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全球最富有十大王室
1、沙烏地阿拉伯王室(約1.7萬億美元)
沙特王室是沙特王國軍政和經濟命脈的主宰者,決定著王國 社會 和政治發展的方向。沙特新聞部曾宣稱:「沙烏地阿拉伯王國之所以用沙特命名,是為了表彰沙特家族在王國生活中所起的 歷史 作用。2019年12月5日,沙特阿美公布了一份招股書,成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IPO,其總財富高達1.7萬億美元,成為世界最富王室,據說這些資產分布在1.5萬名沙特皇室成員中。
2、科威特王室(3000--3500億美元)
科威特全國人口雖然僅400多萬,但它和沙特一樣,是全球最重要的石油出產地之一。在國際上,科威特的經濟影響力非常有限,除了石油出口之外也沒有其它出名的產業,所以科威特的名氣較低,其王室的存在感自然也很弱。根據1991年美國《時代周刊》報道,科威特王室當時掌握的財富就超過900億美元,如今大約在3000到3500億美元之間,居世界王室排名榜前三。
3、卡達王室(約3350億美元)
卡達是君主立憲制的酋長國,埃米爾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最高司令,由阿勒薩尼家族世襲。截止到2017年,阿勒薩尼家族控制的卡達主權基金總額達3350億美元。作為世界上最富有的王室之一,卡達王室還曾兩次創下了世界最貴藝術品成交記錄,分別是2.5億美元的繪畫作品《玩牌者》(保羅·塞尚),3億美元的繪畫作品《你何時出嫁》(高更)。
4、迪拜王室(數千億美元)
迪拜是目前中東地區最新崛起也是最繁華的商貿 旅遊 中心。據《福布斯》估計,迪拜現任酋長穆罕默德的個人資產至少達70億英鎊(約82億美元),整個迪拜王室的資產預估有數千億美元,居全球王室財富排名榜前十。有相關統計顯示,酋長在養馬這方面的耗資,就已經高達10億美元,而馬廄里常年養著的十餘匹馬,各自身價均在百萬美元以上,經常參加全球知名賽事。
5、阿布扎比王室(約1500億美元)
世界最富王室排名第五的阿勒納哈揚家族,是阿聯酋阿布扎比酋長國的統治家族,坐擁世界第五大石油儲量。作為阿聯酋最大酋長國阿布扎比的世襲統治者,阿勒納哈揚家族極其重視隱私,成員行事也比較低調,有人說他們的總資產要以萬億來計算,但實際上經相關媒體報道,其王室擁有的總資產凈值僅1500億美元左右,不過依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王室之一。
6、英國王室(約880億美元)
世界王室排名榜第六,現存最古老的王室之一,只作為凝聚國家力量的象徵,雖然在法律下還具有較大的權力,包括解散議會、任命首相等,但王室並不實際去運用權力。據2019年10月19日英國《每日郵報》報道,最新發布的英國王室富豪榜顯示,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個人財富高達16億英鎊(約18.9億美元),而英國王室的凈資產估計有880億美元。
7、泰國王室(約1132億美元以上)
泰國王室曾在福布斯榜上顯示資產達300億美元,然而事實上更高。據英國《金融時報》估計,以股權計算,泰國王室資產管理局所管理的財富至少達到400億美元;而所持有的土地價值估計有1萬億泰銖(約305億美元);此外還持有銀行股份及其他重要資產,據泰國學者育亞農博士的報告,截至2014年,這些主要資產總價值達1.4萬億泰銖以上(約427億美元以上)。
8、汶萊王室(約500億美元)
汶萊王室傳承至今已經有600多年的 歷史 ,因石油和天然氣而逐漸發達。作為世界最富王室之一,汶萊王室掌握著國家經濟的80%,資產達500億美元,曾是1997年美國《財富》雜志評出來的世界首富。而且他們在海外的置業頗多,其中在澳大利亞擁有一塊比汶萊國土還要大三倍的牧場,以及在首都斯里巴加灣市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皇宮之一----努洛伊曼皇宮。
9、摩洛哥王室(約200億美元)
摩洛哥由阿拉維皇室統治,它起源於13世紀,始於1631年。目前王室的核心成員有19位,由穆罕默德六世國王統領,他於1999年登上王位。據福布斯估計,阿拉維皇室的綜合財富處於世界最富王室排名前十位,達200億美元左右。摩洛哥經濟總量在北非排名第三,磷酸鹽出口、紡織業、 旅遊 業、僑匯等是重要產業,此外漁業資源豐富,產量居非洲首位。
10、阿曼王室(約130億美元)
阿曼是阿拉伯半島最古老的國家之一,是阿拉伯半島的造船中心,石油與農漁牧業是其主要經濟支柱,雖然發展緩慢了點,但仍算是一個較富裕的阿拉伯國家。卡布斯家族自18世紀初開始統治阿曼,第十四位蘇丹卡布斯·本·賽義德最受人愛戴,因為他引領阿曼走向了復興,不過他從未公布自己的財富,但據福布斯相關統計,其身家高達120億歐元(約130億美元)。
『貳』 可以這樣說嗎,世界上真正擁有完整主權的國家只有中國,美國,俄羅斯,印度四個英國算半個,畢竟有時候
也不能這么說!
