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國人的紳士風度,究竟是如何養成的
我覺得沒有人生下來就是一個紳士的,紳士風度之所以能夠成為英國人的產物,我覺得是跟他們骨子裡的習慣有關,再加上父母對於培養孩子這一方面會很重視。從小培養小孩子要有禮貌、要會尊重別人、要善良等等優良品質,這個孩子長大後自然而然的會覺得這是自己理所應當的事。
父母的教育再加上自己日復一日的行為習慣,會讓你懂得如何在別人面前呈現出一個完美的狀態,這不是虛偽,這是讓人們之間的相處關系更加舒服更加輕松。有紳士風度的男人,簡直不要太迷人了。
❷ 英國人怎麼教育自己的小孩
英國人普遍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是孩子獨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礙。要使孩子在日後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獨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須從小就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和自我剋制,知道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如果孩子日後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適應社會,作為父母就沒能盡到教育的職責。
道德不靠教導
英國中小學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稱「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或稱「社會化過程」。目的是讓他們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觀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誠實、守信。
英國人還有個觀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的」。它體現在英國中小學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們去死記硬背道德准則,但是,要求孩子們從心靈深處、從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倫理道德。
小孩不是白紙
我們小時候背毛澤東語錄:「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後來,大家以為小孩子也跟白紙一樣,大人教什麼,小孩子將來就長成什麼樣子。一位英國朋友說,西方人過去也有「白紙」論。認為小孩子都是「TABULARASA」(拉丁文,即空白狀態),但現在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先天就已經部分地繼承了父母的脾氣、性格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紙論」是把事情過分簡單化的觀點。
誠實不是孤立的品德
英國學校一般不設專門的道德教育課,但開設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內的各種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課供選修。這門課被認為是對孩子品德和良知培養十分重要的一門課。
不僅如此,多數英國學校每周都組織班級討論,選取一些學校里或者社會上發生的事情,讓孩子們發表看法,共同討論,自己去領悟和判斷對錯與是非。集體游戲也是一種重要方式,讓孩子懂得顧及與體諒別人,懂得如何與同伴合作。英國學校還普遍鼓勵孩子飼養小動物,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為慈善組織募捐及參加其他公益或環保活動,培養孩子的愛心和社會交往能力。在英國教育工作者看來,誠實不是一種孤立的品德,而是與自重和尊重別人,與對生命和大自然的愛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不淡泊輸贏,但更要享受過程
老師並不是教學生去學老莊的超脫,淡泊輸贏結果;相反,英國學校里,「輸贏」二字總被掛在嘴上,因為各種比賽名目繁多,充滿學生的學校生活,但正因為比賽多,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領略到老師所要傳達的信息:你會贏,但不會每次都是你贏,每個人都有贏的時候,也有輸的時候,要緊的是享受參與的過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少移居英國的中國移民感觸最深的是,英國人對人生的選擇往往是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即使這事兒不合潮流,也不時髦。
