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房價創歷史新高,引起英國房價上漲的原因是什麼
引起英國房價上漲的原因主要是隨著疫情減緩和印花稅減免政策以及封鎖令的解除,人民購房的需求在短時間被內集中爆發,而且,前段時間房價下挫嚴重,也給予房價足夠的反彈空間。
關於貸款審批成功的數量,筆者找來了數據,英國貸款批准量6月單月9000餘份,到了7月,批准量超過了6萬份,由此可見,英國樓市壓抑過後爆發的動力多麼強勁。
② 有沒有其他國家歷史上的房價崩盤的記錄
日本出現過房價崩盤,中國經濟特區香港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也出現過房價崩盤。
日本: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爆發的房地產泡沫破裂,是世界各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大也是最深的一次房地產危機,至今仍無完全恢復的跡象。
香港: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返家發生動盪。
(2)英國樓市發生了什麼擴展閱讀:
日本事件經過:
戰後50年,日本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上世紀80年代初期日本僅用幾年時間連續趕超義大利、法國、英國和德國,成為亞洲第一強國和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資本主義強國。
日本的貿易和製造業直逼美國,在電子汽車鋼鐵和造船等領域更是將美國打得毫無「招架之力」。日本經濟實力達到美國一半,外匯儲備超過4000億美元,佔世界外匯儲備的50%。
日本人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土地成為世界上最昂貴的土地。彈丸島國的日本房地產總價值超過地大物博的整個美國,日本平均房地產價格是美國的100倍,東京大阪的價格是紐約、芝加哥的幾十倍。
日本人買下紐約最有代表性的建築洛克菲勒中心和美國人最驕傲的產業好萊塢影片公司。
尤其是日元大幅度升值使得日本人極其富有備感自豪,資金指處所向披靡。伴隨「國富民強」,大量新資金沒有去處,只好集中和積聚在十分有限的土地上,造成土地和房屋的含金量越來越高,價格和泡沫與日俱增。
日本房地產發展在世界各地中有其特殊性。日本土地狹小,人口眾多,加上經濟高度發達,房地產開發從戰後一片廢墟上建立起來。
伴隨經濟和房地產開發,土地價格尤其是主要城市的土地價格不斷上漲,高度壟斷集中,1985年東京大阪的土地價格比戰後初期猛漲了10000倍。
但是如果以為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是客觀原因造成的,是無可避免的,那是不正確的。實際上即使是1985年泡沫已經相當嚴重,如果沒有後來5年時間中執行的一系列錯誤政策,泡沫破裂還是可以避免的。
1985年日元升值以及對升值錯誤的估計和預期,將日本直接推入泡沫破裂前的「最後瘋狂」。在5年短暫的「輝煌和燦爛」之後,日本經濟和房地產陷入了已經長達14年的蕭條和低迷。由此可見,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房地產泡沫以及破裂,都不能歸咎於客觀原因。
日本主要的錯誤政策是:
1、利率太低,資金泛濫,引導失誤監管失控。
2、盲目擴大信貸,濫用杠桿作用。
3、投資投機成風,股市樓市連動,管理監督形同虛設。
影響:
泡沫破裂後許多日本居民成為千萬「負翁」,家庭資產大幅度縮水,長期背上嚴重的財務負擔,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嚴重影響正常消費。
日本銀行及非銀行機構的不良債務高達100萬億日元,最後成為壞賬的達到幾十萬億日元。倒閉和被收購的銀行和房地產公司不計其數,大量建築成為「爛尾樓」。
建築業飽受重創,1994年合同金額不足高峰期的三分之一,國民經濟陷入長達十年的負增長和零增長。
③ 英國鄉村別墅為何突然走俏
文 | 《 財經 》特約撰稿人 魏城 發自倫敦
編輯 | 郝洲
英國有兩個重名的地方,都叫Richmond,中國大陸把它翻譯為里士滿,海外華人把它翻譯為列治文,一些講粵語的華人則把它翻譯成「富貴門」。
一個是英國北約克郡的小鎮列治文,他們自稱是全球56個同樣名為列治文的地方的老祖宗。一個是英國首都倫敦最著名的富人區列治文。
在英國新冠疫情期間突然湧起的一波炒房潮中,北約克郡的那個小鎮列治文成了英國「新冠炒房潮」的「潮中心」,雖然也算是風雲際會,但當地居民仍然覺得有些莫名其妙。
根據英國房地產登記機構最新的官方數據,這個人口不到1萬人的小鎮,2020年房價上漲了29%,是全英國房價升幅最高的地區。
至於房價已經很高的倫敦列治文區,在這波炒房潮中,升幅卻不大:2020年此地房價只漲了0.45%。
但這個橫跨泰晤士河兩岸的倫敦富人區,平均房價為70萬英鎊,是北約克郡那個同名小鎮房價的兩倍半。
逃離大城市?
