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一戰前英國與多少國家同盟

一戰前英國與多少國家同盟

發布時間:2025-07-03 21:47:10

1.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聯盟國分別有什麼

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成員: 義大利、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又稱奧斯曼
土耳其)、保加利亞
佔領國: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東、俄羅斯西、巴爾干
協約國:參與國:塞爾維亞王國、俄羅斯帝國、法國、比利時、大英帝國(大
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屬殖民地:英屬澳大利亞、英
屬加拿大、英屬印度、英屬紐西蘭、英屬紐芬蘭、英屬南
非)、大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聖馬利諾、羅馬尼亞王
國、美國、希臘王國、門的內哥羅王國、葡萄牙(包括葡萄
牙殖民地)
支援國:安道爾公國、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玻利維亞、巴西、哥斯
達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厄瓜多、瓜地馬拉、利比
里亞、海地、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馬、秘魯、中華民
國(北洋政府)、暹羅(泰國)、烏拉圭
第二次世界大戰:軸心國:大德意志帝國、大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匈牙利、羅馬尼亞王國、
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芬蘭、泰國、滿洲國、伊拉克、意
大利社會共和國
同盟國:衣索比亞、中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英國、印度、法國、澳
洲、紐西蘭、南非、加拿大、挪威、比利時、荷蘭、埃及、希臘、南
斯拉夫、蘇聯、美國、菲律賓、墨西哥、巴西、義大利王國、羅馬尼
亞、保加利亞

2. 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和協約國各有哪些

第一次世界大戰

同盟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

協約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美國(一戰後期加入協約國)、義大利(原本是同盟國國家,1915年5月倒戈加入協約國並與協約國簽訂了《倫敦條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

同盟國: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法國(自由法國臨時政府)、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聯邦、英屬印度、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

還有阿根廷、智利、古巴、海地、巴拉圭、烏拉圭、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秘魯、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厄瓜多、多米尼加、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瓜地馬拉、玻利維亞、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菲律賓聯邦、伊朗、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埃及、衣索比亞、賴比瑞亞。

協約國(軸心國):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匈牙利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羅馬尼亞王國、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傀儡政府)。

原本是法西斯軸心國陣營的義大利、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在退出了法西斯軸心國陣營後也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國陣營。

拓展資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

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1(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三國同盟

德法矛盾很深,德國怕法國的復起,尤其要防備法國收復1871年失去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奧匈帝國則與俄羅斯帝國因爭奪巴爾干半島而不斷發生沖突。於是1879年10月7日德奧便締結了秘密的軍事同盟條約。

此後不久,德國又利用法意之間為爭奪突尼西亞而出現的矛盾,把義大利拉入同盟。1882年5月20日義大利同德奧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三國同盟的主角是德國,奧匈是依附德國的夥伴,義大利則是暫時的和動搖的同盟者。

三國協約:

三國同盟的矛頭針對著法、俄,促使他們迅速接近。三國協約來源於1891-1894年法俄簽訂的一系列協定。1894年,法俄同盟正式形成。

英國一直奉行「光榮孤立」的政策,但由於英德矛盾日益尖銳,特別是德國的加緊擴充海軍是英國深感威脅,於是1904年4月8日同法國締結了協約,調整了兩國在殖民地問題上的基本矛盾。1907年8月31日,英國與俄國也訂立協約。

法餓同盟再加上英法協約與英俄協約,便構成了三國協約。兩大對立的帝國主義軍事集團終於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

資料鏈接:

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

中國世界史研究網



3. 一戰前期 英國和日本 結盟的目的是什麼結果怎樣

英日同盟是1902年英國和日本為對抗俄國在遠東的擴張而結成的軍事同盟。1921-1922年華盛頓會議上,在美加合力反對下,英日同盟宣告廢除。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發展,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重新瓜分世界的狂潮,在爭奪殖民地的舞台上勾心鬥角。英國也放棄「光榮孤立」政策,與日本在1902年締結條約,成立英日同盟;1911年兩國又續約10年。該同盟在維護英日帝國主義利益方面起過重要作用。1921年同盟到期,日本想繼續保持,英國也認為還有此必要,但在華盛頓會議上這個同盟卻被《四國條約》所埋葬。那麼英日同盟又是如何解體的呢?
一、英國已風光不再
日本憑借在一戰期間對華侵略的優勢和在巴黎和會上獲得的侵略權益,在中國的勢力大大增強,逐漸向英國的勢力范圍華南和長江流域滲透,日本的商品也開始排擠英貨,英日矛盾開始浮出水面。另一方面,經過一戰,英國從戰前的債權國跌為對美欠款47億美元的債務國,因此,在經濟上對美國具有很大的依賴性;隨著勢力的衰微,英國殖民地的獨立運動也蓬勃發展,尤其是愛爾蘭獨立運動對英國打擊最大。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美國乘機向英國照會說,美方對愛爾蘭的獨立是否予以承認,當視英日關系而定,實際上就是向英國施加壓力,威逼英國放棄英日同盟。
鑒於這種情況,英國對是否再續約舉棋不定,在1921年召開的帝國會議上,就是否續約問題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加拿大總督米汗、南非總理史末資等人主張不再續約,認為同盟的存在過於束縛大英帝國的手腳,又妨礙與美國關系的發展。
對此,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在下院的一次演說中表示:「日本是英國的舊友,在20年的同盟中,雙方甚有所益。當今英美關系極為和諧,我認為首先應該增強與美國的友好合作,其次也要維持同日本的親善與合作。」於是,英國決定採取兩全之策,即欲以英美日三國協定採取代英日同盟。但這個打算由於美國的反對而擱淺。
二、美國欲獨領風騷
自鴉片戰爭以來,英國對華貿易獨占鰲頭,美國早想取而代之。日本在一戰期間,乘西方列強忙於歐洲戰爭而無暇東顧之機,加快侵華步伐。1915年提出妄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1917年又通過蘭辛一石井協定,使美國承認其在華的特殊利益。1917-1918年間又通過「西原借款」,加強對中國經濟的控制,日本在華的投資額也逐年上升。對此,美國越來越不能容忍。
一戰之後,大發戰爭橫財的美國掌握了世界經濟的霸權,爭奪世界領導權的野心也隨之膨脹。為了實現這一野心,它要掃除所有的攔路虎;而當時的英日同盟正是美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最大威脅,正如美國海軍部認為:「假如英日同盟繼續存在,美國要維護其安全,就必須擁有一支相當於英日兩國海軍之和的海上部隊,這就是說美國必須建立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參議員洛奇則更明確地指出:「英日同盟是我們與遠東太平洋關系中最危險的一個因素。」
三、華盛頓會議召開
一戰結束後,德國被擊敗,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這兩個國家退出了爭奪殖民地的角逐;1921年續約十年的英日同盟到期。一直伺機鏟除英日同盟的美國認為時機已到,於是向英國照會說,英日同盟締結的目的是對付俄國、抗衡德國,現在既然俄德已無威脅可言,那麼英日同盟也無繼續存在之必要。
為了實現自己領導世界的野心,美國又倡議召開華盛頓會議,受邀各國都欣然同意,惟獨日本惶惶不安。日本認為英日同盟對自己至關重要,希望繼續保持這種關系(1921年,日本派皇太子裕仁訪英,以示親善,並轉達繼續修盟之願望)。但當得知盟友英國已同意參加華盛頓會議,日本害怕自己陷入外交孤立,無奈之下,決定出席會議。
在華盛頓會議上,經過一系番唇槍舌劍,1921年12月13日美英日法簽訂了《四國條約》;1922年2月6日又簽定補充條約,主要內容為:締約各國相互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島嶼屬地和島嶼領地的權利,如發生爭端,則召開四國會議協商解決;一旦受到外部威脅,則四國協商採取行動;並商定,一俟締約各國批准,英日同盟應立即終止。
對此,日本感到蒙受了極大的屈辱,日本代表曾私下諷刺英國代表說:「無論如何,你們給同盟舉行了盛大的葬禮。」但日本也以英美承認它在太平洋地區的地位而聊以自慰。
英國則視《四國條約》為外交上的巨大成功,認為條約既有利於維護英國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利益,又不失與日本修好。還改善了同美國的關系,可謂一石三鳥。
《四國條約》簽定的掌聲成為英日同盟的喪鍾,這樣,英日同盟就完成了自己的最後使命,化為歷史的塵埃。

