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期間發生的重大事件
導火線:1639年 蘇格蘭人民起義
爆發:1640年 新議會的召開
經過:議會斗爭 1640-1642年
內戰階段:1642——1649
處死查理一世:1649
共和國時期:克倫威爾統治時期 1649——1658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60
結束:「光榮革命」 也叫宮廷政變 1688年
君主立憲制開始確立:《權利法案》的頒布 1689年
❷ 英國君主立憲制是什麼時候確立的光榮革命後還是權利法案的頒布
英國君主立憲制是1688年政變,光榮革命後確立頒布的。
英國君主立憲制,是1688年政變後在英國建立起來的國家政體,也稱議會君主制,屬資產階級民主制政體類型。
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非暴力政變。這場革命沒有發生流血沖突,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奠定了國王統而不治的憲政基礎,國家權力由君主逐漸轉移到議會。君主立憲制政體即起源於這次光榮革命。
(2)英國立憲制什麼時候確立擴展閱讀
英國君主立憲制形成歷史:
1688年的「光榮革命」推翻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迎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和瑪麗同時登位。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於1689年召集議會,通過《權利法案》。
1701年又通過《王位繼承法》,從法律上確認「議會主權」原則,給王權以很大限制。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廢除法律或中止法律之實施。並規定,國王必須是信奉英國國教者,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結婚者不得繼承王位。
專制君主為受憲法約束的立憲君主所取代。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政體初步確立。隨後議會又制訂了《叛亂法案》,規定平時國王必須經過議會同意才能徵集和維持軍隊,而且這支軍隊只能保持一年。
❸ 英美兩國近代政治體制確立的標志性事件是什麼麻煩告訴一下,謝謝
「光榮革命」後,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他們所控制的議會,通過一系列法案來限制王權,而把實際權力逐漸轉移到議會手中,逐步形成了議會權力超過王權,國王「統而不治」的君主立憲制。
1689年,議會通過《權利法案》,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初步確立。《權利法案》在立法、稅收、軍隊等方面對國王的權利明確地作了一些限制,使王權有所約束;同時,它也把議會的自由、議會的權利用法律文件固定下來。
1689年英國還制訂了〈〈叛亂法案〉〉,規定平時國王必須經過議會同意才能徵集和維持軍隊,而且這支軍隊只能保持一年。為了防止國王排斥議會而獨斷專行,保證議會能定期召開,議會在1694年制訂了一個<<三年法案>>,規定每三年必須召開一次議會,每屆議會的任期不得超過三年。英國議會在1701年又通過《王位繼承法》,對王位繼承作出了嚴格的限制性安排。並規定英國國王的王位不能傳給天主教徒,英國國王必須加入英國國教會;同時,還對國王的其它一些權利作出了明確限制。
上述一系列法案,都對王權進行限制,同時把王位繼承權等重大問題掌握在議會手裡,從而確立了限制王權和議會權力至上的原則,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
1776年北美殖民地宣布獨立時,結成的是鬆散的州際聯盟,這種聯盟在戰爭時期可以聯合13塊殖民地的人民共同起來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但戰爭結束後,弊端很快顯露出來:經濟上,無權實行統一的保護關稅政策,政治上,無法形成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來穩定統治秩序,調整原有的統治秩序,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成為當務之急。
