生產當中並不衛生,人們只是覺得衛生。其實到一些小作坊裡面,一次性筷子並不衛生。我感覺到還是在宣傳力度上不夠,因為企業生產,它牽扯到勞動力的安置,牽扯到政府的稅收,這肯定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應該從政府方面應該加強工作力度,對於勞動力的安置,對企業的轉型下一些工夫。
主持人:您當時這個提案提了以後,北京市商務局也給了您一個回復,他們回復的意見是什麼呢?
於艷華:他們回復的意見是一直在努力做這方面的工作。現在在他們的要求下,中高檔餐館基本不用一次性筷子了,但是大量的一些小型餐館還在使用,重視程度方面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逐步禁止吧。所以,一紙禁令也不一定就能禁得了。
於艷華委員表示,應該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加強「使用一次性筷子負效應」的宣傳,讓公眾真正了解個人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方便會給整個社會帶來怎樣的後果,從而從心理上認同限制一次性筷子使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公眾的理解和認可會提升公共政策的可行性,大大降低政策執行的成本。但是,相關規定出台也只能是一個引導。逐漸取消已成消費習慣的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還需要全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
快節奏的生活,高品質的追求,讓我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一次性用品。工業化大生產的廉價更讓我們心安理得,花點小錢,買個方便,有什麼不對?由此,一次性消費大行其道。然而,就在人們大手大腳地盡享方便時,觸目驚心的浪費已經開始。
節約重在更新觀念,改變習慣。適度消費,拒絕浪費,不僅是責任公民的表現,更是可持續發展的必須。建立「節約型社會」不僅是一句口號,而是要落實到我們每個人的行動上去。包括一些非常細小的節約,如電器不用,可以拔掉插頭;家裡的水可以二次使用;辦公室的空調調高幾度等。這些都是一些不起眼的節約行為,但人人都養成這樣的習慣並持之以恆,那產生的效益應是巨大的。
❷ 中產階級的劃分標准
中產階級的劃分標准有以下三種標准:
一、中國中產劃分:
國家統計局根據人均GDP和購買力給出中產階級的家庭年收入在6萬至50萬人民幣之間的結論。
中國中產階層的財富在房產上的配置比例過重,高達79.5%,而金融資產佔比過低,僅有10.8%。
海瑟表示:「現在亞洲(日本除外)有大約2.2億人口屬於富裕中產,其中超過一半住在中國。這意味著全球四分之一的富裕中產說中文。這是中國迅速崛起的見證,並將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深遠影響。
二、美國中產劃分:
就收入而言,美國的通產家庭年收入在3至20萬美元的即可認為屬於中產階級,據估計大約80%的美國人屬於中產階級。
三、印度標准
凡年均稅後收入在3.375萬盧比到15萬盧比(約合700-3000美元)的家庭均可算是中產階級家庭。
(2)英國脫貧花了多久擴展閱讀:
各個國際中產階級現狀:
一、英國
1、世家中產,財富僅次於精英階層,經濟、社會和文化資本均相當雄厚。
2、新型富有工作者,多白手起家,社會、文化上活躍的新階層,擁有中等收入和經濟資本水平。
3、技術型中產,這一階層社交層面有限,對文化生活追求也有限,最典型的英國的中產,擁有一套價值近28萬英鎊,有三個卧室的獨棟房子,有一到兩輛汽車——通常是日產或者英國本土品牌,家裡有約26000英鎊的存款或投資品。
二、日本
1、日本中產階層的年收入,在300萬—600萬日元之間(約合19萬—38萬人民幣)。根據這個數據:中產階層占總人口的48.1%,但依舊有80%的日本人認定自己是中產。
2、大多數日本人對自己的經濟狀況感到「底氣十足」,只是他們的花錢方式都發生了變化,更多節省了「娛樂費」和「吃喝穿戴費」。日本社會原本更像一個蘋果,基本上大家都是中產階層,沒有太大的區別。
❸ 求中國歷史年代表
傳說時期
五帝:炎帝、黃帝、堯、舜、禹(前26世紀-前22世紀末前21世紀初)。這一時期是中華文明的起源階段,傳說中炎帝和黃帝聯合在涿鹿之戰擊敗蚩尤,兩大部落融合形成華夏民族雛形。堯、舜、禹通過禪讓制傳承部落首領之位,堯制定歷法指導農耕,舜推行五教穩定社會秩序,禹歷經十三年治水,鑿山開渠平息水患,奠定華夏文明發展根基。此時的活動范圍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下游流域,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核心區域。
先秦時期
- 夏朝:(前22世紀末前21世紀初-前17世紀初),禹之子啟打破禪讓傳統,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王朝,標志「家天下」時代開啟。夏朝設官分職,建立軍隊和刑法制度,其統治中心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夏朝的勢力范圍大致東起豫東平原,西至華山,北達冀南,南抵江漢流域,為後世中原王朝的疆域奠定了初步基礎。
- 商朝:(前17世紀初-前11世紀初),商湯滅夏後建立商朝,甲骨文作為成熟文字體系大量刻寫於龜甲獸骨,記錄占卜、祭祀等內容;金文鑄刻於青銅器彰顯王權威嚴。中期盤庚遷都至殷(今河南安陽),穩定統治長達270餘年,青銅鑄造技術達鼎盛,司母戊鼎等重器展現高超工藝。商朝疆域有所擴大,東到大海,西達陝西西部,北至遼寧,南抵長江流域,與周邊部落和方國保持著廣泛的交流和貿易往來。
- 周朝
- 西周:(前11世紀初-前771),周武王姬發率諸侯聯軍在牧野之戰推翻商朝,建立西周。推行分封制「封邦建國」,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宗室功臣;宗法制以血緣親疏確定繼承順序;井田制規范土地分配與生產。周公旦制禮作樂,構建起涵蓋祭祀、婚嫁、朝聘等禮儀制度,形成穩定的社會秩序。西周的疆域在商朝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東北到今遼寧喀左、朝陽一帶,南到長江下游南岸,西至今甘肅渭河上游,北抵今內蒙古赤峰市一帶,通過分封諸侯,加強了對廣大地區的控制和開發。