美國和印度實際上也不能算是完整主權國家,他們都是英聯邦的成員,也就是說,英國女王實際上也算是他們國家的女王,是名義上的最高元首。英聯邦的成員有四五十個,大都是英國的原殖民地,包括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
從國際法上說,主權獨立的國家也不能包括有軍事同盟的國家,因為如果你加入了軍事同盟,就有可能被動捲入盟國與第三國的軍事沖突,你不能完全決定你的軍事戰略和軍事部署。比如北約國家幾乎都要受到美國的制約,歐洲國家要受到美國的軍事保護,所以就要忍受人家在政治上的傲慢和強橫,要當人家的仆從。
印度雖然不結盟,但是印度的工業體系沒有建立起來,它連最普通的輕武器都要進口,據說因為沒有錢,它的彈葯只夠用十幾天,打起仗來它還是要依靠外國的軍事貿易或軍事援助,如果沒有人管他,他連一個月都支撐不了。所以國家主權不只是法理上的,還有事實上的,如果一個國家對外依存太嚴重,就難以有獨立處理的能力,腰桿就挺不直。
中國是世界工廠,一般都認為中國對外依存度很高,但是事實上中國外貿額只佔中國整體經濟的百分之二十,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國際標准下的所有工業門類,中國的自給能力在世界上無人能比,這是中國從法理到事實上主權完全獨立,可以不受人敲詐的底氣。美國可以生產高科技的武器和晶元,但是它連一支鉛筆都生產不出來,很多貼美國牌子的產品都是中國生產的,美國找中國打貿易戰,它顯然是找錯了對手。
『叄』 英國歷史的王權時期
1066—1154年,國王有:
1.威廉一世(1028—1087)(英格蘭國王1066-1087在位)
2.威廉二世(1060-1100)(英格蘭國王1087-1100 )
3.亨利一世(1068-1135)(英格蘭國王1100-1135)
4.斯蒂芬(1096-1154)(英格蘭國王1135-1154)
歷史事件:諾曼征服,末日審判書
末日審判書
1086年,威廉派出大臣到全國進行調查,編成土地調查書(亦稱土地清丈冊),詳細記載每郡多少土地屬於國王,多少屬於領主,各領主又有多少附庸,每個庄園有多少土地、牧畜,多少自由農民、依附農民、奴隸,多少森林、草地、牧場、磨坊、魚塘等,領地上有多少貨幣收入。
編制清冊的目的,是為了讓國王詳細掌握封臣的財產狀況,從而要求他們嚴格履行封建義務。人們害怕這種調查,感到象是面臨末日審判一樣,因此調查清冊被稱為《末日審判書》。
據這次調查,英國當時的人口約150~200萬,貴族約佔4%,自由農民佔12%,農奴及其他依附農民佔70%以上。這表明諾曼征服後,農奴制迅速發展了。
在地方上,國王的權力主要通過各郡郡長貫徹。郡長由國王任命並直接管轄。為商討國家大事,國王組織樞密院,該院當時又稱元老院或國王法庭。諾曼王朝通過以上措施,建立起比法國更加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這是英國封建制的一個重要特點。強大的王權得到中、小封建主、教會和富裕市民階層的廣泛支持,他們要求得到王權的保護。大封建領主反對王權過於集中,但他們封土分散,難以割據一方、同王權對抗。
諾曼征服後,在分封的領地上到處都出現封建庄園。封建庄園是英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領主是庄園里握有全權的最高統治者。庄園土地通常包括領主直接領有地、農奴份地和森林、牧場、池沼等公用地3部分。勞役地租是主要剝削形式。大部分農民淪為真正的農奴。農奴在英國叫做維蘭,擁有15~30英畝份地,為領主服勞役;此外還有邊農、茅舍農和奴隸。英國社會封建化的過程是漫長、緩慢、不徹底的,保留了較多的前封建殘余。庄園里還有不少自由農民。大封建領主的勢力不如歐洲大陸一些國家封建主勢力強大,封建制度的解體也比其他國家早。這是英國封建制度的又一特徵。 1154—1485年,國王有:
1.亨利二世(1133-1189)(英格蘭國王1154-1189在位)
2.理查一世(獅心王)(1157-1199)(英格蘭國王1189-1199)
3.約翰(失地王)(1167-1216)(英格蘭國王1199-1216)
4.亨利三世(1207-1272)(英格蘭國王1216-1272)
5.愛德華一世(1239-1307)(英格蘭國王1272-1307)
6.愛德華二世(1284-1329)(英格蘭國王1307-1327)
7.愛德華三世(1312-1377)(英格蘭國王1327-1377)
8.理查二世(1367-1400)(英格蘭國王1377-1399)
蘭開斯特王朝(1399—1461年)
1、亨利四世(1367-1412)(英格蘭國王1399-1413在位)
2、亨利五世(1387-1422)(英格蘭國王1413-1422)
3、亨利六世(1421-1471)(英格蘭國王1422-1461,1470—1471)
約克王朝(1461—1485年):
1、愛德華四世(1442-1483)(英格蘭國王1461-1483)
2、愛德華五世(1470-1483)(英格蘭國王1483)
3、理查三世(1452-1485)(英格蘭國王1483-1485)
歷史事件:大憲章,英法百年戰爭,瓦特泰勒起義,中世紀黑死病,玫瑰戰爭,征服威爾士,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建立
大憲章和早期議會
大憲章和議會起源 :威廉征服後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雖有大封建諸侯時起背叛,終未能壓倒王室。但國王們連年對外征戰,需要諸侯們提供越來越多的軍費。
