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 英國為何選擇跟德國開戰
當奧匈帝國的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在一次訪問中被塞爾維亞人槍殺後,整個世界,忽然陷入到一種極為短暫的沉默中。
緊接著,德國率先打破了沉默,在它慫恿下,戰爭拉開序幕,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
圖為薩拉熱窩事件
這場戰爭的爆發,很快讓那些參戰國自動劃分為兩個陣營。英國的選擇,倒是挺有意思的。英國王室跟德國王室之間,其實是有密切的血緣關系。而且在戰爭爆發以前,德國跟英國,還曾經讀過一段非常好的蜜月期。當時這個兩個國家,好得你儂我儂,恨不得穿同一條褲子。但在戰爭來臨的時候,英國卻毫不猶豫的選擇站在德國的相反面,對德國開戰,這又是為什麼呢?
很大程度上,這跟當時歐洲大陸的格局有很大關系。在一戰爆發以前,歐洲主要是以德國、法國、英國、俄國,這四個國家的說話最有分量。不過,俄國離因為得比較遠,再加上一戰時期的俄國,實力已經衰減了很多。所以,真正唱戲打鼓的,還是英國、德國、法國這三個國家。這三個國家的關系,更像是鬥地主。有時候是英國、德國聯手起來鬥法國。有時候是法國、英國連起手來斗德國。而這三個國家關系的轉換,主要取決於他們之間的利益沖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的那段日子裡,曾經過一段英國、德國聯手起來打壓法國的日子。那個時候是因為法國在不斷崛起,而英國不願意看到法國實力強大威脅到自己。所以,就跟德國聯起手來。更重要的一點在於,德國當時還沒有進行海外擴張搞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一個真正原因,就在於這些國家因為爭奪殖民地時,無法更好的劃分而導致的。
但到了一戰爆發的時候,德國已經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海外殖民地。而英國本身,就是一個殖民地大國。這是一個非常依賴殖民地給自己輸血的國家。德國進入到殖民地市場後,就等於跟英國產生了競爭關系。甚至,很有可能會直接搶奪英國的殖民地。
如果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國家,英國倒也不放在心上。畢竟一戰時候的英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換句話說,只要英國原因,在大海上,他們可以肆無忌憚的橫著走。即使是海軍實力第二的美國,都跟英國有著一段非常大的差距。
可德國不一樣,德國的海軍雖然比不上英國。但德國的陸軍,卻是非常強大。當年普魯士王國的軍隊,把數量遠勝於自己的法國軍隊揍得嗷嗷叫。這在全體歐洲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圖為普魯士時期德國軍隊
而且,德國不止陸軍強大,他們還非常有錢。一戰爆發之前的德國,經濟實力位於全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水平。要知道,英國有那麼大片的海外殖民地,都沒能趕上德國。可想而知,這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如果再讓德國多佔一些殖民地,那英國人的日子,八成是沒法過了。而支撐德國這種經濟實力的,絕大一部分來自於他們的工業。英國雖然是以最先開始工業革命而聞名於世。但比起德國人以嚴謹鑄就的工業,又略有一些差距。
而正是這些原因,英國才選擇跟德國開戰。不過,英國也不傻。它知道光靠自己肯定玩不轉,更何況德國還拉了一大幫小兄弟。英國自然不能輸陣營,所以,他們把法國拉上,最後甚至拉上了美國、中國,一起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② 跪求拿破崙的軍隊的資料
步兵是拿破崙時期軍隊的主體。相較於其他兵種,步兵往往承受最大的傷亡,但又往往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步兵通常分為三類:普通步兵(the infantry of line,又叫燧發槍兵Fusilier);擲彈兵(Grenadier);輕步兵(light infantry)。擲彈兵會由最為「英勇」「健壯」的士兵組成。(個人認為,「擲彈兵」就是重步兵,Grenadier只是名稱而已,並不會真的「擲彈」 )。輕步兵則由「身材較小」「身行敏捷」的士兵組成。各國對輕步兵有不同的叫法:法國叫獵兵(chasseurs)英國的叫輕步兵或來復槍兵(rifleman)。(其他幾種語言我不懂,大概也都是獵兵的意思)前兩類步兵通常排成較緊密的隊形,從而發揚火力。輕步兵則會形成「散兵線」(skirmishing),己方進攻時,用來動搖敵人防禦陣線;己方防禦時,用以打亂敵人進攻節奏。
(法國第一獵兵團).
當時的步兵大多數裝備的都是大口徑滑膛槍,各國滑膛槍的原理構造都沒有太大差別。1740年英國推出的標准步槍(Land Pattern Musket),身管長46英寸(117cm),口徑0.75英寸(19mm)。七年戰爭之後,身管縮短到42英寸(107cm),口徑不變。與法國的戰爭爆發後,英國由於缺少穩定的原料供應來源,轉而責承東印度公司制.造了大量的「印度款」步槍(India Pattern)。到1797年,這種39英寸(99cm)身管的滑膛槍已經成為英軍的制式裝備。巨大的產量不僅滿足了英軍的需要,更裝備到反法同盟各國。1802年,英國軍火部門又推出了新款步槍,但是只有少量裝備部隊。盡管准確性不佳,英國滑膛槍系仍然大受部隊的歡迎,被士兵們稱作「褐貝絲」(Brown Bess)。
擲彈兵是17世紀中葉歐洲陸軍的一個兵科,最早是指軍隊中能投擲手榴彈的步兵。由於當時的手榴彈體積重量類似小型炮彈,因此需要在步兵當中挑選臂力過人的士兵才有辦法投擲,這些士兵在戰斗中需要在己方戰線的前面向敵方投擲手榴彈,因此在歐洲軍隊中將擲彈兵的稱號作為表彰軍人英勇戰斗表現的榮譽稱號,也幛顯擲彈兵是步兵當中的精銳及佼佼者。擲彈兵最早被當作攻城步兵,專門丟擲裝滿火葯的鐵球。擲彈兵必須夠高夠壯,才能將手榴彈擲到目標位置,或者至少要能投擲到夠遠的距離,以免炸傷自己的同伴。但隨著戰術及科技的演變,擲彈兵後來才發展成精練出色的步兵軍團。
拿破崙時期,滑膛槍的刺刀是一根長15到18英寸(38~45厘米)的三角鐵,三面全部開刃。上刺刀時,將刀柄套在槍口上,擰緊螺絲加以固定,刺刀不使用時會放入專用的刀鞘里。
由於法國的縱陣使用起來十分靈活,而且變化多端,因此具有極大的戰術價值。跟形式刻板的橫隊相比,縱陣的指揮官可用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指揮方法在戰場上調動數量相當可觀的兵力。特別是在多山的地形上,縱陣的作戰效果比橫隊更好。它可以很容易地變換成種類不同的隊形,特別是把行軍縱陣變成進攻縱陣所化費的時間要比線式編隊的變換少得多。要派遣散兵襲擾敵人時,不需對縱陣隊形作很大的調整,而且可以迅速組成縱深為二列或三列的橫隊和方隊,對敵實施火力襲擊。此外也不必象過去那樣需要保持橫隊中各部分側翼之間的緊密連接。戰斗進行時,戰術格局是開放型的,因此變得更有生氣了。拿破崙一世採取散兵與縱隊結合的隊形,使縱隊戰術臻於完善。
戰斗時,在決定性的時間、地點集中兵力,適時機動,分進合擊,先以炮火猛擊對方,接著在選定的主要地段上突然實施攻擊,並從縱深不斷增強突擊力量,攻擊一旦成功,騎兵迅速擴張戰果,適時投入預備隊,消滅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