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飢饉的40年代指的是什麼

英國飢饉的40年代指的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5-07-30 22:17:41

❶ 全世界二戰中死了多少人

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約1.3億人受傷。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死於戰爭及與戰爭相關原因(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飢饉、缺醫少葯、傳染病蔓延、徵兵、徵募勞工、屠殺等)的人約為7000萬(歐非戰場約佔23,歐非戰場死亡人員中的13是死於納粹集中營或是被納粹集體屠殺、虐殺的,佔二戰中遭交戰各方刻意屠殺、虐殺的平民及戰俘總數的80%以上)。

在這7000萬人中蘇聯佔2660萬(1941年-1945年,軍人佔35%,蘇聯方面因戰爭造成的傷病人數也是及其巨大的,僅在冊軍人的傷病累計數便高達1830多萬人次)。

中國約佔1800萬人(1937年-1945年,其中軍人約佔15%,另外因戰爭造成的傷病者累計約1600萬人次,因此傷亡累計約為3500萬人)。

(1)英國飢饉的40年代指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軍人死亡人數合計約有1800多萬(不含死亡的俘虜);死於交戰各方刻意殺戮的平民和戰俘大概也有1800多萬(其中80%以上死於納粹德意志第三帝國之手)。

而死於戰爭相關原因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飢饉、缺醫少葯、傳染病蔓延、徵兵、徵募勞工等的人數則在1500-3000多萬(這個主觀性比較強,看所在國怎麼劃定相關原因的范圍了,中華民國和蘇聯等國後來都大幅調增了各自的死亡人數,正因如此二戰死亡人數便有了5000~7000萬的變化)。

比如中華民國所列的傷亡數為3500萬,其中死亡佔1800萬,而在這死亡的1800萬人中屬於前兩類死因的人數大概佔20%,蘇聯前兩類的死亡人數則要佔到死亡總數的一半以上。

中華民國死亡的1800萬人中還包括了諸如1942年河南大旱引發飢荒而死亡的300多萬人以及其他非淪陷區各種原因的非正常死亡,因為戰爭導致救援無力災情擴大,把這些死亡列入也是合理的。而抗戰勝利後不久中華民國所公布的死亡人數為800多萬,統計標准有所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網路