到金雀花王朝的無地王約翰統治時期(1199~1216在位),君臣之間矛盾尖銳化。諸侯們要求維持封建的權利義務,約翰王卻肆意踐踏既成的封建秩序,又在對外戰爭中失敗,丟失了在法國的大部分領地。因此,不僅大封建主,就連支持王權的中、小領主乃至市民也投入了反抗國王的行列。在聯合壓力下,約翰被迫於1215年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
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
1258年,亨利三世(1216~1272在位)為干預義大利戰爭,又向諸侯索取軍費。
在1263年爆發的內戰中,S. de孟福爾在一些諸侯、騎士和市民支持下獲勝,一度俘虜亨利三世和王子愛德華,控制了國家。
1265年,孟福爾召集有僧俗貴族、騎士和市民代表參加的大會,此為議會的胚胎。1295年,國王愛德華一世(1272~1307在位)為籌集戰費,再次召集議會(見彩圖)。除僧俗貴族外,還有每郡騎士代表2人、每市市民代表2人參加,史稱「模範議會」。
議會此後經常召開,1297年獲批准賦稅權,14世紀又獲立法權。
從14世紀中葉起,貴族和騎士、市民逐漸分別開會,慢慢演變出上下兩院。議會的出現對以後英國歷史發展有積極意義。
征服威爾士
中世紀時候,威爾士由許多地方公國分別統治,幾乎沒統一過。當英格蘭受到諾曼人侵入時,威爾士人也南進接鄰英格蘭的邊界地區,在當地和威爾士東部建立一些貴族統治。威爾士北部和西部則逐漸統一在羅埃林大王等人之下。
1282年,英格蘭王愛德華一世征服最後一個威爾士北部和西部的威爾士公國,兩年後以《羅德蘭法令》(Statute of Rhuddlan)確立自己在該地區的統治。
1301年2月7日,他為了平息當地威爾士人,冊封其出生於威爾士的兒子為威爾士親王(後來繼任為愛德華二世)。此一將威爾士親王頭銜封給英國君主長子的傳統,至今持續實行。英王室直接統治這塊地區,故稱之威爾士公國(1284年—1536年)。該公國之外的威爾士東部和南部地區,仍然不受英王管轄。
瓦特泰勒起義
13~14世紀,英國封建經濟發展到極盛。農業耕作技術改進,城市發展,商品貨幣經濟滲入農村。封建領主要求更多的貨幣,在農村開始了用貨幣地租代替勞役或實物地租的「折算」過程。折算使少數富裕農民贖得人身自由,但廣大農民群眾紛紛破產,淪為農村的僱傭勞動者。1348~1350年橫掃歐洲的黑死病,奪去英國近半人口。由於勞動力短缺,國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頒令,規定勞動者必須接受低工資僱傭,否則予以監禁。城鄉窮苦人民走投無路,被逼揭竿起義。牛津大學神學教授J.威克里夫(約1320~1384)及J.保爾等下層教士「羅拉德派」的改革宣傳為起義作了思想准備。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為徵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於1381年5月爆發,領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稱「瓦特·泰勒起義」。起義雖遭失敗,但震撼了英國的封建農奴制度。14世紀末,英國農奴制實際上已經解體。15世紀時,絕大多數農奴贖得人身自由,成為自耕農,他們在法律地位上分為自由領有農和公簿持有農。貨幣地租成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階級也發生變化,從富裕農民、佔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貴族中產生新貴族,他們採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舊貴族的統治陷入危機,封建騎士制度日趨解體。經過1455~1485年的玫瑰戰爭,舊貴族力量大大削弱,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在位),開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英法百年戰爭
1337年-1453年,英格蘭和法國之間為爭奪領土而進行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之一,長達116年,也是中世紀結束的標准之一
百年戰爭對英格蘭和法國的人民都是大災難,期間又逢黑死病爆發,兩國受到戰爭和疫病雙重打擊,普遍經濟重創,民不聊生。英格蘭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之後英格蘭對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轉往海外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1485—1603年,國王:
1、亨利七世(1457-1509)(英格蘭國王1485-1509在位)
2、亨利八世(1491–1547)(英格蘭國王1509-1547)
3、愛德華六世(1537 – 1553)(英格蘭國王1547-1553)
4、瑪麗一世(1516—1558)(英格蘭女王1553—1558)
5、伊麗莎白一世(1533—1603)(英格蘭女王1558-1603)
歷史事件:圈地運動,英國宗教改革,伊麗莎白時代,英西海戰,黑奴貿易,東印度公司成立
人物:莎士比亞,培根
資本原始積累
