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茶是怎麼傳入歐洲的
中國世界上最早發現和人工培植茶的國家。先秦時期,巴蜀人就開始飲茶,隨後飲茶的習慣流傳到相鄰的地區。到了三國兩晉時期,飲茶已經在中國士大夫中流行,之後推廣到全國各階層。
南北朝時,中國茶葉隨絲綢、瓷器傳到土耳其;唐代時,中國茶種傳入了日本和新羅。中國茶傳入歐洲則在新航路開辟以後。1545年前後,義大利人賴麥錫的《航海記集成》中提到了中國的茶,這是歐洲最早的有關茶的文獻記載。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海船從爪哇來澳門販運茶葉,並於1610年轉運至歐洲,成為西方人來東方運載茶葉的開始,從此,中國茶開始佔領歐洲人的食譜。
婦女之友
新航路開辟之後,全球商品交流迅速發展,三大無酒精飲料類商品先後進入歐洲:1528年,西班牙人將可可輸入到歐洲,荷蘭人1610於年將茶輸入到歐洲,1615年,威尼斯商人將咖啡輸入歐洲。
在所有飲品中,茶可謂真·婦女之友。首先酒精會使人昏昏沉沉,舉止粗魯,沒有什麼比酗酒的丈夫更讓女性煩惱的了。而作為酒的替代品,茶卻能提神醒腦,又不失文雅。在下午四、五點鍾沏茶配上點心,和朋友們喝茶聊天——即 茶話會/下午茶,本身就是貴婦的發明。而茶館和茶園更為女性提供了家庭以外的社交場所。
無論酒館還是咖啡館,都是男人們消遣的地方,良家婦女不能去。但單身女子可以去茶館會晤朋友,不會損傷名譽。到18世紀時,單是倫敦就有2000個茶館,還有很多的茶園,泰晤士河上的伏克斯霍爾茶園就是典型代表。
茶園集英式園林、球場、茶室、音樂廳於一體,男女都可以去散步、喝茶、聊天,也可以在茶園舉辦音樂會和舞會,是那個時代上流社會喜歡的會所。
從貴族到平民
一開始,茶葉是作為葯物放在葯店裡出售的,主要用來治療痛風、積食等富貴病。一開始歐洲的學者、醫生、教士就飲茶是否有益這個問題爭論不休。1625-1657年,整個荷蘭還掀起了一場「飲茶大辯論」。最後因為法國大主教對茶葉的療效背書,才結束了這場爭論。不過參照歐洲長期以來的醫療水平,茶葉當然是比其它治療方法(放血、切除不相乾的器官什麼的)要靠譜得多。
自從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了茶葉貿易,就開始實行價格壟斷,茶價奇高。其實中國買到歐洲的茶葉價格也算公道,但政府課以重稅,商家再隨意加價,把茶葉變成一種非常昂貴的飲品。同一個時期當時阿姆斯特丹每磅茶葉售價3先令4便士,而倫敦則高達2英鎊18先令4便士。於是私運盛行,大量私茶由外輪運抵英國南岸。國內實際飲用量和官方統計的進口量差別非常。議會決定廢除茶稅。經過一個窗口期,英國的茶稅從190%降到12.5%。此後英國茶葉正式進口量激增,飲茶人口和國家收入也大大增加。於是,17世紀初上流社會的奢享,在18世紀中期變成幾乎所有英國家庭早餐的平民飲料。
茶(財)之路
中國茶對外的傳播,海路和陸路並行。陸路沿絲銅之路向中亞、西亞、北亞、東歐傳播;海路向阿拉伯、西歐、北歐傳播。
從唐代開始,陸上的古絲綢之路同時也是茶之路。茶葉先從產茶地向長安集中,然後以新疆地區為中轉站,經天山南北路通往東歐。而明、清時還開辟了一條經蒙古高原到達俄羅斯的茶葉之路。
海路則始於明清之際,從江西、浙江、福建茶區出發經寧波港、泉州港、廣州港直接運往歐洲或先輸往南洋諸國,再經馬來半島、印度半島、地中海走向歐洲各國。明代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海船從爪哇來澳門販運茶葉,並於1610年轉運至歐洲,從此,中國茶葉正式進軍歐洲,新世界的大門打開了。
從中國茶開始銷往歐洲直到鴉片戰爭前夕,中國對外貿易長期順差,而茶葉出口最重要組成部分。直到18世紀末,英國工業大發展,向中國輸出工業品,加上從印度轉口的棉花以及鴉片,也才剛剛達到貿易平衡的狀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和中國做生意的歐洲各國居然可以忍受貿易逆差?因為倒賣中國商品到其它國家的轉口貿易所帶來的利潤超過了對中國的貿易逆差。
