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東京奧運會中,其他國家代表團的入場指示牌用的是日文,而只有中國用的是中文和英文
那是日文漢字。本來中國在日文的寫法就是中國,平假名用來注音。
還有類似英國,因為受到中國影響(清朝一直用英吉利王國來稱呼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算是歷史的一個誤會,當時以為英格蘭就是全英國,所以一直簡稱英國了),日本也用英國來稱呼聯合王國。但是那個只能說是日文漢字,雖然它跟中文寫法一樣,意思也一樣。
常識普及
世界上有個組織,叫表意文字小組,由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日本、韓國、朝鮮、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和美國的文字主管機構組成,負責整理及統合漢字使用國家,方便加入 Unicode 和 ISO/IEC 10646 字元集,建立國際標准化。
他的前身叫中日韓聯合研究小組。所以漢字不是只有大中華地區使用。
❷ 關於奧運的知識
奧林匹克運動會(英語:Olympic Games 希臘語:Ολυμπιακοί
英國、法國和希臘雖然公開宣布抵制莫斯科奧運會,但沒有禁止本國運動員參賽,當年英國的奧運會代表團是西方國家中最大的一個,有170名運動員參加了莫斯科奧運會。鑒於官方宣布抵制莫斯科奧運會,澳大利亞、比利時、丹麥、英國、愛爾蘭、義大利、瑞士、安道爾和西班牙等國運動員在開幕式和閉幕式入場式上,打出的不是本國國旗,而是奧林匹克的五環旗,這些國家運動員在獲得金牌時奏響的也不是本國的國歌,而是奧林匹克會歌。最終只有80個左右的國家派出運動員參加了莫斯科奧運會。
四年之後,蘇聯宣布抵制洛杉磯奧運會,作為對西方抵制莫斯科奧運會的回應。這一次輪到以蘇聯為首的國際陣營抵制洛杉磯奧運會,參加抵制行動的國家包括保加利亞、民主德國、越南、蒙古、寮國、捷克斯洛伐克、阿富汗、南葉門和古巴等。而中國、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參加了洛杉磯奧運會,這也是中國首次獲得金牌的奧運會。唯一一個既沒有參加莫斯科奧運會,也沒有參加洛杉磯奧運會國家就是伊朗,原教旨主義的伊朗將美蘇兩國均稱為「惡魔」。
興奮劑
早在奧運會初期,參加比賽的某些運動員為了取得好成績,引用一種有酒和適地靈混合而成飲料以增加中樞神精的興奮,這是最原始的興奮劑。到了20世紀的中期,運動員為提高成績而服用的葯物種類也在不斷的變化。1988年漢城奧運會百米飛人約翰遜因服用能增強體能,增長肌肉的合成內部醇康利龍而被取消冠軍資格。
在奧運會中對運動員進行興奮劑檢查的開銷相當驚人。1988年漢城奧運會興奮劑檢查了1600名運動員,耗資300萬美元,約合每人1875美元。由於國際體育組織堅定了反興奮劑的立場,並不斷加大反興奮劑的力度,這就使服用興奮劑的人轉而使用不會被查獲的其它類葯物。今天的興奮劑也許並不比20年前興奮劑能更好的提高成績,但卻更能隱蔽自己。
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表示:「使用興奮劑的事還會在奧運會上發生。國際奧委會要讓每個人知道,對於使用興奮劑的運動員,國際奧委會絕不姑息。」
政治化
政治曾經多次干預奧運會,其中最著名的是1936年柏林奧運會。納粹黨徒上台後,對奧運會的態度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變,由反對到支持奧運會,其目的是想利用奧運會,給法西斯德國蒙上一層和平的面紗。他們印了成噸宣傳納粹德國「繁榮與昌盛」的材料,耗費了巨額資金建立比賽場館。而在這屆奧運會上,來自兩個存在著嚴重種族歧視的國度,一個黑人,一個白人,傑西·歐文斯和盧茨·朗,在納粹的監視之下,坦誠互助。這兩位跳遠選手真摯友誼造就的畫面,成為這屆令奧林匹克蒙羞的運動會上最感人的一幕。
由於當時奧委會領導人眼光的局限,導致柏林奧運會逐步成為德國法西斯的宣傳工具的奧運會。它違反了奧林匹克精神,為德國法西斯粉飾和平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大會過去3年多一點的時間,1939年9月,德國法西斯即發動了侵略戰爭,給包括德國人民在內的全世界人民帶來了災難。1954年慶祝奧林匹克運動60周年時,國際奧委會不得不為自己的錯誤進行檢查,並發表了公報,認為軍國主義和納粹主義的喧囂氣氛籠罩了這屆奧運會,產生了可悲的後果。
在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上同樣發生了較小的政治抵制。托米·史密斯(Tommie Smith)是本次奧運會200米賽跑奧運金牌得主,因為在頒獎台上提倡改善黑人處境,就被取消金牌。
