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為防疫措施出重拳!他們的「應染盡染政策」是怎麼回事
英國的疫情一天比一天的嚴重,歐美國家的疫情大概是從義大利的飆升之後開始被重視的,自從開始受到政府的關注之後,英國的疫情就一發不可收拾,確診人數一天又一天的增加,截止現在英國的首相和“太子”查爾斯目前也已經確診了新冠肺炎,意識到嚴重性的英國,開始了規定更為嚴格的居家隔離的措施,之前的“應染盡染政策”其實就是群體免疫,也就是說不加以對病毒嚴格管控的情況下,在大家都感染了新冠病毒之後,群體自然而然的就產生了對這種病毒的免疫力。
所以說,“群體免疫”是英國的醫學家和首相在基於對病毒的錯誤認知的前提下,做出的錯誤判斷,但在後來對新冠病毒了解愈發的深入之後,又採取新的有效的措施。
2. 英國群體免疫力的真相是什麼
正如大家目前所了解的這樣,新冠肺炎疫情已不再是某個國家的事,該病毒已在全世界的一百多個國家迅速蔓延,其中以義大利、伊朗、韓國這幾個國家最為嚴重。原本大家的關注點都主要集中在這些疫情發展更迅速的國家,但英國的群體免疫卻突出重圍,這個建立在不列顛群島上的國度,近日引起了輿論的軒然大波。
3. 英國的「群體免疫法」驚動世界,歷史上有成功的案例嗎
新冠疫情目前已經席捲了全球,面對疫情,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採取的都是嚴防嚴控,用經濟損失換取人民的生命。但是也有英國這樣的例外採取的是“群體免疫法”,就是讓大多數國人感染上新冠病毒,用人體自身的免疫力對抗病毒。當然,到今天為止,英國應該是放棄了這種做法,因為太違反人性。那麼,人類歷史上,有用“群體免疫法”對抗病毒並成功的嗎?
澳洲野兔
對於“群體免疫法”是否科學,英國網路上一位網友是這么說的:如果是科學的話,應該先用狗做實驗,而不是直接用在人類身上。也有網友推測可能是英國政府覺得老百姓太不聽話,用“群體免疫法”的噱頭恐嚇自己的人民,讓他們不要出門、不要聚集。這種恐嚇目前來看還是比較成功的,因為與同在歐洲的法國、義大利等國相比,英國人出門聚集的人明顯較少。
4. [原創] 英國「群體防疫」台前幕後的故事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3月12日宣布,英國將採取「群體免疫」策略對抗本國新冠疫情。此言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
1「群體免疫」
所謂「群體免疫」即一個群體中大部分人有了某種病毒的抗體後,就產生了群體免疫效應,使得其他沒有免疫力的個體因此受到保護而不被傳染。[搜狗網路]
從病毒尋找中間宿主,傳播力越來越弱的情況來說,這是漫長的自然選擇的過程,是相對而言的統計結論。我們不能說站不住腳,但如果反問,僅基於此模型推算而提供政策參考的話說明什麼?
(1)等待疫苗或者特效葯研發出來。
什麼是疫苗?它抑制病毒的機理是什麼?研發需要多長時間?
疫苗,是滅毒或者減毒後的病毒。疫苗注射到人體後,它的微弱毒性激發人體的免疫機制,就是產生抗體,從而達到抵抗病毒的效果。什麼,疫苗是病毒,這個是不是很恐怖?別急,聽我慢慢道來。
在科學實驗室進行的疫苗研發大體分為三個階段,疫苗的滅毒、回收病毒原液、動物活體實驗。
疫苗滅毒就是從感染者體內分離病毒樣本,通旦謹大過基因工程等生物技術手段使病毒滅活,或者減弱其毒性。這個過程中要保證病毒原來的特徵,具有一定的抗體免疫作用。
因為病毒沒有細胞結構,需要寄生在細胞當眾才能存活,經過增殖培養後的病毒液富含細胞培養液、血清、細胞及其碎片等其他物質,需要經過純化鑒定,加入少量輔助試劑後成為疫苗液。
簡單說就是分離-減毒、純化-鑒定、載體-評價之後,最後的臨床試驗涉及到大量的調查,耗時也最長。
按照來華和鍾南山院士交流疫苗研究的美國專家的說法,研究疫苗的周期至少需要一年甚至更多時間,至少說明這是個短期內無法解決的事情。
(2)利用中青年不易感染或者感染產生抗體以建立類似「群體免疫屏障」。
這個免疫屏障的建立,不知得付出多少生命的代價。即便按照健康中青年死亡率1%來計算的話。
英國政府曾報告預測:5000萬人感染,50萬人死亡。截止3月15日,英國政府僅禁止500人以上的大規模集會,但尚未關閉學校。
還有人說這是遵循晌團客觀、實事求是啊。英國目睹了全球疫情的蔓延,無論主動被動初期肯定也作了應對。
它發現根本不可能像中國那樣有能力組織動員打「抗疫」的人民戰爭,否則公共醫療資源將面臨枯竭或者癱瘓。
「群體免疫」的凶險之處在於相當於不積極防控、治療,坐等新冠病毒自然死亡。說的再直白一點即是放任。那就是真正的「物模豎競天擇,適者生存」了。
但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逐漸進化出了高級智慧,有了專屬於人類的情感模式和道德准則:人道主義。捫心自問,這是他們的最優選擇嗎?
