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文學史簡介
英國文學主要分五個階段:上古及中世紀的英國文學,新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維多利亞時期以及現代時期。
1、英國文學史中,上古時期大概是始於公園450年,止於1066年,即諾曼底征服的那一年,主要分為宗教詩和世俗詩,聖經和貝奧武夫是流傳至今的典型。文藝復新時期,是中世紀的結束和現代社會的開始,是從十五世紀到十七世紀,人文主義是其精神所在。
2、新古典主義時期是從1660年的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到798年的浪漫主義時期為止,前期英國動盪不安,後期國力發展,英國的十八世紀,是啟蒙主義時代,提倡秩序,理性,法制。
3、浪漫主義時期是從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的《抒情歌謠集》開始到1832年司各特的死截止,法國大革命和英國工業革命時期,主要強調人權。
4、維多利亞時期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高潮時期,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1836到1901,是英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國家相對繁榮穩定,國權逐步向中產階級轉移,道德和常理成為時代主題。
5、現代時期,由於資產階級壟斷,矛盾激化,加上一戰和二戰的損失,日不落帝國國力下降,哲學思想涌現。流派繁多,代表人物有蕭伯納,葉芝,艾略特,勞倫斯,喬伊斯等。
(1)英國文學長達多少年擴展閱讀:
20世紀英國文學的特點:
20世紀文學的第一個成就是戲劇創作上的突破。首先是愛爾蘭人蕭伯納來到倫敦_用潑辣的劇評為易卜生所代表的歐洲現實主義新戲劇打開局面,接著又在自己的創作里巧妙地把它同阿里斯托芬以來的歐洲古典喜劇傳統結合起來。
寫出了51個劇本,其中有《華倫夫人的職業》(1894)、《人與超人》(1903)_《英國佬的另一個島》(1904)_《巴巴拉少校》(1905)_《皮格馬利翁》(1913)、《聖女貞德》(1923)_《蘋果車》(1929)等名作。
它們或是辯論社會問題_或是發表新穎思想_但都給觀眾以高尚的藝術享受。蕭伯納的出現使過去一百年英國戲劇不振的局面根本改觀。
新戲劇的另外一支強大力量也來自愛爾蘭。隨著愛爾蘭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_出現了一個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都柏林的阿貝戲院_在格雷戈里夫人和詩人葉芝的主持之下_演出了他們自己的和新起的愛爾蘭作者包括辛格和奧凱西的劇本。
辛格的《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1907)和奧凱西的《朱諾和孔雀》(1924)都是傑作_他們不但成功地寫了愛爾蘭題材_而且在戲劇語言上有重大的創新。葉芝寫了《胡里痕的凱瑟琳》(1902)一劇_鼓舞了觀眾的民族主義情緒。
後來他又在戲劇藝術方面多所試驗_但在詩歌方面他的成就更為突出_早期詩作以優美著稱_後來則寫得精粹深刻_吸收而又超越現代主義_成為西方世界最大的詩人之一。
② 讀懂英國小說的興起,看完三本書就夠了
若是談到中國古典小說,你可能會想到它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筆記體小說,譬如《搜神記》;然後發展到被魯迅先生贊為「敘述宛轉,文辭華艷,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的唐代傳奇,譬如《虯髯客傳》;再到宋元時期的話本、擬話本;最後到明清時期,古典小說達到巔峰,誕生了廣為流傳的四大名著。
對於中國小說,也許你可以如數家珍,即使不大了解,去讀一讀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也能一窺中國小說浩瀚的歷史軌跡。
那麼,問題來了,對於英國小說,你了解多少呢?你知道英語里「小說」一詞的由來嗎?你又清楚「英國小說之父」是誰嗎?