伊朗和以色列的政治問題也反映在奧運會上。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兩次獲得柔道世界冠軍的伊朗運動員阿拉什被伊朗國內認為是最有可能為伊朗隊奪得第一枚金牌的運動員,但是他卻因為不願意與以色列選手對壘,用自己的行動宣布退出了本屆的奧運會。
暴力
盡管顧拜旦一直盼望著奧運會能給人民帶來和平,但總的來說奧林匹克沒有給世界帶來和平。事實上,由於戰爭的干預,奧運會曾經停辦三次: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6年的奧運會被迫取消;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1940年和1944年的夏季和冬季奧運會都被迫取消。
恐怖主義新近也成為了對奧運會一個巨大的威脅。
在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就發生了一起震驚世界的「慕尼黑大血案」。8名全副武裝的巴勒斯坦「黑九月」恐怖分子趁著漆黑的夜色,突然闖入奧運村以色列代表團駐地。以色列舉重教練、運動員約瑟夫·羅曼被擊斃而倒在血泊中。恐怖分子劫持了以色列9名運動員和兩名教練作為人質,提出在上午9點前,釋放關押在以色列監獄的256名巴勒斯坦政治犯的要求。以色列政府拒絕了釋放政治犯的要求,但同意考慮埃及將人質轉移到開羅再進行談判的建議。與此同時,國際奧委會也授權國際奧委會埃及委員艾哈邁德·圖尼與恐怖分子談判:在釋放人質條件下,保證恐怖分子安全離境,並支付他們巨額資金。但遭到拒絕。晚10時許,西德同意「黑九月」的撤離要求,用直升飛機將恐怖分子和人質運往斯滕費爾德布魯機場,然後轉機離境。警方原擬乘換機之機,營救人質,但未成功,9名人質全部喪生。8名恐怖分子也被擊斃。西德在這次營救中也犧牲了1名警察和1名飛行員。大會被迫停辦一天,使原擬9月10日閉幕的奧運會,延期至9月11日,這在奧運會歷史上也是第一次出現。
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中,百年奧林匹克公園(Centennial Olympic Park)被炸彈擊中,造成2人死亡,111人受傷。2003年5月31日,經過長達5年的追捕,公園爆炸案的主謀,美國反猶太分子埃里克·羅伯特·魯道夫(Eric Robert Rudolph)被捕。
2002年鹽湖城冬季奧運會是2001年美國「9.11事件」後第一屆奧運會。從這屆奧運會後,奧運會被要求必須建立極高的安全保衛以防止可能的恐怖襲擊事件。
五、奧林匹克運動
[編輯本段]
參見詞條:奧林匹克運動
奧林匹克運動是在奧林匹克主義指導下,以體育運動和四年一度的奧林匹克慶典——奧運會為主要活動內容,促進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道德全面發展,溝通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奧林匹克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社會運動。奧林匹克運動包括以奧林匹克主義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以國際奧委會、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和各國奧委會為骨乾的組織體系和以奧運會為周期的活動體系。
1894年6月23日,當顧拜旦與12個國家的79名代表決定成立國際奧委會、開創奧林匹克運動時, 這一壯舉曾一度成為人們諷刺的對象。而在百年之後的今天,奧運會已成為普天同慶的節日,奧林匹克運動也吸引了202個國家和地區的積極參與。
1998年,著名的《生活》雜志刊載了歷史學家精選的過去千年中最重要的1000個事件和人物,1896年顧拜旦恢復奧運會的壯舉也躋身其中,被譽為千年盛事之一。
奧林匹克運動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罕見的傑作,它將體育運動的多種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影響力遠遠超出了體育的范疇,在當代世界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化、藝術和新聞媒介等諸多方面產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影響。奧林匹克運動不僅構成了現代社會所特有的體育文化景觀,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愉悅人們的身心,更以其強烈的人文精神催人奮進,生生不已。