兩個列治文的房價故事,至少在英國,有著普遍的代表性。
英國因新冠疫情和全國性封鎖導致的這一波買房潮,有它的特點:
首先,有人主動買房,有人被動賣房,因為有些行業、有些職業受疫情打擊比較大,尤其是那些工作中需要與人面對面打交道的行業或職業,如小型餐飲業的勞資雙方、沒有網購設施的非生活必需品商店的小老闆、美容美發美甲店的店主和雇員等等,有些行業、職業因為可以在家工作,收入沒有減少,儲蓄卻可能增加,因封鎖使他們無法出外 旅遊 和消費,疫情中買房的一般都是這些人。
其次,疫情封鎖期間,政府和僱主都鼓勵那些有條件遠程工作的雇員居家上班,疫情持續了一年半,居家工作模式逐漸固定下來,即使疫情大幅緩解,許多公司也不會強迫員工全部、全時去辦公室工作,如此重大、長期的工作模式變化,自然也誘使很多人遠離大城市市中心買房,這也驅動了大城市郊區、小城鎮、甚至鄉村房價升幅遠遠超過大城市市中心這一房價走勢。
例如,許多疫情前擠在倫敦市中心寫字樓里上班的小白領們,疫情期間則樂得居家工作,不必每天開車艱難穿越狹窄、擁堵的倫敦大街小巷,或者不必乘坐漫長、擁擠的公共交通工具,去同樣擁擠的辦公室小格子間上班,他們索性退掉在倫敦租的狹小但昂貴的公寓,紛紛跑到倫敦郊區或倫敦之外的鄉間購買寬敞、相對便宜的別墅,相應地,他們也把某些安靜的小城鎮或鄉村的房價炒高了。
英國北約克郡的那個風景秀麗、寧靜悠閑的小鎮列治文,就是這樣,被疫情期間從附近幾個大城市趕來的炒房者生生地把房價炒高了近30%。
當地一對年輕夫婦喬納森和莎拉抱怨說:「我們住在列治文附近的一個小村裡,我們非常享受鄉間生活,我們原來想在本村裡換一個大房子,但從別的大城市來的炒房者把這里的房價炒高了,讓我們這些本地人買不起大房子了。」
喬納森為當地的一家慈善機構工作,莎拉則在醫院工作,本來兩人的工作和收入都不錯,換一個本村的大房子並非高不可攀的夢想,但疫情封鎖導致的對鄉村別墅的強勁需求,以及列治文鎮本身和周邊地區的優美景色,讓那些有著更高收入的大城市炒房者紛至沓來,擊碎了喬納森、莎拉以及同樣收入水平的當地人的換房夢想。
這種情況也發生在英國其他風景如畫的鄉村地區,例如,在英國的德比郡山谷、北諾福克、科茨沃爾德等地區,2020年的房價增幅都在20%以上。
房地產中介本·奎因特雷爾說:「新冠疫情促使人們重新評估他們的生活,將重點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即家庭和住房。對許多人來說,這意味著搬到農村或半農村地區。」
英國哈利法克斯銀行最近的一項調查證實了本·奎因特雷爾的說法。該銀行在調查中發現,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英國各大城市(不包括倫敦)周邊地區的平均房價上漲了10.8%,而城市本身的房價只漲了8.9%。
哈利法克斯銀行負責按揭貸款的安德魯·阿薩姆說,新冠疫情期間,左右英國樓市的因素是「買家對更多空間的需求、從市中心搬到郊區的願望以及在家辦公的趨勢。」
例如,在英格蘭西南沿海城市普利茅斯,市區房價在這一時期上漲了5.8%,而周邊地區房價飆升了16.1%;在中部城市萊斯特,市區住宅房價增加了6.5%,周邊地區房價的增幅則是市區的兩倍,在農村色彩更濃的拉特蘭和梅爾頓兩個地區,房價增幅更是高達22.5%。
英國房地產中介漢普頓(Hamptons)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6月期間,倫敦人在倫敦之外購買了61380棟住宅,這是自從2006年以來任何一個半年時段的最高數字。
漢普頓研究主管阿妮莎·貝弗里奇說:「新冠疫情推動的城市外遷趨勢沒有任何放緩的跡象,如今,倫敦人想買的是海景房,他們理想的居住環境則是更開闊、更清潔、人口密度不那麼大的鄉間。」
房源供不應求
導致英國大城市之外地區房價普遍上漲的原因,除了上述因素,還有更重要的三個原因:
一、英國政府為了刺激遭到疫情沉重打擊的經濟和樓市,出台了一系列鼓勵人們買房的政策,包括減免購房印花稅;
二、英國乃至整個西方,多年來一直處於史無前例的低利率時期,這對那些向銀行貸款購買房產的英國人來說,當然是一大利好因素;
三、總體來說,英國上市出售的別墅和公寓,一直是供不應求,出於種種原因,新冠疫情期間英國可供出售的房源愈發短缺和緊張,更別說那些住宅用地本來就很緊俏的農村地區了。業內人士說,英國的房屋供應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有太大的改善,這自然加大了房價的上行壓力。
