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史上十大最強台風排名 ,大多登陸日韓,排名不分先後
第十位 南施
1961年9月12日,南施台風光顧日本關島,時速高達346公里,台風強度為5級,該次台風是西北太平洋台風季的一個熱帶氣旋,是有史以來第12強熱帶氣旋,風暴於9月7號形成,9月17號消失不見,短短的10天時間,給日本帶來不可限量的損失,共造成18人失蹤,3185人受傷,191人死亡,財產損失4萬美刀,它目前是北半球持續時間最長的台風,也是1959年伊勢灣台風以來,登陸日本的最強台風,是日本史上死亡人數排名第六的台風。
第九位 莎拉
1959年9月11日,台風莎拉去韓國串門,風速高達310公里每小時,天下武功,無堅不破,唯快不破,台風亦是如此,所到之處,摧枯拉朽,不僅引發了洪水海嘯,還摧毀了即將豐收的莊稼,數以萬計的房屋瞬間倒塌,人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導致78萬人受難,670人喪生,在台風面前,人類的力量太過渺小,要懂得敬畏自然。
第八位 鯰魚
2010年10月,台風鯰魚降臨菲律賓,這是一種超強台風,風速高達243公里每小時,是菲律賓有史以來風速最快的台風,共造成112人失蹤,10人受傷,172人喪生,10394所房屋被摧毀,不僅如此,台風還帶來了強降雨,山體滑坡等災害,有人直接被洪水捲走,當地人們苦不堪言,16座城市進入災難狀態,每年菲律賓會遭遇約20次這樣的風暴,隨後台風還襲擊了中國台灣及福建,給當地帶來不小的損失。
第七位 桑美
2006年8月10日,台風桑美在浙江蒼南馬站鎮登陸,風力強度高達60m/s,它是太平洋台風季形成的一個熱帶氣旋,本是一個不起眼的雲團,僅用了短短4天時間,就變成超強台風桑美,在它登陸時,溫州氣象站測出的風力強度為80m/s,也就是17級,給東部沿海地區造成極大危害,導致485人遇難,經濟損失196億元,就當時來說,它是1949年新中國建國以來襲擊中國的最強台風,針對破壞性而言,「桑美」稱得上「台風之王」。
第六位 福利斯特
1983年台風福利斯特在日本登陸,該台風是太平洋台風季中第十一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小櫻花也叫它為昭和五十八年台風第十一號,風暴在九月二十號形成,於九月二十九號消失不見,短短九天時間,讓小日本後悔來到這個世上,該台風最低氣壓只有876百帕斯卡,2015年的台風帕特里夏和2019年的海貝思能與其一較上下,其強度之強、風力之大,給日本帶來難以預估的損失,很多人都失去了家園,還有22人因此死亡,該台風是西北太平洋增速最快的一次台風,也是那年的最強台風。
第五位 海燕
提到台風海燕,想必大家還記憶猶新,它無疑是最強的登陸台風,風速高達305km/h,這個世界記錄至今未被超越,2013年11月,該台風開始襲擊東南亞,受害最嚴重的就是菲律賓,在登陸菲律賓前就把鳳眼路徑上的氣象設備基本都摧毀了,它造成的破壞大部分都來自浪涌,當時的風暴潮就有7.7米之高,不僅帶來了洪澇災害,沖毀大量房屋,導致數以萬計的建築倒塌,而且造成6300人喪生,這是菲律賓有史以來最致命的台風。
第四位 蓮娜
經歷過「75.8」特大洪水的人,想必一輩子也忘不掉,這是一種無法言喻的痛,它的罪魁禍首就是台風蓮娜,1975年7月30,該台風登陸我國,當時正值西太平洋熱帶幅合線出現北躍,澳大利亞南半球空氣向北半球爆發,導致台風蓮娜持續時間過長,對我國造成的破壞不僅來自驚人的大風,而且致使河南省駐馬店市板橋大壩倒塌,其它較小的大壩也跟著接二連三的倒塌,進而引發毀滅性的洪水,大約23人罹難,1100萬人深受其害。
第三位 卡特里娜
這是2005年8月襲擊美國的台風,給新奧爾良造成難以估量的破壞,8月25號,卡特里娜登陸佛羅里達州,風速高達78米每秒,一直持續12個小時,其引發的洪水和巨浪摧毀防洪大壩,然後迅速席捲新奧爾良市區,不僅如此,大量的油田也關門大吉,煉油廠被迫停止運營,其導致的受災面積都趕上英國國土面積了,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高達813美刀,1700人也命喪台風,被老美稱為有史以來最大的自然災難之一。
第二位 艾達
1959年9月20號,台風艾達光顧小櫻花,日本真是塊風水寶地,經常吸引台風來做客,讓他們感受下自由飛翔,這次台風不僅造成2000多座房屋倒塌,還引起嚴重的山體滑坡,並沖走250座鐵路橋梁,河流泛濫一發不可收拾,大片莊稼地被瞬間淹沒,1.2萬人成了流浪狗,1270人也因此失去生命,災難面前,小櫻花只能束手就擒。
第一位 美莎克
要說世界上最恐怖的台風,第一名非美莎克莫屬了,2020年8月28日,這貨在菲律賓登陸,其威力強的驚人,副熱帶高壓都攔不住它,堪稱西北太平洋的最強台風,對多個國家都造成影響,當然也包括我國,其風力高達17級,因為它的出現,五千多人流離失所,經濟損失更是不計其數,真是廁所里跳高——過糞。
