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被英國殖民200年,為何卻不痛恨英國得到的好處太大
印度是一個有著290萬平方公里土地,13億人口的地區性大國。然而印度近代史就是屈辱史,在清朝乾隆年間,印度就淪為了英國殖民地。一個物產豐富, 歷史 悠久的可以媲美中國的地區,為什麼輕易就成了英國殖民地? 歷史 總是沒有那麼簡單,讓我們逐一分析。
大英帝國的掌上明珠:英屬印度
17世紀的英國在資本主義大發展的同時,還進行了積極的殖民擴張。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國(北美殖民地),非洲大陸以及澳大利亞都先後成為英國殖民地,還有南亞。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印度地區。印度殖民地被稱為維多利亞女王皇冠上的「最璀璨的明珠」,甚至女王要跑到印度加冕為「印度女皇」。
但1.6億人口的印度被千萬人口的英國殖民的過程實在過於簡單,米叔認為:印度之所以被輕松殖民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印度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沒有大一統傳統
印度在古代只是一個地理概念,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中國唐朝時稱呼印度地區為身毒,天竺,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三國(印度)》:「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雲印度。」
哈拉帕文化是南亞最早的文明,誕生於現在的巴基斯坦,之後就因為雅利安人的入侵滅亡。公元前6世紀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河流域 ,之後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又征服印度河平原。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時期基本統一了南亞次大陸,但很快這里又被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入侵,被匈奴人吊打的大月氏人還在這里建立了貴霜帝國。到了7世紀穆斯林遠征印度,造成了現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地區的伊斯蘭化。突厥化的蒙古人又建立了莫卧兒帝國統治南亞次大陸。總結下來就是, 2000年來,印度就是一部一直被侵略從未被超越的 歷史 。
這和中國比差遠了,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概括了中國 歷史 的真諦: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始皇一統天下奠定了中國日後2000年的政治格局,所有有作為的君主都要把統一天下當作第一要務,因此,中國 歷史 上統一一直是主題。而對印度人來說,誰統治是無所謂的。所以,馬克思就痛罵印度:印度人根本就沒有 歷史 。 所以說,古代印度是一個文化概念,而不是一個完整的國家。
第二、民族眾多,矛盾尖銳不能形成合力
印度被稱為種族博物館, 你所不了解的印度民族:黑皮膚的是白種人,黃皮膚的也是印度人 因為白種人、黑種人,混血人種,黃種人都有,又分為一百多個民族,語言體系更是龐雜繁多,連個統一的語言都不存在。
印度斯坦佔印度總人口的46.3%,是印度第一民族,但比例又不佔壓倒性數量,泰盧固族、孟加拉族、馬拉地族、古吉拉特族等族人口也不少,不像中國,漢族佔到90%以上,對國家統一和民族凝聚力是有好處的。而各民族宗教信仰差別巨大,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都有很大影響,因此印度國內民族矛盾尖銳,在英國入侵時,被英國人逐一擊破。就好比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矛盾,印度教認為牛是神不吃牛肉,而伊斯蘭人吃牛肉,這就成了不可調和的生活矛盾,經常大打出手。
第三、種姓制度導致印度人逆來順受,不喜歡抵抗
歷來各國是很痛恨別國入侵的,但印度人倒是既來之則安之,逆來順受。印度教起到有很大的作用。印度教不僅把人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羅。種姓制度還規定:各等級職業世襲,父子世代相傳;各等級實行內部同一等級通婚,嚴格禁止低等級之男與高等級之女通婚;首陀羅沒有參加宗教生活的權利。
此外,告訴大家個秘密,佛教就是從印度教中吸收的教義。佛教的轉世說法和印度教的轉世是不謀而合的。印度人一生中的修行,決定了他的靈魂下次轉世重生時,究竟是成為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還是變成一頭獸,或甚至一隻昆蟲。因此,對於印度人來說,信奉印度教比什麼事情都重要,被殖民或者自由是無所謂的,這就可以解釋:幾千年來為什麼印度這么容易被入侵的現象。
英國順利入侵印度,是英國人的幸運,也是印度人的幸運。大英帝國藉助印度龐大的人力和資源優勢成為世界霸主,還順帶侵略下清朝時期的中國,而一盤散沙的印度在英國統治下知道了國家和民族意識,重構了國家體制和疆域,算是因禍得福。英國殖民印度大陸200多年,反倒讓印度成為一個國家,可謂是得了好處。所以印度人一點也不痛恨英國入侵,反而當成恩賜,萬分感謝。
2. 面對英國的殖民侵略為何印度被打敗臣服成為英國殖民地
印度對於成為英國人的殖民地並不是沒有進行過抵抗,像受法國支持的孟加拉公,但是在英國人入侵之前印度本來就是一盤散沙,還因為其他歷史原因導致了整個印度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第四點原因:印度基層百姓受種姓制度長時間的影響,印度存在很大的宗教紛爭以及民族紛爭和種姓制度的矛盾,而英國人通過對這些矛盾的合理利用導致了他們統治的穩固,從而完成完全殖民。
3. 為何英國能輕易殖民整個印度 卻不敢這么對中國