- 東周:(前770-前256),周平王東遷洛邑後進入東周,分為春秋與戰國兩個階段。
- 春秋:(前770-前475),周王室衰微,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此時禮崩樂壞,但文化領域百家爭鳴興起,孔子創立儒家,倡導「仁」「禮」與「克己復禮」;老子開創道家,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管仲輔佐齊桓公改革,提出「倉廩實而知禮節」,推動齊國崛起。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相互征伐、會盟,疆域變化頻繁,華夏文明在交流碰撞中不斷融合發展。
- 戰國:(前475-前221),各國為圖強紛紛變法,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秦國商鞅變法成效顯著。軍事上戰爭規模升級,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等改寫格局;思想上百家爭鳴達高潮,孟子發展儒家提出「仁政」「民貴君輕」,墨子主張「兼愛」「非攻」,韓非子集法家大成,提倡「法、術、勢」結合,最終秦國憑借商鞅變法積累的實力,由秦始皇嬴政完成統一六國大業。戰國時期,秦國逐漸崛起,其疆域不斷擴張,東至函谷關,西至隴西,南至巴蜀,北至九原,為秦朝的大一統奠定了堅實基礎。
秦漢時期
- 秦朝:(前221-前206),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中國首個大一統王朝。推行郡縣製取代分封制,將全國分為36郡;統一文字(小篆)、度量衡、貨幣,車同軌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北擊匈奴修築萬里長城,南征百越設桂林、象郡等。但嚴刑峻法、濫用民力引發民怨,陳勝、吳廣起義揭開反秦序幕,僅存15年便滅亡。秦朝疆域東至大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其統一的措施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不僅促進了國內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還為後世王朝的政治制度和疆域奠定了基礎。
- 漢朝
- 西漢:(前202年—8年),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初期推行休養生息政策,出現「文景之治」。漢武帝劉徹在位時加強中央集權,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家正統地位;派衛青、霍去病三擊匈奴,收復河套、河西走廊;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溝通東西方的絲綢之路,引入葡萄、苜蓿等物種,輸出絲綢、瓷器等商品。西漢疆域在漢武帝時期得到大幅拓展,東抵日本海、黃海、東海暨朝鮮半島中北部,北逾陰山,西至中亞,西南至高黎貢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絲綢之路的開辟,加強了中國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斷地運往西方,而西方的香料、珠寶、良馬等也傳入中國,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融。
-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劉秀在綠林、赤眉起義後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光武中興」。東漢前期科技成就突出,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渾天儀。後期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黨錮之禍加劇政治腐敗,黃巾起義動搖統治根基。東漢的疆域基本繼承西漢,但在一些邊疆地區有所收縮,其與周邊國家和民族的交流依然頻繁,佛教在這一時期進一步傳播,對中國的文化和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國兩晉南北朝
- 三國:(220年-280年),曹丕建魏、劉備建蜀、孫權建吳,形成鼎立局面。政治上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蜀漢諸葛亮治蜀「科教嚴明」,東吳開發江南地區;軍事上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改變勢力格局;文化上建安文學盛行,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引領詩風,諸葛亮《出師表》流傳千古。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疆域相對穩定,魏國占據北方廣大地區,蜀國偏安西南,吳國控制江南地區。各國之間既有戰爭沖突,也有經濟文化交流,如吳國的航海業發達,曾派衛溫、諸葛直到達夷洲(今台灣),加強了大陸與台灣的聯系。
- 晉朝:(266年-420年),司馬炎代魏建晉,短暫統一全國後爆發「八王之亂」,內遷少數民族趁機崛起。317年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晉朝,史稱東晉,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混戰局面。東晉時期,祖逖北伐、桓溫三次北伐試圖收復中原,但成效有限。西晉統一時疆域與東漢相似,但東晉時期,由於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疆域大幅縮小,主要局限於長江以南地區。這一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政權與南方東晉政權之間存在著復雜的政治、軍事關系,同時也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和文化的交流。
- 南北朝:(420年—589年)