❷ 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四國經濟特徵以及異同點

德國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與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比較表 (項目) 德國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不同點 國家元首 皇帝,由普魯士國王世襲,擁有廣泛的實權 國王,國家的象徵「統而不治」,無實權 首相和議會、政府關系 宰相主持政府並擔任聯邦議會議長,但只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 首相和政府(內閣)掌握行政權,對議會負責,首相可解散議會。議會也可辭去首相,二者相互制約 議會 聯邦議會(各邦代表組成)和帝國議會(民選,無實權)是立法機構 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是權力的中心 相同點 政體相同,都為君主立憲制 英國君主立憲制與美國總統制的比較表 (項目) 英國君主立憲制 美國總統制 不同點 政 體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總統制民主共和制 政府首腦 首相 總統 國家元首及產生方式 國王;世襲;終身制 總統;間接選舉;有任期 國家元首地位 國家象徵,「統而不治」 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總攬行政權力、軍權 國家權力中心 議會 總統 政府產生方式 首相提名,國王任命 總統提名經參議院通過任命 國家元首、議會、政府關系 政府(內閣)對議會負責不對元首負責。首相可解散議會。議會也可辭去首相,二者相互制約 政府(內閣)對總統負責,內閣、總統不對議會負責。行政與立法地位平等,相互制約與監督 相同點 理論原則與經濟基礎 三權分立;私有制 國家性質(國體) 資產階級專政 司法 獨立 法國總統共和制與德國君主立憲制比較表 (項目) 法國總統共和制 德國君主立憲制 不同點 政 體 總統制民主共和制 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國家元首 總統 皇帝 國家元首產生方式 由國民議會選出,任期7年 皇帝世襲,終身制 國家權力中心 議會 皇帝 議會產生方式 法國參議院由間接選舉產生,眾議院用普選方式選出 聯邦議會由貴族和大資產階級組成,帝國議會由普選產生,但它不能組成代議制的政府。 國家元首、議會、 政府關系 立法權控制行政權; 總統對議會負責; 總統任免官員和解散議會,須徵得參議院的同意。 行政權控制立法權。德國首腦擁有絕對的實權; 帝國宰相(內閣首腦)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 皇帝可以直接解散議會。 相同點 1、都是近代資產階級代議制的政治體制 2、國會由兩院組成,下院由選舉產生,享有立法權 3、總統或皇帝是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帥,總攬行政權力,有任免官員和解散議會的權力 英、美、法、德四國的國家政權組織體系表 項目 國別 政治體制 行政權 立法權 司法權 軍權 國家元首 政府首腦及產生方式 權力中心 英國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內閣 議會下院 上院 議會 國王 首相。國王任命下院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為首相 議會 美國 總統制民主共和制 總統 國會 聯邦法院 總統 總統 總統。選民間接選舉 總統 法國 總統制民主共和制 總統 議會 總統 總統 總統。議會選舉產生 議會 德國 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皇帝 名歸帝國議會,實在皇帝 皇帝 皇帝 宰相。皇帝任命 皇帝 資產階級代議制 核心 經選舉產生的代表組成議會,它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國家權力 本質 資產階級力圖通過立法的設置把國家的主要權力-----立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限制君主或總統等到行政權力的濫用,並通過立法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 特徵 1、議會由議員組成,議員由普選產生。國家重大立法和重大決策都須經議會討論並經多數通過,議會享有立法權、財政權和行政監督權 2、實行三權分立和權力制衡的原則 3、實行資產階級的政黨政治 形成原因 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逐步掌握國家政權
過程 最早產生在英國,後被歐美和世界上許多國家效法 主要模式 英國議會君主立憲制、美國與法國總統共和制、德國二元君主立憲制 進步性 1、議員經選舉產生,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國家權力,並實行多數原則,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決策的科學性。是對封建君主專制政體的否定 2、實行三權分立和權力制衡的原則,有利於防止專制獨裁和官僚腐敗,提高了行政效率,保障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有利於健全法制和保障人權 3、實行政黨政治,進行議會斗爭,緩和了資產階級內部矛盾,有利於避免暴力,維護社會穩定 4、有利於無產階級進行合法斗爭,維護自身利益 5、擴展到亞洲和世界其它地區,並產生了重要影響,對人類社會的民主政治的進程起了重要作用 總之,它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意志,從法律上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成果。有利於鞏固國家統一,穩定社會秩序,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繁榮,它對於人類世界民主化進程具有重大的歷史進步作用 局限性 1、行政權日益擴張 2、司法機關侵犯立法權 3、仍然是代表一定利益集團的利益

❸ 二戰中,那個國家人口死亡的多具體數字有多少

二戰傷亡人數統計
蘇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損失:
(1)蘇芬戰爭(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蘇軍死亡4.9萬,受傷15.9萬人次。
(2)蘇德戰爭(1941年6月至1945年5月):蘇軍死亡681.7萬,被俘或失蹤445.6萬人,傷
病1832萬人次。
附:蘇德戰爭雙方歷年損失數:
1941年:德軍損失85萬人。其中死亡30萬人、被俘或失蹤數千人。
蘇軍損失447萬人。其中死亡80萬人、被俘或失蹤234萬人。
1942年:德軍損失200萬人。其中死亡50萬人,失蹤或被俘約10萬人。
蘇軍損失737萬人。其中死亡174萬人、被俘或失蹤152萬人。
1943年:德軍損失290萬人。其中死亡70萬人,被俘或失蹤約20萬人。
蘇軍損失786萬人。其中死亡194萬人、失蹤或被俘37萬人。
1944年:德軍損失300萬人。其中死亡123萬人,被俘或失蹤約60萬人。
蘇軍損失688萬人。其中死亡160萬人、失蹤或被俘17萬人。
1945年:德軍損失約300萬人。其中死亡50多萬人,被俘或失蹤約70多萬人。
蘇軍損失301萬人。其中死亡73萬人、失蹤或被俘7萬人。
合計:德軍(含黨衛隊)在蘇德戰爭中損失累計近1200萬。其中死亡320多萬人、被俘1
60萬人(不含1945年5月9日後投降或受降者的120多萬德軍)、傷病累計約700萬人次。最
終死亡人數為380萬(含死亡的俘虜)。以上數據包括奧地利、蘇台德、阿爾薩斯等地的德
意志人,但不包括1945年後大量參戰的人民沖鋒隊之類的民兵組織的損失。
蘇軍在蘇德戰爭中的損失累計為2959.3萬。其中死亡681.7萬人、被俘或失蹤445.6萬
人、傷病累計1832萬人次。最終死亡人數為865.6萬(含死亡的俘虜)。以上數據包括內務
部隊及邊防軍等,也包括與德國的盟軍作戰所遭受的人員損失,但不包括尚未到所在部隊
報到的在途新兵,如包括新兵,則死亡人數約為737萬人,最終死亡人數為915.3萬人。