4.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協約國和同盟國各是哪些國家為什麼分別叫同盟國和協約國

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土耳其

協約國:先後加入27國,英、法、俄、意(1915)美(1917)、日(1914)、中國(1917在美國後)、塞爾維亞義大利,羅馬尼亞,比利時,荷蘭,希臘,葡萄牙,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印度,瓜地馬拉,海地,漢志(今沙烏地阿拉伯一部分),宏都拉斯,古巴、賴比瑞亞、尼加拉瓜,巴拿馬,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暹羅(現泰國),捷克斯洛伐克。

叫同盟國的原因:
在俄奧爭奪巴爾乾的斗爭中,德國支持奧匈帝國。1879年,在俾斯麥推動下,締結了旨在共同反對俄國的德奧「同盟條約」。這是兩大軍事集團形成中最先締結的條約,是列強對當時最敏感地區爭奪的必然結果。後來,俾斯麥拉攏義大利共同對付法國,1882年,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簽訂,侵略性的軍事集團三國同盟正式建立。三國同盟的核心是德國,其矛頭指向俄國和法國。

叫協約國的原因:
三國同盟形成後,法俄都感到不安,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兩國逐漸接近,並於1892年締結了軍事協定。法俄同盟形成,歐洲開始出現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這是向三國協約方向推進的第一步。三國協約形成的決定性步驟是其核心英國放棄傳統的外交政策與法國結盟。隨著在殖民地問題上沖突的加劇,20世紀初,英德矛盾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英國不得不放棄維持歐洲大陸均衡的「光榮孤立」政策,首先與德國的宿敵法國接近;法德矛盾促使法國也向英國靠攏。1904年英法簽訂協約,調整了兩國在瓜分非洲等殖民地問題上的矛盾。從此,英法事實上建立了同盟關系。為了共同對付德國,英國又主動協調了同俄國的利害沖突。1907年英俄簽訂協定,調整了雙方在亞洲爭奪殖民地的矛盾。英法、英俄協定,都是背著有關國家簽訂的帝國主義的分贓協定。英法、英俄協定的簽訂,意味著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建立。這樣,為重新瓜分世界,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了。

5. 一戰和二戰的敵對陣營有誰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同盟國和協約國陣營:

主要同盟國陣營: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

主要協約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

戰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914年是戰爭的第一階段。在這一年裡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施里芬計劃,首先在西線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由於馬恩河等戰役中法、英、比三國軍隊的奮力抵抗和俄國在東線的進攻,致使德軍速戰的計劃破產。西線作戰的雙方修築戰壕,長期對峙,轉入陣地戰。

1915年~1916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由於雙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決定性的一年,所以這一年裡出現了三次大型的陸地上戰役,即西線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東線俄軍的夏季攻勢,在海上,日德蘭海戰役後,英國仍然牢牢控制著制海權。這一階段,大戰的戰略主動權轉移到了協約國一方。

1917年~1918年為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中國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的陣營增加到27個國家,俄國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

1918年11月,德國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雙方陣營:

1、軸心國陣營:

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匈牙利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羅馬尼亞王國、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傀儡政府)。

2、同盟國陣營:

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法國(自由法國臨時政府)、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聯邦、英屬印度、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古巴、海地、巴拉圭、烏拉圭、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秘魯、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厄瓜多、多米尼加、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瓜地馬拉、玻利維亞、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菲律賓聯邦、伊朗、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埃及、衣索比亞、賴比瑞亞。

原本是法西斯軸心國陣營的義大利、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在退出了法西斯軸心國陣營後也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國陣營。

主要戰役:

1、波蘭戰役:

波蘭戰役,也稱為波德戰爭或德波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的起點,亦是世界戰爭史中一場著名的「閃電戰」。波蘭稱為「1939年保衛戰」或「1939年九月戰役」,而德意志第三帝國稱其為「波蘭戰役」,作戰代號為「白色方案」。波蘭戰役是德意志第三帝國、捷克斯洛伐克與蘇聯軍隊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的行動,該戰役一般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了一星期後,德意志第三帝國於1939年9月1日展開進攻,而蘇聯亦於9月17日入侵波蘭,10月6日,德蘇兩國佔領波蘭全國領土,波蘭戰役結束。

此戰,波軍死亡66300人,傷133700人,被德軍俘虜69.4萬人,被蘇軍俘虜21.7萬人(含投降數),10萬人逃至鄰國。德軍死亡10600人,傷30300人,失蹤3400餘人。戰爭中,德軍首次成功地實施「閃擊戰」,顯示了坦克兵團在航空兵協同下實施大縱深快速突擊的威力,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德意志第三帝國在實施武裝力量的動員與展開措施中,採取了先機制敵的方針。德意志第三帝國武裝力量對波蘭的軍事行動說明,預先組建的陸軍和空軍集團出其不意的實施密集突擊,有著顯著的作用。

2、閃擊法國:

法蘭西戰役1940年5月10日至1940年6月2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為侵佔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對英法盟軍所實施的進攻戰役。1940年5月10日,德軍開始進攻,荷軍投降。在空軍支援下強渡默茲河,並開始從迪南和色當地區向索姆河口方向擴大戰果。14日佔領色當、迪南並突破法第9、第2集團軍防禦,向英吉利海峽推進,英內閣下令實施「發電機」計劃,組織敦刻爾克撤退。1940年5月28日,比利時投降。法軍的抵抗毫無組織。德軍坦克兵團迅速向法國腹地推進。領導新政府的貝當元帥請求德國武裝力量統帥部停戰。法國政府宣布停止抵抗。簽訂了《貢比涅停戰協定》,同意德國佔領法國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區,並宣布退出戰爭和解除法國艦隊武裝。法國和義大利兩國政府簽署停戰協定,按照協定德、意軍隊佔領法國大部,其糧餉由法國政府負擔。法國全面停火。

3、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大撤退(英語 Battle of Dunkirk;法語 Bataille de Dunkerque)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1940年5月,英法聯軍防線在德意志第三帝國機械化部隊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後,英軍在敦刻爾克這個位於法國東北部邊境的港口城市進行的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在這項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行動中,英國在十分危險的情形下,在一個星期左右時間里,救出了33.5萬人,可謂是是舉世震驚的奇跡。雖然這次大規模的撤退行動成功的挽救大量的人力,可是英國派駐法國的遠征軍的所有重型裝備都丟棄在歐洲大陸上,造成英國本土地面防衛發生嚴重的問題。此次撤離,意味著西歐落入法西斯勢力之手。

敦刻爾克大撤退,從1940年5月26日至同年6月4日歷時9天,實際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個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個全天,總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國,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但這些部隊撤離時將重裝備全部丟棄,帶回英國只不過隨身的步槍和數百挺機槍而已,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英法聯軍共丟棄了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托車、700輛坦克、2.1萬挺機槍、6400支反坦克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資。

在撤退中,英法聯軍有4萬餘人被俘,還有2.8萬餘人陣亡。英國共動員了861艘各型船隻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國船和17艘法國船被德軍擊沉。英國空軍為了掩護撤退,總共出動2739架次戰斗機進行空中掩護,平均每天出動300架次,有力抗擊了德軍空襲,英軍損失飛機106架,英軍戰斗機和地面高射炮火擊落德機約140架。

4、不列顛空戰:

不列顛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年至1941年)納粹德國對英國發動的大規模空戰。而這次戰爭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空戰,除了英、德兩國之外,包括同屬大英國協的紐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愛爾蘭、牙買加、斯里蘭卡、南羅德西亞等國的空勤人員也投入英軍;許多被納粹德國佔領的歐洲國家,包括波蘭、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法國等撤至英國的空軍,也加入了保衛英國的行列。