在中文裡,「小說」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中,「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 ,此處指瑣碎的言論,與如今包括人物、情節、背景等要素的小說概念相差甚遠。
可在英文里,「小說」對應的詞彙是novel,主要指長篇小說,這個詞其實還有「新奇的」這一層含義,足以體現「小說」從誕生起就具備了新鮮感這一典型特徵。
具體談談英國小說,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紀。遙遠的英國歷史上出現過《貝奧武夫》這類史詩,《高文爵士和綠衣騎士》這種騎士文學,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乃至於影響了無數代人的莎士比亞戲劇,而真正意義上的成熟小說則是興起於十八世紀。
此時的英國早已在1688年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君主立憲政體日益穩固,中產階級日益壯大,工業革命逐漸拉開序幕。
此時,英國文學史上有三位巨頭,他們的作品對於英國小說的興起與發展功不可沒。這三位大家分別是笛福、理查遜和菲爾丁,三部代表作分別是《魯濱遜漂流記》、《帕梅拉》和《湯姆·瓊斯》。
魯濱遜出海冒險和荒島求生的傳奇經歷早已是家喻戶曉的故事,而作品的創作者就是鼎鼎大名的「英國小說之父」笛福。
首次出版於1719年, The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至今已經問世三百年,可以說是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我在圖書館借到的版本是由譯林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該書在Introction部分如此概況了整部小說的精神實質:
若把它譯作中文,即「這部小說中包含多個主題,它是 奇異的冒險故事,是關於孤獨意識的研究,是關乎罪惡與救贖的寓言,是經濟個人主義的神話,是錯置或編碼後的自傳,是政治失敗的寓言,也是帝國擴張的預言 ,但是沒有任何一個解釋可以窮盡其主旨」。
正如,魯迅先生對於《紅樓夢的評價》:「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留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原本就像一個萬花筒,讀者站在不同的立場與角度,自然能夠解讀出不同的立意。
無論是從個人開拓進取的銳意冒險精神來評價魯濱遜,亦或是從殖民擴張的背景來看待魯濱遜和「星期五」的關系,甚至是從宗教的主題來品評基督教的影響,只要從夠從文本自身和歷史背景中找到佐證,皆可成一家之言。
塞繆爾·理查遜的知名度可能沒有笛福那麼高,但是在十八世紀的英國,他以家庭生活為切入點的作品卻受到了許多女性讀者的追捧,畢竟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女性從勞作中得到更多的解放,閑暇時的娛樂追求也更多樣化。
《帕梅拉》首次出版於1740年,英文名是 Pamela: Virtue Rewarded, 副標題譯作「美德得報」,以書信體的方式講述了名叫帕梅拉的女僕不畏懼男主人的威逼和引誘,始終以「美德」捍衛自己的尊嚴,最終贏得男主人的尊重,並且與他喜結連理。
理查遜十分洞察女性心理,不愧為那個時代的「婦女之友」,所以憑借著對於家庭生活細節的描寫、對於女主角心理和情感的刻畫,再加上女僕「飛上枝頭變鳳凰」的大團圓結局,這部小說一出版就獲得了巨大成功。
Ian Watt在《小說的興起》這部文學批評著作中國如此評價《帕梅拉》:
「帕梅拉的出現標志著我們文化中一個全新的、完全成形的、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女性固化形象的產生。」
換言之,帕梅拉代表了美麗溫順而謙恭,同時富有美德,並誓死捍衛貞潔的女性形象,這對於研究十八世紀的女性地位與社會生活提供了有力的素材。
另外,這部小說以書信和日記的形式展開,「write to the moment」即「寫到此刻」的創作手法不僅僅能讓讀者從女主角的角度去看待故事的起伏,更重要的是敘述的戛然而止增強了小說沖突氛圍的營造。