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16世紀,毛織業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對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農場改為牧場,還通過圈地圍田或侵佔公地,把小地產集中,連成大片。這樣一來,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而破產,淪為流浪人。國王從1530年起頒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於新貴族和資本家。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16世紀以後,英國陸續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碼頭官吏、海關人員、海軍官兵,甚至地方高級官吏,都勾結海盜。海盜J.霍金斯販運黑人致富,F.德雷克則在伊麗莎白一世贊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並於1577~1580年間進行了震驚歐洲的環球航行。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
專制王權和宗教改革
都鐸王朝統治時期,英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王權空前強化。舊貴族在玫瑰戰爭中自相殘殺殆盡;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希望保持和平,以利於發展經濟。亨利七世利用這些條件,實行絕對專制統治。他解散封建貴族的家臣,設「星室法庭」,懲治不馴順的貴族。亨利八世時正式成立樞密院,聽命於國王,地方上的治安法官則受樞密院監督。專制王權的統治首先依靠新貴族,多從他們中間選任治安法官;其次是依靠新興的城市資產階級,包括手工工場主、大商人和銀行家等。都鐸王朝一貫執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和獎勵工商業和航海業,以增強國力。
1527年,亨利八世國王要求離婚遭教皇拒絕,由此觸發同羅馬教廷的公開沖突。從1529年起,他指使議會通過一系列法令,割斷英國教會對教廷的宗屬關系,禁止英國教會向教皇繳納貢賦;1534年,議會通過《至尊法令》,規定英王為英國教會之首,有權任命教職和解釋教義,英國教會遂成為國家機構的一部分,英國國教就此確立。宗教改革客觀上符合建立民族國家的願望,得到多數臣民的支持。亨利八世還大量沒收寺院財產,把沒收的土地投入市場拍賣。這也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途徑之一。
16世紀,英國經濟發展,文化亦興。人文主義者T.莫爾撰寫《烏托邦》,成為空想社會主義的先驅。詩人E.斯賓塞初寫田園詩,後寫《仙後》,歌頌伊麗莎白一世時代。F.培根作為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創始人」,撰寫《學問的推進》(1605)和《新工具》(1620),倡導歸納的和實驗的新哲學。16世紀後半葉,英國文學中最繁榮的是戲劇。悲劇作家C.馬洛是新劇的先驅,他盛年早逝,但留下可觀的戲劇創作遺產。文學巨匠W.莎士比亞是英國最偉大的人文主義者、最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他留下許多不朽名著,對人類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1603—1649年,國王:
1、詹姆斯一世(1566-1625)(英格蘭國王1603-1625)
2、查理一世(1600-1649)(英格蘭國王1625-1649)
共合國時代1649-1660年,護國公:
克倫威爾(-1658年)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60-1688年,國王:
1、查理二世(1630-1685)(英格蘭國王1660-1685在位)
2、詹姆斯二世(1633-1701)(蘇格蘭國王1685-1688)
歷史事件:蘇格蘭英格蘭擁有共同國王,英國內戰,五月花號抵達美國,查理一世上斷頭台,英荷戰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
1.手工工場的建立和擴展: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中心,製造業迅速發展,手工工場建立。並擴展到採煤、煉鐵等領域。
2.圈地運動是對農業進行的一場資本主義改造運動,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經營方式發生變化。發展了農業,積累了原始資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勞動力。極大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3.海外貿易、殖民掠奪、黑奴交易是16世紀英國商人海外活動的主要內容,有利於原始資本的積累。