1651-1652年度,荷蘭阿姆斯特丹開始舉行茶葉拍賣活動,每年輸入該掉的茶葉達4000萬磅以上,轉口數量很大,約占輸入的35-50%, 1758年荷蘭茶葉貿易的利潤率竟達到196%。1711年至1810年間,英國政府光是從茶葉上面就收到了7700萬英鎊的稅,有記載1784年英國的茶稅是190%。這么高的稅也抵不過英國人民喝茶的熱情。1793年,英國政府一年的茶稅收入是60萬英鎊,到了1833年這個數字翻了五倍半,變成了330萬英鎊。
外國人怎樣喝茶
英國
中國茶傳入英國之前,英國人成天喝酒,早上六七點鍾起來都用啤酒來就著早飯吃。然後隨時困了累了閑的沒事幹了,就喝酒玩。茶葉傳入英國之後,茶水在很多情況下代替了酒精。
喝茶的方式和咖啡類似,端給客人的是清茶,喝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添加奶、糖或者檸檬。
俄國
俄國人煮茶不像中國人這樣用泡的,他們是把茶葉和糖一起放進茶炊里,倒入開水,每個客人倒大半杯然後再加白開水接著煮。一邊煮一邊喝,茶炊里的茶水一直保持沸騰的狀態。
據說俄羅斯人喝茶有三種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中,用勺攪梓後再喝;二是將糖咬下一小塊含在嘴裡喝茶;三是看著或想著糖喝茶。俄羅斯人在燒茶時一定要加入糖、蜂蜜之類的甜料,也常常會在茶里加入牛奶、檸檬,甚至果醫和乳酪。甜茶還要伴著甜點吃。不過俄國地方冷,其實充當了正餐之餘的加餐。
法國
按照中國人的標准,法國人是歐洲人里真正「會喝茶」的。法國人喜歡高品質的綠茶而不滿足於袋泡茶,不少法國人也能分得清中國茶葉的不同種類。
他們也會像中國人一樣不加奶和糖,只用開水泡清茶。法國人也有可能採用西非的喝法,在茶水中加入方糖和薄荷葉,放涼了做冷飲,類似於現在全球超市裡售賣的加糖的瓶裝茶。
B. 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背景
18世紀中期,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經濟發展迅速,北部工商業發達,造船業是主要的工業部門之一,甚至英國本土都有很多人購買這里製造的船隻;中部盛產糧食,生產的小麥和玉米都遠銷歐洲市場。
南部種植園經濟盛行,黑人奴隸是種植園的主要勞動力,除生產稻米外,主要種植煙草和棉花等經濟作物。北美生產的很多產品甚至能在國際市場上與英國產品一爭高低。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中,為爭奪對北美殖民地的控制,英國與法國進行了長期的戰爭。
英國雖然打敗了法國,控制了北美大部分地區,但因長期的戰爭而導致財政困難。
於是,英國政府不斷地向北美各殖民增加稅收,並實行高壓政策,對殖民地進行蠻橫的壓榨和殘酷的剝削,英國希望北美永遠做它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竭力壓制殖民地經濟發展,並從殖民地搜刮更多的財富。殖民地人民不滿英國的盤剝和束縛,雙方矛盾日益尖銳,最終導致戰爭爆發。
(2)英國在17世紀頒布茶稅有什麼用擴展閱讀:
結果
1782年11月30日.英國新政府與美達成停戰協議。1783年9月3日,雙方在巴黎簽訂和約《巴黎和約》,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
美國獨立戰爭是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這一勝利為後來的法國大革命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的獨立開辟了道路。
影響
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對歐洲大陸及拉丁美洲地區的現代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起了推動作用。它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近現代政治體制,對以後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
美國獨立戰爭沒有解決土地問題,也沒有解決奴隸制問題,使得獨立後的美國南北方朝著兩種不同的經濟道路發展,最終導致美國內戰(南北戰爭)的爆發。
獨立戰爭的勝利,使美國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政治體制,並為拉丁美洲各國人民的民族獨立運動樹立了榜樣,推動了18世紀的歐洲革命。