(3)蘇軍參與的另外幾場戰爭(如蘇波1939.9-1939.10、蘇日1945.8)死傷人數均遠遠
低於蘇芬戰爭和蘇德戰爭,蘇波戰爭:蘇軍死亡人數僅737人,蘇日戰爭:蘇軍損失累計3
.64萬人,其中死亡1.2萬人。
2.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死亡情況(不含被俘及傷病):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
亡人數總計為485萬人(包括死亡的俘虜):對蘇作戰死亡380萬人(含俘虜),其他主要
分布於:義大利15萬、西歐34萬、非洲1.6萬、南斯拉夫5萬等等。
3.中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死傷情況(1937年-1945年,不含俘降人員):(1)
國民黨軍隊死傷363.3萬。其中陣亡132萬、病亡等42.2萬,受傷累計189萬人次。
(2)共產黨軍隊傷亡人數有50多萬和70多萬兩種說法
4.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死亡情況(不含被俘及傷病):
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總計為185萬人:
(1)對美英等國作戰死亡129萬人(包括飛虎隊在中國戰場打死的日軍)。主要分布於
菲律賓(52萬)、緬甸(18萬,包括中國遠征軍打死的1萬多日軍)、沖繩(10萬)等等。

(2)在中國戰場死亡44萬多人(1937年7月-1945年10月,傷、亡、俘累計則為133萬。
另外1931年9月-1937年7月間損失累計為17萬,其中死亡2.6萬)。
(3)蘇日戰爭死亡8.3萬人(1945年8月9日-1945年8月21日)等等。
5.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傷亡情況(不含俘虜):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傷亡人員
總計為101.3萬。其中死亡40.5萬人(陣亡佔29.1萬人)、受傷累計60.8萬人次。美軍傷亡
人員約70%分布於歐非戰場,其中僅西歐戰場(1944年6月-1945年5月)便有13.5萬人陣
亡、45.1萬人(次)受傷。
6.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死於戰爭及與戰爭相關原因(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飢饉、缺醫
少葯、傳染病蔓延、徵兵、徵募勞工、屠殺等)的人約為7000萬(歐非戰場約佔三分之二
,歐非戰場死亡人員中的三分之一是死於納粹集中營或是被納粹行刑隊集體屠殺的,佔二
戰中遭刻意屠殺的平民及戰俘總數的80%以上),其中蘇聯死亡2660萬人(1941年-1945
年,軍人佔35%,蘇聯方面因戰爭造成的傷病人數也是及其巨大的,僅在冊軍人的傷病累
計數便高達1830多萬人次),中國死亡約1850萬人(1937年-1945年,其中軍人約佔15%
,另外因戰爭造成的傷病者累計約1600萬人次,因此傷亡累計約為3500萬人)。但第二次
世界大戰還不是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是13世紀的蒙古
擴張戰爭,13世紀的蒙古戰爭可稱得上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其戰場覆及歐亞兩洲,
面積達2500萬平方公里,造成上億人死亡,僅僅在中國,人口便從戰前的11000多萬降至戰
後的5000萬人(人口減少與死亡還不是同一個概念,因為它已抵消了出生的人口,因此實
際非正常死亡人數要比人口減少數大得多),其中中原地區從768萬戶降至87萬戶,南方則
從1267萬戶降至900萬戶,而當時世界人口不過4億左右。這場戰爭所波及地域之廣,造成生命財產損失之慘重,不但第一次世界大戰難望其項背,就連第二次
世界大戰也相形見絀,攝影機、照相機等機器的發明見證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烈,而700年
前蒙古戰爭的血腥和野蠻卻只能從白紙黑字中去品味了。但不管如何,戰爭永遠是平民百
姓的噩夢,願世界再無大戰。

不要忘了把最高分給我!

