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德法都取消了王位而英國沒有
1,英法政治體制的不同,以王位聯合為主要形式的權力結構
1603年,英格蘭和蘇格蘭實現了王位的統一。由於蘇格蘭和英格蘭的權力結構不同,英格蘭通過日益英國化的聯合國王基本上控制了蘇格蘭的內政和外交,這為蘇格蘭和英格蘭逐漸一體化奠定了基礎。1688年,英國爆發了一場光榮的革命,歷史上稱之為「不流血革命」。這場革命在英國乃至近現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不僅確立了「議會主權」,而且開啟了現代西方代議制民主。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因為他的宗教方向與國家不一致,與國家宗教方向背道而馳,但他的身份是國家領導人。因此,人們對此感到非常不信任。當時,宗教問題是歐洲的核心和最重要衫消的問題,不容動搖。因此,對查理一世來說,死刑是人民的願望和時代的潮流。
㈡ 當代英國統而不治的意義
1、統而不治為英王贏得國民的愛戴而非痛恨創造了最基本的前提。權力虛化,國王就不能恃權為害,民眾對國王的怨恨和反感就會大大降低。
英國君主和王室,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不斷壓縮王室特權,增強王室活動的公開性,自覺接受公眾的監督和制約,在貴族政治早已沒落的大背景下仍然較好地維持了王室的形象,贏得了多數公眾的認可和支持。
2、因為超脫於黨派政治之上,君主可用長期在位積累的豐富政治經驗提出合理化建議,且能保持其國家和民族、傳統和權威的象徵地位。
(2)英國國王為什麼不統一擴展閱讀:
英國國王統而不治的標志:
1689年英國通過《權利法案》,明確限制了皇權,從法律上確認了「議會主權」原則,國王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率先實現了君主立憲制。
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1、英國君主立憲制度是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融為一體的混合物。
2、國王是國家元首,但由議會掌權,國王實際上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而作為國家的象徵地位更突出。
3、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是君主立憲制,以議會內閣為核心。國家的權力中心在議會,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
㈢ 為什麼說英國國王 不治
英國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確立議會主權,從立法權、司法權、稅收權、軍事權等方面限制了國王權利。
「光榮革命」後,英國實行議會與國王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走向法治,英國社會從此進入長期穩定發展時期。18世紀,沃爾波爾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任首相,並組閣。英國責任內閣制正式形成後國王逐漸退出內閣,真正成為「統而不治」的虛君。
當今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就是以代議制為基礎、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國王雖然在對外交往中代表英國,但是「統而不治」;議會至上,擁有立法大權;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內閣對議會負責。
㈣ 英國在近代史上這么強盛,為什麼卻不去統一歐洲
今天的英國,國號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四個部分組成,屬於島國,國土面積24萬多平方公里,人口6600多萬,首都倫敦,實行議會君主立憲制度,國家元首是國王,政府首腦是首相,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歷史上的英國,原本只是一個不起眼的邊陲島國,但是在種種原因促使下逐漸富強起來,到了近代,已經發展為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
對於歐洲歷史,後世一直有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就是那些富強的歐洲國家,為什麼不去統一歐洲?既然近代英國這么富強,那麼英國為何不去統一歐洲?
其實英國不是不想統一歐洲,而是因為英國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這件事情就是建立海外殖民地,把先進的英國文明推向全世界,促進世界歷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