C. 喬治三世的統治
小喬治在祖父去世後立即登基。這位22歲的喬治三世好像有很多長處。喬治二世的首相沃波爾說他「身材魁梧,氣宇軒昂,紅光滿面,笑容可掬」。喬治三世還繼承了家族那種兩眼凸出、膚色白皙的生理特徵。相貌很是英俊。
由於歐洲各王室之間通婚頻繁,本朝開國之君喬治一世的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斯圖亞特王朝詹姆士二世的外孫女索菲亞,所以喬治三世的祖父和父親都有較重的德國口音。而喬治三世卻是在英國出生並接受教育的。他完全與英國人息息相通,從未去過祖籍德國漢諾威,他是安妮女王去世以來,首位能說一口純正英語的君主。憎恨和畏懼外國人的英國人,是很在乎這些事情的。
喬治三世的書讀得並不好,但他卻不辭辛苦,竭盡一切努力去完成國王的職責。很少有像他那樣自覺到對上帝、對臣民應盡職責的君主。國王是個篤信宗教的年輕人,不像喬治二世半心半意做樣子,他的宗教信仰是非常虔誠的。喬治三世一輩子每做一次祈禱總要花去大量的時間。
喬治三世上台後的當務之急,是整頓祖父宮廷中聲名狼藉的驕奢淫逸風氣。登基一個月後,他就發表了一篇文告,鼓勵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國王一緊張話就說得很快,而且有些口吃,並在說話的停頓聲中發出嗒嗒聲。為此,曾有人誹謗國王,說他已顯出神志不清的跡象。與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相比,喬治三世似乎是有點遲鈍,有點死板。盡管他的所作所為遭到歪曲,比任何一代英國君主都要嚴重得多,盡管他也犯過錯誤,但他是漢諾威王朝中唯一可以稱為正直高尚的人。
選取了一位門當戶對的德國夏洛蒂公主做王後以後,喬治三世便著手摧毀英國輝格黨集團的權力。這個集團自1714 年以後一直控制著政府。過去,喬治二世親自遴選大臣,但只限於在狹小的職業政客這個特權階層中遴選。喬治三世拒不接受這種限制,這並不違犯憲法。這時候,歐洲大陸各國已建立了君主開明專制,但喬治三世並不想仿效,而是親自過問國事。他不像他的祖父喬治二世,長期住在漢諾威過著安逸的生活,而國王的大權卻旁落了。
盡管喬治三世在登基時獲得了政壇各黨派的歡迎,但他早年的統治卻受到政局不穩的陰影所籠罩,而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內就七年戰爭的議題上出現重大分歧所致的。喬治日益寵信及托賴於托利黨官員,使得一直在政界佔主導地位的輝格黨十分不滿,甚至於譴責喬治的行徑無異於獨裁者,與查理一世如出一轍。在1762年5月,喬治三世先後免去了老皮特和首相紐卡斯爾公爵的職務,起用他的恩師布特伯爵約翰·斯圖爾特掌權。布特伯爵與詹姆士二世保王黨人有過瓜葛,後來雖然加入了代表新興地主、資產階級利益的輝格黨,但並沒有擔任黨內要職,而且他來自仍被英國人視為化外之地的蘇格蘭,這些情況都對布特不利,布特勛爵的反對者甚至散布流言,指責他是王太後的情夫,因此喬治三世自然就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喬治三世為了保住布特的權位,採用了一些連他自己也痛恨的賄賂手法。在1763年,布特費盡心機通過議會與法國締結和約後,接著就辭職了,他不願面對全面的攻擊。
輝格黨遂在喬治·格倫維爾的帶領下重新執掌政府。這位首相和和喬治三世關系最為不合,首相在國會長篇大論地責備喬治三世忘恩負義。國王回擊他說:「當他使我厭倦了兩個小時以後,我看一看錶,看他能不能使我再厭倦一個小時。」在國王和首相產生矛盾帶來政治危機期間,國王只好聽任迎合低級趣味的街頭小報詆毀自己。同年後期,大不列顛政府發出了《1763年皇家公告》,制定邊界線,限制大不列顛在北美的殖民地不斷向西擴展的情況。有關公布的原意旨在迫使北美殖民者能夠與美洲原居民談判,減少因土地爭端而引發的前線戰事,從而減省浩大的軍事開支。盡管這條所謂的「公告線」沒有對早已安頓的大多數殖民者造成多大影響,但此「公告線」卻引起了邊區殖民者的強烈不滿,繼而成為北美殖民地與大不列顛政府出現紛爭的導火線之一,也是後來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一般美洲殖民者向來只需向大不列顛政府繳納甚低的稅捐,但大不列顛卻同時要在美洲布置大批軍隊,鎮壓當地原居民的起義,以及防範法國對美洲殖民地侵略的野心,使得大不列顛在美洲的軍費開支十分沉重。為了平衡開支,格倫維爾政府在1765年引入了《印花法案》,向大不列顛北美殖民地的每份文件開征印花稅,由於當時連報紙也徵收印花稅,使得反對征稅的宣傳得以在北美廣泛流傳。與此同時,格倫維爾因試圖削弱君主特權而漸失喬治的支持,喬治曾試過游說老皮特出閣任相,但並不成功,其後喬治曾一度患病抱恙(有意見認為此病乃他日後精神失常的先兆),病癒後成功以羅金漢侯爵查爾斯·沃森·文特沃斯組織內閣,再行將格倫維爾罷免。