不要妨礙別人
英國的社會道德教育,還有一點令人印象至深,那就是從小教育小孩子要學會照顧自己,同時注意不要妨礙他人。這其實就是公德與私德的分水嶺,也有人稱為「對陌生人的道德要求」。
英國小學很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個人清潔衛生、學慣用具收拾整齊等都在道德教育范圍之內。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西方其實有很相似但也許更為積極的說法:希望別人如何對待自己,就要照這樣對待別人。
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到處滲透這一思維方式。就拿交規來說,為什麼可見度良好時不能打開車尾霧燈?別人超車時為什麼要把遠光燈改成近光燈?開車時如果考慮別人的處境,考慮可能會給別的道路使用者帶來的危險,也就意味著考慮自己行車的安全。一部英國交規,處處體現著這個並沒有明說的道理。
允許父母體罰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的觀念與行為,對孩子道德意識的養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英國的家庭中,絕對看不到對兒童的沒有理由的嬌寵,犯了錯誤的孩子會受到糾正甚至懲罰。父母們往往在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前提下,對孩子進行嚴格的管束,讓他們明白,他們的行為不是沒有邊際的,不可以為所欲為。英國的法律明確規定允許父母體罰孩子,至今許多學校仍保留著體罰學生的規矩。
在一般的家庭當中,5歲以下的孩子都不準與大人同桌吃飯,不允許挑吃挑穿,到了該做什麼的時候,一律按規矩辦事,故意犯錯誤和欺負幼小,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不管是對什麼人,孩子必須懂禮貌,說話客氣,對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言談舉止符合標准,對人彬彬有禮是對每一個孩子的基本要求。反之,孩子將受到父母的訓斥,包括身體的懲罰。只有懂事而有禮貌的孩子,才會受到父母的誇獎。
花錢「培養」孩子頑皮
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總是以某個孩子從來不出去亂跑為榜樣來教育我們。可是在英國,孩子們永遠頑皮或者說父母是花錢培養他們頑皮。每個周末都有活動,不是到某個朋友家吃飯(往往是全家一起去,父母輩的聊天,孩子輩的玩耍),就是有某個小朋友的生日派對,或者是去游泳、踢球。總之,差不多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日,很少待在家裡看電視之類的。
最看重的是友好
在英國人的眼睛裡,看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是不是友好,和他的職業、性別、收入、教育、私生活都無關。他們教育孩子從小要善待一切生命,包括動物、植物等。天氣好的時候,他們會帶孩子到農場去看看大自然,或者在自家的花園。即使像螞蟻這樣的小生命,即使在夏天廚房爬滿了螞蟻的時候,他們的媽媽一邊消滅螞蟻,一邊告誡他們的孩子,絕對不能玩弄螞蟻,不能讓它們死得太痛苦。而且只要打一兩個就可以了,這樣其他的螞蟻會發出警報,讓其他的同伴不要到這里來了,或者把螞蟻捉到小瓶子里,然後拿到花園去放生。
有次孩子們養的金魚巴里死了,對一條養了快三年的金魚來說確實不容易,每天欣賞搖滾樂能活那麼久也該安享天年了。孩子的媽媽讓他們打電話告訴正在上班的爸爸這個壞消息,第二天還在附近的教堂舉辦了個簡短的葬禮。上周,安格斯居然還誇張地做了個噩夢,說夢到巴里了,媽媽對他們解釋說,生命總有結束的時候,但是巴里活得很開心,因為大家都愛它。
我不知道孩子們能明白多少,不過,至少我知道這樣的教育雖然在我們看來有些傻得可愛,卻並沒有錯。
最重要的品質是勇氣
英國人給世界的印象就和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八十天環游地球》中的主人公菲利亞・福格一樣,是個一板一眼、嚴格遵守規則的英國紳士。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英國的教育一定也是循規蹈矩的。其實,現代的英國人非常注重培養孩子勇敢和堅韌的性格,他們深知勇氣是一個人主動進取的動力。