奧林匹克運動是時代的產物,工業革命大大擴展了世界各民族之間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聯系,各國交往日益密切,迫切需要以各種溝通手段來加強國際間的相互了解。奧林匹克運動正是為適應這種社會需要而出現的,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六、丑聞和批評
[編輯本段]
舉辦和收益
很多屆奧運會均由歐洲和北美洲的城市舉辦,僅有很少一部分奧運會是在其他地區的城市舉辦,而至今南美洲和非洲仍未申奧成功過。許多人認為,奧運會應該擴展到更為貧困的地區。經濟學家指出,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能為舉辦城市在奧運會後帶來更高的GDP產值。然而,許多舉辦城市為舉辦奧運會感到後悔,原因是高成本的投入並沒有帶來高收益,甚至沒有利潤可言。
專制和腐敗
以前,國際奧委會作為一個整體而龐大的組織經常受到批評,數位議員在此工作直至年老,甚至死亡。國際奧委會前主席胡安·安東尼奧·薩馬蘭奇(Juan Antonio Samaranch)更是飽受批評。在他的任期中,奧林匹克運動取得了巨大進展,但一直被視為獨裁和腐敗。薩馬蘭奇與西班牙國家元首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1939-1975年在任)的政權相互勾結,且在國際奧委會主席的位置上呆了21年,直到他81歲高齡才卸任。這更受到了世人的強烈指責。
賄選丑聞
2002年猶他州鹽湖城賄選案曝光於2000年。當時有人指出,申辦委員會的兩位高級官員被控犯有包括賄賂欺詐、密謀等在內的15項重罪,59歲的湯姆·韋爾施是當年鹽湖城申奧時的負責人,44歲的戴夫·約翰遜是他的助理,兩人被指控以現金、禮物等方式送給國際奧委會成員100萬美元,以此為鹽湖城贏得了2002年冬奧會的主辦權。
國際奧委會調查後,開除了6名委員,還有4人自行辭職。丑聞引發了進一步改革,將奧運會主辦城市的選舉方式改為民選,以避免進一步受賄。一些知名的老運動員被允許加入國際奧委會,而且設置了成員人數上限。
七、奧運會標志
[編輯本段]
[位於蒙特利爾奧林匹克體育館前的五環標志] 參見詞條:奧林匹克標志、奧運會形象、奧運會會旗、奧運會會徽、奧運會會歌、奧運會火炬、奧林匹克聖火、奧運會吉祥物、奧運會獎牌。
奧林匹克運動有一系列獨特而鮮明的象徵性標志,如奧林匹克標志、格言、奧運會會旗、會歌、會徽、獎牌、吉祥物等。這些標志有著豐富的文化含義,形象地體現了奧林匹克理想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內涵。
《奧林匹克憲章》規定,奧林匹克標志、奧林匹克旗、奧林匹克格言和奧林匹克會歌的產權屬於國際奧委會專有。國際奧委會可採取一切適當措施使奧林匹克標志、旗、格言和會歌在各國和國際上獲得法律保護。
會歌
國際奧委會在1958年於東京舉行的第55次全會上最後確定還是用《奧林匹克聖歌》作為奧林匹克會歌。其樂譜存放於國際奧委會總部。從此以後,在每屆奧運會的開、閉幕式上都能聽到這首悠揚的古希臘樂曲。
古代不朽之神,
美麗、偉大而正直的聖潔之父。
祈求降臨塵世以彰顯自己,
讓受人矚目的英雄在這大地蒼穹之中,
作為你榮耀的見證。
請照亮跑步、角力與投擲項目,
這些全力以赴的崇高競賽。
把用橄欖枝編成的花冠頒贈給優勝者,
塑造出鋼鐵般的軀干。
溪谷、山嶽、海洋與你相映生輝
啊!永遠不朽的古代之神。
格言
奧林匹克格言(Olympic Motto)亦稱奧林匹克口號。奧林匹克運動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強。」這一格言是顧拜旦的好友、巴黎阿奎埃爾修道院院長迪東(Henri Didon)在他的學生舉行的一次戶外運動會上,鼓勵學生們時說過的一句話,他說:「在這里,你們的口號是:更快、更高、更強。」
顧拜旦借用過來將這句話用於奧林匹克運動。他曾經對此作出自己的理解,這或許是對奧林匹克精神最好的闡釋: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Olympic Games is not to win but to take part, just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not the triumph but the struggle. The essential thing is not to have conquered but to have fought well."