在得到老皮特的幫助下,羅金漢勛爵成功撤回格倫維爾那份極度不受歡迎的《印花法案》,不過羅金漢的政府並不強勢,這使他不久就在1766年被老威廉·皮特取代,而喬治更冊封老皮特為貴族,是為查塔姆伯爵。查塔姆勛爵與喬治三世撤回法案的行動,使他們在美洲殖民地的民望急升,紐約市的民眾為表道謝,更在市內雙雙豎立起他們的銅像來。查塔姆勛爵在1767年因病而讓格拉夫頓公爵管治政府,但格拉夫頓公爵一直遲至1768年才正式成為首相。他的政府未幾就在1770年垮台,並使得托利黨重新上台。
喬治三世不停地撤換首相,先後撤換了4個。大臣們議論紛紛,說國王未對自己的大臣給以應有的支持,遇事獨裁專斷不與他們商量,而是去徵求「潛入幕後」的布特的意見。喬治三世和首相的矛盾使人看清,得不到國王充分信任的政府壽命不長。然而,同樣地,首相如果得不到議會的尊重和支持,也立足不住。1770年,喬治三世認為他找到了一個國王與議會都可以雙雙接受的理想人物,就是前面提到的國王童年時的朋友諾思勛爵。
諾思首相在議會里得到多數人的支持長達10年之久。從英國的政治背景上看,喬治三世的判斷是正確的。盡管有的報紙議論說,選中諾思證明國王愚蠢——一個笨蛋被另一個笨蛋選中。甚至後來的歷史學家還認為諾恩是「英國歷史上最壞的一個首相」。其實,這位在1760年還是「沒有經驗的娃娃」,現已經成了一位機警的政治家。諾思是一位優秀的議會會員,一位能乾的演說家,也完全可以說是一位出色的和平時期的首相。
新任托利黨首相諾斯勛爵及其政府對美洲日益不滿大不列顛的情緒十分關注,為了安撫美洲殖民者,他撤銷了向美洲殖民地所徵收的絕大部分稅項,但卻獨留茶稅一項。茶稅對大不列顛十分重要,喬治三世甚至嘗言茶稅是大不列顛「保持(向美國殖民地征稅)權利的一種稅」,可是在1773年,波士頓有暴徒為了反對茶稅而登上停泊於波士頓港的運茶貨船,並將茶葉傾倒入海,以作示威,史稱波士頓茶葉事件。有關事件在大不列顛引起了很大的反向,輿論對北美殖民者也出現不滿,而本身同情北美殖民者的查塔姆也支持諾斯勛爵,將有關事件定性為「無疑具刑事性質」。諾斯勛爵在茶葉事件發生後引入多項措施以作報復,當中包括關閉波士頓港、修改麻省憲法,使當地立法機關的上院由君主委任產生,而不再由下院互選產生。這些措施進一步激起殖民者的不滿,他們甚而稱這些措施為「不可容忍的法案」。有學者認為,直到這個時候,喬治三世仍傾向於「以政治手段解決問題,盡管有時他對內閣所作的建議成效存有懷疑,他仍然十分聽任於內閣的建議,而僅從1763年至1775年所發生的事來看,喬治三世亦不應就引發美國革命一事負起直接責任」。 美國獨立戰爭因大不列顛常規軍隊與殖民地民兵在1775年4月於新英格蘭發生武裝沖突而爆發。經過一年的戰斗,大不列顛在北美的殖民地在1776年7月宣布從大不列顛國王獨立,並建立「美利堅合眾國」。而殖民地的獨立宣言也對大不列顛國王、立法機關及全體國民提出多項控訴,當中包括指責喬治「拋棄此地之政務……掠奪我海域,踐踏沿岸,焚燒城鎮,殘民以逞」等等,這些評價傳到喬治後,皆使他感到憤慨不平。在戰事中,大不列顛軍隊曾在1776年成功攻陷紐約市,但後來英方陸軍中將約翰·伯戈因在薩拉托加戰役中率兵投降,卻很大程度導致英方從加拿大反攻的大計以失敗告終。到1778年,法國(大不列顛的主要競爭對手)與新生的美國簽訂一份友好條約,使英方形勢更為嚴峻,此時諾斯勛爵提出由查塔姆勛爵接任首相,但被喬治三世加以拒絕,並提出反建議要查塔姆勛爵入閣供職,與諾斯勛爵合作。查塔姆最終拒絕合作,不久以後在同年逝世,其時大不列顛與法國正處於戰爭狀態,到1779年更與西班牙宣戰。
