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後各國傷亡人數
以下是二戰部分主要參戰國的傷亡情況:

- 蘇聯:軍民死亡總數在2200萬至2800萬之間,正規軍死亡約870萬(陣亡約680萬),其中約865萬死於蘇德戰場,約9萬人死於1940年蘇芬戰爭,1.2萬死於對日作戰。
- 中國:損傷人數多達3500萬,戰爭受影響人數多達兩億人。
- 德國:陸海空三軍及武裝黨衛軍前後共計死亡500萬人,陸、海、空及武裝黨衛軍(不含45年後被大批拉上戰場的國民突擊隊等)死亡450餘萬(陣亡約320萬),其中死於蘇德戰場約380萬。
- 日本:約200萬軍人陣亡,其中死於中國戰場約44萬,死於對蘇作戰約8.5萬人,死於太平洋戰場129萬人,死於印緬分戰場約18萬。
- 美國:死亡人數在38 - 41萬之間,取中間數40萬,其中約27萬死於西歐北非戰場,12萬多死於太平洋戰場。
- 英國:約60萬,英國本土約38萬(陣亡約26萬),英聯邦成員合計約22萬,其中約35萬多死於歐洲及北非戰場,3萬多人死於對日作戰。
- 法國:軍事人員死亡21萬多(不包括阿爾薩斯與洛林),幾乎全部死於對德作戰。
- 南斯拉夫:軍事人員死亡約45萬,對德作戰死亡估算約20萬人。
- 波蘭:死亡約20萬人,對德作戰死亡18萬人。
2. 二戰死亡人數各國排名
二戰死亡人數較多的國家排名大致如下:

- 蘇聯:從1941 - 1945年,死亡人數達2660萬(軍人佔35%),傷亡總數預計超6000萬。蘇聯是二戰主戰場,承擔了對納粹約80%的抵抗。
- 中國:1937 - 1945年,因戰爭死亡人數達1800萬,軍人僅佔15%,平民傷亡慘重。1995年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軍民傷亡超3500萬。
- 德國:二戰總共死亡約800萬人,其中戰斗死亡531.8萬(與蘇聯戰斗中死亡418萬,含大量俘虜),蘇聯後期襲擊本土使200 - 300萬平民死亡。
- 波蘭:死亡人數接近600萬,有觀點認為傷亡人數達730萬,因國內有龐大猶太族群,約350萬猶太人遇難。
- 日本:二戰期間日軍死亡超200萬,美國戰略轟炸致50 - 100萬平民死亡,死亡總人數約300萬。
- 英國:38萬軍人和近7萬平民死亡。
- 美國:總共死亡40萬人。
- 南斯拉夫:死亡100萬人。
- 法國:21萬軍人和35萬平民死亡。
- 義大利:35萬軍人和15萬平民死亡。
此外,捷克斯洛伐剋死亡超30萬;希臘死亡30 - 80萬;荷蘭死亡30萬;羅馬尼亞死亡80萬;奧地利12萬平民死亡;匈牙利死亡30 - 80萬等。還有荷屬東印度群島損失300 - 400萬,法屬印度支那半島損失100 - 150萬,英屬印度死亡150 - 200萬,菲律賓死亡50 - 100萬等。
3. 二戰時期,中美英蘇四國分別消滅多少日軍
二戰時期,中美英蘇四國消滅的日軍數量分別為:中國消滅約58萬多人,美國消滅約131萬多人,英國消滅約16萬多人,蘇聯消滅約13萬多人。
中國在二戰期間,面對日本的侵略,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抵抗。根據多方統計和資料,中國在抗戰中直接擊斃的日軍數量在50萬至60萬之間,但考慮到整個抗戰期間對日軍的傷亡,這一數字可能更高。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都取得了重大勝利,為二戰的最終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美國在二戰太平洋戰場上對日軍進行了猛烈的打擊。從珍珠港事件到日本投降,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共擊斃了約131萬日軍,這一數字包括了美國大轟炸中在日本本土死亡的軍人。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勝利,不僅削弱了日本的軍事力量,也為盟軍在亞洲戰場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英國在二戰期間主要在東南亞戰場與日軍作戰。英國軍隊與包括中國遠征軍在內的盟軍合作,共擊斃了約16萬日軍。英國在東南亞戰場的勝利,對遏制日本的擴張勢頭起到了重要作用。
蘇聯在二戰後期對日軍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在蘇聯對日宣戰後,蘇聯紅軍迅速推進,並在短時間內消滅了大量日軍。據統計,蘇聯在二戰期間共擊斃了約13萬日軍。蘇聯的參戰加速了日本的投降進程,也為二戰的最終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總的來說,中美英蘇四國在二戰期間對日軍的消滅數量是巨大的,這些勝利是盟軍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二戰最終勝利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