當時屬於中立的美國,也有志願者組成了「飛鷹中隊」(Eagle Squadrons)與英國並肩作戰。同屬軸心國的義大利,則派出「空軍軍團」(Corpo Aereo Italiano)與德國空軍一起戰斗。戰爭在1941年10月12日以德國的失敗告終,由於損失過多的戰機和飛行員,又無法取得英倫海峽的制空權優勢,更無法藉由空襲瓦解英國的地面和海軍戰力,德國不得不放棄入侵英國的作戰計劃,開始制定入侵蘇聯的作戰計劃。後來,人們把這一場戰爭稱作為血灑長空—不列顛空戰。

5、巴巴羅薩計劃:

巴巴羅薩計劃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起侵蘇行動的代號。該計劃由時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第1軍需部長保盧斯起草和指導,1940年8月底制定完畢。原名為「奧托計劃」,後於1940年12月改為「巴巴羅薩」。

整場作戰於1941年6月22日展開。計劃為快速攻克蘇聯北至阿爾漢格爾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蘇聯西部領土。「巴巴羅薩」來自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紅鬍子」。在作戰的最初數個月里,德軍沿用之前在西歐大獲全勝的閃擊戰術,橫掃了大半個東歐平原、殲滅數百萬計戰術不佳的蘇聯紅軍,展現出輝煌無比的戰爭藝術,但最後仍在莫斯科戰役中受阻,導致巴巴羅薩計劃的失敗。該計劃開啟了長達數年的蘇德戰爭,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戰爭,數千萬人因此死亡。

6、中途島戰役:

中途島戰役也稱中途島海戰。中途島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是美國在中太平洋地區的重要軍事基地和交通樞紐,也是美軍在夏威夷的門戶和前哨陣地。中途島一但失守,美太平洋艦隊的大本營珍珠港也將唇亡齒寒。

中途島海戰於1942年6月4日展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美國海軍不僅在此戰役中成功地擊退了日本海軍對中途環礁的攻擊,還因此得到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所以這場仗可說是太平洋戰區的轉折點。

美國損失了1艘航空母艦(「約克城」),1艘驅逐艦(「哈曼」),147架飛機(多為被擊落),307人陣亡。日本則損失了4艘航空母艦(「赤城」「加賀」「蒼龍」「飛龍」),1艘重巡洋艦(「三隈」),332架飛機(包括備用機,被炸毀於航母約280架,僅被擊落42架),3500人陣亡。

7、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斯大林格勒戰役也稱斯大林格勒會戰(俄語: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德語:Schlacht von Stalingra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志第三帝國對爭奪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進行的戰役,時間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為止。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二戰的轉折點,其戰略上的勝利超出了由英美領導下的諾曼底登陸(代號「霸王行動」)。此戰後蘇聯開始逐步掌握戰略主動權。單從傷亡數字來看,該戰役也是近代歷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雙方傷亡估計約200萬人,參與該場戰役的人數也比歷史上的其他戰役都來的多,更以雙方無視軍事與平民分別而造成的傷亡著稱。

斯大林格勒會戰是德意志第三帝國法西斯遭遇的戰略范圍最嚴重的失敗,不僅終結了德意志第三帝國南方集團軍群自1941年以來保持的攻勢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蘇聯與德意志第三帝國總體力量對比的根本變化。從世界范圍看,斯大林格勒會戰與同時期發生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一起,成為1942年底反法西斯戰爭大轉折的標志性事件。

8、阿拉曼戰役:

阿拉曼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戰場上,軸心國司令埃爾溫·隆美爾所指揮的非洲裝甲軍團與英國伯納德·蒙哥馬利將軍統領之英聯邦軍隊在埃及阿拉曼進行之戰役。1942年10月23日,在埃及阿拉曼地區,英國第八集團軍在蒙哥馬利指揮下對隆美爾統率的德、意聯軍「非洲軍團」發起攻擊,兩軍激戰12天,英軍獲勝,德、意軍被迫退到突尼西亞邊境。這場戰爭以英國為首的盟軍的勝利而告終,扭轉了北非戰爭的格局,結束了非洲裝甲軍團的攻勢,盟軍在阿拉曼的勝利致使德意志第三帝國欲佔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及中東油田的希望破滅。此場戰役後軸心國於北非戰場轉入戰略撤退運作,成為法西斯軍隊在北非覆滅的開端,也是同盟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開始。