盡管他的大臣並不贊同,但喬治三世仍固執地要大不列顛與美國的革命軍戰斗到底,而部分大臣如古爾勛爵和韋茅斯勛爵等等都不願為這場戰爭有傷尊嚴而紛紛辭職。首相諾斯勛爵與他的同僚也有同樣的意見,並曾將這些意見告知喬治,但他最後沒有跟隨辭職。喬治到後來打消了繼續增兵鎮壓美國的念頭,並表示「想留住賓夕凡尼亞是開玩笑」,又指已經沒有希望重奪新英格蘭,然而,他仍然下決心「永不承認美國獨立,又承諾永恆地以永無休止的持久戰爭懲罰他們的堅不服從」。喬治的計劃是要留住駐防於紐約、羅德島、加拿大及佛羅里達的30000名士兵,其餘部隊則負責攻擊活躍於西印度的法國及西班牙軍隊。為了懲罰美國人,他又計劃要破壞他們的沿海商港、炸毀他們的碼頭、劫掠與焚燒他們的沿海城鎮(如康乃狄克的新倫敦)、以及解除對印第安人的管制,讓他們襲擊殖民地邊區的平民。喬治還相信這些行動可有效地鼓動當地的保皇黨、分裂大陸會議、和「持續地使造反者感到煩擾、不安和睏乏,終有一日,更將不滿和失望自然及無可避免地轉化為懺悔和自責」,從而乞求由他重新作出管治。可是,喬治三世這些計劃卻對保皇黨及忠心的印第安人造成破壞,而一場持久的戰爭更讓法、西兩國隨時有機可乘,組織聯合艦隊,進擊不列顛群島,從而置倫敦於險境。
在1781年,英方主將查爾斯·康沃利斯在約克鎮之圍兵敗投降的消息傳到倫敦後,諾恩首相和喬治三世受到了保守勢力的攻擊,他們稱諾思是「失掉美洲的那個人」。結果在翌年辭任首相。經諾斯勛爵勸服後,喬治三世打消了退位的念頭,而且還接受了大不列顛在北美洲落敗的事實,決定授權舉行和談。《巴黎條約》及《凡爾賽條約》兩和約在1783年獲得確認,標志著美國獨立戰爭的正式結束,這兩條條約,前者要大不列顛承認美國,而後者則要大不列顛放棄佛羅里達與新西班牙,以及容許法國人通過紐芬蘭對開的航道。在戰爭期間組織武裝中立同盟的俄羅斯帝國的葉卡捷琳娜二世女大帝曾說:「與其像英國喬治三世那樣允許美洲獨立,我不如對自己的腦袋開槍。」在1785年,美國的約翰·亞當斯成為首任美國駐不列顛部長,這時的喬治三世已順從於世界格局,並接受了英、美兩國的新關系,他對亞當斯說到:「我是最後一位同意(英、美)分開的,但我將是第一位去迎接美國作為獨立政權的友誼哩。」 諾斯勛爵內閣在1782年垮台後,輝格黨的羅金漢勛爵第二次上台組閣,但在任僅數月而病故,結果喬治以謝爾本伯爵為新首相。不過,輝格黨政要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卻拒絕在謝爾本勛爵的內閣供職,並要求英王委以波特蘭公爵為首相。到1783年,下議院成功迫使謝爾本下野,其政府遂由福克斯-諾斯聯盟所取代。這個政府由波特蘭公爵任首相;福克斯任外相;諾斯勛爵任內務大臣,但波特蘭公爵僅是政府有名無實的首腦,實權則握於福克斯及諾斯勛爵二人手上。這個福克斯是英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演說家,他在議會里把喬治三世描繪成一個獨裁的暴君,他瘋狂地追求報復,耗盡了臣民的血汗和財富。福克斯要求給國王權力加上更多的限制和羞辱。
喬治三世對於任命一些他不願意的人士到內閣供職感到苦惱,但波特蘭的內閣很快就在下院建立起優勢,使他不易撤換內閣。此外,喬治對於政府引入《印度草案》,計劃將印度政府的管治權力由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轉移到國會專員,也表現得非常不滿。下院通過有關草案後不久,喬治就授權坦普爾勛爵,著他通知上議院貴族,表示誰投票通過草案,誰就是他的敵人,結果草案在他的恐嚇下被上院否決。三日後,波特蘭內閣垮台。
下一任首相是小威廉·皮特,當時僅24歲。皮特是喬治三世一手遴選的。幾個月來,皮特這個新組成的政府總是在議會里遭到失敗,在1783年12月17日,國會通過一項動議,譴責王室在國會投票背後施加影響,形同「重大罪行」,坦普爾勛爵亦被迫辭職。坦普爾辭職後對政府造成動盪,三個月後,政府失去國會的多數優勢而解散,但國王卻拒不接受小皮特的辭呈。大選的時機來到了,國王拿出自己的大量財力支持小皮特,結果皮特的競選對手福克斯慘敗。喬治三世精心選擇了這樣一個時刻,因為國家不允許非法擴大國王的權力,也不允許政府反對國王的權力。有影響的人民感到福克斯走得太遠了,又回過頭來支持國王。喬治三世選中皮特大概是國王知人善任的絕好證明。皮特一直當首相掌權達19年之久。在這種危險的時刻,幸虧是小皮特而不是那個放盪的福克斯治理國家。 對喬治三世而言,任命小皮特為首相是一個勝利,因為這證明他可以透過自己對公眾輿論與民意的詮釋來選擇首相,無須依從下院的多數派來選定首相人選。而皮特在任首相期間,喬治支持他不少的政治目標,更史無前例地冊封不少新貴族,好讓他在上院能夠取得足夠的支持。小皮特在任首相以及之後的一段時間,喬治三世在英倫的聲望甚高,公眾普遍支持他認可的太平洋探險,這使得大不列顛在1788年於澳大利亞建立新南威爾斯殖民地;到1793年,喬治三世遣往中國的特使馬嘎爾尼勛爵和副使斯當東爵士帶領使團到達北京,並謁見了清朝的乾隆帝,他們還參加了在承德避暑山莊舉辦的乾隆帝八十大壽慶典。另一方面,喬治又樂於動用自己的私人資金,大力資助皇家藝術學院等學術機構,而英倫的科學及工業也在當時得到很大的發展。