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表示,如今房地產中介賬簿上的平均房產數量,已接近 歷史 最低水平。
英國房地產租售網站Zoopla最近公布的數據也驗證了這一趨勢:英國掛牌出售的房產數目是2015年以來最少的,比去年平均水平少了26%。
該網站表示,掛牌出售的房產數量嚴重供不應求,這在英國許多地方推高了房價。
英國最大的房屋互助協會Nationwide最新的房價指數顯示,今年8月英國房價比7月上漲了2.1%,是15年來第二大的環比增幅。分析人士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市場上出售的房產供不應求所導致的。
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前住宅部門負責人、如今北倫敦的房地產中介傑里米·利夫說:「掛牌出售的房產供不應求,但銀行提供的按揭貸款卻過多,這導致了現在房價飆升的狀況。」
在英國北約克郡風景如畫的小鎮列治文,待售房供不應求的情況更為嚴重。當地房地產中介公司歐文地產的瑪吉·歐文說,他們目前推銷的房產只有32棟,相比之下,一年前,他們推銷的房產超過100棟。
「我們現在絕對有房產供不應求的問題。我們和其他中介一樣,幾個星期中只有一兩棟房產可供推銷。那些打算改善住房的人之所以不願意賣房,原因很簡單:他們無處買房。」 瑪吉說。
倫敦「富貴門」未能逢凶化吉?
人同名同姓的很多,地方重名的也很多。
全世界有56個地方都叫Richmond,前面說了,中國大陸翻譯成里士滿,海外華人翻譯成列治文。
《泰晤士通用世界地圖集》列出的英語世界最具影響力地名排行榜顯示,列治文擊敗倫敦,成為英語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地名。
僅美國就有30多個地方名為列治文,南非則有五個列治文,牙買加和澳大利亞各有四個列治文,加拿大有三個列治文,英國有兩個列治文。
有趣的是,其中一些列治文,如加拿大大溫哥華地區的列治文、大多倫多地區的列治文山、澳大利亞大墨爾本地區的列治文、英國大倫敦地區的列治文等,居民中也有許多華人。
有一個說法,說是許多華人搬到這些名為列治文的地區,是因為看中了英文名字Richmond中的rich(富貴)這個構詞成分,一些講粵語的華人甚至還把Richmond翻譯成了「富貴門」,這特別符合海外華人重風水、重吉利名稱的習俗,如同他們憑諧音把數字「8」視為發財的「發」一樣,他們認為,住在「富貴門」,就能逢凶化吉、發財致富,給他們的家庭帶來財運和富貴。
但其實這是一個誤解。Richmond最初起源於諾曼人使用的法語riche-monte,意思是「強大的山」,是諾曼人征服英國後,1071年在北約克郡建立的一個城鎮,這個城鎮就是全球最早的Richmond,與發財致富沒什麼關系。
但發財心切的海外華人無心考證Richmond的確切詞源。海外華人世界中最有名的列治文,大概是加拿大大溫哥華地區的列治文市,當地粵語人士就把自己所住的城市稱為「富貴門」。據稱,在大溫地區的「富貴門」,華人占當地人口的一半以上。
上個世紀90年代,很多香港人移民加拿大,其中不少人圖個名稱吉利,就選擇定居在大溫地區的「富貴門」,香港知名藝人謝霆鋒和陳冠希就是在大溫地區的列治文長大的。這些年來,來到這里的中國大陸移民也越來越多,許多大陸移民甚至把這里戲稱為加拿大的「解放區」。
當然,全球最有名的列治文,還是英國首都倫敦的列治文區,這里也有許多富裕的華人移民。英國的「母親河」——泰晤士河直接穿越這個區,英國「八大皇家公園」里佔地面積最大的皇家園林——列治文公園就在這個區,擁有英國凡爾賽宮之稱的漢普頓宮和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也坐落在這個區,明星也愛來這里扎堆,甚至把這里稱為英國的比弗利山莊,這里的小鎮特丁頓最近剛剛被《星期天泰晤士報》選為2021年倫敦最佳居住地。
但在新冠疫情期間興起的最新一波英國炒房熱中,倫敦列治文區表現並不好。
英國另一個熱門的房地產租售網站Rightmove最近公布的售房速度排行榜中,倫敦列治文名列榜底。