理查遜還有一部大部頭的作品《克拉麗莎》,長達一百萬字以上,也是書信體,據說出版後比《帕梅拉》更受歡迎。
既然談到了理查遜,就一定繞不開菲爾丁,可以說兩位是十八世紀英國文壇的老對頭了。在《帕梅拉》出版後,菲爾丁就大力抨擊故事中女主角的虛偽和矯揉造作,甚至戲仿地創作了《莎美拉》來諷刺帕梅拉的虛偽。
但是如果就這么點能耐,菲爾丁也不可能在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他更加卓著的作品是《湯姆·瓊斯》。
這部長篇巨著以棄兒湯姆·瓊斯的身份之謎為暗含線索,講述了他和女主角索菲亞青梅竹馬的愛情以及先後從鄉村莊園到倫敦的逃跑冒險經歷,因其巧妙的結構布局、生動的人物刻畫以及幽默的語言風格而備受矚目。
在一個英文網站上,《湯姆·瓊斯》甚至被排在了「100部最偉大的英文小說」的第五位「Tom Jones comes a riotous fifth in our list of the 100 greatest novels in English」,足以見得它地位之重了。
這部小說某種意義上可以看做是英雄史詩的戲仿: 「As in the epics of old, the hero finds conflict at home, hits the road and undertakes a journey fraught with pitfalls and adventure. The conflict becomes resolved, and the hero returns home.」 ,即家庭沖突、英雄離家冒險、沖突解決、凱旋歸來的敘述模式。
雖然篇幅很長,但是透過這部作品,讀者可以窺得十八世紀英國從鄉村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栩栩如生輪番登場的人物形象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節設置,皆反映了菲爾丁講故事的過人本領,讀來忍俊不禁。
後記:
文學即人學,文學作品不外乎探討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以及個人與自己的關系,每個時代皆會孕育出反映其時代風貌的作品,但對於人性的探討卻是永恆的主題。
十八世紀的英國文學,是小說興起的時代,是以笛福、理查遜和菲爾丁為代表的文學巨匠撐起的新天地,而他們的代表作《魯賓遜漂流記》、《帕梅拉》和《湯姆·瓊斯》則是文學史上璀璨的瑰寶。若是喜歡此文的你,不妨妨抽時間讀一讀這幾本英文原作吧。
③ 請簡單介紹一下19世紀的英國
19世紀英國社會與文化淺析
一、引言 英國,一個歷經千年滄海桑田、風起雲涌的古老國度,一個見證了人類蹣 跚學步、茁壯成長的滄桑智者,一個堅毅不屈、站在大西洋上翹首觀世界、看 未來的猛士。他走過邪風冷雨,帶著他那份沉甸甸的回憶,帶著他那份獨有的 氣質與底蘊,正一刻不停歇地朝著更輝煌的明天前行。驀然回首,那一長串深 深淺淺的歷史腳印中,每一步都述說著一段不一樣的卻都一樣驚心動魄的歷史 歲月,或傷感悲痛,或感人至深,或發人深省······ 輕撣灰塵,打開那幅已微微泛黃的厚重歷史畫卷,「大英帝國」「日不落帝 國」「維多利亞時代」在光芒閃爍,訴說著英國在 19 世紀的燦爛輝煌。19 世紀 的英國,經濟上、國土上、文化上、政治上,都經歷了無數的變革,從一個小 小的島國一步步壯大,成為領土遍及世界各洲,影響世界的大帝國。在19 世紀, 它流了血,流了淚,也收獲了財富,取得了進步,脫胎換骨。在當時的世界上 乃至整個人類歷史上,19 世紀的大英帝國都是一個無法超越的神話。
二、經濟發展
(一)工業生產的快速發展 1801 年以後,英國在與法國長達14 年之久的戰爭之後最終大獲全勝。英國 的皇家海軍控制了海權,對外貿易成倍增長,商業空前繁榮。戰爭的勝利擴大 了英國的殖民地范圍,成為了英國的原材料供給地和商品傾銷地,不但為英國 工商業發展提供了廉價原材料還為工業製成品提供了廣大的市場,為工業發展 創造了有利環境。 在工廠日夜不停的機器喧囂聲,英國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生產力成幾倍甚 至幾十倍的速度飛速發展。