- 南朝:(420年—589年),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相繼更替,江南經濟持續發展,出現「荊城跨南楚之富,揚部有全吳之沃」的繁榮景象。文化上,范縝著《神滅論》反對佛教迷信,祖沖之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文學上《昭明文選》《玉台新詠》等總集問世。南朝疆域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但總體上以長江流域為中心,與北方的北朝政權形成對峙局面。南朝與周邊國家如日本、朝鮮等保持著文化交流,中國的漢字、儒家思想等傳入這些國家,對其文化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 北朝:(386年—581年),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政權更迭。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推行漢化改革,遷都洛陽,禁胡服、改漢姓、說漢語,促進民族大融合;賈思勰著《齊民要術》總結北方農業生產經驗,是現存最早農書。北朝時期,北魏統一北方後疆域廣闊,東至大海,西至西域,北至漠北,南至淮河。北朝與中亞、西亞等地的交流也較為頻繁,絲綢之路在這一時期依然是重要的貿易和文化交流通道。
隋唐時期
- 隋朝:(581年—618年或619年),楊堅代北周稱帝,結束近三百年分裂。隋文帝推行三省六部制優化中央官制,創立科舉制打破門第限制選拔人才;隋煬帝開鑿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但濫用民力導致民怨沸騰,618年隋朝滅亡。隋朝疆域在統一後迅速擴大,東、南至海,西到今新疆東部,西南至雲南、廣西,北到大漠,東北至遼河以東。大運河的開鑿,加強了南北地區的經濟聯系,促進了沿岸城市的繁榮,同時也為中外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吸引了眾多外國商人、使節和留學生來到中國。
- 唐朝:(618年—907年),李淵建立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虛心納諫,輕徭薄賦,完善科舉制度;武則天稱帝後擴大仕途,重視農業生產;唐玄宗李隆基前期締造「開元盛世」,唐朝疆域遼闊,東至朝鮮半島,西達中亞鹹海,北包貝加爾湖,南抵越南橫山。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交織,黃巢起義動搖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與亞洲、歐洲、非洲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密切的交流。長安成為國際大都市,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學者、藝術家等。佛教、伊斯蘭教、景教等宗教傳入中國,同時中國的文化、科技、藝術等也傳播到周邊國家和地區,如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來學習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對日本的大化改新產生了深遠影響。
五代十國
- 五代:(907 - 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政權在中原地區更迭,政權更迭頻繁,戰亂不斷,平均每個政權僅存約10年。五代時期,中原地區政權更迭頻繁,疆域相對不穩定,大致在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與周邊的十國政權相互對峙。
- 十國:(902年 - 979年),南方的吳、南唐、吳越、閩、南漢、荊南、楚,以及北方的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並存。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的詞作成就頗高;吳越國興修水利,促進太湖流域農業發展;後蜀在孟昶統治下經濟繁榮,「成都尚侈,宴遊不廢」。十國政權分布在南方和北方的部分地區,南方的十國政權相對穩定,經濟文化得到一定發展,與海外的貿易往來也較為活躍,如吳越國與日本、朝鮮等國保持著貿易關系,促進了文化的交流。
宋元時期
- 北宋:(960—1127年),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採取「杯酒釋兵權」等措施削弱武將權力,推行重文輕武政策。經濟上商業突破時空限制,出現夜市、交子;文化上宋詞鼎盛,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詞人輩出;科技領域,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用於航海,沈括著《夢溪筆談》記錄諸多科技成就。北宋疆域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與遼相交;西北以陝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與西夏接壤;西南以岷山、大渡河與吐蕃、大理為界。北宋時期,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往來十分頻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等商品遠銷海外,同時也引進了一些外國的香料、葯材等。