1787年5月,美國各州代表雲集費城,召開制憲會議。經過激烈論爭,代表不同利益的各州、代表最終達成妥協,通過了延續至今的美國憲法。習慣上稱美國1787年憲法。
1787年憲法規定實行聯邦制,採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則,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體。這部憲法由序言和7條正文組成。第1條包括10節,規定美國國會的組成及其職權。第 2條包括4節,規定總統的職權和產生辦法。第3條包括3節,規定美國聯邦法院的組成及其職權。第4條包括4節,主要內容是規定各州的權利。第5條主要是規定憲法修正案提出和通過的程序。第6條主要是規定聯邦憲法和根據憲法制定的法律為全國最高法律,各州法官均必須遵守。第7條規定憲法經9個州批准後生效。根據這部憲法,美國成為一個擁有統一的中央政權的聯邦,以代替過去鬆散的邦聯。雖然各州仍保有相當廣泛的自主權,但新憲法使聯邦政府的權力大為加強。
1787年憲法是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它規定了美國的基本政治體制:①美國實行聯邦制,中央與各州分權,但中央政府及聯邦政府的權力比邦聯時期大為加強。聯邦政府是唯一的主權單位。②根據「分權與制衡」原則,把國家職權分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部門,彼此獨立。立法權歸國會,行政權歸總統,司法權歸最高法院。三大權力部門相互牽制,保持平衡,以防止任何一個部門流於專權。③確立了總統制的共和制體
❹ 英國限制王權的歷史傳統
640—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經過了反復與曲折,最終確立了君主立憲制。這一政體的確立是各種矛盾、沖突共同作用的結果。英國王權自諾曼征服得以確立以來,在實際社會生活中一直受到各種潛在因素的制約,特別是英國具有議會與王權相鬥爭的傳統。
關鍵詞:英國王權;議會與王權的斗爭;君主立憲制
一、英國王權的確立過程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整個西歐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頻繁的遭到外族的入侵,「這個時候,人們會熱烈希望出現一個平息天下的君主。任何一種具有絕對統治權 特徵之一的制度在這時出現,向社會提出安邦定國之計,社會就會群起支持,熱烈擁護,就像逃亡者奔赴教堂尋求避難一樣。」[1]恩格斯曾說:「在這種普遍混 亂的狀態中,王權是進步的因素」,「王權在混亂中代表著秩序」。[2]英國王權就是在這種普遍混亂的狀態中建立起來的。1、封建王權的孕育:盎格魯—撒克 遜時期
大約在公元5—6世紀,日耳曼民族大遷徙的浪潮席捲了整個西歐。「這些新來的人來自日耳曼的三個較為強大的民族,即撒克遜人、盎格魯人和朱特 人」。[3]日耳曼部落在戰斗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國家,經過不斷地兼並,到七世紀初形成了七國對峙的局面。伴隨著諸王國爭霸兼並戰爭愈演愈烈的同時,8世 紀末丹麥人也開始發動了對不列顛的入侵。在反抗丹麥人的過程中,英格蘭逐漸建立起了統一的王權。
2、封建王權的確立:諾曼王朝時期
1066年,法國的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了大不列顛,建立了地跨海峽的盎格魯—諾曼王國。為了政權的合法性,把強大的軍事佔領轉化為牢固的 政治 統治秩序,威廉意識到,必須在被征服地區建立起強大的王權。為此,威廉將死於戰亂或流亡異地的舊貴族領有地收歸國王所有,同時沒收了大部分盎格魯—撒克遜 貴族的土地,然後按照封建制的模式,建立起直接的封君封臣關系。隨後,通過「末日土地調查」和「索爾茲伯里誓約」使國王獲得了對各級封臣的財產和人身支配 權,增強了英王封建領有制特權。
二、王權與議會的斗爭
君主立憲制又稱議會君主制。這一政體確立的過程實則是資產階級與王權展開角逐的過程,它最終導致了議會主權的確立和君主實權的喪失。
自諾曼征服以來,英王就一直保持對全體居民的直接權力和對地方的有效控制。特別是經歷了中世紀的政府機構改革,王權得到極大的加強,國王在議會中占據 主要地位。隨著資本主義的 發展 和資產階級新貴族參政意識的增強,下院的獨立意識逐漸加強,王權盡量限制議會,而議會則力圖掙脫一切限制,議會與王權的斗爭開始展開。
1、議會斗爭階段