英國父母常常帶著自己的孩子去探險,深入到大自然中,在險惡的環境中生存,目的是十分明確的,就是為了鍛煉孩子的意志和勇敢精神,為今後的人生做好人格方面的准備。
英國的家長認為,對孩子的嬌寵於孩子十分有害,所以家庭教育中特別注重對孩子獨立意識的培養。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會放手讓孩子嘗試去做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褲、自己整理房間等為自我服務的事情。
英國的私家車的擁有量是很高的,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轎車,可以很方便地接送孩子上下學。但是,英國的家長們很少會開車接送孩子,他們都是讓孩子自己背著書包徒步或乘坐校車去學校。
英國人在公共汽車上遇到老人、殘疾人和孕婦都會主動讓座,但是,他們唯獨不會給孩子讓座,英國人認為孩子是需要鍛煉的,應該鼓勵孩子獨立。
英國的家庭教育
不論中國孩子、英國孩子,一日三餐總是必不可少的。也許你會說,不就是吃飯么,又有什麼好說的。可別小看餐桌,那上面可大有學問呢。
進餐能力 鼓勵孩子自己進餐。孩子長到一周歲至一周歲半時,開始喜歡自己用湯匙喝湯吃菜。絕大多數英國家長認為,孩子想自己進食,標志著一種對「人格獨立」的嚮往,完全應給予積極鼓勵。
對待偏食 杜絕偏食、挑食。英國人普遍認為,一個人偏食、挑食的壞習慣多是幼兒時期家長遷就造成的,因而他們特別重視幼兒時期的偏食、挑食情況,如幼兒一個勁兒地只吃某種菜而對其他菜不屑一顧時,家長往往會把此菜收起來。他們還認為,餐桌上對孩子的遷就,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面、充分的營養,而且會使孩子養成任性、自私、難以自控等人見人厭的性格。
進餐禮儀 學慣用餐禮儀,英國孩子一般2歲時就開始系統地學慣用餐禮儀,4歲時就學會用餐時所用禮儀了。
進餐前後 讓孩子幫忙做事。稍大一些(比如5歲左右)的孩子都樂於做一些在餐前擺放餐具、餐後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雜事。這樣,既可以減輕家長負擔,又讓孩子有一種參與感。
環保意識 重視環保教育。五六歲的孩子應該知道哪些是經再生製造的「環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為污染環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遊時,他們會在家長的指導下自製飲料,盡量少買易拉罐等現成食品,並注意節約用水用電,因為他們懂得「濫用資源即意味著對環境的侵害」。
原來,英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起,家長就開始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餐教育」了。
❸ 英國寶寶是怎麼學好英語的
不知道怎麼幫助孩子學習英語?一起來看看英國寶寶是怎麼學好英語的吧。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英國寶寶學好英語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英國寶寶學好英語的方法一
聽英文兒童歌曲和童謠
Nursery rhymes(兒歌童謠)是與兒童建立良好關系的開始。根據西方兒童認知發展的基本原則,與兒童建立良好關系是兒童認知發展的第一要素。因為兒歌童謠韻律節奏感強,琅琅上口,尤其是配有一定的音樂,讓孩子感受到愉悅和溫暖,因此,不管是在家庭還是課堂,都是建立良好關系、感知語音快樂的開端。
父母在和孩子唱歌、念童謠的時候,可以結合一些動作,和孩子一起玩,讓孩子在“寓教於樂”的氣氛中,不知不覺的感受到英文的魅力,從而培養孩子英語學習的興趣和語感。比如,the wheels on the bus這首兒歌,父母在唱的時候,就可以和孩子模仿司機開車的模樣等。
語感啟蒙訓練,系列動畫兒歌最適合
1. Wee Sing系列兒歌庫
這個系列約據說是美國父母首選的兒童歌曲第一品牌。
2. Mother Goose最有歷史淵源
Mother Goose《鵝媽媽童謠》是英國民間的童謠集。這些民間童謠在英國流傳時間相當久,有的長達數百年,有幽默故事、游戲歌曲、兒歌、謎語、催眠曲、字母歌、數數歌、繞口令、動物歌等。
3. Susie Tallman(蘇西托曼)的兒歌最好聽
所有曲子都精心改編,力求活潑趣味親切溫暖,並不惜成本動用了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等大量真實的樂器,讓音樂聽起來特別生動活潑,完全沒有電腦合成樂器的平板呆滯。想要寶寶跟著學唱是有點難度的,不過用來磨耳朵,提高對歌曲的品味也是非常不錯。
4.The Kimbooers 最用心