㈡ 英國氣候特點
1、英國屬溫帶海洋性氣候。
2、英國受盛行西風控制,全年溫和濕潤,四季寒暑變化不大。
3、植被是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4、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最低氣溫不低於-10℃,平均氣溫1月4~7℃,7月13~17℃。
5、年平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北部和西部山區的年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中部和東部則少於800毫米。每年二月至三月最為乾燥,十月至來年一月最為濕潤。
6、英國終年受西風和海洋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濕潤,適合植物生長。
7、英國雖然氣候溫和,但天氣多變。一日之內,時晴時雨。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英國」(United Kingdom),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
英國是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以及一系列附屬島嶼共同組成的一個西歐島國。除本土之外,其還擁有十四個海外領地,總人口超過6500萬,其中以英格蘭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主體民族,佔全國總人口的佔83.9%。
英國西北部多低山高原,東南部為平原泰晤士河是國內最大的河流。塞文河是英國最長的河流,河長338公里,發源於威爾士中部河道呈半圓形,流經英格蘭中西部,注入布里斯托海峽。泰晤士河是英國最大的一條河流,流域面積1.14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18.9億立方米。流域地理位置西經2°08′~東經0°43′,北緯51°00′~52°3′。
㈢ 歐洲為什麼沒有台風
台風是熱帶氣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叫法,在北大西洋地區熱帶氣旋一般較颶風。熱帶氣旋的生成和發展需要海溫、大氣環流和大氣層三方面的因素結合。北歐地處高緯度地區,海水的低水溫和長期強烈的垂直風切變使熱帶氣旋難以生成。
南歐地處地中海地區,該地是溫帶,海水溫度也不高,夏季也比較乾燥,降雨少,所以只有極少數類似熱帶氣旋的風暴曾經形成。北大西洋地區的颶風一般活躍在熱帶的加勒比海地區,一半很難在西歐附近海面生成,歐洲僅有西班牙和葡萄牙曾經受過幾次颶風侵襲。
(3)台風為什麼不會在英國登陸擴展閱讀:
熱帶氣旋的體量是巨大的,以其輻散蓋的直徑來說,小的有300--400km,大的達1000--2000km。參與其中的物質是熱帶洋面上的空氣和水汽,水汽中蘊含的潛熱是其能量來源。熱帶氣旋強度的變化主要受水汽供給量的影響,水汽充足的環境中,熱帶氣旋生成的頻次相對高,發展和增強也較快。
水汽不充足的洋面上,熱帶氣旋生成頻次很低,沒有生成就無所謂發展和增強了。所以,熱帶氣旋只在地球的幾個區域生成。如:東北太平洋熱帶、西北太平洋熱帶、西南太平洋、印度洋孟加拉灣附近、南印度洋、西北大西洋等熱帶、亞熱帶洋面生成。
當熱帶氣旋移到溫度較低的洋面上,便會因為水汽供應量的減少,而減弱消散,或失去熱帶氣旋的特性,轉化為溫帶氣旋。熱帶氣旋在北半球沿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以順時針旋轉。
㈣ 英國氣候特點
英國處於歐洲西部,大西洋東岸,為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成因:一方面受中緯度西風(即盛行西風)影響下,常年溫和多雨。
另一方面與流經此處的北大西洋暖流也有關系。暖流能對沿岸起到增溫增濕的作用。
英國全國一月份的平均氣溫約為4至7度,七月份13至17度。年降雨量西北部山區超過1000毫米,而東南部在六七百毫米之間。英國霧氣較重,主要是島國的潮氣所致。首都倫敦冬季河湖極少結冰,一月平均氣溫在4度(攝氏)以上;夏天則相當涼爽,七月的平均氣溫17度,早晚外出需加外衣。年降雨量約600毫米,雨量分布較均勻。至於倫敦過去常見的濃霧,並不完全是自然現象。由於重視環境保護,倫敦目前出現濃霧的次數已大大減少。
英國雖然氣候溫和,但天氣多變。一日之內,時晴時雨。多變的天氣也為人們提供了經常的話題,在英國甚至最沉默寡言的人也喜歡談論天氣。