(「奧運會最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成功,而是奮斗;但最本質的事情並不是征服,而是奮力拚搏。」)
1920年,國際奧委會將其正式確認「更快、更高、更強」為奧林匹克格言,在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會 上首次使用。此後,奧林匹克格言的拉丁「Citius,Altius,Fortius」出現在國際奧委會的各種出版物上。奧林匹克格言充分表達了奧林匹克運動所倡導的不斷進取、永不滿足的奮斗精神。雖然只有短短的6個字,但其含義卻非常豐富,它不僅表示在競技運動中要不畏強手、敢於斗爭、敢於勝利,而且鼓勵人們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甘於平庸、要朝氣蓬勃、永遠進取、超越自我,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限。
精神
《奧林匹克憲章》指出,奧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奧林匹克精神對奧林匹克運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首先,奧林匹克精神強調對文化差異的容忍和理解。
其次,奧林匹克精神強調競技運動的公平與公正。
人人平等,實現更高、更快、更強的理想。
正如已故美國著名黑人田徑運動員傑西·歐文斯所說「在體育運動中,人們學到的不僅僅是比賽,還有尊重他人、生活倫理、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對待自己的同類。」
聖火
奧運聖火首次出現是在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當時是顧拜旦提出了這一想法,但僅限於在體育場附近的一個噴泉盛水盤上點燃聖火。
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點燃聖火的儀式,起源於古希臘人類自上天盜取火種的神話,在奧林匹亞宙斯(Zeus)神前,按宗教的儀式在祭壇上點燃火種,然後持火炬跑遍各城邦,傳達奧運會即將開始的訊息,各城邦必須休戰,忘掉仇恨與戰爭,積極准備參加奧運會的競技比賽,因此火炬象徵著和平、光明、團結與友誼等意義。
奧運會聖火通常於奧運會開幕前幾個月在奧運會發源地——希臘奧林匹亞的赫拉神廟前點燃。聖火採集方式遵循古希臘的傳統,由首席女祭司在奧林匹亞的赫拉神廟前朗誦致太陽神的頌詞,然後通過將太陽光集中在凹面鏡的中央,產生高溫引燃聖火,這是採集奧林匹克聖火的唯一方式。整個過程庄嚴肅穆,沒有人群圍觀。聖火點燃後,火種置於一個古老的火盆中由首席女祭司帶到古代奧運會場內的祭壇,向等待在那裡的人們展示聖火,點燃第一名火炬手手中的火炬,隨後。開始它前往奧運會舉辦城市的行程。
八、奧運會儀式
[編輯本段]
參見詞條:奧運會開幕式、奧運會閉幕式、奧運會頒獎儀式
開幕式
1、進場
奧運會組委會主席宣布開幕式開始。國際奧委會主席和奧運會組委會主席在運動場入口迎接東道國國家元首,並引導他們到專席就座。各代表團按主辦國語言的字母順序列隊入場,但希臘和東道國代表團例外,希臘代表團最先入場,東道國最後。
2、講話升旗
奧運會組委會主席講話,國際奧委會主席講話,東道國國家元首宣布奧運會開幕。奏《奧林匹克聖歌》,同時奧林匹克會旗以水平展開形式進入運動會場,並從賽場的旗桿上升起。
3、點燃火炬
奧林匹克火炬接力跑,進入運動場,最後一名接力運動員沿跑道繞場一周後,點燃奧林匹克聖火,然後放飛和平鴿。
4、運動員宣誓