❹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簡介,別太長

1939—1945年,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國家發動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軍民死亡5120餘萬人,最後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和歷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又使這一矛盾進一步加劇。為擺脫危機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德、意、日三國,相繼發動了局部侵略戰爭,最後終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首先揭開這次戰爭序幕的是日本帝國主義。1931年9月18日,盤踞在中國沈陽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向當地中國駐軍發起進攻。1933年1月,日軍開始向華北進犯。1937年7月7日,日軍又向駐守北平西南郊蘆溝橋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人民從此全面開展了歷時8年的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開始是德軍入侵波蘭以至西歐各國 。戰爭分五個階段。
戰爭第一階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進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全面爆發。9月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不列顛帝國的自治領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聯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於波蘭幾乎沒有戰爭准備,雙方實力又極為懸殊,波蘭很快就被德軍佔領,國家滅亡。9月17日,蘇聯軍隊開進了波蘭,佔領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等地區。
9月28日,德蘇簽訂了「定界」條約,確定了雙方各自在波蘭的佔領地區。從戰爭爆發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戰前外交方針,企圖將德國侵略禍水引向蘇聯。而法西斯德國則利用戰略間歇,積極准備進攻西歐各國。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軍兵團未經宣戰即侵入丹麥並佔領該國領土。同時,開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為首的親法西斯分子(所謂「第五縱隊」)的協助下,法西斯德軍在挪威的戰斗行動經兩個月便以佔領全境而告結束。法西斯德國軍政頭目早在結束挪威戰役之前,就已著手實施「黃色計劃」,這計劃規定經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對法國實施閃電突擊。進攻於1940年5月10日拂曉開始,首先對機場進行了密集的空中突擊,並實施了空降。法西斯德軍的主要突擊經阿登山從北面迂迴「馬奇諾防線」,橫貫法國北部,抱定防禦戰略的法軍統帥部將重兵配置在「馬奇諾防線」,而未在縱深建立戰略預備隊。法西斯德軍坦克兵團在突破色當地區的防禦之後,於5月20日進抵英吉利海峽。5月14日,荷蘭武裝力量投降。比軍、英國遠征軍和一部法軍,在弗蘭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軍投降。英軍和一部法軍被封鎖於敦刻爾克地區,在丟棄全部重型軍事技術裝備後,撤至英國。6月初,法西斯德軍突破了法軍在索姆河、埃納河倉促建立的防線。6月10日,法國政府放棄巴黎。1940年6月22日,軍事行動以簽署法國投降書即所謂《貢比涅停戰協定(1940年)》而告結束。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加入反對英、法的戰爭。8月,意軍侵佔英屬索馬里和肯亞、蘇丹各一部,9月中,又從利比亞侵入埃及,企圖進逼蘇伊士。希臘軍隊打破了意軍由阿爾巴尼亞向希臘發展進攻的企圖。1941年1—5月,不列顛帝國軍隊將意軍逐出英屬索馬里、肯亞、蘇丹、衣索比亞、意屬索馬里、厄利垂亞,義大利艦隊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損失。1941年初,德軍組成一個「非洲軍」,由隆美爾將軍指揮開到北非。德、意聯軍於3月31日轉入進攻,4月下半月進抵利比亞、埃及邊界。在歐戰同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也進一步擴大了。日軍向中國內地進攻,開始佔領華南地區,侵佔了法屬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戰役)。1940年8月,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德在侵英的同時,注意力已轉向東方。與進犯蘇聯的計劃密切相關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強。法西斯德國在准備侵蘇戰爭過程中,先後入侵巴爾干半島、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和希臘,奪佔了克里特島。
法西斯德國在戰爭第一階段的軍事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對手未能聯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統一的軍事領導體系。到戰爭第一階段末,幾乎全部西歐和中歐國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佔領或淪為附庸,其經濟和資源被用於准備侵蘇戰爭。