在古代,東方一直是歐洲人嚮往的地方,中國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國,西方人眼中最富庶的地方。大航海時代來臨以後,歐洲開始了瘋狂的對外侵略,馬可波羅口中遍地黃金的東方自然就成了首選,英國侵略者幾乎是在同一時間段看上了印度和中國這兩個老牌古國。
而中國就完全不同了,中國從古至今就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從秦始皇開始就是你推翻我,我推翻你,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4. 為什麼英國要殖民印度目的是什麼
main reason:
more treature, larger market for th english procts
more materials with low price
5. 為什麼印度會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而中國則成為兩半社會
一、南亞次大陸的分裂狀態給殖民創造了機會。
十八、十九世紀的印度處於分裂狀態,莫卧爾王朝正在衰落,即便是在莫卧爾王朝最鼎盛的時期,也沒能統一印度,當然在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王朝統一過現在印度的疆域,尤其是中南部,印度也一直沒有一個佔主體地位的民族。分裂狀態為西方殖民者提供了機會,葡萄牙、英國、法國相繼在印度南部建立殖民地,而毫無觸及強大的莫卧爾王朝的利益,可以毫無誇張的說,沒有英國殖民者就沒有統一的印度,印度的統一來自於殖民者。
相比之下,當時的中國處於清王朝的統治之下,經過清代幾位帝王的勵精圖治,進入十八世紀,清王朝的疆域空前遼闊,雖然從嘉慶帝開始清王朝實際上在走下坡路,但是清王朝在全國建立並維持了中央集權制的政治體制,保證了國土的統一,歐洲人曾經數度企圖在中國建立殖民地,早在十七世紀,西班牙人、荷蘭就曾相繼佔領台灣,俄國人侵入黑龍江,但都被中國政府驅逐,這使得歐洲殖民者始終不敢對中國有多少妄想,直到鴉片戰爭。可以說強大的中央政權的存在遲滯了歐洲殖民者侵略的步伐。
二、印度所處的地理位置使其更容易受到新崛起的歐洲的影響。
歐洲人很早就知道了印度的位置,早在古希臘時代,亞歷山大就曾經入侵過印度,歷史上與歐洲相臨的波斯也曾多次侵入印度,在阿拉伯帝國時代,南亞次大陸與阿拉伯的疆土相臨,印度通過阿拉伯中間商與歐洲保持著廣泛的貿易和文化上的聯系。進入奧斯曼帝國時代,奧斯曼土耳其截斷了印度與歐洲的貿易。與此同時歐洲的航海家開始了大航海時代,通往印度的新航線被發現,印度與歐洲第一次實現了直接聯系,歐洲殖民者通過堅船利炮相繼在印度建立新的殖民地。經過一番較量,英國最終戰勝了其它歐洲殖民者獨佔了印度(少數地區除外)。
雖然中國歷史上通過多條絲綢之路與歐洲保持著經貿文化的交流,但雙方遠隔萬里,交流非常不便。歐洲對中國的了解非常有限,《馬可波羅游記》讓歐洲開拓了眼界,並引導不少歐洲傳教士與商人來到中國,但是雙方的交流仍然非常有限。直到十六七世紀,隨著新航線的開辟和亞洲殖民地的建立,歐洲人與中國的交流才變得順暢,歐洲也才對中國有了更多的了解。
三、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建立有著復雜的成因。
自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了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轉變。雖然列強不斷侵擾,但同時中國的內部也在發生著變化。一方面歐洲列強初來乍到,地位不鞏固,而且多方競爭給中國留下的機會;另一方面,中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近代革命運動,從農民起義到革命起義,清王朝在內憂外患中耗盡了自己的陽壽,逐步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6. 印度如何淪為英國殖民地的
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並非偶然,而是歷史進程中的必然結果。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在1498年繞過好望角,抵達印度,開啟了歐洲人對印度的探索。然而,達·伽馬的狂暴行為並未使葡萄牙最終控制印度,這與葡萄牙的國力和其對待印度人的態度有關。荷蘭、法國、英國等國家也相繼介入印度事務,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崛起,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授予的東印度公司特許狀,顯示出這些歐洲國家的野心和實力。最終,英國憑借其強大的國力和戰略,逐漸在印度取得優勢,並最終控制了印度大部分地區。
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分為兩個階段:英屬印度由東印度公司直接管理,印度土邦則由公司間接統治。英國人制定了一套統治體系,對印度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進行了全面的改造。英國的統治帶來了現代化的教育、法律和經濟體系,但同時也剝奪了印度的傳統權力結構,導致社會矛盾和不滿情緒的積累。最終,1857年的大起義爆發,標志著印度人民對英國統治的反抗達到了高潮。
英國政府通過立法,將印度的領土管理權從東印度公司轉移至英國政府手中,這標志著印度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女王親自兼任印度的女皇,印度的統治權完全合法化轉移至英國議會。這一過程不僅改變了印度的政治版圖,也深刻地影響了印度社會和文化的發展。
7. 歷史上,英國為什麼要在印度建立殖民地
英國在印度建立殖民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壟斷香料貿易:
印度成為財政稅收來源:
作為進一步殖民擴張的基地:
綜上所述,英國在印度建立殖民地主要是為了壟斷香料貿易、獲取財政稅收以及作為進一步殖民擴張的基地。這些原因共同推動了英國在印度殖民地的建立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