各代表團的旗子繞講台形成半圓形,主辦國的一名運動員登上講台。他左手執奧林匹克旗的一角,舉右手,宣讀以下誓言:「我以全體運動員的名義,保證為了體育的光榮和我們運動隊的榮譽,以真正的體育道德精神參加本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尊重並遵守指導運動會的各項規則」。
5、裁判員宣誓
緊接著,主辦國的一名裁判員登上講台,以同樣的方式宣讀以下誓言:「我以全體裁判員和官員的名義,保證以真正的體育道德精神,完全公開地執行本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職務,尊重並遵守指導運動會的各項規則」。
6、奏樂退場
奏或唱主辦國的國歌,各代表團依次退場。
7、文藝表演
這些儀式結束以後,是團體操或其他文藝表演。這是歷屆奧運會開幕式工作量最大、准備時間最長、花費最多的項目。東道國往往提前一兩年即開始准備,並挖空心思,以期能以恢弘的氣勢、獨特的民族精神吸引來賓。開幕式的成敗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團體操和表演的效果。
8、運動員入場
閉幕式
閉幕式首先由各代表團的旗手按開幕式的順序一列縱隊進場,在他們後面是不分國籍的運動員隊伍,旗手在講台後形成半圓形。
國際奧委會主席和當屆奧運會組委會主席登上講台,希臘國旗從升冠軍國旗的中央旗桿右側的旗桿升起,主辦國國旗從中央旗桿升起,下屆奧運會主辦國的國旗從左側旗桿升起。主辦城市市長登上講台,並把會旗交給國際奧委會主席,國際奧委會主席把旗交給下屆奧運會主辦城市的市長。
奧運會組委會主席講話,國際奧委會主席致閉幕詞。緊接著,奧林匹克聖火在號聲中熄滅,奏《奧林匹克聖歌》的同時,奧林匹克會旗徐徐降下,並以水平展開形式送出運動場,旗手緊隨其後退場。同時奏響歡送樂曲。各代表團退場。
最後,進行精彩的文藝表演。由主辦國把奧運會旗幟轉交給下屆主辦國代表。緩緩熄滅聖火。
頒獎儀式
在奧運會期間,獎章應由國際奧委會主席(或由他選定的委員)在有關的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主席(或其代表)陪同下頒發。通常情況下,在每項比賽結束後,立即在舉行比賽的場地以下述方式頒獎:獲得前三名的運動員身著正式服裝或運動服登上領獎台,面向官員席。冠軍所站的位置稍高,然後宣布他們的名字。冠軍代表團的旗幟應從中央旗桿升起,第二名和第三名代表團的旗幟分別從緊靠中央旗桿右和左側的旗桿升起。奏冠軍代表團的國歌時,獎章獲得者應面向旗幟。
九、比賽項目
[編輯本段]
參見詞條:奧運會項目
比賽項目(夏季奧運會)
田徑、籃球、足球、摔跤、柔道、舉重、射擊、射箭、擊劍、賽艇、馬術、拳擊、手球、網球、棒球、壘球、跆拳道、羽毛球、皮劃艇 乒乓球 曲棍球、自行車 帆船帆板、體操(含藝術體操)、排球(含沙灘排球)、游泳(含跳水、水球、花樣游泳)、鐵人三項、現代五項。
比賽項目(冬季奧運會)
速度滑冰、短跑道速度滑冰、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越野滑雪、北歐兩項、跳台滑雪、現代冬季兩項、雪撬、雪車、花樣滑冰、冰壺、冰球、滑板滑雪。
基本條件
一個項目如果要設置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就必須滿足以下基本條件:
只有在至少四個洲75個以上國家開展的男子體育運動項目/分項和至少在三個洲40個以上國家開展的女子體育運動項目/分項才能被列為夏季奧運會比賽項目。
只有在至少三個洲25個以上國家中開展的體育運動項目才能被列為冬季奧運會比賽項目。