戰爭第二階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地進犯蘇聯。22日、24日,丘吉爾、羅斯福分別代表英國和美國政府發表聲明和通過締結協定,支持蘇聯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斗爭。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的蘇德戰場,從軍事行動一開始就異常激烈。頭幾個月里德軍侵佔了大片俄國領土。蘇軍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間的冬季總攻的
結果,使法西斯的「閃擊戰」計劃遭到了徹底破產。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對美戰爭。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國家對日宣戰;12月11日,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對美宣戰。法西斯德軍統帥部經過廣泛的准備,於1942年7月中,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的會戰之一斯大林格勒會戰(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奪取了制海權,佔領了香港、緬甸、馬來西亞連同新加坡要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各重要島嶼及其他地區。重創英、美、荷聯合艦隊,日本在太平洋戰區的地位得到了加強,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軍事基地。從1942年上半年起,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開始增加,日本艦隊在珊瑚海海戰(5月7—8日)和中途島海戰(6月)中受到了相當大的損失,於1942年底在太平洋轉入防禦。日本帝國主義者被迫放棄了對蘇作戰的打算。
戰爭第三階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反攻,合圍和粉碎了敵軍33萬人的集團。蘇軍奪取主動權後,於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頓巴斯、列寧格勒附近和戰場其他地區對敵實施了毀滅性突擊,將敵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戰前居住過4000餘萬人口的大片國土。敵軍218個師被擊潰,約5000門火炮、7000輛坦克、1.4萬余架飛機被擊毀,法西斯德國已無力補充這些慘重損失。這些勝利,從根本上破壞了德國的軍事實力,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有戰場的軍事政治形勢。從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對德宣戰的國家由15個增加到36個。 從1942年秋開始,英、美的戰斗行動積極了一些。盟國較大兵力的戰略航空兵被調整來轟炸德國的城市、工業目標和軍事目標。在大西洋交通線上與德國潛艇斗爭的效率也有提高。盟軍統帥部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統一指揮下,在北非的軍事行動表現了相當大的積極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軍(13個師)在西西里島登陸,並攻佔該島,9月初又派登陸兵在亞平寧半島登陸,均未遭意軍重大抵抗。英美軍在義大利的進攻,適逢墨索里尼制度由於以意共為首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法西斯斗爭而陷於嚴重危機。7月25日,
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奧元帥成為新政府首腦,於9月3日與美、英簽訂了停戰協定。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
戰爭第四階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裝力量在太平洋和亞洲的較大范圍內展開了進攻。1944年夏秋蘇軍進行了數個較大的進攻戰役。芬蘭政府於1944年9月19日與蘇聯簽訂停戰協定,退出法西斯集團,並於1945年3月4日對德宣戰。由於
進行了白俄羅斯戰役(1944年),白俄羅斯全境、立陶宛大部獲得解放。蘇軍以及波蘭第一集團軍部隊7月下旬解放波蘭。1944年中,摩爾達維亞全境、羅馬尼亞大部獲得解放。蘇軍進入保加利亞加速了該國正在醞釀的人民起義,9月9日,起義爆發,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國陣線政府,也對德宣戰。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裝起義爆發。與此同時,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部隊在蘇軍參加下,解放了貝爾格萊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軍在巴拉頓湖地區的反攻被擊退後,布達佩斯獲得了解放。蘇軍援助了挪威人民,從法西斯德國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東北地區。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於1945年1月12—14日在維斯瓦河及東普魯士發起進攻,粉碎了維斯瓦河、奧得河之間的法西斯德軍集團,解放了波蘭大部領土。強攻奪取了柯尼斯堡,消滅了敵軍澤姆蘭德集團。4月上半月,德軍在東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的重兵集團相繼被殲,但澤至奧得河之間的波羅的海沿岸獲得解放。為了協調反法西斯德國的行動和解決戰後歐洲安排問題,2月4—11日在雅爾塔舉行了蘇、美、英三國首腦會議。4月初,盟軍在魯爾合圍法西斯德軍約20個師。西線德軍實際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軍進抵易北河,佔領了埃爾富特、紐倫堡,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西部。英軍進抵什未林、呂貝克、漢堡。5月2日,駐義大利的德軍C集團軍群投降。4月16日,蘇軍3個方面軍發動了規模巨大而極其緊張的柏林戰役,德軍柏林集團在這一戰役中遭到圍殲。柏林被攻克後,西線出現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殺(4月30日)後拼湊的鄧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對蘇作戰的情況下與美、英締結局部投降協定。5月8日午夜,凱特爾元帥為首的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在蘇軍佔領的柏林近郊卡爾斯霍斯特簽署了法西斯德國武裝力量無條件投降書。蘇聯元帥朱可夫受蘇聯政府委託,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無條件投降。