受高緯度的影響,英國晝夜長短的變化特別明顯。冬季日短夜長,夏季則日長夜短。夏季是到英國旅遊的最佳季節。夏季日間長,活動時間多,而且溫度適中,天氣清爽,人的精神也倍感充沛。這個季節盡管也有雨,但一般不會連綿不斷,影響行程。
㈤ 英國經常發生台風嗎
台風和颶風都是產生於熱帶洋面上的一種強烈的熱帶氣旋,只是發生地點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范圍內發生的熱帶氣旋稱為台風;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在美國一帶稱颶風,在菲律賓、中國、日本一帶叫台風;在澳大利亞俗稱大旋風。
台風經過時常伴隨著大風和暴雨天氣。風向呈逆時針方向旋轉。等壓線和等溫線近似為一組同心圓。中心氣壓最低而氣溫最高。
(1) 指亞洲太平洋海域的旋風。例:約瑟夫 康拉德小說中描述的台風;
(2) 菲律賓或中國海地區發生的熱帶氣旋;
(3) [stage manner of an opera actor]∶戲劇演員在舞台上表現出來的風度;
台風的形成
台風的成因,至今仍無法十分確定,但已知它是由熱帶大氣內的擾動發展而來的。在熱帶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高,海水容易蒸發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熱帶海洋上的空氣溫度高、濕度大,這種空氣因溫度高而膨脹,致使密度減小,質量減輕,而赤道附近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發生對流作用,同時周圍之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循環不已,終必使整個氣柱皆為溫度較高、重量較輕、密度較小之空氣,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熱帶低壓」。然而空氣之流動是自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就好像是水從高處流向低處一樣,四周氣壓較高處的空氣必向氣壓較低處流動,而形成「風」。在夏季,因為太陽直射區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東南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和原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相遇,更迫擠此空氣上升,增加對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方向不同,相遇時常造成波動和旋渦。這種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相遇所造成的輻合作用,和原來的對流作用繼續不斷,使已形成為低氣壓的旋渦繼續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氣加快向旋渦中心流,流入愈快時,其風速就愈大;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秒17.2米時,我們就稱它為台風。
從台風結構看到,如此巨大的龐然大物,其產生必須具備特有的條件。
一、要有廣闊的高溫、高濕的大氣。熱帶洋面上的底層大氣的溫度和濕度主要決定於海面水溫,台風只能形成於海溫高於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內的海水水溫都要高於26℃-27℃;
二、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輻合、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而且高層輻散必須超過低層輻合,才能維持足夠的上升氣流,低層擾動才能不斷加強;
三、垂直方向風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很小,才能使初始擾動中水汽凝結所釋放的潛熱能集中保存在台風眼區的空氣柱中,形成並加強台風暖中心結構;
四、要有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轉作用有利於氣旋性渦旋的生成。地轉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於零,向南北兩極增大,台風基本發生在大約離赤道5個緯度以上的洋面上。
英國位於西風帶上。少形成低壓或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