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當時清朝也是世界主要強國,英國憑什麼敢向清朝宣戰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英國敢於對大清宣戰,其實是有著一個漫長的認知過程形成的。
從17世紀初到鴉片戰爭的兩個多世紀里,英國人對中國的看法經歷了一個由褒到貶的過程。17世紀英國人對華評價比較高,傳說中的幅員遼闊,人口規模,富裕程度都令英國人羨慕不已,受到了普遍英國佬的推崇。
然而到了18世紀上半葉貶華之風開始興起。此後中國就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特別是在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後,英國貶華言論日盛。正如英國評論雜志《不列顛評論家》在1821年指出的:「在過去60年間關於中國人的大眾輿論經歷了很大的變更。」19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這種變更仍在繼續,而這種對中國的了解與評價的變化對英國對華態度與政策具有深遠的影響。
這種論斷雖然聽起來很誇張,但實際上當時大部分對遠東有所了解的英國人都是這樣看中國的。1839年10月1日,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就曾告訴內閣:一艘主力艦、兩艘巡洋艦、兩三隻輪船和幾只小型武裝商船就可以把從北京到廣州的整個海岸封鎖起來。
當然,這種論斷裡面存在著極大的引誘成分,是諸如林德賽、巴麥尊這種戰爭販子用來誘使英國政府發動戰爭的操作。
除此之外,當時英國還流行著一種中國人「欺軟怕硬」的看法。這種看法在1831年在華英國人向英國下議院呈遞的一份請願書,表達得尤為淋漓盡致。請願書中這樣寫道:「與這個國家外事交往的整個歷史表明,對其政府傲慢和無理主張的堅定反抗,甚至用不完善的方式,或遲或早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友好與調和的意向。當澳門的葡萄牙人曾經保持獨立時,他們受到中國政府的尊敬的對待,並且從事著廣泛的有利可圖的商業;但當他們採納奴性政策時,他們卻受到了蔑視;一個繁榮的殖民地已逐漸陷入了悲慘與衰敗狀態。甚至暴力經常受到整個政府的友好對待,而順從與遵奉其專橫的法律所遇到的回報只是嚴懲與壓制。在英國與中國的貿易史上存在著許多這類事例.......」
正是上述種種言論,引導著英國輿論,最終在兩院討論中促成了英國悍然向清廷發起了戰爭。戰爭的結果么,大致上跟他們這些言論相去不遠.......
可悲,可嘆,但不可憐哎!
㈡ 道光皇帝在鴉片戰爭中的表現不錯,為何傾盡所有還是贏不了
道光在位期間,爆發了鴉片戰爭。起初道光也是抵抗的,堅決的主戰。但他絕對不是傾盡所有,他的態度在整個戰爭期間是有轉變的。當然了,鴉片戰爭贏不了,道光的態度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根本原因並不在此,而是制度的問題,英國已經是工業國家了,與封建專制的農業國相比,實力是非常強大的。
道光皇帝登基後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整體而言,他因循守舊,絕少建樹。雖說他對大清並沒有什麼貢獻,使得大清持續的衰落。但他對於鴉片是禁止的,否則也不會派林則徐禁煙。
同時政治上的差距也很明顯。政治的腐朽帶來的必然是貪污腐敗,民不聊生,即使沒有鴉片戰爭,大清也會在不斷地衰落中走向滅亡的。
當然了,如果道光能夠從一而終,採取主戰的思想,不顧一切,傾盡所有且堅決的對抗英國侵略者,能不能贏不太確定,但一定不會是當時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