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香港的建築物
一、香港是一個港口城市,進出口貿易發達,而英國又是將香港當做他在亞洲金融中心來打造。二、香港的中式和歐式的建築也有一部分。三、英國本土在市區中心全部保留了老建築,他的現代化建築有專門的建設區域。四、香港人多地少,必然要走立體化的規劃。
⑵ 香港那麼小然而卻經濟那麼發達,世界的幾大金融中心之一
香港是很好。但當年英國人為什麼非要佔香港為殖民地,而不去中國西部站一塊地方當殖民地啊。因為香港是中國最適宜發展商業的幾個地方之一(剩下的是台灣和上海)
香港城市很好,生活水平高,人均GDP高,這是因為商業發達。至於香港的科技,完全和大陸沒法比。
香港的今天可以說是上海的明天。但不會是中國的明天。因為中國不可能都按照香港的發展方式來發展。一是條件不允許,二是也不能這樣。
至於說香港比日本好,這我不敢認同。先不說日本在科學技術上領先香港多少。單比較城市GDP總量和人均GDP,生活質量,東京都比香港高。(別說我不愛國,這是事實)
只要對自己的國家有信心,一起努力,我們會有更多香港出現的。
⑶ 為何英國最初更想要的是舟山而不是香港
其實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在與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之時,英國最想要的是舟山而不是香港,由於清政府的不同意,而後才用香港代替。
相信學過中學 歷史 對近代史應該都不會太陌生,香港在割讓給英國之前跟現在完全不能相提並論,現在的香港經濟繁榮,亞洲金融中心等,但在當年割讓之前,香港其實是個名不見經傳經傳的小島。島上荒蕪一片,除了少量遷徙而來的耕農人煙稀少,而且還是海盜、強盜等不法犯罪分子的集聚地,反倒是因為香港地處珠江口,香港島成了海盜和走私商的天堂。英國人把香港島作為他們向中國走私鴉片的中轉地。雖然香港島受到了鴉片走私者和盜賊的歡迎,但在英國人的眼裡,他們壓根沒看上這個小島,原來英國人早已盯上了中國的另一個地方——舟山群島。為了這個地理位置獨一無二的海島,英國甚至兩度佔領舟山。
為什麼英國會看上舟山群島呢?
首先是地理位置的優越性。舟山群島位於浙江省東北部,地處中國長江口南側、杭州灣外緣的東海洋面上的一組島群。在東經121 30′ 123 25′,北緯29 32′ 31 04′之間,東西長182千米,南北寬169千米,是中國第一大群島。舟山群島相當於中國海島總數的20%,分布海域面積22000平方公里,陸域面積1371平方公里。其中1平方公里以上的島嶼58個,占該群島總面積的96.9%。主要島嶼有舟山島、衢山島、六橫島、岱山島、朱家尖島、金塘島、鼠浪湖島、魯家峙島等。
舟山群島不但地處長江口,南面是寧波,北面是上海,西面是杭州灣,水運異常便利,而且靠近清廷的賦稅重地江南水鄉。中國近一半的茶葉、絲綢和瓷器都產自這里。如果在舟山群島建立貿易基地,那一定是上上的選擇。
其次這里擁有最豐富的漁業資源,相信大家都聽過「舟山漁場」吧,這里位於寒暖流交會之間,學過地理的應該都不陌生,寒暖流交會會帶來大量豐富的海鮮等漁業資源。早在大約5000年以前,就有大陸漁民到這里捕魚定居,到唐宋以後隨著海上貿易交流的興起,舟山群島又海灣遼闊,海面平靜沒什麼大風大浪,背靠繁華的江南,一度是明州港的商船通往日本等地的必經航道之一,一時間來來往往的商人絡繹不絕,加上海上貿易的促進作用,這里漸漸繁華一時,不再時當初的僅僅漁民定居打魚而已。顯然這絕佳的地理位置用來搞貿易最適合不過了。
早在乾隆皇帝時期,英國就派出了馬嘎爾尼為首的使團遠赴中國,與清政府進行談判,直接表明了想要舟山群島作為貿易中轉站和存放貨物居住等要求,但當時的清政府閉關鎖國,視海外為蠻夷,而自己為強大的天朝上國,自然乾隆皇帝不會理會他的要求,直接二話不說就打發走了。自從馬戛爾尼碰壁而歸,英國一直在找機會想要撬開中國的貿易大門。終於在鴉片戰爭爆發以後,腐敗無能的清軍自然不是英軍的對手,一番大戰後,於1840年7月攻佔了舟山定海,達成了英軍在戰前做出的在中國沿海永久佔領一個島嶼,用於軍事和貿易之用的戰略目的。
其實在簽訂條約之時,英國考慮了很多地方,一開始考慮了海南、台灣、福州、廈門、舟山,後來最先放棄的是海南,英國認為其經濟價值低,其次台灣情況復雜,英國人幾次嘗試登島都被台灣當地居民擊退,福州和廈門則遠離清政府政治軍事中心,距離京師較遠,對清政府實行政治經濟軍事壓迫不明顯,達不到戰略壓制目標,再者就是遠不如當時的舟山腹地江浙一帶繁華,畢竟最終目標還是要進行貿易。時任英國外交大臣的巴麥尊再一次分析了佔領舟山的好處: 一是此地離清廷的首都北京不那麼遠,便於施加軍事壓力;二是從舟山無論上溯長江、運河還是杭州灣都非常方便,海運便利;三是舟山可以輻射江南重要的絲綢、瓷器、茶葉產地,商業潛力巨大。似乎,舟山他們要定了。
然而在英國看來毫無疑義的事情,最終還是沒了。首先在英國佔領舟山以後,激起了當地的民怨,當地居民奮起反抗,不再把食物和水等賣給英國人,加上清政府的極力反對,態度相當強硬,最終英軍找了個台階退出舟山群島。然而英國又馬上派出了另一位駐華代表進行談判,這位駐華代表一來馬上擴大了戰爭范圍,把附近的福建廈門廣東的數座港口佔領了,當然舟山也不例外,再度被佔領。同樣不例外,英軍再次遭到了當地居民的劇烈反抗,加上突如其來的瘟疫,島上的英軍一下子就病倒了一大片, 英軍一下子病倒了五千人,有近五百人因此喪命。想那整個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在戰場上的傷亡總數也不過五百來人,而舟山的瘟疫對英國軍隊大殺傷甚至超過了戰場。 綜上種種原因,在深思熟慮後,駐華代表義律最終做出決定退出舟山。