工業產值在英國經濟中的比重也日益上升,到19 世 紀中期,英國已成為世界上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這也使得英國在世界上的 經濟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倫敦成了世界的金融、貿易中心。19 世紀50~ 70 年代,是英國自由貿易資本主義發展的鼎盛時期,史稱 「維多利亞時代」。 在這期間,英國工業革命已經完成,英國鋼鐵產量佔世界總產量一半以上,進 出口貿易佔世界總額的 1/3 以上。1850 年,英國生產了世界煤產量的 60.2%、 鐵產量的50.9%、加工了世界棉花產量的46.1%。這個漂泊在浩瀚海洋上的小小 島國成了不容小覷、名副其實的 「世界工廠」。
(二)城市化與人口增長 在飛速發展的工業帶動和促進下,曼徹斯特、伯明翰、舍菲爾德、格拉斯 等一大批工業城市迅速崛起,大量農村人口湧向城市,英國城市化進程極其快 速。到1851 年,英國城市人口已超過了農村人口,初步實現了城市化。城市化 文明隆重地登上了人類歷史文明的舞台。農村文明漸行漸遠,農村的生活方式、 生活理念也逐漸淡出人們視線,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模式與理念。鐵 路網在英國土地上星羅棋布,貫穿大江南北,讓人際交往、信息傳遞更加的方 便更加頻繁。在19 世紀的一百年中,英國總人口增加了3 倍,人均收入卻增長 4 了4 倍,這就說明了19 世紀的英國社會是在向前發展的,生產力的不斷提高讓 解決人民溫飽,奔向更加富裕的生活充滿了希望。
(三)萬國博覽會 19 世紀中期,工業的飛速發展與繁榮讓英國在世界的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 如日中天,英國人對自己的實力以及所擁有的財富極為自豪。為了向世界展示 強盛的英國,萬國博覽會(亦成為「水晶宮博覽會」)於 1851 年 5 月 1 日在倫 敦海德公園一座完全由玻璃和鋼管搭建而成的建築物內舉行了。 萬國博覽會以世界文化與工業科技為主題,展期為 1851 年 5 月 1 日至 10 月 11 日,歷時 5 個多月,吸引了 6039195 名參觀者。展館長約 563 米,寬約 138 米,建造費時僅九個月,後被移動並且重建於倫敦南區的塞登哈姆,這個地 區後來也因此被更名為水晶宮。展出了包括軌道、牽引機、高速汽輪船、起重 機、廚具用品、鐵製品、以及來自美國的收割機等萬余件展品。 維多利亞女王與阿爾伯特親王在「燦爛光輝的玻璃頂下舉行了他們的工業 和和平的凱旋式」。博覽會開幕的前兩天,維多利亞女王在日記中寫道:「我們 什麼都能做。」這句話淋漓盡致、完完全全的表現出了英國人對自己的自豪與滿 足,以及他們對未來,對人類科學的滿腔希望、虔誠信服。
(四)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經濟的初期發展往往都是一把雙刃劍,有 利也有弊。19 世紀的英國,經濟發展、工業發展相當迅速,人們尚未意識到或 者尚未想出合適策略來適應並解決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以下是當時最 主要的兩個問題:
1.階級剝削 在資本主義發展中,工人階級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但也是深 受剝削壓迫的弱勢群體。 「血汗工廠」 頻頻出現,工人階級,特別是中下層 工人階級生活條件並未從經濟社會發展中獲得多少好處。社會財富分配不公, 貧富差距越拉越大,貧困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城市貧民的數量居高不下,他 們的生活用「凄慘」二字來形容毫不為過。
2.環境污染 工廠的「三廢」讓生態環境滿目瘡痍。倫敦的大地上插滿了「大煙管」,日 夜不停歇的朝著天空排著滾滾濃煙,這些煙遇水汽後便變成霧,倫敦也就在 19 世紀成了「聞名於世」的「霧都」。當時,一個英國工程師在形容英格蘭西部地 區冶鐵業的情形時說:整個地球好像從里往外翻,它的內臟全部都被挖出來扔 得到處都是,整個大地上到處都堆滿了煤渣。
(五)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 周期性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重要特點,每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 狀態,經濟危機便會席捲而來。英國,作為一個最早進行產業革命,工業化程 度最高的國家,第一次經濟危機理所當然的在英國爆發。
