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美兩國近代政治體制確立的標志性事件是什麼麻煩告訴一下,謝謝
「光榮革命」後,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他們所控制的議會,通過一系列法案來限制王權,而把實際權力逐漸轉移到議會手中,逐步形成了議會權力超過王權,國王「統而不治」的君主立憲制。
1689年,議會通過《權利法案》,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初步確立。《權利法案》在立法、稅收、軍隊等方面對國王的權利明確地作了一些限制,使王權有所約束;同時,它也把議會的自由、議會的權利用法律文件固定下來。
1689年英國還制訂了〈〈叛亂法案〉〉,規定平時國王必須經過議會同意才能徵集和維持軍隊,而且這支軍隊只能保持一年。為了防止國王排斥議會而獨斷專行,保證議會能定期召開,議會在1694年制訂了一個<<三年法案>>,規定每三年必須召開一次議會,每屆議會的任期不得超過三年。英國議會在1701年又通過《王位繼承法》,對王位繼承作出了嚴格的限制性安排。並規定英國國王的王位不能傳給天主教徒,英國國王必須加入英國國教會;同時,還對國王的其它一些權利作出了明確限制。
上述一系列法案,都對王權進行限制,同時把王位繼承權等重大問題掌握在議會手裡,從而確立了限制王權和議會權力至上的原則,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
1776年北美殖民地宣布獨立時,結成的是鬆散的州際聯盟,這種聯盟在戰爭時期可以聯合13塊殖民地的人民共同起來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但戰爭結束後,弊端很快顯露出來:經濟上,無權實行統一的保護關稅政策,政治上,無法形成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來穩定統治秩序,調整原有的統治秩序,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成為當務之急。
1787年5月,美國各州代表雲集費城,召開制憲會議。經過激烈論爭,代表不同利益的各州、代表最終達成妥協,通過了延續至今的美國憲法。習慣上稱美國1787年憲法。
1787年憲法規定實行聯邦制,採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則,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體。這部憲法由序言和7條正文組成。第1條包括10節,規定美國國會的組成及其職權。第 2條包括4節,規定總統的職權和產生辦法。第3條包括3節,規定美國聯邦法院的組成及其職權。第4條包括4節,主要內容是規定各州的權利。第5條主要是規定憲法修正案提出和通過的程序。第6條主要是規定聯邦憲法和根據憲法制定的法律為全國最高法律,各州法官均必須遵守。第7條規定憲法經9個州批准後生效。根據這部憲法,美國成為一個擁有統一的中央政權的聯邦,以代替過去鬆散的邦聯。雖然各州仍保有相當廣泛的自主權,但新憲法使聯邦政府的權力大為加強。
1787年憲法是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它規定了美國的基本政治體制:①美國實行聯邦制,中央與各州分權,但中央政府及聯邦政府的權力比邦聯時期大為加強。聯邦政府是唯一的主權單位。②根據「分權與制衡」原則,把國家職權分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部門,彼此獨立。立法權歸國會,行政權歸總統,司法權歸最高法院。三大權力部門相互牽制,保持平衡,以防止任何一個部門流於專權。③確立了總統制的共和制體
⑵ 概括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建立的過程及其特點
1.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的建立、發展和完善過程
君主立憲制度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較復雜,基於時間發展的線索圖說明比較清晰。
它起源於13世紀的《大憲章》和議會制度,
17世紀《權利法案》頒布最終確立了議會主權,君主立憲制初步確立。
18世紀責任內閣制度的形成使國王的行政權力轉移到內閣,由內閣總攬國家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的政體組織形式形成.
伴隨著19世紀兩黨制的發展和1832年議會改革,進一步擴大選舉權,君主立憲制走向深化。
總之,從橫向看,英國的制度發展表現為君主立憲制度的初步確立,內閣制度的形成,議會選舉制度的不斷完善幾個過程;
從縱向來看,英國政治制度的發展實際上是國家權力重心的不斷下移即由君主轉移到議會,由議會轉移到人民的過程.
.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的內涵 :
(1)議會下院由選民普遍直接選舉產生,掌管立法權及其行政監督權,是權力中心;
(2)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首相,首相從政見基本相同的議員中挑選閣員人選,提請國家元首任命組織內閣,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物集體負責,並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如果議會通過了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議會.重新進行選舉. 英國的內閣制又稱責任內閣制.
(3)可見,內閣從議會中產生,受議會監督,內閣總攬國家的行政權力並對議會負責。
4.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①保留君主,但國王「統而不治」;
②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首相是政府首腦,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內閣對議會負責;
③以代議制為基礎,實行分權,議會掌握國家主權;
④實行分權原則。
⑶ 高一歷史大題 1 英美法德四國分別頒布了什麼法律文獻,確立了怎樣的資本主義政體 2 中國君主集權的
1 英國是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
法國是1875年憲法的頒布;
美國是1787年憲法的制定;
德國是1781年憲法的制定頒布英國君主立憲制,美國總統制,法國二元制,德國內閣制
2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建立。17~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封建主義的基礎受到猛烈沖擊,封建專制制度在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中動搖。歐美的主要國家英國、美國、法國和德國經過艱苦的斗爭,實現方式:革命戰爭、王朝戰爭、政變以及改革等,其理論來源啟蒙運動的民主思潮。先後建立起資產階級代議制。這些國家實行的代議制度,核心是經選舉產生的代表組成的議會,主要標志是制定憲法,設立議會等。他們鏟除專制主義、實現政治民主化成果,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歐美各國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共性特點。盡管上述國家的資產階級代議制產生的時間不同,每個國家又會由於國情差異所呈現的特點各異,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資產階級通過議會的設置,把國家的立法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並以此限制和制約君主或總統等對行政權力的濫用,也都通過立法保證資產階級的利益。這種政治模式的建立,有利於調節社會矛盾、維持穩定秩序、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具有局限性:是資產階級內部的民主,在德法等國民主制尚未成熟。
3(1)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2)《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影響:《南京條約》: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
破壞,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國開始卷進世界資本主義的漩渦。《馬關條約》:大大加深
了中國的民民族的危機。《辛丑條約》:西方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清政府完全成為西方列強統治
中國的工具, 變成了「洋人的朝廷」。
(3)林則徐、鄧世昌、左宗堂;剛直不阿,不畏強暴,英勇作戰,不怕犧牲,報效國
家等精神。(3)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 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268年的清王朝,結束了在中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中華民國,還制定了類似西方資產階級憲法的《臨時約法》。
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有著不可抹煞的偉大功績,它的意義首先在於打亂了原有的反動統治秩序,使它再也無法重新穩定下來,從而為此後革命斗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後來由中國無產階級的政黨——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可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繼續和發展。
辛亥革命的意義還在於從此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
5 落後就要挨打
發展生產 與世界接軌 富有創新開拓精神
保護人民的利益,他們是歷史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