2執行力
從某種角度來說,英國政府的「執行力」很強。為什麼這么說呢?英國出台的delay政策,姑且叫拖延政策吧,有點正話反說的意思,把英國民眾嚇到呆在家中好採取下一步舉措。
民主社會,無法強制,醫療資源又相對有限,如果政府宣布封城或者宵禁,那各種力量都會反對鬧事,甚至引發暴亂,它總不會因抗疫影響執政吧。
但這種執行力掩蓋不了英國政府無力應對疫情蔓延這個客觀事實,至少在態度上不夠積極。
其實英國有個優勢,退出歐盟後,即非申根國,它可以相對獨立施政,比如做好出入境限制。
可它卻悲觀地認為大勢已去,進而退守,想使有限的醫療資源「物盡其用」,這樣很可能的結果確是相反,即「退無可退」。
所以說執行力需要強大堅定的信念支撐,越是艱難險境越需要這種必勝信念的力量。如果非說這是因國情不同而採取的一種策略的話,只能說是它風險太高。
3國情
談到英國國情,我們不得不提他們社會的醫療制度和文化理念。
(1)社會醫療制度
英國的國家社會醫保體系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是強制性的,全部由稅金構成,強調政府控制衛生資源的投入及分配,設區保健是其衛生服務的重點。
簡言之,英國全民免費醫療,有人說這不是「吃大鍋飯」嗎?對,這樣反倒更好理解。
財政負擔嚴重導致的結果就是醫院運行效率低下,醫護質量不高,從而使公眾候診時間長,滿意度低,但這是相對而言。
布萊爾執政期間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攜夫人到英國訪問,當晚夫人突患中風,病情危急,救護車45分鍾後才抵達,送醫院路上行程僅10分鍾。
到醫院發現搶救需要排隊,要等8小時才能進行腦部CT檢查,情急之下李光耀求助布萊爾,英國政府出面與醫院協調,3小時後李夫人進行了CT掃描。
經過急救李夫人脫離危險,李光耀權衡利弊,決定「冒險」,帶夫人乘坐新加坡航空公司航班回國治療,回國後在中央醫院治療,李夫人病情穩定好轉。
從上世紀80年代起英國政府不斷對NHS醫療體系進行改革,在堅持公平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效率。
這樣的醫療體系在抗疫期間就導致放棄兩端(症狀輕的和危重的),一端不用管,一端自然淘汰。而我們的醫療體系是極力挽救每一個生命,是「廣譜」的。
(2) 文化理念
英國人能提出「群體免疫」不足為奇,他們深知「自然選擇」的力量。
歷史上英國是個偉大的國家,有「日不落帝國」之稱。
18世紀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對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是一部社會學、經濟學著作,
它強調人口必然因為生活資料所限制,從而肯定貧富分化的自然法則和資產私有制的必然性。
雖然「馬爾薩斯人口論」有它的歷史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通過對他的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開始思考並最終形成了他們對無產階級的科學認識。
達爾文受到馬爾薩斯人口論""啟發,獲得靈感,最終完成了舉世矚目的《物種起源》,成為進化論的奠基人。
以自然科學發展為基礎的工業和技術革命,引起了深刻的社會變革,推動社會高速發展,在人類發展史上綻放出璀璨的光芒。
所以英美這樣的西方國家從骨子裡崇尚「叢林法則」,這種根深蒂固,滲透在人們行為方式和社會的方方面面。
曾有一個得絕症的人群統計:得了絕症後,多個國家的人生存時間長短的比較,最短的是英國,平均一年多,最長的是中國和日本。
這種自然法則體現在防控疫情上的「群體免疫」就很「正常」了。
結語
世衛組織早已把新冠病毒疫情定性為「全球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我贊同新冠病毒的致死率因地而異,因人而異,我更贊同國情文化差異會選擇不同的應對方式。
雖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復制中國的抗疫模式,但絕對有必要展開全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