- 南宋:(1127-1279年),趙構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偏安江南。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海外貿易發達,泉州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朱熹集理學大成,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影響中國思想界近千年。南宋疆域北以淮河、秦嶺與金為界,東南、西南同北宋。南宋時期,海外貿易更加繁榮,與日本、朝鮮、東南亞、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都有廣泛的貿易往來,泉州港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 元朝:(1271年—1368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實現中國歷史上又一次大一統,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推行行省制度加強地方管理,設宣政院管轄西藏;黃道婆改進棉紡織技術,促進棉紡織業發展;戲劇領域元雜劇興起,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等作品流傳至今。元朝疆域遼闊,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廣闊的朝代之一,其統治范圍包括亞洲大部分地區和歐洲部分地區。元朝時期,絲綢之路再次繁榮,中西文化交流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馬可·波羅來華後撰寫的《馬可·波羅行紀》,向西方介紹了中國的繁榮和文化,引起了西方對中國的極大興趣。
遼金夏
- 遼朝:(907年—1125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機建立,實行南北面官制,「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既保留契丹舊俗,又吸收漢族制度文化;遼代佛教盛行,修建應縣木塔等佛教建築。遼朝疆域東至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遼朝與周邊國家和民族保持著廣泛的交流,與北宋之間通過澶淵之盟維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雙方在邊境開展貿易往來,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 金朝:(1115年-1234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建立,滅遼後南下攻宋,占據中原地區。金朝推行漢化改革,遷都燕京(今北京),改名為中都;文學上元好問被譽為「北方文雄」,其詩詞風格沉鬱悲涼。金朝疆域東北到今俄羅斯遠東地區,南到淮河,西以河套、陝西橫山、甘肅東部和西夏交界,北到陰山。金朝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交流也較為頻繁,與南宋之間既有戰爭又有貿易往來,同時與北方的蒙古等民族也存在著復雜的關系。
- 西夏:(1038年—1227年),黨項族李元昊稱帝建國,創造西夏文字,頒行《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完善法律體系;西夏佛教文化發達,修建眾多佛塔、佛寺,黑水城遺址出土大量佛教典籍。西夏疆域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方圓兩萬余里。西夏地處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與中原地區、遼朝、金朝以及中亞等地都有貿易往來,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同時也吸收了不同地區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獨特的西夏文化。
明清時期
- 明朝:(1368年 - 1644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後建立明朝,廢除丞相,權分六部,設錦衣衛、東廠、西廠加強特務統治;鄭和七下西洋,最遠抵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加強中外交流;中後期商品經濟繁榮,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文化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長篇小說問世,李時珍著《本草綱目》總結古代葯物學成就。但後期政治腐敗,土地兼並嚴重,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於1644年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明朝疆域東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庫頁島一帶,西北至新疆哈密,西南臨孟加拉灣,南到南海。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傳播了中國的文化和技術,同時也帶回了許多外國的特產和文化知識,促進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 清朝:(1636年—1912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順治帝入關後逐步統一全國。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出現「康乾盛世」,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但乾隆後期閉關鎖國,社會矛盾加劇;鴉片戰爭後,列強通過《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侵略中國,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次年溥儀退位,清朝覆滅。清朝前期疆域遼闊,是當時世界上重要的大國之一。在康乾盛世時期,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保持著朝貢貿易關系,同時也有一定規模的民間海外貿易,瓷器、茶葉、絲綢等商品大量銷往東南亞、歐洲等地。例如,荷蘭東印度公司每年從中國進口大量茶葉,僅18世紀,荷蘭茶葉年進口量就高達數百萬磅 ,茶葉貿易也帶動了瓷器外銷,景德鎮的青花瓷、粉彩瓷等在歐洲宮廷備受追捧。