18世紀80年代,是喬治三世在位期間的最好歲月。在小皮特首相的領導下,英國很快恢復了繁榮和自信。喬治三世處在風華正茂的中年,由於膳食簡朴和鍛煉身體,顯得十分英武、年輕。除1765年害了一場病外,國王的健康狀況始終良好。
喬治三世是一個善良而忠實的丈夫。盡管在女人眼中不算很英俊,夏洛蒂王後己十分知足了。她曾說,她與國王的婚姻是幸福的,結婚以來,她從沒感到一時一刻的悲哀。英倫大眾大多都仰慕他們的國王能夠對其王後忠心不二,這亦與他前兩任的漢諾威裔君主構成很大對比。他倆一共生了15個孩子,無人能說國王的天下不是繼位有人。宮廷中的氣氛是輕松的。國王不像剛即位時那樣故作正經,在欣賞歌舞或聽朗誦詩歌時,會和大家一樣禁不住朗朗大笑。由於能乾的首相皮特把國事治理得井井有條,喬治三世沒有政治壓力,他就能鑽研他的植物學了。他曾用拉爾夫·魯濱遜的筆名寫作論改進農業的小冊子。從智力上說,國王起步較慢,但他趕上來了。在18世紀80年代,與歐洲大多數君主相比,他毫不遜色。
但喬治三世也有頭疼的問題:他與其長子即未來的攝政王之間,敵對日益嚴重。漢諾威王朝似乎有父子間不和的「傳統」。喬治一世和奧古斯塔斯不和、喬治二世和「可憐的弗雷德」之間有沖突,現又在喬治三世和王太子之間出現了分裂。應該說,他們雙方都有錯誤。喬治三世的弱點是他太呵護孩子了,他真愛自己的兒子,但卻要王子永遠像一個孩子。宮廷中那種「脫脂棉」空氣對一位充滿了活力的青年王太子來說,太沉悶和拘束了,而為了突破這些束縛,導致他干出種種壞事。然而,喬治三世對兒子的愚蠢行為,反應是難過多於憤怒。不過比起先前那位可憐的弗雷德來,如今的王太子幸運多了。他沒有什麼可抱怨的。 然而,喬治三世在這時的身體卻開始每況愈下,而且還出現了精神問題。1788年夏天,國王生了一場病。10月16日這天,喬治三世雨中騎馬以後,突然痙攣,隨後國王的言行舉止失常,他不停地講話。大概就在此時,據說發生了有名的橡樹事件,說國王與一棵橡樹交談,好像這棵橡樹是普魯士國王,這個故事是一名被王家開除的小廝散布的,對此人們半信半疑。喬治在1788年的那次病發初期,他尚可以神志正常地在9月25日宣布國會休會,可是此後他的病情卻急轉直下,1788年11月5日,喬治三世在溫莎城堡就餐時,他揍王太子,並企圖把王太子的腦袋往牆上猛撞。國王喃喃自語個不停,嘴裡冒白沫,兩眼充血,看起來像兩顆紫葡萄。
當知道國王能活下去但不能恢復理智時,王後下令把他轉移出溫莎城堡,送到倫敦市郊一個名叫丘的村鎮休養。御醫們用殘酷得令人發指的方法來為國王治療。喬治三世的主治醫生是林肯郡一家私立瘋人院的老闆,一個名叫弗朗西斯·威利斯的大夫。治療主要是訓斥、威嚇、穿緊身拘束衣。假若國王拒不吃飯或吵鬧不休,就把他的兩腿綁在床上,再用一條寬布帶沿著他周身捆紮起來。後來,又用一種特殊的椅子限制他的行動。具有十足諷刺意味的是,喬治三世把這個可怕的玩藝兒稱作「加冕椅」。真正的加冕椅給他帶來的是至高無上的威嚴,這個玩藝兒帶來的只是羞辱。庸醫不止威利斯大夫一個。還有一個叫沃倫的大夫,他堅持要把一種毒蟲和芥末敷料塗遍國王全身。他說這樣引起的水泡苦痛難熬,就會把國王身上的「壞液體」吸引出來。庸醫們的治療方法只能延緩病人的康復。
當國會在11月復會時,喬治未能如常在國會開幕大典發表御座致辭。按照慣例,君主未先致辭,國會就不可復會辯論,惟當年國會在喬治未有致辭的情況下,就徑自復會,並就是否需要攝政王一事展開辯論。