戰爭第五階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間,盟國武裝力量在太平洋戰區進行了粉碎日本艦隊和解放日佔島嶼的海上戰役和登陸戰役。1945年5月,在發動戰爭的侵略國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還在繼續作戰。8月9日,蘇聯武裝力量開始對集結於滿洲的日本關東軍採取軍事行動。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參加對日作戰。關東軍在短時間內即被完全擊潰。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南薩哈林島(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均獲得解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各戰場對日作戰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義的勝利。美國於8月6日和9日對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日本侵略戰爭的失敗。1945年9月2日,舉行了日本投降書的簽字儀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命運產生了巨大影響,是人類歷史的重大轉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國家集團發動的,它們的目的,不僅在於爭奪殖民地,而且在於確立自己的世界霸權,奴役世界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拯救了各國免於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毀滅。這是不幸中的幸事。國際法西斯力量的潰敗,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決定了世界的整個
戰後發展。許多民族和國家贏得了獨立和解放,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國人民,在共產黨和工人黨領導下,推翻了資產階級和地主的統治,完成了本國生活中深刻的社會政治變革和經濟變革,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世界社會主義體系的建立,成了偉大十月革命勝利後最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武裝斗爭,具有軍事行動規模巨大、軍事生產空前發展、人員物資損失慘重的特點。全面戰爭持續了2194天(6年);軍事行動遍及歐、亞、非洲陸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廣闊水域。 被征入伍者達1.1億人。在戰爭年代,僅反希特勒同盟各國就生產飛機58.8萬架,坦克23.6萬輛,火炮147.6萬門;德國生產飛機約10.9萬架,坦克4.6萬輛,火炮和迫擊炮43.5萬余門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一次戰爭。僅在歐洲,戰爭破壞造成的物資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即達2600億美元(按1938年價值);各交戰國的直接軍費支出占其國民總收入的60—70%。軍隊死亡1690餘萬人,居民死亡3430餘萬人,合計死亡5120
余萬人,僅蘇聯就達2000餘萬人。這對人類物質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殘。
第二次世界大戰首次使用了雷達和其他無線電電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噴氣式飛機、飛航式導彈和彈道火箭,在戰爭的最後階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達等。空軍、國土防空軍、潛水艦隊、空降兵兵團、工程兵和技術兵的作用增大了。這些對戰後各國的軍事思想、戰爭思想和軍隊建設都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役:
蘇聯衛國戰爭:第一階段:莫斯科保衛戰 第二階段:斯大林格勒戰役 第三階段:庫爾斯克坦克戰
歐洲和北非戰場 突尼西亞會戰 大西洋戰役 敦刻爾克大撤退 不列顛之戰 諾曼底登陸 阿登戰役

閱讀全文

與英國飢饉的40年代指的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生產的什麼煙 瀏覽:307
賣中國石油怎麼進油 瀏覽:914
etic義大利什麼意思 瀏覽:291
英國倫敦哪裡可以坐地鐵上學 瀏覽:559
馬來西亞從中國進口哪些蔬菜 瀏覽:476
英國標志建築什麼意思 瀏覽:530
伊朗如果不包流量套餐怎麼收費 瀏覽:738
桂林到印度尼西亞機票多少錢 瀏覽:125
伊朗吃飯用什麼時候 瀏覽:577
一款葯物從國外引入中國要多久 瀏覽:77
中國如何融入世界 瀏覽:7
英國違停如何處理 瀏覽:580
伊朗文字怎麼學 瀏覽:849
英國最貴的肉是什麼 瀏覽:575
英國有多少愛滋 瀏覽:675
去印尼青山鋼鐵打工怎麼樣 瀏覽:230
越南壓歲錢是什麼意思 瀏覽:1004
日本為什麼離伊朗近 瀏覽:571
越南煙草怎麼吃 瀏覽:53
中國最能吃辣的人在哪個省 瀏覽: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