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英帝國衰落的原因,竟然是領土面積太大呢
大約從1870年開始,英國人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殖民擴張,進入了史學家們所說的"帝國主義"時期。這個時期同時也是大英帝國擴張的最後階段。在這段時期,英國領土面積達到了歷史的頂峰——3500萬平方公里,這樣大的面積,相當於現在的3.6個中國,92個日本。可以說是非常之廣闊的。但是,領土面積達到了頂峰,並不等於大英帝國的實力和地位就達到了頂峰,相反,這樣廣闊的領土還給大英帝國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最終促使大英帝國走向衰落。
那麼,領土擴張為何會導致大英帝國走向衰落呢?
布爾戰爭
所以,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越是處在繁榮之中,越要懂得危機意識,越要避免進入過度擴張這樣的大陷阱之中。否則,在不經意間,就會被這種不理智拉進無底深淵。
Ⅱ 歷史上疆域面積縮水最嚴重的十個國家
疆域的大小無疑是代表著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強弱,今天世界上有許多的國家,每個國家的疆域面積都處在變化之中。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十個歷史上疆域面積縮水最嚴重的國家吧!
第十位 亞美尼亞
汶萊是東南亞蘇門答臘島上的一個小國家,處在馬來西亞的包圍之中,即使在疆域面積的最大時期,汶萊的疆域面積也只有863000平方公里罷了,今天的汶萊疆域面積更小,為5265平方公里,為最大值時期的0.61%。
第一位 梵蒂岡
梵蒂岡是西歐的一個小國家,在中古時期是羅馬教皇居住的地方,梵蒂岡在教皇國時期的疆域面積為41000平方公里,如今只剩下了0.44平方公里,為教皇國時期的0.001%。
Ⅲ 歐洲面積這么小,為什麼這么多國家
歐洲面積1016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六大洲,約有7.28億人,國家或者地區有50個。歐洲是人類生活水平較高、環境以及人類發展指數較高及適宜居住的大洲之一。歐洲擁有這么多個國家,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地理位置適合於割據自立;其二、人文思想導致小國林立;其三,民族融合艱難導致國家難以合並。歐洲歷史上,只有羅馬帝國短暫的統一過大部分歐洲地區,後來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德意志第三帝國皆統一之心,但是力不從心,最終只能保持諸國林立的狀態。
歐洲居民有99%屬歐羅巴人種,但是民族成份復雜,大體而言歐洲有六大民族:斯拉夫、日耳曼、拉丁、阿爾巴尼亞、希臘、凱爾特!這些民族相互之間爭斗不休,各民族內部也互斗不斷,大家樂於小國林立,相互爭斗。丹麥人、瑞典人、挪威人、冰島人、巴伐利亞人、盎格魯-撒克遜人、英格蘭人,荷蘭人,德國人,比利時人都是日耳曼民族演變而成的,現在以日耳曼人為主體的國家有德國、奧地利、英國等。
Ⅳ 為什麼愛爾蘭獨立,是英國走向衰落的標志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這一說法,得到了人們廣泛的認同,一戰作為一個不徹底的戰爭,並未真正瓦解德國實力,為其再次挑起戰爭,埋下了“禍根”。當然,苛刻的《凡爾賽和約》更是德國挑起戰爭的根本原因。
但令人不解的是,自德國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以及吞並奧地利和蘇台德地區,甚至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表現出了咄咄逼人的野心。作為一直主導歐洲局勢的英國,為什麼對德國採取一味的妥協和綏靖?曾經強硬的英國去哪裡了?
