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真正的貴族文化是什麼樣子的
貴族文化開始是興起於西方的,尤其是英國,那裡的階級感非常明顯,在那裡人就是分三六九等的,但是其實在西方英國,貴族意味著道德高尚、個人品性極為優秀,自製力極強、具備強大的精神力量,現代很多中國家長都喜歡將孩子送到所謂的什麼貴族學校進行深造。這樣的例子不佔少數,因為家長覺得孩子去了國外受到貴族的熏陶一定可以將孩子培養的很好,相當於鍍金,在那裡的孩子不僅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還可以提升孩子的自身素質。
貴族,在中國的古代就是指王室下的皇親國戚,但是身為貴族,其實他們活得連平民都不如,他們活在貴族的圈子,不斷偽裝著每天都很開心的樣子,香檳紅酒牛排海魚,無非就是裝一裝自己貴族的樣子,自己與平民不一樣,貴族有貴族自己的圈子,別人進不去,自己也出不來,這也是貴族的悲哀。
❷ 貴族氣質如何形成(1)
英國學校的「貴族」氣質是無人質疑的。貴族不是小資,是大資。讓我們先看看小資和大資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小資的生活方式是講究情調、氣氛、外在的形式、好吃的食物、好玩的地方、時尚的服裝、美麗的風景、背景絢爛的戲劇,都是小資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而貴族或者叫「大資」除了注重外表的華麗外,更多地注重內涵和地位。 時間:氣質源於培養 貴族是需要長期培養的。打造貴族氣質需要長期的積淀、涵養,非一朝一夕之功,真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啊!我們對於貴族氣質的理解存在一個東方西方的區別。比如《現代漢語詞典》對貴族的解釋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以及現代君主國家裡統治階級的上層,享有特權。而《牛津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對貴族的解釋是:Nobleman,指出身高貴的人,而 Noble 一詞本義是高貴、高尚、偉大。 可見西方對於貴族的理解更多地強調其文化訴求、人格光芒、人格魅力和思想魅力,講究的是思想和行為的品質。這和東方的理解方式相差很大,後者強調的是政治地位。其實這樣的區別在很多地方都存在,也許這和東方式政治話語習慣有很大關系。這里所說的貴族氣質是精神氣質,它指的是其迷人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的光芒。 英國人崇拜貴族的傳統在辦學上充分地體現出來。牛津市共有人口 110,000 左右,其中學生 13,000 人,分布在市內約 40 所大學。這些大學多是以教學樓圍起的一片庭院,外圍多被迴廊環繞。漫步其中,像是回到了學生時代。牛津和英國其他城市不太一樣,少了點幽靜,多了些嘈雜和喧囂。可能是遊客太多的緣故吧!因為到處都能看到旅遊團的小旗和成群結隊的散客,讓人感覺這里更像是旅遊勝地,而不是世界最高學府。 此外,還可以去牛津的商業街逛一圈,那裡的各種小東西可是琳琅滿目。在英國旅行,能看到特色的旅遊景點、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充滿自豪感的人民,就像品一杯醇厚的威士忌酒,叫人回味無窮,充滿無盡的想像。 空間:多元文化的綜合影響 英國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你可以輕易的在街上發現來自於各個不同國家的人,非洲的、南美的、中國的,形形色色。多元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不僅是一種教育思潮,而且是一種課程改革模式。為了實施這樣的教育,許多世界一流大學對自己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如:哈佛、耶魯等大學開設的「核心課程」,斯坦福大學的「文化、思想、價值(CIV)課程」,哥倫比亞大學的「現代文明課程」等都直接服務於多元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 為了真正讓學生理解其他文化、種族和國家,像牛津這樣的世界一流大學還非常重視改進教育教學方式。他們為學生開設了大量的研討會,通過討論來加深對其他文明的了解並發表自己的見解。牛津大學在本科生課程中,盎格魯—撒克遜歷史、英格蘭的歷史文化、基督教歷史、歐洲中世紀哲學、古希臘哲學等佔有較大比例。牛津大學的紳士教育強調普通教育的基礎作用,增加通識教育課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比如牛津的高街(Highstreet)兩側集中了牛津一些最著名的學院。先來到聖瑪麗教堂,這里的樓梯僅能容納一人通過,背個背包都顯得非常狹小。來到教堂尖塔的展望台,在陽光下放眼望去,整個牛津城悠然靜卧在典型的英國田園中。這景緻像是《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人間仙境,美不勝收。各種各樣的思潮就在這個寧靜城市的背後涌動。在這樣一個多元化的環境里,沒有人讓你相信什麼,或者讓你不信什麼。只有人跟你說:這個東西的優勢是什麼,劣勢又是什麼。學生們學會的是批判性地看待任何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