不少媽媽對The Kiboomers的英文歌應該不陌生吧?很多經典的英文兒歌都出自他們哦,不僅韻律歡樂語速適中,而且孩子和家人都能朗朗上口。最棒的是資源里除了帶有語言學習的元素,還融入了許多外國的文化,不僅讓小朋友學習到英語歌曲,同時還能夠接觸國外文化。
The Kiboomers所有的兒童歌曲都是由在兒童教育行業擁有15年以上經驗的教育者編寫的。歌曲中的單詞都很簡單,節奏幼兒也跟得上,也適合孩子們獨自演唱。
英國寶寶學好英語的方法二
閱讀中的韻律節奏訓練
外國小孩在閱讀之前先是聽各種兒歌童謠,然後在上學以後開始學習 Phonics,這種學習也是和兒歌童謠結合起來學的,或者說是把韻律節奏唱出來。到一年級的時候,孩子們開始學習自主閱讀了,老師就把韻律節奏的訓練素材融入到孩子讀的材料中去。韻律節奏訓練一直貫穿於孩子們聽、說、讀的每一個環節。
國外幼兒教育網站有大量的音視頻資源,兒歌的動畫、flash等,都是他們非常重視的內容。在各種資源中,韻律節奏的朗朗上口幾乎成為這些資源的共同特點。卡爾爺爺的Brown Bear棕熊四冊系列也具有類似特點,可以說,低齡孩子的韻律節奏訓練是英語國家語感訓練的最重要一環。
英語國家為訓練孩子的韻律節奏出版了很多繪本,這些繪本家喻戶曉,比如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就是通過句式的不斷重復,讓孩子很容易通過動物交替出場、替換主要單詞記住文本的韻律節奏。在講解繪本的時候,老師或者家長通過預測(make and confirm predictions)這一閱讀策略的運用,在幾個動物出場的重復句式之後,輕易就可以判斷下一個句式是什麼。這樣的過程一方面使孩子聽和說的韻律節奏感增強,同時理解文本(text)中的文字(words)是有一定的規律和結構的(pattern)。
《棕色的熊》里提到了brown bear, red bird, yellow ck, blue horse…非常非常多的顏色和動物。我們在理解這本書時,絕不僅僅把“Brown Bear”理解為棕色的熊。它可以是White Bear,也可以是Black Bear,甚至是Golden Bear,Blue Bear。與此相應的,這絕不是一本動物顏色認知書,而是充滿想像色彩斑斕的大世界。
幼兒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進行語感啟蒙,其實沒有一個定論,也不存在如果幼兒不學習,就會輸在“起跑線”的問題。問題的關鍵是:幼兒英語學習除了一個大環境的影響之外,最重要的是孩子在0-6歲這個階段的“語言敏感期”決定了每個孩子都有這方面的潛能。
很多人會問什麼樣的父母,適合教孩子英語啟蒙?父母英語口語差,怎麼教小孩?“母語環境”更多的在於孩子對於英語的感覺。有些人很在乎發音,在乎說的是不是純正的美音,或者英音,殊不知即使中文是我們的母語,沒有學過播音專業的父母又有幾個人能說真正標準的普通話?語言本意是交流,所謂父母發音不夠純正,只讓孩子跟父母說英語,但父母絕對不可以跟孩子說英語,是不可想像的。語言是用於交流的,把交流的最終目的剝離語言的學習,語言只會是一潭死水。
其實教小孩子英語啟蒙,父母英語水平不是關鍵,父母會不會教才是關鍵。語感不能完全說是教出來的,應該說是經過長期體驗自然感知出來的,當然這種感知的能力是需要訓練的。孩子在語言方面的能力,並不是孩子自身行不行的問題,而是提供教育的一方是不是注意到需要這方面訓練的問題。所以,語感啟蒙應從多聽、多看開始,有了足夠的輸入,才能情不自禁地自然輸出。
英國寶寶學好英語的方法三
英語語感全方位解讀
【英語語感】是人們對英語語言的感覺能力,是一種難以描述,但又現實存在的自然表達的潛意識。好的語感使英語交流更加地道,聽起來更順耳,說起來更順口,讀起來更順眼,寫起來更順手。從第一感覺上就可以覺察到哪些說法是地道的,哪些是不地道的,甚至是不正確的。
簡單地說就是交談的時候或者遇到某種語境的時候, 非常快地說出某個對應的句子,思考過程很短或者就是一種習慣性地回答。舉例來說,假如別人對你說Thank you. 你回答You're welcome. 這不是語感,這是固定答案的回答。如果你在英國生活比較久,就會回答That's all right.在澳洲生活比較久,會回答No worries.這是一種語感,就是說在這種語境下,你的直接反應是對別人的感謝的一種回應,而不是單單一個客套的回答。
通俗一點來說,有英語語感,就是自己對語言有把握,脫口說出的內容已經基本正確,接近native speaker。打個比方,就像我們講中文,已經有了一種把握,知道自己說出來的是通用的或者是對的,而這樣一種感覺,更多的是靠長期的積累,而練習就是最好的積累方法。
猜你喜歡:
1. 如何才能正確的學習好英語
2. 初中孩子如何學好英語
3. 怎樣學好三年級英語的方法
4. 學好英語的20個小技巧好方法閱讀
5. 孩子幾歲開始學英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