1.爆發原因及背景 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的發展是周期性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18 世紀末19 世 紀初,英國國內也曾多次出現生產過剩的現象,但是由於當時資本主義機器生 產發展尚不充分,這種危機僅限於局部地區及部門。1825 年以前,英國經歷了 一個短暫的工業高漲階段。1825 年的工業產值比1820 年增長了大約 1/3,當時 生產水平的生鐵量增加了 58%,棉花消費量增長了 39%。但是,國內外市場卻 6 沒有隨著相應擴大。那時拿破崙戰爭結束不久,再加上歐洲農業歉收,歐洲市 場縮小,一片蕭條。從前局部的生產過剩、供過於求的現象轉變成周期性和普 遍性的生產過剩危機。正如《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一書中所說:「英國在歐洲 市場的商品銷售遇到了很大困難,出口額從 1814 年的2690 萬英鎊下降到1825 年的1460 萬英鎊。對美國和中南美洲的出口也從1815 年的1580 萬英鎊減少到 1340 萬英鎊。同時,國內市場由於工人的實際工資下降而受到極大限制。1824~ 1825 年期間,工人的實際工資僅相當於 1792 年的 4/5 左右。生產和銷售之間 嚴重的脫節,使經濟危機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2.經濟危機造成的經濟損失 在這次經濟危機中,英國工業生產和對外貿易都遭受了沉重打擊。3549 家 企業、80 家銀行破產,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從1824 年3 月的1390 萬英鎊驟 跌至1825 年12 月的 120 萬英鎊。棉花、羊毛、生絲、煤的消費量銳減,出口 額減少了 16%。失業率驟然上升,並導致人口外流。但是當時德、法、美等國 工業革命尚未完全展開,所以,1825 年的經濟危機還不具周期性。
二、政治上的三次議會改革
(一)1832 年議會改革
1.第一次議會改革的時代背景
19 世紀初,英國的責任內閣制的框架初步形成。但是在1832 年以前,國王 在首相和內閣成員選舉中任然享有一定主權(例如1827 年在任命首相坎寧·哥 德里奇以及1828 年任命首相威靈頓時,都是國王自己的選擇。)。在喬治四世在 位期間,英國內閣越來越獨立於王權,並向議會下議院靠攏,實際上,內閣才 7 是當時英國行政決策主管。尤其在首相羅金漢姆和首相福克斯當政時期,他們 從不將國王視為「一國之主」,也不把自己當做國王的「僕人」。首相,從國王 的「總管家」變成了英國的真正主人。首相與內閣之間的微妙而緊密的關系讓 他們同享利益、共擔風險,而擁有皇室血統的國王卻越來越被疏遠。 1830 年,在法國「七月革命」的影響推動下,民主運動鋪天蓋地一般席捲歐洲, 勢不可擋。從1830 年末到1831 年初幾個月里,上下議院收到全國各地總共645 份請願書。但威靈頓公爵為首的托利黨認為現行制度已經非常完善,甚至還公 開宣稱堅決反對改革,寸步不讓。當時,英國國內民眾間施行改革的呼聲震天, 這就註定了托利黨在同年的選舉中必然慘敗。
2.法案頒布過程、內容
國王威廉四世(1830——1837)任命輝格黨領袖格雷組閣。格雷內閣於1831 年 1 月成立了以羅素勛爵為首的四人小組,負責起草改革議案,同年 6 月 7 日 獲國王批准成為法律並生效。內容大致包括三個方面:一、對議席分配做出調 整。取消了人口未達到2000 人的56 個「衰敗選區」的議席,人口在2000 至4000 的31 個選區分別減少一個議席,空出143 個議席給大型工業城市和較大的郡縣, 下議院總人數則不變。二、重新規定了選民財產資格。在降低選民財產資格後, 除了大銀行家、大商人、大工廠主有選舉權外,大批手工作坊主、小商人和部 分佃農也獲得了選舉權。三、規定了選民登記程序,縮短了時間。選舉時間從 15 縮短到2 天。
3.意義