退出舟山後在和清廷代表琦善的談判中,他不再提舟山,反而要求清廷同意他從舟山撤回的軍隊暫住在香港。所謂駐扎,不過是佔領的代名詞罷了。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清政府不肯,畢竟江浙一帶是納稅重點地區。
在經過一系列討價還價之後。在義律的威逼下,琦善口頭應允割讓香港,而實際上琦善始終未《穿鼻草約》在上簽字或加蓋關防。在公告發表的第五天,英國出兵強佔了香港。所謂的《穿鼻草約》是偽造的。道光皇帝得訊後,決定對英宣戰,並將琦善革職問罪。
然而面對英國人的大炮,清政府再一次戰輸了,此後,英又經過一年多的持續侵略戰爭,最終用武力脅迫清朝政府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將搶奪來的侵略權益用條約的形式固定下來。然而這卻不是英國最初想要的結果,對於義律的自作主張放棄舟山,選擇香港英國女王和外交議員很是不滿,然而也無可奈何,沒有辦法。 英國當時外交議員巴麥尊更是批評香港島是一個「鳥不生蛋之地,一間房屋也建不成」,揚言英國在這場戰爭中得到的太少了。英國女王維多利亞也批評義律是「一位完全不遵指令而努力爭取最短任期的人」。 最終義律被解職,取而代之的是璞鼎。
義律解職後,由璞鼎查接替義律擔任駐華全權代表,繼續領導對華戰爭,並擔任香港的政務官。直到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後,璞鼎查被委任為首任英國駐香港總督。至此香港便真的成為了英國人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了。同時也開放了相關通商口岸,到1846年簽訂《退還舟山條約》,英國人撤出舟山,舟山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但反過來看舟山,英國通過在《南京條約》里加入了開放通商口岸的條款,將舟山附近的寧波和上海設為了通商口岸。如此,原計劃中舟山的貿易中轉站的價值就大打折扣了。
當然就當時情況來說香港就地理位置而言,確實不如舟山。但對於遠道而來的英軍卻是一個難得的「避風港」。一來此地人煙稀疏,對佔領者不會有太激烈的反抗。二來從新加坡等其他南洋殖民地前來的海上補給線比去舟山要短,管理成本要小得多,即使面臨陸上封鎖,也問題不大。更重要的是香港港口水深,便於大型船舶的停靠,有利於建成未來英國的遠東海軍基地 。
2009年舟山跨海大橋通車,舟山不再孤懸海外,舟山的貿易價值也重新被人們所重視起來,2017年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落戶舟山,相信舟山未來也會有更好的發展。
覺得不錯,請戳正上方頭像訂閱哦( )
⑷ 香港被英國佔領了多少年
香港被英國統治了155年。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躋身「亞洲四小龍」行列,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
香港特別行政區還通過實施《性別歧視條例》《種族歧視條例》《最低工資條例》等法例,為香港居民的權利和自由提供進一步保障。特別行政區政府設立平等機會委員會、申訴專員公署、法律援助署、婦女委員會、扶貧委員會等多個機構,協助推廣、保護居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
⑸ 英國媒體:整個英國都快被他買下了,李嘉誠到底多有錢
李嘉誠非常有錢,到底有多少錢或許他都不知道。許多朋友仍然對李嘉誠印象深刻,認為他是一個工業家,有著很強的工業天賦,卻對他全能的股票投機傳奇知之甚少。
從李嘉誠的投資偏好來看,不難發現他特別喜歡基建板塊領域的股票。基建項目相對更加工業化,風險低,回報穩定,對精細管理的要求相對較低。
李嘉誠是一名實業家,喜歡房地產開發和房地產租賃等基礎設施項目。在這方面,大型財團長江實業具有天然的競爭優勢。因此,他更喜歡擅長以長江基礎設施為平台,在中國內地、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英國、荷蘭等國家開展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領域。
⑹ 香港給英國帶來了什麼
(1)香港是一個優良的深水港,曾被譽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不惜以鴉片戰爭來從滿清政府手上奪得此地以便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從而展開了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歷史。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香港網路)
(2)香港由於英國方面的資金投入在短時間內讓香港從一個當年人口只有五千人的小漁村,演變成今天有「東方之珠」美譽的國際大都會。成為亞洲繁華的大都市,地區及國際金融中心之一。當然英國也應為香港的成功獲得巨大的經融貿易收入。
Pass即使中國成功收回香港但
前任英國外交官說過 傑夫里:香港回歸對英國並非損失
英國在亞洲已經開辟了市場,現在即使把香港給你中國你也要保護市場,我還可以省了在香港的軍事消費而且英國失去了蘇伊士運河,意味著英國在香港已經沒有太多的利益了。
香港不回歸英國在政治上意味著會跟中國產生矛盾,英國可以賣個人情給中國。畢竟中國是世界強國在政治上來說中國對美國有一定的牽製作用。英國可以在這種環境下更好的發展(不讓美國在歐洲獨大、在我看來歐盟就是其實本質上就是對抗美國的一種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