前面說過,倫敦列治文區去年房價只有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微小升幅:0.45%。今年6月,在全英國房價上升4.5%、全倫敦房產漲價2.5%的大背景之下,倫敦列治文的房價居然下跌了0.4%。
倫敦列治文房價微升或小跌,除了前述的疫情期間倫敦人外遷鄉間的因素,還有其他一些更為復雜的原因。
當然,微升或小跌,不是因為這里的房子不值錢,而是因為太值錢了,以至於沒有了繼續升值的空間。
④ 對英國房價的趨勢不是太了解,投資英國房產可以嗎
房價高
超過41%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所在區域房價過高。具體到各區域(認為房價高的受訪者比例),倫敦人反應最大,佔57%,然後是東南部地區54%,西南地區52%,以及東安格利亞地區50%。
倫敦:百分之八十的買主為外國人
盡管面臨諸多政策面的不確定性,倫敦依然是國際買家最青睞的投資勝地。
盡管在公投後的三個月,買家處於觀望階段,導致倫敦地產呈現增長放緩的勢態;然而到了去年年底,外國買家紛紛湧入,完成多筆重量級交易,又把倫敦地產拉回了正軌。
英國房產專家更是表示,在今年第一季度,倫敦80%的房產交易中,買家都是外國人。
英國的經濟和房地產保持著強大的韌性,從中長期看倫敦房地產提供了非常難得的投資機遇。當前,由於局勢變化帶來的英鎊下浮,都使得當下成為投資英國的窗口期,中國投資者對英國房產的關注度持續上升。
⑤ 為什麼英國經濟衰退
分析人士認為,是英國國內經濟運行疲軟、信貸危機的持續影響、樓市低迷和歐元區整體經濟的不振等若干因素的共同作用,把英國經濟推向了衰退深淵。
去年夏天美國次貸危機蔓延到英國後,對以金融服務業為支柱產業的英國經濟造成嚴重沖擊,其負面效應持續顯現,揮之不去。除諾森羅克銀行爆發擠兌風潮外,英國匯豐等主要銀行受損慘重。伴隨著銀行業蒙受的重大損失,銀行有可能被迫進一步收縮借貸,這將危害到英國經濟的增長。
近年來,房地產市場持續火爆曾經是拉動英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由於信貸危機後銀行普遍「惜貸」,加上經濟前景不好等因素影響,今年以來英國房地產價格持續下跌,交易量劇減。8月份房價指數已經是連續第10個月下跌,房地產市場充滿悲觀氣氛。英國房價不斷走低進一步拖累英國經濟。
消費是拉動英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由於居民收入增長趨緩、家庭借貸形勢惡化、可支配收入減少等原因,英國消費者信心處於歷史低點,這也嚴重打擊了其零售業。
外貿疲軟也是促成英國經濟走弱的重要外在因素。英國約有一半的出口面向歐元區國家,由於受美國次貸危機以及高油價等因素拖累,目前歐元區經濟也顯出衰退之勢,英國的出口產值隨之下滑,寄希望於依賴出口挽救英國經濟的舉措也將落空。
經濟界人士推測,在眾多內外因素作用下,英國經濟的衰退將無法避免。而銀行借貸的困境更意味著經濟若要復甦,勢必要花上很長時間。不過,分析人士也表示,英國此次經濟衰退可能沒有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衰退嚴重。即便是明年英國國內生產總值下降0.2%,也要比1991年經濟衰退時國內生產總值全年下降 1.4%的情況好得多。
參考資料:http://news.sohu.com/20080904/n259366057.shtml
1. 福利過度,失業的人給免費房子還有補助,養小孩也有補助,結果有人一輩子吃福利,過得還挺舒服。
2. 資源不足,英國沒有像中俄那樣的天然資源,只好向美國一樣從中東進口,但經濟實力不如美國,油價上漲的特別快。
3. 超低效率,盡管出了像亞當·史密斯那樣的經濟學家,英國人還是不知道什麼叫效率,我辦理了一張學生免費乘車卡結果花了兩周時間;超市的隊伍永遠是長長的,不是人太多,是收銀員太慢。
轉自:http://..com/question/64849148
PS 經濟類不太懂,但上面提到三點是我有切身體會的。另外,英國沒有工業,經濟依靠的是教育和金融業,對於外界依賴過大,應該算是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