1832 年的議會改革可謂是雷聲大,雨點小,經過如此大規模的運動多番周 折而換來的改革,卻收效甚微。馬克思也曾批評說:「恐怕還從來沒有一個像這 樣強大的、看來似乎成功的人民運動得到這樣微不足道的表面結果。」雖然工人 8 是改革運動的主力軍,但是改革並未改變工人們艱苦的生活,並未帶給他們真 正的民主權力。中盡管如此,1832 年的議會改革任然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 這次改革削弱了國王、貴族、上議院的勢力,促進了政黨組織的完善和兩黨制 度的形成,是英國議會君主制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激發了人們深入選舉改 革的信心和決心,一種內閣與國王、政黨、社會輿論、上下議院之間的新型權 力關系逐漸形成。
(二)1867 年議會改革
1.第二次議會改革的時代背景
進入19 世紀60 年代後,工人階級政治積極性再次高漲,議會改革燃起了新 的希望。1861 年,英國各地工會組織紛紛要求改革制度。1864 年,積極支持英 國工人爭取選舉權的「第一國際」在倫敦成立。1865 年,「全國改革聯盟」成立, 力爭改革選舉制度。馬克思亦積極支持工人爭取選舉權的斗爭,他認為結束資 產階級壟斷性統治的時機尚未成熟,最大限度的擴大資產階級民主才是切實目 標。在第一國際、「全國改革聯盟」等組織以及馬克思等人的支持下,大規模的 改革運動在英國曼切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等各大城市轟轟烈烈的展開。聲 勢浩大的改革隊伍行進在各大街頭和公園,議會的改革已成了大勢所趨,勢在 必行。
2.法案頒布過程、內容 當時的首相是反對改革的保守黨的德比,但是擁有較高政治聲望及地位的 財政大臣本傑明·迪斯累利審時度勢,深知識時務者為俊傑,應順應天勢民意。 於是本傑明扮演改革派以籠絡人心,於1867 年3 月18 日向下議院提出改革議 案,在做部分修改後,8 月通過上議院批准以及維多利亞女王(1837——1901) 9 簽署後生效。1867 年的改革法案對議會席位做了再一次調整,取消了46 個「衰 敗選區」,空出52 個選區給大工業城市和郡。伯明翰、曼切斯特、倫敦以及其 它中型城市席位有所增加。改革議案基本去除了「衰敗選區」,小資產階級和上 層工人階級獲得了選舉權。
3.意義 雖然廣大的城市下層工人以及全部的農業人口並未獲得選舉權,議會選舉 制度的民主化任務認為結束,但是大多數工人境況得到好轉。1867 年的議會改 革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史上意義是極為深遠的。
(三)第三次議會改革
1.二次議會改革的時代背景
1880~1885 年英國爆發嚴重經融危機,失業率暴漲至歷史最高點,社會矛盾 日益激化。愛爾蘭掀起了民主自治運動的高潮,蘇丹更是爆發了馬赫迪抗英大 起義,英國在非洲東北部的殖民擴張也遇到了困難。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 執政的格拉斯頓自由黨政府陷入困境。
2.法案頒布過程、內容
約瑟夫·張伯倫為自由黨激進派代表,他趁機聯合在野的保守黨給政府施 壓,促使格拉斯頓政府提出兩個新的議會改革法案——《人民代表制》法案以 及《重新分配議席》法案。《人民代表制》於1884 年12 月通過議會。該法案對 選民范圍進一步作出了調整擴大,選民增加了1 倍,擴大到450 萬人。「房主選 舉權」擴大到了各郡縣,部分工農業者也也有了選舉權力,但是未成家立業、 依靠父母生活的男子以及全部的婦女、家庭傭人都沒能獲得選舉權。《重新分配 議席》於1885 年1 月通過議會。它取消了72 個人口未達到1.5 萬城市單獨選派 10 議員的權利,並將之並入其它郡縣。按照每5.4 萬人分配1 個議員席位的標准將 全國劃分為617 個選區。全國22 個城市以及劍橋、牛津大學仍然保留2 個議席, 其它各選區均實行單一選區制,即一個選區只能有一個議員代表。
3.意義
這次議會的改革讓議席分配更加合理公平,對人口密集的工業城市的工人 有一定好處,一定程度上讓工人階級以及部分農業人員參與到了國家政治中, 對改善工人的處境和推動資本主義發展有著促進作用。
三、19 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
(一)興起和發展