一戰時,印度派了120萬人部隊參加了戰爭,就是為了英國戰後答應其獨立。可最後,英國還是食言了,憤怒的印度人獨立運動更加高漲。從某種角度說,英國自己的事情還未“處理干凈”,哪裡還有“閑心”警惕德國的崛起。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Ⅳ 為什麼日韓是小國,英法是大國
人口少,領土少。日韓是小國的原因是由於人口少,領土少。日本國,簡稱「日本」,位於東亞、國名意為「日出之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68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大韓民國,簡稱「韓國」。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英國」。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法蘭西共和國,簡稱「法國」,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半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
Ⅵ 概括下英殖民帝國從鼎盛走向衰落並最終瓦解的過程
通過幾個世紀的擴張和殖民,19世紀末的英國已處於鼎盛時期,殖民地遍及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馬來亞、西印度群島、非洲等世界各個角落,面積達到本國領土的100多倍,成為地球上實力最強大的「日不落帝國」。為了建立這個帝國,英國在先前的近400年時間里,發動了230多場戰爭,而派出兵最多、斗爭最為殘酷的要數布爾戰爭。 「布爾」系荷蘭語,意為「農民」。布爾人是指到南部非洲殖民的「海上馬車夫」荷蘭人的後裔。1652年,第一批荷蘭人來到南非的開普,建立了殖民地。經過百餘年的殖民活動,布爾人已成為當地的主要民族。但是,布爾人並沒有在南非造成獨霸局面。1795年,英國艦隊在南非開普登陸,開始了和布爾人在南非長達百年的爭奪戰。經過多年的沖突,在英國的強大實力面前,布爾人被迫向北面遷徙,於1852年和1854年分別建立了德蘭士瓦和奧蘭治兩個布爾人共和國。 1867年,奧蘭治河地區發現鑽石。奧蘭治政府立即聲明,這一地區歸自己管轄。英國的殖民者極力反對,並陰謀策劃吞並兩個布爾人共和國的計劃。1877年,英國人出兵武力吞並德蘭士瓦共和國,這一行為激起了布爾人的武力反抗。1881年2月,布爾軍在馬祖巴山附近擊敗了1000多名英軍,迫使英國在保留部分權力的名義下,承認德蘭士瓦的獨立,並相互簽訂和約。 1886年,在南非中部的約翰內斯堡地區,一位叫喬治·哈里森的澳大利亞青年在一次偶然機會中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黃金礦區。礦區以約翰內斯堡城為中心,向東南和西南兩翼擴展,形成了長約500公里的金弧帶,佔世界黃金儲藏量的1/4左右。這一重大發現鼓動成千上萬的歐洲殖民者潮水般地涌來。在接下來的四年中,殖民者組織了141家礦業公司,瘋狂地開采礦區的鑽石和黃金,獲得高額利潤。見此巨利,英國人和布爾人矛盾進一步尖銳。 1895年,英國政府秘密指示開普殖民總督羅得斯吞並德蘭士瓦。於是,羅得斯派遣一支裝備精良的800人軍隊,偷襲德蘭士瓦首府,同時事先策劃城內的英國僑民暴動作為內應。但是,這一機密被想與英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德國政府獲悉,並轉告德蘭士瓦政府提前做好准備。1896年1月2日,在克勒克斯多普城郊,2000多名布爾軍伏擊英軍,打死134人,繳獲所有英軍槍械。在這次慘敗後,羅得斯被迫辭去開普總督的職務。布爾人歡呼他們的勝利,他們的自信心也開始不斷膨脹。 勝利後的布爾人鼓吹「布爾非洲」計劃,計劃把整個南非地區聯合起來,奪回100多年來英國從布爾人手中奪去的土地,並與德國聯盟,以此抗衡英國。這顯然與英國的「二C計劃」,即打通非洲南部的開普(Cape)和非洲北部的開羅(Cairo),形成貫穿非洲南北的殖民大帝國相矛盾。為此,英國政府一方面用外交手段拆散德國與布爾國家的軍事同盟;另一方面加緊運兵到開普,對布爾人施加壓力。大戰一觸即發。 戰爭越來越走到盡頭,雙方傷亡慘重。布爾人幾乎全國成年男子都被動員當兵,土地缺少人手耕種,牲畜瀕臨絕種。英國則三易主帥,投入45萬軍隊,傷亡近10萬人,耗資2.23億英鎊。這種沉重代價使國內人民反戰情緒高漲,世界輿論也強烈地抨擊英國。年邁的維多利亞女王為戰爭日夜焦慮,憂心忡忡,加之國內政治斗爭和丈夫過早逝世,女王最終於1901年1月病逝。 布爾戰爭雖然以英國勝利而結束,然而,大英帝國卻處於極其不利的地位。歐洲諸強幾乎一致譴責英國在南非的政策,認為英國為了貪求黃金而欺凌兩個布爾人小國。它們認為,英國在戰勝布爾後所得到的巨大黃金利益,將使自己更處於劣勢。於是,法俄德三國一度謀求聯合,共同對抗英國。1900年,趁英國陷於戰事無暇顧及之機,法俄兩國繞開英國,偷偷地瓜分了在土耳其的勢力范圍。對此,英國大為恐慌,急忙將太平洋上的薩摩亞群島中的兩個島嶼讓給德國,又與當時尚不算超級大國的美國訂約,給予美國在中美洲開鑿使用運河的方便,接著,在1902年與日本簽訂了同盟協定。英國試圖通過這些行為,拉攏德美日,以抗衡法俄。然而,這一系列措施使英帝國被迫放棄外交傳統中的「光輝孤立」政策(不參與過多的歐洲大陸事務)和「大陸均衡」政策(與歐洲大陸國家分別結盟,以制衡其聯合)。緊接著,出於無奈,英國與法國、俄國先後簽訂協議,成立「三國協約」軍事集團,更深地捲入到歐洲政治漩渦中,把自己捆上了「協約國」的戰車,為參與一戰進而遭受巨大損失埋下伏筆。 1901年、1907年,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先後成為自治領。接著,諸多英帝國的殖民地也紛紛宣布成為自治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衰敗的趨勢已非常明顯了。1931年,英國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宣稱英國和各自治領地位平等,在它們的內政和外交事務等各方面互不從屬,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極度下降。隨著1947年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相繼獨立,到20世紀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徹底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