9、庫爾斯克會戰:

庫爾斯克會戰(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場的決定性戰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坦克會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規模的一場對攻戰役,在庫爾斯克爆發的一場會戰,德軍與蘇聯紅軍共出動了近8000輛坦克。參戰雙方共投入了約280萬名士兵,空軍部隊參戰飛機超過了5000架,也創下兩個紀錄就是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和最大規模單日空戰。

庫爾斯克戰役是蘇德戰爭的分水嶺。戰役之前德軍掌握有限的戰略主動權,能夠自主選擇發動戰略進攻的時間和地點;戰役之後,德軍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並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蘇聯紅軍從這里開始了收復國土的大規模進攻。庫爾斯克會戰同時也被視為東部戰線的又一個,也是最後一個關鍵轉折點。

10、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戰役發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這次作戰行動的代號「霸王行動」(英語:Operation Overlord)。這場戰役在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諾曼底戰役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

盟軍先後調集了36個師,總兵力達288萬人,其中陸軍有153萬人,相當於20世紀末美國的全部軍隊。從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國、英國、加拿大的百萬軍隊,17萬輛車輛,60萬噸各類補給品,成功地渡過了英吉利海峽。到7月24日,戰爭雙方約有24萬人傷亡、被俘,其中盟軍傷亡12.2萬人,德軍傷亡和被俘11.3萬人。至8月底,盟軍一共消滅或重創德軍40個師,德軍的3名元帥和1名集團軍司令先後被撤職或離職,擊斃和俘虜德軍集團軍司令、軍長、師長等高級將領20人,繳獲和摧毀德軍的各種火炮3000多門,摧毀戰車1000多輛。德軍損失飛機3500架,坦克1.3萬輛,各種車輛2萬輛,人員40萬。諾曼底登陸成功,美英軍隊重返歐洲大陸,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11、柏林會戰:

柏林會戰又稱柏林戰役(1945年4月16日~5月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實施的最後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蘇軍最終攻佔德國首都柏林,戰役結束後納粹德國覆滅,歐戰結束。

12、沖繩島登陸戰:

沖繩島戰役,代號為「冰山行動」(Operation Iceberg),是在琉球群島中沖繩島進行的一場戰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中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行動。 為期82天的戰斗從1945年4月上旬開始直至6月中旬結束,此次戰役美軍徹底消滅了日本海上和空中力量,達到了為進攻日本本土建立戰略基地的目的,消除日本的外部屏障,為二戰勝利奠定了基礎。之後美軍使用原子彈轟炸廣島及長崎,最後導致日本投降。



閱讀全文

與一戰前英國與多少國家同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戰為什麼美國沒有打下越南 瀏覽:389
哪些學校開設義大利語 瀏覽:904
孤兒怎麼申請去英國留學 瀏覽:564
印尼盾怎麼換銀行 瀏覽:414
越南人來韓國怎麼獲得f6簽證 瀏覽:111
越南人為什麼喜歡紅色 瀏覽:353
英國捲毛貓多少錢 瀏覽:419
中國哪個省經濟 瀏覽:612
中國有哪些認證 瀏覽:262
青島哪個地方像義大利五漁村 瀏覽:869
莆田中國石油教師卡怎麼辦理 瀏覽:528
英國留學期間生病怎麼辦 瀏覽:869
伊朗目前人數有多少 瀏覽:20
印度牛怎麼清理 瀏覽:302
義大利的身份證有哪些 瀏覽:724
印尼烤肉都用什麼香料 瀏覽:101
伊朗與中國什麼時候簽訂合同 瀏覽:367
英國的鐵器時代是什麼時候 瀏覽:948
蘋果中國紅是什麼型號 瀏覽:506
中國一年餐飲浪費了多少 瀏覽: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