19 世紀30 至40 年代,經濟飛速發展,社會也進行著巨大變革的,一種新 型文學——現實主義文學,開始出現在英國文壇。它注重對生活的觀察、體驗, 力求貼近真實生活,最大限度的反應人們的生活狀態和面貌。在浪漫主義文學 漸漸消退的時候逐漸佔領英國文壇,19 世紀40 至50 年代達到鼎盛。
(二)特點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憲章運動關系密切,可謂是密不可分。並且具有小資 產階級文學特點,由於大部分作家均出生於小資家庭,故其作品也很大程度上 反映了小資階級的生活。在這些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之中,大部分都塑造了一個 奮斗不息的積極的小資形象。雖然此類文學作品幽默諷刺,反對暴力性革命、 主張社會改革、擁護道德批判和道德感化。此外,不少優秀女性作家在文壇也 占據一席之地,例如蓋斯凱爾夫人、喬治 · 艾略特、勃朗特姐妹等優秀的女 11 性現實主義文學作家。
(三)代表作家。
1、奧斯汀 奧斯汀(1775——1817)生於英國一個牧師家庭的奧斯汀天生就對文學有 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她生活一個鄉村小鎮上,終生未婚。在她短暫卻充實的一 生里一直鍥而不舍的追求著自己的文學之夢,完成《理智與感傷》、《勸導》、《曼 斯菲爾德庄園》、《艾瑪》、《諾桑覺寺》、《傲慢與偏見》等六部小說。她的小說 主要描寫了鄉紳家庭里女性的婚姻與生活,以一種輕快活潑又風趣詼諧的方式 體現了女性世界的酸甜苦辣,著重描寫少女從懵懂與盲目走向認識現實、認識 自我的過程。奧斯汀也因此被譽為描寫女性意識的卓越作家。
2、薩克雷 薩克雷(1811——1863)薩克雷父親是東印度公司一名官員,自四歲喪父 後,年幼的薩克雷繼承了父親巨額遺產,常常出入於上流社會,過著公子哥生 活。1833 年將家產揮霍殆盡,先後任《弗雷澤雜志》和《笨拙》雜志專欄作者。 在他的一生中寫過大量小說,例如《彭登尼斯》、《亨利·埃斯蒙德》、《紐克姆 一家》、《弗吉尼亞人》,中篇小說《巴利·林頓的遭遇》 ,短篇小說集《 勢利 眼集》等。最具代表意義的要算是以辛辣諷刺見長的長篇小說《名利場》,它真 實的再現了1810~1820 年攝政王期間英國上流社會之間勾心鬥角與腐敗丑惡。 這部小說篇幅宏大,情節跌宕起伏,是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瑰寶,薩克雷也因 此在文壇上與狄更斯齊名。
3、蓋斯凱爾夫人 蓋斯凱爾夫人(1810——1865)蓋斯凱爾夫人自幼受到父親文學修養和宗 12 教信仰的影響,並且進入當地一所女子學校學習。蓋斯凱爾夫人夫人一生發表 過六部長篇小說(包括《瑪麗·巴頓》、《北與南》、《露絲》、《克蘭福德》、《西 爾維婭戀人》、《夏洛特·勃朗特轉》)。處女作是發表於1848 年的《瑪麗·巴頓》, 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人階級的悲慘的生活與命運,在19 世紀英國文學 上佔有重要地位。
4、勃朗特三姐妹 夏洛蒂(1816-1855) 代表作是世界著名女性著作之經典——《簡·愛》。這 部作品雖不能說是巨作,但也稱得上是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 從女性要求 獨立平等的角度,展現了英國19 世紀上班也社會現實。揭露了當時的為慈善事 業的殘暴本性,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的本質;同時也表達了 婦女要求平等地位同樣待遇的思想,為婦女解放運動奠定了一定思想基礎。 艾米麗(1818-1848)《呼嘯山莊》是艾米麗唯一一部小說,但是僅此一部 已經奠定了她在文學史上不可動搖的地位。《呼嘯山莊》被成為是「最奇特的小 說」,艾米麗以其「心靈中非凡的熱情」和她繼拜倫之後無人可比的「強烈的情 感、憂傷、大膽」震撼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的心靈。 安妮 (1820-1849) 安妮的代表作《艾格妮斯·格雷》,雖然比起《簡·愛》 和《呼嘯山莊》在文學上的地位稍遜一籌,但是也是一部反映當時現實生活的 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5、喬治·艾略特 喬治·艾略特(1819-1880)原名瑪麗·安·埃文斯,生於沃里克郡一個農村 家庭。對宗教有著虔誠的信仰的喬治·艾略特曾進入過兩所女子學校學習。她 心地善良,終生熱衷於慈善事業。於1859-1876 年間創作了《亞當·彼得》、《弗 洛斯河上的磨坊》、《織工馬南傳》和《米德爾馬契》《丹尼爾·德薩達》等7 部 13 長篇小說。她的早期作品主要描寫了19 世紀初期單純質朴的鄉村生活,而後期 作品則牽涉到重大歷史事件及政治社會內容。描寫細致入微,人物刻畫也非常 的生動傳神。