4.都鐸王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同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如:(1)16世紀宗教改革後,英王成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不再從屬於羅馬教皇。改革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削弱和限制了舊的封建勢力。(2)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不僅增強了國力,且對資本原始積累起著保護作用,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產階級勢力的壯大。(3)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樹立海上霸權。17世紀初,開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5.17世紀上半期,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觸犯了資產階級利益。(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權神授」思想下,厲行專制,極大損害了資產階級利益;宗教專制下,嚴厲對待非國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勢的緊張。(由於清教徒中反對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經濟只有的要求正適合資產階級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張成了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封建斗爭的思想武器。)
資產階級革命
近現代英國歷史起始於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是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發展的時期。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死後無嗣,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繼承英國王位,稱詹姆斯一世(1603~1625在位),開始斯圖亞特王朝統治(1603~1649,1660~1714)。16世紀後半葉到17世紀前半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越來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權的專制統治。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無視這些變化,堅持「君權神授」,大力加強英國國教,迫害要求"純潔"教會的清教徒,並出售工商業專賣權,恢復早已廢棄的苛捐雜稅,致使矛盾激化。1628年,議會反對派提出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權利請願書》,國王遂解散議會,實行11年無議會統治。為籌集軍費鎮壓蘇格蘭長老派(清教中的保守派)教徒起義,查理一世被迫於1640年4月召集議會,3周後又解散議會,史稱此屆議會為「短期議會」。同年11月,查理被迫第2次召集議會,這屆議會一直存在到年,史稱「長期議會」,是革命的領導中心。它的召開被認為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1641年11月,議會向國王提出《大抗議書》;翌年1月,國王企圖逮捕議會反對派首領未逞,逃出首都, 8月在諾丁漢向議會宣戰。
第一次內戰
第一次內戰初期,因為各種原因,議會軍節節失利。O.克倫威爾率領的主要由信仰清教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組成的一支騎兵隊伍,1644年取得馬斯頓大捷,扭轉戰局,被譽為「鐵軍」。1645年初,議會按照克倫威爾的要求改組軍隊,建立「新模範軍」,新模範軍在1645年6月納斯比戰役中擊敗王黨軍隊。翌年,國王被俘,第1次內戰以議會軍勝利告終。內戰期間,議會先後通過法令,沒收王黨分子土地,拍賣給資產階級,廢除地主對國王的封建義務,但農民一無所得。戰爭結束後,革命陣營內部長老派、獨立派和平等派之間矛盾激化。1647年底,查理國王逃跑,1648年2月,王黨勢力乘機又挑起內戰,在獨立派、平等派聯合打擊下,王黨勢力復被擊敗,第2次內戰結束。1648年12月,克倫威爾清除了議會中的長老派;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斬首(見彩圖),同年宣告建立一院制共和國。資產階級共和國先後鎮壓平等派和掘土派,征服愛爾蘭和蘇格蘭,打敗荷蘭和葡萄牙。1707年,蘇格蘭正式並入英國,英國從此亦稱大不列顛。年4月,克倫威爾驅散殘余議會,12月建立護國政府,實行軍事獨裁。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60年2月,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盡管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1685~1688在位)力圖復辟舊秩序,但革命期間發生的社會經濟變革已不可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