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院士的制度由來
院士(Academician)源於Academy, Academy是古希臘傳說中的一位拯救雅典免遭劫難而犧牲的英雄。希臘人為了紀念這位智慧勇敢的英雄,建立了一個以Academy命名的幽靜園林。在建園後的916年的時間內,受到Academy智慧勇敢感動的學者,紛紛在園內講學,進行自發的學術活動,因此,其後的許多學術團體都自稱為「Academy」。1666年,法國成立了皇家科學院,到科學院工作的著名科學家首次被稱為院士「Academy」。此後,英國皇家學會、普魯士皇家科學院、彼得堡皇家科學院紛紛使用「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這一稱謂來命名自己國家最傑出的科學家。「院士」成為學術界給予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稱號。
院士在中國, 原來稱為學部委員,就是在某一領域內的資深專家。院士評選需要提名,提名資格一般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自然科學二等獎以上;需要經過大概三輪評選才能成為院士。
中國最早的院士產生於1948年3月,即中央研究院院士,通過層層選拔,81人當選為第一屆中國院士,包含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著名學者,此次院士選舉,比較充分展示了學術成就而非政治主張的推選理念,如異議人士郭沫若先生因為在甲骨文等考古工作方面的突出成果而獲得胡適舉薦並獲選.這次選舉中,除了中央研究機構以外,獲選人數最多的四所大學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
1955年,中國科學院選聘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233人,華羅庚、蘇步青、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楨、茅以升等46位著名科學家進入新中國第一批院士(學部委員)的行列。1955年學部委員(後稱院士)包括了自然科學領域的數學物理學部30人、化學部22人、生物學部60人、地學部24人、技術科學部36人,以及人文社會領域的哲學社會科學部61人。
1957年增選了自然科學學部委員18人。
1980年,恢復學部委員增選,並取消了哲學社會科學學部。1994年,中國工程院開始選聘工程院士。截至2008年12月,中國科學院院士1100餘人,健在600多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有700多名,其中有一些人身兼兩院院士資格。
院士為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和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根據院士章程,為維護老年院士的身體健康,在院士中實行資深院士制度,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
資深院士享有資深院士津貼,但不擔任院士大會常設領導機構成員和各學部常務委員會成員等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推薦和選舉工作,自由參加院士會議。
兩院院士每人每月發放1000元津貼,資深院士津貼標准每人每年為10000元人民幣,資深院士津貼免徵個人所得稅。
⑵ 院士和兩院院士有何區別
"院士"和"兩院院士"都是指科學院或工程院的成員,但它們在具體含義上有一些區別。
1. 院士(Academician):這個術語通常用來指代某個特定的科學院或工程院的成員。不同國家的科學院和工程院可能會使用不同的稱謂,如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Fellow)或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士"(Fellow)。成為院士通常需要在相關領域做出卓越的貢獻並受到同行評審的認可。院士是該機構最高級別的會員,代表著該機構的學術聲望和權威性。
2. 兩院院士:這個術語通常用來指代同時被評選為中國科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和中國工程院(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兩個院士系統的科學家或工程師。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是中國最高級別的科學和工程榮譽組織,成員稱為院士。兩院院士通常代表了在科學和工程領域中具有卓越成就的頂尖人才,他們對國家的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因此,"院士"是一個更廣泛的術語,可指代各個國家或地區的科學院或工程院的成員,而"兩院院士"則是特指同時成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科學家或工程師。
⑶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誰更牛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不宜直接比較誰更牛。
1、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由工程科技界最優秀專家組成,入選皇家工程院被視作是英國工程科技專家的最高榮譽。
2、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3、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具有很高的工程科學技術水平和在國際上享有良好聲譽,對中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作出貢獻或在促進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界國際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外國籍專家、學者,可被提名並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