但乾隆後期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僅留廣州一口通商,嚴格限制中外交流。這使得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發展潮流,1840年鴉片戰爭後,英國憑借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中國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開放五口通商,此後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接連爆發,《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的領土完整和主權不斷喪失,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不過,在被迫打開國門的過程中,中國也開始了近代化的艱難探索。洋務運動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創辦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軍事工業,以及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等民用企業;戊戌變法試圖效仿西方君主立憲制進行政治改革;清末新政推行教育改革,廢除科舉制,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這些舉措客觀上促進了西方科學技術、思想文化在中國的傳播。
近代時期
- 晚清:(1840年—1912年),除了政治上的屈辱與經濟上的掠奪,西方文化的傳入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傳教士在中國創辦學校、醫院、報刊,傳播西方的醫學、天文、數學等知識,沖擊了傳統的儒家思想體系。同時,中國的有識之士開始「開眼看世界」,魏源編撰《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徐繼畲撰寫《瀛寰志略》,向國人介紹世界地理和各國政治制度,這些著作成為近代中國人了解西方的重要窗口。
- 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武昌起義的槍聲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鍾,全國十幾個省紛紛響應。這場革命不僅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還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廢除了中國延續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體制,為中國的政治民主化進程奠定了基礎。
- 中華民國:(1912——1949),前期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袁世凱復辟帝制、軍閥混戰不斷,國家陷入分裂動盪。後期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但內部派系斗爭激烈,外部面臨日本侵華的嚴峻形勢。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開始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最終取得抗戰勝利,這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人民解放軍經過三大戰役等一系列戰斗,於1949年解放南京,國民黨政權垮台,中國人民迎來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曙光。
新中國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至今),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開啟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建國初期,完成土地改革,使廣大農民獲得土地;進行抗美援朝戰爭,捍衛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為國內建設贏得穩定環境。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確立社會主義制度,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
1978年改革開放後,中國進入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激發了農村經濟活力;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經濟特區,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1992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深化。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深度融入全球經濟,對外貿易和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中國製造」走向世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科技領域,高鐵技術、5G通信、載人航天、量子計算等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舞台上,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加強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穩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