奧運會中運動小項是運動項目或分項中的一項比賽,在奧運會中需要產生名次,並頒發獎章和獎狀以作為獎勵。運動小項在被列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之前,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是在世界范圍內有足夠的開展這個項目的人數和地域,並且已經舉行過至少兩次洲際錦標賽。主要依賴機械動力推進的項目、分項和小項不能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除正式比賽項目外,國際奧委會還授權東道國,可將本國開展較為普及的非奧運會正式項目的1—3個列為當屆奧運會的表演賽,其他國家亦可派隊參加。作為非正式比賽,獲勝者不發給獎牌。
比賽項目(古代奧運會)
古代奧運會自公元前776年於希臘的奧林匹亞舉行以來,已經有1200年的歷史。最早是一種宗教儀式,逐漸演變成體育活動,當時的比賽項目有五項全能(包含鐵餅、標槍、跳遠、賽跑;摔跤和拳擊)、賽跑、拳擊、摔跤、拳擊角力(拳擊和摔跤的混合運動)、四輪馬車賽跑和騎馬。
十、舉辦地
[編輯本段]
歷屆夏季奧運會舉辦地
屆次 舉辦城市 舉辦國 年份 備注
1 雅典� 希臘 1896
2 巴黎� 法國 1900
3 聖路易斯� 美國 1904
4 倫敦� 英國 1908
5 斯德哥爾摩� 瑞典 1912
6 柏林� 德國 1916 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未辦
7 安特衛普� 比利時 1920
8 巴黎� 法國 1924
9 阿姆斯特丹� 荷蘭 1928
10 洛杉磯� 美國 1932
11 柏林� 德國 1936
12 赫爾辛基� 芬蘭 1940 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未辦(原日本東京)
13 倫敦� 英國 1944 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未辦
14 倫敦� 英國 1948
15 赫爾辛基� 芬蘭 1952
16 墨爾本� 澳大利亞 1956
17 羅馬� 義大利 1960
18 東京� 日本 1964
19 墨西哥城� 墨西哥 1968
20 慕尼黑� 原西德 1972
21 蒙特利爾� 加拿大 1976
22 莫斯科� 原蘇聯 1980
23 洛杉磯� 美國 1984
24 漢城 韓國 1988
25 巴塞羅那� 西班牙 1992
26 亞特蘭大 美國 1996
27 悉尼 澳大利亞 2000
28 雅典 希臘 2004
29 北京 中國 2008
30 倫敦 英國 2012
歷屆冬季奧運會舉辦地
屆次 舉辦國 舉辦城市 年 份
第1屆 法國 夏蒙尼 1924
第2屆 瑞士 聖莫里茨 1928
第3屆 美國 普萊西德湖 1932
第4屆 德國 加米施(帕滕基興) 1936
第5屆 瑞士 聖莫里茨 1948
第6屆 挪威 奧斯陸 1952
第7屆 義大利 科蒂納丹佩佐 1956
第8屆 美國 斯闊谷 1960
第9屆 奧地利 因斯布魯克 1964
第10屆 法國 格勒諾布爾 1968
第11屆 日本 札幌 1972
第12屆 奧地利 因斯布魯克 1976
第13屆 美國 普萊西德湖 1980
第14屆 南斯拉夫 薩拉熱窩 1984
第15屆 加拿大 卡爾加里 1988
第16屆 法國 阿爾貝維爾 1992
第17屆 挪威 利勒哈默爾 1994
第18屆 日本 長野 1998
第19屆 美國 鹽湖城 2002
第20屆 義大利 都靈 2006
第21屆 加拿大 溫哥華 2010
第22屆 俄羅斯 索契 2014
❸ 為什麼2021年東京奧運會入場儀式上英國代表團的引導牌是中文...