四、19 世紀英國的對外殖民擴張
(一)英國1800~1880 期間的殖民擴張
工業發展,財富積累,英國統治世界的野心如無法控制的烈火,很快在世 界各地熊熊地燃燒起來。1801 年,愛爾蘭被合並,英國正式更名為大不列顛及 愛爾蘭聯合王國。地大物博而又相對落後的亞洲大陸成為了英國一個主要戰略 對象,淪陷的印度成為英國巨大的原材料提供地和廣大的市場。19 世紀中期, 英國利用鴉片發動了兩次侵華戰爭,並參與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1758~1759 年 間,印度爆發愛國的民族大起義,但是由於當時的英國擁有著較之先進的軍隊, 大舉鎮壓起義隊伍,此次起義以失敗告終。1876 年,保守黨 B.迪斯累里內閣為 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維多利亞女王成為印度女皇。此後英國又稱為大英帝國(或 英帝國)。英國繼續擴大在伊朗、緬甸、南非、埃及、東非以及紐西蘭、澳大利 亞等地的侵略,此外,英國還在南美洲大舉投資,南美洲也被列入「狩獵」范 圍。1867 年,加拿大成為英國第1 個自治區域。
(二)1880~1900 年間英國的殖民擴張
19 世紀末期,英國的殖民擴張主戰場轉向非洲。在從法國手中奪得蘇伊士 運河的控制權後,英國於 1882 年佔領了埃及,緊接著在 1899 年佔領了蘇丹。 英國埋頭苦戰在非洲戰場,與其他殖民國家激烈爭奪者東非、中非及西非的土 14 地。1884 年~1885 年召開的柏林會議實際上是帝國列強們的分贓大會,英國「滿 載而歸」。 帝國主義分子 C.J.羅得斯提出修建一條從開普敦到開羅縱貫非洲大 陸的大鐵路,也就是所謂的「二 C 計劃」(開普敦和開羅的英文寫法第一個字 母都是「C」),以便加緊侵略南非。1899 年英布戰爭爆發,英國吞並奧蘭治和德 蘭士瓦。19 世紀末,在亞洲戰場上,緬甸、阿富汗淪為英國殖民地。1900 年, 英國參與鎮壓了中國義和團運動,並染指中國西藏。
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的殖民地在眾多貪婪的殖民擴張國家中是最大的,遍及世界各洲,掠 奪來的財富不計其數。其土地之廣,無國能及,成了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 殖民擴張既是讓人痛恨又讓人所震驚,對英國人來說,19 世紀的大英帝國是英 國人歷史上最值得驕傲的神話。
五、結論 綜上所訴,19 世紀的英國在政治經濟文學等方面上都進行了巨大的變化。 政治上三次議會改革讓英國的政治制度更加民主化,讓更多人民參與到國家政 治中,這在資本主義社會國家中起著典範作用;經濟上來說,在19 世紀上半葉 英國已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讓英國面貌煥然一新,隨之而來的便是城市化同 樣也產生了種種問題,例如階級剝削、工業污染、經濟危機等等;文學上,19 世紀 30~40 年代,社會發展中產生了種種黑暗,曾經風靡一時的浪漫主義文學 漸漸褪色,以揭露社會陰暗面的諷刺性現實主義文學應運而生,40~50 年代達到 高潮。 19 世紀的英國,危機與變革並存——在危機中進行變革,而在變革中又產 15 生新的危機,繼而又是新的變革。英國在危機與變革中取得進步,並逐步登上 世界巔峰,了解19 世紀的英國對生活在充滿危機與改革的世界我們來說有著重 大意義。 總而言之,19 世紀的英國從政治經濟等方面不但有了量變,甚至有了質的 飛躍,讓英國從平庸到脫穎而出,成為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先驅,當時世界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