喬治失常以後,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與皮特立即就政府的管治問題展開爭吵。雖然兩黨都同意由喬治三世的長子兼法定繼承人威爾士親王擔任攝政最為合理,但兩黨卻就攝政的法理基礎出現重大分歧。福克斯認為威爾士親王絕對有權利為其有病的父王代行權力,但皮特卻反駁攝政人選需先由國會提名。除此以外,由於國會未有經御座致辭就徑自復會,以致國會的認受性也成為一大疑問,使有關攝政的辯論遭到一再拖延。根據過往慣例,國王一旦未能出席國會開幕大典,他可以透過《制誥》委任首長專員代行,而有關《制誥》必需要有國璽加蓋,才具有法律效力。為解決國會認受性的問題,皮特透過法律上的假設,建議負責託管國璽的大法官無需請示喬治三世,而自行將國璽蓋於《制誥》。盡管大法官的行動可能屬於不法行為,但《制誥》只要被蓋上國璽,就必定具有法律效力。喬治三世的次子約克公爵腓特烈親王曾就此責難皮特的建議為「違憲及非法」,但國會專員仍照舊按建議被委任,國會也在1789年2月正式復會。國會復會後,政府立即引入《攝政草案》,當中授權以威爾士親王為攝政王,但同時又對攝政王的權力加以諸多限制。《攝政草案》在同月獲下議院通過,但草案在提交上議院表決前夕,喬治三世的病突然好了,從而使《攝政草案》作罷。喬治病癒後,他確認了國璽的動用與首長專員的委任屬合法有效的行動,並重新投入管控國家。
自那時以來,醫生和歷史學家對喬治三世的病爭論不休。一派認為國王的病最好用心理學解釋,另一派則認為他患的是一種少見的內科病。假若第二種解釋正確,那麼,嚴格說來,喬治沒有患什麼「精神失常」病。另有人認為,國王操勞太重,而失掉美洲殖民地是一種外傷性的誘發因素。喬治三世似乎本來應做一名德高望重的鄉紳,而實在當不了什麼國王。
後來研究人員在分析當年喬治三世的疾病時,從伴隨疾病而出現的症狀上,如脈搏過速,嚴重皮疹,兩眼充血,兩腳浮腫,尿帶紅色等,認為患者得的是一種不常見的、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搞清楚的卟啉病。
卟啉病是給卟啉新陳代謝混亂所起的一種疾病的名字。這個新陳代謝過程產生血液中的紅色素。假若這種紅色素過多,尿就變色,包括大腦在內的整個神經系統都要中毒。這種解釋聽起來很離奇,但完全符合喬治三世的病情。喬治三世生病時英國人民還是愛戴他、尊重他的。1788年11月,人們認為國王即將死去而由王子即位時,股票市場一片混亂。國王的及時康復,大多數人民互相拱手慶賀。1789年國王英格蘭南部之行獲得巨大成功,每個村莊都搭起牌樓,全村出來歡迎。國王洗海水浴時,當地樂隊站在海水中演奏《上帝保佑吾王》。 喬治三世病癒後,他與首相小皮特的支持度不斷上升,相反,福克斯與威爾士親王的支持度卻隨之下降。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了,法國王室被推翻,不少不列顛的地主士紳都感到非常憂心。到1793年,法國更對大不列顛宣戰,喬治遂容許皮特提高稅率、擴充軍隊,以及臨時在戰時終止「人身保護令」的權利。大不列顛最初與奧地利、普魯士及西班牙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但同盟很快就因為普魯士與西班牙私下與法國媾和而在1795年破裂。大不列顛、奧地利、俄國及奧斯曼帝國在1799年又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盟在1800年被擊潰後,就只剩下大不列顛繼續與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第一執政拿破崙作戰。
在1800年5月15日,喬治在特魯里劇院遭一名患上宗教妄想症的男子詹姆士·哈德菲德意圖行弒,哈德菲德站在樂池的木箱上,朝國王開了兩槍。子彈未打中,嵌入包廂的板壁上。喬治三世命令演出繼續進行。他非常鎮靜,中間休息時他還打了會兒瞌睡。在此以前,他亦曾在1786年及1790年先後兩次被精神失常的人士行刺,但都以事敗告終。喬治常對這些精神失常的刺客予以諒解,對其支持度有正面的影響。
在拿破崙戰爭期間也曾有較為平靜的時候,這好讓首相皮特能夠花精力專注於愛爾蘭問題。愛爾蘭曾在1798年發生起義,起義被鎮壓後,不列顛與愛爾蘭議會通過了《1800年聯合法案》,在1801年1月1日聯結大不列顛及愛爾蘭為單一國家,並將國號訂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喬治三世遂藉此機會,放棄自愛德華三世以來,歷任英國君主所聲稱繼承的「法國國王」頭銜。在大不列顛及愛爾蘭合並之時,有人建議喬沿之頭銜應改為「不列顛及漢諾威領地皇帝」,但喬治支持保留英國歷代君王使用「國王」頭銜的傳統,而沒有改稱「皇帝」。
作為其愛爾蘭政策的一部分,皮特計劃在大不列顛及愛爾蘭合並後,解除一些對國內羅馬天主教教徒在法律上的限制,不過喬治三世卻指稱,解放天主教將違反他在加冕時立下捍衛新教的誓言。喬治三世曾就此表示:
世間何處有權力能使我免於遵守那誓言上的每一句話,尤其是要我捍衛新教的一句?……不、不,我寧可在歐洲俟家俟戶的乞要麵包,也不可以批准這些(解放天主教的)措施。我可以放棄我的王位和權力;我可以從我的宮殿搬到農舍住;我可以把我的頭送到砧板,了結我的生命;但我不可以違反我的誓言。
面對來自國王與不列顛民眾對宗教改革政策的反對,皮特曾要挾以辭職相迫。而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喬治三世一度短暫病發,病癒後更責備這病是天主教問題迫出來的。最終在1801年3月14日,皮特不再任首相,並由下議院議長亨利·阿丁頓接任。阿丁頓任內反對天主教解放、創立周年賬目制度、廢除入息稅以及開始裁軍。在1801年10月,他與法國和解,並在1802年簽訂《亞眠和約》。
喬治本人並不相信與單憑《亞眠和約》就可與法國擁有「真正」的和平,他僅僅視和平為「實驗」而已。未幾在1803年,兩國再度互相宣戰,但公眾輿論卻普遍不信任由首相阿丁頓帶領國家作戰,相反,公眾的目光重新投到了小皮特身上。在1804年,喬治又一次受舊病影響,病癒以後,阿丁頓宣布辭職,並再度由皮特出任首相。皮特曾尋求委任福克斯到內閣供職,然而喬治三世因不滿福克斯鼓勵威爾士親王過著揮霍奢侈的生活而對他大表不滿,並且反對他加入內閣。福克斯未能入閣,使另一輝格黨領導人物威廉·溫德姆·格倫維爾勛爵心感不公而拒絕加入內閣。皮特上任後即專注於與奧地利、俄國及瑞典組成另一個反法同盟,但與以往的反法同盟一樣,這個第三次反法同盟隨即在1805年因為著名的奧茨特利茨戰役而被瓦解。不過在這之前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法國艦隊被英國海軍將領霍雷肖·納爾遜勛爵摧毀,保證了英國免受入侵的危險。
D. 美國獨立戰斗為什麼要擺脫英國的統治
【原因】為了擺脫英國對殖民地的剝削,同時為了促進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發展,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從而導致了北美人民的抗爭。
【結果】1782年11月30日.英國新政府與美達成停戰協議。1783年9月3日,雙方在巴黎簽訂和約,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
美國獨立戰爭是以吵兄小勝大,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這一勝利為後來的法國大革命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的獨立開辟了道路。
【意義】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有利於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以後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到了推動作用。 這場戰爭同時也為了日後加拿大的建立做准備。
【影響】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對歐洲大陸及拉丁美洲地區的現代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起了推動作用。它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櫻備近現代政治體制,對以後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
升頌襲美國獨立戰爭沒有解決土地問題,也沒有解決奴隸制問題,使得獨立後的美國南北方朝著兩種不同的經濟道路發展,最終導致美國內戰(南北戰爭)的爆發。
獨立戰爭的勝利,使美國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政治體制,並為拉丁美洲各國人民的民族獨立運動樹立了榜樣,推動了18世紀的歐洲革命。《獨立宣言》、1787年憲法及其所確立的新型政治體制,是人類文明的可貴遺產。既是民族獨立戰爭,又是民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