伊麗莎白統治晚期,王權已有衰落趨勢。詹姆士一世即位後,不能容忍資產階級的日益壯大和獨立性的增強。但是詹姆斯一世卻長期被財政問題所困擾,只有召 開議會,要求批准增加新稅。議員們無視國王的征稅要求,著重討論議會特權問題,批評國王的內外政策,詹姆斯一世兩度解散議會。查理一世即位後,專制統治有 增無減,屢次解散議會。議會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於1628年向國王提出《權利請願書》。為了換取議會撥款,查理一世被迫簽署該法令。1640年為籌集 軍費對付蘇格蘭人民起義,查理一世再次召開了長期關閉的議會。但議會沒有滿足國王的要求反而大肆抨擊政府暴政,國王無奈立即解散議會。隨著蘇格蘭軍隊的再 次進攻,英格蘭軍隊的節節敗退,查理一世進退維谷重新召集「長期議會」。議會顯示了空前的革命性,王權受到嚴重的削弱。查理一世不甘心失去權力,率領衛隊 闖入下院,首先用武力對付議會。國王與議會的斗爭開始訴諸武力。 2、內戰階段
隨著議會與王權矛盾尖銳化,最終導致內戰的爆發。內戰爆發後,議會里形成了三大派別:代表大資產階級和大貴族利益的長老派,代表中等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利益的獨立派,以及代表城鄉小資產階級利益的平等派。內戰初期,長老派控制了議會軍的領導權,他們態度曖昧,希望能在國王作出讓步的情況下與其言和,致使 戰場上議會軍處處被動,革命形勢惡化。議會軍廣大官兵對長老派妥協的態度極為憤慨,較為激進的獨立派和平等派開始與長老派展開了一系列斗爭。1645年, 議會通過《自抑法》改組軍隊,組建「新模範軍」,克倫威爾擁有實際上的指揮權。通過納斯比荒原戰役打敗了王黨主力,取得了第一次內戰的勝利。第二次內戰期 間,長老派仍堅持同查理一世談判,要他在接受條件後復位,士兵和下層人士對此強烈不滿。通過「普萊德清洗」,克倫威爾控制了議會;在平等派的推動下,克倫 威爾採取了斷然措施把國王送上了斷頭台。處決國王後,議會又通過決議,宣布廢除上院,實行一院制。後來又廢除君主制,正式宣布英國為共和國。
3、君主立憲制的確立階段
共和國的建立是以克倫威爾為首的獨立派與王權及其他 政治 派別斗爭的產物。共和國建立後,克倫威爾自封為護國公實行軍事獨裁,居於統治地位的獨立派開始扼殺革命的 發展 。克倫威爾死後,英國各種勢力處於對抗狀態。各階級階層和利益集團圍繞著王權的歸屬展開了激烈的斗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渴望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權,遏制人 民的斗爭和保護他們既得的利益。在這種情形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國王達成了妥協——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復辟不僅僅意味著王權的復辟,還標志著議會的回 歸。王權逐漸受到議會的制約,議會高於王權的原則也逐漸得到了確立。
縱觀英國 歷史 ,特別是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英國社會在作出了種種探索和嘗試後,最終選擇了這種保留王權形式的資產階級代議政體——君主立憲制。王權的保留說明 「只有經過殘酷的斗爭和通過共和國的政府形式才能從君主專制過渡到君主立憲」。[4]盡管在君主立憲制度下,英王仍然是終身和世襲的國家元首,享有憲法賦 予的 法律 上或形式上的巨大權力,但是這種政體下的國王是「統而不治」、「臨朝不理政」。憲法在賦予權力的同時,對王權的行使也加以了種種限制。通過一系列法案的頒 布,逐漸確立了議會至上的原則。國王僅僅擁有行政權,而且這種權力也越來越多的被內閣所代替。隨著議會主權的確立和君主實權的喪失,最終促成了君主立憲制 在英國的確立。
❺ 英、法、德、美政治制度的名稱及確立的時間、標志
1. 英國的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議會民主制確立於1688年的「光榮革命」,這一事件標志著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 法國的政體為半總統制民主共和制,其確立的時間和標志需要更正為1958年,這是通過第五共和國的建立來實現的。
3. 美國的政治制度是總統制共和政體,其確立的標志是1787年的憲法制定,這部憲法確立了美國的聯邦政府和三權分立制度。
4. 德國的政治制度為議會制民主共和制,而非君主立憲制。德國的共和制確立於1919年,通過魏瑪共和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