在日語中用漢字至今還有一種正式、鄭重的感覺,因此在報紙文章內有時會看到很多已經有外來語的詞會用漢字表達。除了英國以外,美國會被寫作」米國「;類似的還有俄羅斯,簡稱」露「;法國,簡稱「仏」;義大利,簡稱」伊「;德國,簡稱」獨「等等。
事實上但是英國人認為「イギリス」源自「English」,他們說這個名字遺漏了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不宜用於國際正式場合,所以日本只能撿回「英國」這個詞,也就是這次開幕式見到的那樣。
日本曾經一直使用漢字,270-310年期間,有人從百濟前往日本,在當地傳播了漢字。按照日本古代史籍,直到1946年才進行改革出現了新字體,但是由於許多漢字名詞在表達時必不可少,日本仍然保留了很多中文的「繁體字」。
據統計,日文中借用的中國漢字有2136個,雖然它們的讀音已被日本人改變,但表達的意思中國人往往能看懂。
漢字的影響: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在古代的歷史上,像中、日、韓這三國都有使用漢字,所以在日文的一個表述中,這三個國家的國名都是在用漢字表示著,只不過有得是用繁體的漢字。
其中,像日文所用的漢字「國」,其實並不是用的繁體漢字「國」,而他們用的是在漢字的歷史上,已經被廣泛簡化運用的「國」字,所以,像中韓兩國的在牌子上。
❹ 英國的入場牌為什麼寫的是中文
英國的入場牌寫的是英文和日文。
東京奧運會代表圖出場,前面有引導牌,牌兩面書寫著國家名字。一面用英文書寫、另一面用日文書寫。
細心觀眾發現了,在引導牌上,英國代表團用英文書寫著「 Great Britalt 」(中文翻譯;大不列顛)。用日文則書寫著「 英國 」。
這需要說明,這是日文,是日文借用的中國漢字,但它們的讀音已不是漢語拼音的「中國」。
日文中借用的中國漢字有2136個,雖然它們的讀音已被日本人改變,但表達的意思中國人往往能看懂。
例如;中國隊出場,日文引導牌上直接書寫著漢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人當然一眼就看懂了,但日本人也一眼全看懂。
美國隊出場,英文引導牌書寫「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中文翻譯;美利堅合眾國)。日文引導牌則書寫著「 アメリカ合眾國 」。雖然「アメリカ」中國人不認得,但卻認得「 合眾國 」三個漢字。由於世界上只有美國稱「合眾國」,所以中國人也可以猜出「アメリカ」日文意思是「美利堅」。
其實日文還可以借用漢字將美國直接書寫為「 米國 」。據說日本稱「米國」是崇拜美國富裕,因為大米寓意著不會飢餓,象徵著財富。
唐宋時期,琉球是番國,華夏復興,它依然是番國!
那你應該也看到我們也是寫的中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吧
還有個小國美屬什麼國家,也是寫的漢字:米領什麼什麼(美國他們翻譯米國)
日語里本身就有漢字,湊巧用到漢字而已
日本法律規定,日文中除了50個平假名和50個片假名,還有有1850個當用漢字,許多日語詞彙,與漢字完全一樣,例如東京、大阪,中國、英國等等,有的當用漢字,寫出來是漢字,但意思完全不同,例如美國他們寫米國,書信他們寫手紙、自行車他們寫自轉車, 汽車 他們寫自動車,火車他們寫 汽車 等等。在日本民間,使用更多的(超過2500個)漢字。
雖然用了漢字,但是也是日語。它發音是えいこく(eikoku)。咱們國家的入場牌也用了日本漢字:中華人民共和國。
日本也用漢字呀,別那麼狹隘。
日本漢字有的和中文意思一樣或相近,但讀音不一樣,有的意思和讀音都不一樣。
日語的英國就是這么寫的!
日本原來沒有文字,從中國學了漢字。到現在都離不開漢字。英國就是日本學去的,到現在不變。
他們用文字表示中國,也寫作「中國」。
❺ 為什麼 2020 東京奧運會入場儀式上英國代表團的引導牌是漢字
因為日語里是有漢字的,日文也使用漢字書寫。
日文中的國名有不少是直接套用中國寫法,或者用日文漢字音譯、意譯(比較少)寫法的。戰後除了對少數國家如中、韓、朝等之外,國名更多使用片假名音譯寫法;英國算是特例,正式一點的場合一般會寫作「英國」,美國很多時候媒體也會寫作「米國」,而其他歐美國家基本沒有這個待遇。
日語中關於英國的叫法有:
グレートブリテン及び北アイルランド連合王國(標准譯名,對照中文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書面使用,對應英國)。
東京奧運會的引導牌有兩面,正面是英語,背面是日語。
日語由假名和漢字(漢字)組成。
也就是說引導牌背面所有的國家名都是用日語寫的,但是大部分國家使用的是音譯的片假名,但確實是有極少的國家使用漢字來表示。
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大韓民國、英國(えいこく)。
有的時候日語里叫英國為イギリス(English,有其他答主說是葡語ingles,我去查了下,意思也是English),這明顯不能作為正式用名。
使用漢字的場和:
日本民間現在是漢字用得不多了,很多時候都用片假名(片假名是日語最惡心的發明),但是官方正式場合還是在能用漢字的情況下盡量用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