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英國能成為歐洲霸主
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首先說英國中世紀時就取得的優勢
1是封建關系,英國的封建關系在形成的時候就是當時歐洲所有國家中最緊密的.主要表現在於所有等級的封建領主(下到騎士,男爵上到公爵)都只對國王效忠,和國王建立起封建關系,而非法國那樣金字塔式的或德國那樣聯盟式的.因此可以英國在歐洲各大國中,中央權利最大的國家.
2其次是地理位置的優越,這不用多說了,大家都應該知道,如同戰國是秦國.
3然後就是受教廷的干擾較小,因此進一步加強了中央的權利.英國太遠,中央權利也大,所以教廷不能向對德法西意那樣有著很強的干擾力.(雖然教皇英諾三世也曾逼英王臣服於他,讓英國名義上成為教皇領的藩屬,但這也是個案而已)
由於這些原因英國社會的發展潛力也就明顯高於歐洲大陸的各大國
在中世紀後最主要的這也是大家都知道,英國歐洲最早的君主立憲大國,因此資本主義發展的很快,國家理所當然也更具備競爭力.
此外,30年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等等系列的跨國王朝之間的戰爭也嚴重削弱了歐洲大陸上能英國競爭的大國,使得不僅英國在歐洲,還在海外殖民地上的競爭力大有提升.
這樣才能在歐洲贏得那幾場意義深遠的戰爭,並在贏得殖民地爭奪的勝利.
② 荷蘭的全球霸權為何被英國取代
一:
英國的殖民優勢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制度優勢
手工業發展程度高——經濟優勢
注重發展海軍實力——軍事優勢
地處大西洋航運中心——地理優勢
為什麼英國能夠成為世界殖民霸?
英國位於大西洋中的不列顛島上,具備了擴大海外貿易的得天獨厚的條件.
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
英國發達的手工業,為海外殖民提供了物質基礎.
英國重視海軍建設,擁有歐洲首屈一指的強大海軍,為海外殖民提供了軍事上的保障.
英國政府一貫重視海外事業,資產階級革命後更是把爭奪海上霸權放在首要地位.
二:
荷蘭地方太小,人口少,存在天生不足,作為世界帝國肯定是短命的。1652-1674年,英國發動數次對荷蘭的戰爭,使荷蘭失去海上霸權。荷蘭缺少自然資源,缺少工業基礎,忽視海軍建設是荷蘭失敗的基本原因。荷蘭國土面積很小,人口也少,雖然憑一時的優勢可以稱霸世界舞台,但是,霸權肯定不能長久。
③ 英國是如何成為19世紀的世界霸主的
英國的發展在新航路開辟以來快速展開,以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主要發展龍頭,另外夾雜於政治和社會各方面的發展,使得英國在19世紀成為了世界的霸主。那麼,歸根到底,英國成為這世界霸主的原因是什麼?讓我們一起來探尋一下。
東印度公司的開辟,是英國殖民地發展的一個典型。在英國的發展中,從殖民地獲得的收入是很大一部分的收入。英國擁有廣闊的商品和原料市場,在殖民地的征服中,英國利用殖民地的資源來不斷提升自己的國家發展,為了自己成為世界霸主做出貢獻。
在英國成為世界霸主的進程中,經濟、政治和世界因素都對英國的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使得英國成為了「日不落」帝國。
④ 一個比日本還小的國家是如何稱霸世界近百年的
荷蘭,位於歐洲西部,東面與德國為鄰,南接比利時。西、北瀕臨北海,地處萊茵河、馬斯河和斯凱爾特河三角洲,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以海堤、風車、鬱金香和寬容的社會風氣而聞名。荷蘭國土南北最遠端相距約300千米,東西最遠端距離約200千米,總面積為41864平方千米,是一個比日本還小的小國。十三世紀以來共圍墾約71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相當於荷蘭陸地面積的五分之一,如今荷蘭國土的18%是人工填海造出來的。然而這個國土面積比日本還小的國家卻曾稱霸世界近百年,還佔領過中國的領土。
只是,經濟上的空前繁盛助長了這個國家人民的惰性,所謂盛極必衰,荷蘭這個國家和之前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一樣,在強大百年之後被異軍突起的英國取代了其地位,最終結束了那段讓荷蘭人為之驕傲的時期。
⑤ 兩百年前英國區區幾百萬人口,為何能稱霸世界
島國文化,是有天然的危機感,急於向外擴張獲得資源和土地,以及自身缺乏的勞動力資源.這種緊迫感是大陸文明缺乏的.看看後來的日本也就知道了.
國民性格,英國人雖然比較保守,但敢於冒險,今天的美國人還不都是當年英國人的優秀一分子?連流放的囚犯都搞成了一個發達國家澳大利亞,可見其國民性之強悍,與中國人的小富即安不同.
最後,人家的制度合理,早就限制王權,保護私產,(現在中國人的土地房產等實產還沒有保障呢,更別說知識產權這樣的虛擬產權了)鼓勵創新開拓.所以科技發達,軍事強大,是國家強盛對外征服的有力保障,特別是打敗了大陸強敵法國(拿破崙)後,其發展無人可以遏制.隨著殖民地的增加,等於其國土和人口也無限增加,而且被征服民族還比較服氣(看看印度人現在還以做過英國殖民地為榮,香港在回歸前也是覺得不太捨得英國統治結束的,還有那麼龐大的英聯邦國家),所以已不是200萬人稱霸世界的問題,人家叫日不落帝國,就是說太陽照到的地方都是英國,和古代的羅馬帝國差不多.羅馬征服世界的時候,還沒有200萬人口呢.
⑥ 英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它在當年究竟有多麼強大
日不落帝國(西班牙語:el imperio en el que nunca se pone el sol,葡萄牙語:o império no qual o sol nunca se põe)是指太陽無論何時都會照在其領土上的帝國,通常用來形容繁榮強盛、在全球七大洲均有殖民地並掌握當時霸權的帝國。而如今該詞在一定的場合用來形容帝國主義,而未必特指某一統一的國家政體,歷史上一共有兩個國家先後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它們分別是西班牙帝國和大英帝國。
而日不落的說法要追溯到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上的一次演講。而在舊約中一個類似的概念可能早於希羅多德,其中詩篇談到了彌賽亞王:「他要執掌權柄,從這海直到那海,從大河直到地極。」
大英帝國
西班牙帝國衰弱後,第二個獲得「日不落帝國」稱號的是大英帝國。
美國的擴張
在近年來,該詞被轉義並引入美國的政治語言。《美國歷史導讀》一書中描述了原來的十三個殖民地如何和在不列顛帝國擴張的「風頭浪尖」獨立,接著談到,然後「美利堅合眾國自己變成了一個帝國,影響力最終超越了曾經是最偉大的不列顛霸權。今天,獨立兩個多世紀過後,在美國政府、公民和海外駐軍所擁有的領土上,或者在美國霸權控制下的美國勢力范圍中的國家上空,太陽永不落下。」
而「日不落帝國」一詞究其原意,則部分老牌殖民帝國都符合條件,如葡萄牙帝國、荷蘭殖民帝國和法蘭西殖民帝國,在它們的領土上空太陽也不會下沉。「日不落帝國」一詞擴展應用於這些國家,則和「全球帝國」的概念相重合,即只要符合「領土上空太陽不落」條件的全球帝國都可被稱為「日不落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