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脫歐:無理之戰》曾經的「奇異博士」變成了聰明絕頂的禿頭
《脫歐:無理之戰》
導演 : 托比 · 海恩斯
編劇 : 詹姆斯 · 格拉漢姆
主演 : 本尼迪克特 · 康伯巴奇 / 李 · 博德曼 / 奧利弗 · 莫爾特曼 / 馬爾科姆 · 弗里曼
HBO 與 Channel 4 聯合出品,聚焦英國脫歐公投這場現代史上最具爭議之一的政府公投。
英國 1973 年加入歐共體,但一直奉行對歐洲大陸事務不幹預政策,被稱為 " 光榮的孤立 ",也並非歐元區國家,一直保留有自己的獨立貨幣。由於各種利益分歧,脫歐的聲音一直不斷。
2013 年,當時的英國首相卡梅倫承諾將就脫歐問題舉行全民公投。
2016 年 6 月 23 日,經過 15 個小時的投票,支持脫歐選民票數占總投票數 52%。支持留歐選民票數為 48%。
英國宣布脫離歐盟後,時任首相的戴維 · 卡梅倫宣布辭職, 7 月 13 日正式卸任。
宛如一場轟轟烈烈的鬧劇,讓各路吃瓜群眾驚掉了下巴。
本尼迪克特 · 康伯巴奇在電影中飾演脫歐派的領導者多米尼克 · 卡明斯。
說起本尼,這位大長臉的英國演員雖然沒有傳統審美意義上的帥氣,卻憑借非凡的演技和人格魅力成了大眾心中的英倫男神標桿。
Brainy is the new sexy. 這句話是《神探夏洛克》中艾琳評價卷福的,放在本尼身上也非常契合,他就是這條街上最靚的表情包,每根褶子都性感的冒泡。
從《神探夏洛克》到《奇異博士》,他的高冷、高智商、神嘴炮形象深入人心。
不止於此,他還演過很多 歷史 傳奇人物。
霍金(《霍金傳》2004 年)
梵高(《梵高:畫語人生》2010 年)
朱利安 · 阿桑奇(《第五階層》2013 年)
圖靈(《模仿 游戲 》2014 年)
愛迪生(《電力之戰》2017 年)
名副其實的 " 天才專業戶 "。
如今他的 " 傳奇履歷 " 上又添一筆。
多米尼克 · 卡明斯,"Vote Leave" 組織的首席戰略家和總監,該組織被英國大選委員會任命為脫歐公投的官方競選組織,並且最終取得了勝利。
本尊長這樣 ↓ ↓ ↓
本尼的造型長這樣 ↓ ↓ ↓ 相當還原 ……
被網友調侃片名應該叫《脫發》。英國男神都逃不掉的發際線宿命,為了作品,本尼提前體驗了,心疼。
有趣的是,本尼本人是個堅定的留歐派,曾發表公開信呼籲民眾在公投中支持英國留在歐盟。
卡明斯領導了脫歐運動,然而大多數人並不知道他,人們把功勞都算在了外交大臣鮑里斯頭上。
卡明斯在退隱政界之時受邀出山,結束之後又悄然離開。他無視名利,不要權勢,似乎也不像其他政客那樣為了信仰抱負,他的動機也許就藏在那句脫歐 Slogan 中:" 拿回控制權(take back control)"。
本尼真的很適合這類角色,折磨聽力的魔鬼語速、特立獨行的孤傲、不合群的性格、無懈可擊的邏輯思維能力,他表演起來簡直輕車熟路、酣暢淋漓。
影片只有 92 分鍾,卻梳理清楚了這場關乎國家命運的公投是如何走入那個令人瞠目結舌的結局的。
卡明斯的殺手鐧是一家線上數據分析公司 - 聚合智囊。他通過聚合智囊向投票人投放了十億條定向廣告,成功將三百萬不存在於任何選民資料庫的潛在選民拉入了己方陣營,最終以 4% 的優勢戰勝了留歐派。
互聯網時代,最了解你的人不是你自己,而是大數據。你在網上的一舉一動都會留下痕跡,而這些數據會暴露你的社交圈層、選擇偏好、心理狀態等個人信息。
在大數據面前,我們每個人都無所遁形。
研究民眾的內心需求、 情感 共鳴、信仰夢想,針對性的推送廣告。這樣精準的特供推廣,怕是沒多少人能抵禦。宣傳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用戶的思維方式,潛移默化的改變他們的判斷。
脫歐派的另一團隊領導者亞倫 · 班克斯也僱傭了一家專攻目標投票人的數據公司 - 劍橋分析。
聚合智囊和劍橋分析都與億萬富商羅伯特 · 默瑟有關,他之後成為了唐納德 · 特朗普總統競選活動的最大捐贈者。
簡直一出現實版《黑鏡》,令人唏噓,我們以為的自由意志和民主,是多麼容易被操縱於股掌之間。
影片開頭和結尾預言了 2020 年對卡明斯的調查。
" 你錯了,你的預測,你對離開歐盟的樂觀,是有缺陷的,對嗎?"
" 這是一個數十年的項目,數十年!"
" 我可沒在公交車上看到這條標語。"
" 構想沒有缺陷,有缺陷的是人。政客搞砸了,把一切都毀了。"
脫歐的影響如今仍在繼續,英國人自己做出的選擇,也只能他們自己走下去。
2. 拉德向首相約翰遜遞交辭職信,她辭職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因為拉德無法認同約翰遜處理脫離歐洲聯盟和國內政治事務的方式,認為約翰遜的做法是對英國民主的侵犯,政府把時間都花在了為無協議脫歐的准備上,並沒有看到約翰遜真正的地去努力達成協議。

3. 英國內閣的不同大臣(minister)之間有等級差異么
英國內閣大臣之間的等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首相、財政大臣、外交大臣和內政大臣通常被視為重大國務官職,地位略高於其他大臣,盡管理論上所有內閣大臣在內部是平級關系。大臣們的職權不同,導致外界對他們的地位和重要性有所區分。
例如,體育大臣(現在的數字化、文化、媒體與體育大臣)被認為是較為次要的職位,在政府名單上排名倒數第二,緊隨其後的是不涉及具體事務的不管部大臣(現任保守黨主席Brandon Lewis議員)。衛生大臣則排名第九位。政府名單的排序可以直觀反映大臣們的重要性。
英國政府中的大臣總數超過23位,還有97位次要大臣。部門內部的官職也有明顯的等級劃分。以「脫歐」部為例,「脫歐」大臣(退出歐盟國務卿)作為該部的首長,是22位內閣大臣之一。在其之下,還有國務大臣(副國務卿),接著是兩名議會次級大臣(議會議員副國務卿)。這些大臣構成了上級與下級的關系。
綜上所述,英國內閣大臣之間存在等級差異,主要體現在職位的重要性、職權范圍和政府名單的排序上。
4. 英國決定脫歐應由誰來決策
您好!英國是否脫離歐盟,要看6月23日的全民公投結果而定。目前來看,以卡梅倫本人為首的「留歐」陣營占據優勢。詳細內容如下:
英國糾結是「去」是「留」
在英國首相卡梅倫日前作出6月23日就英國是否脫離歐盟舉行公投的決定後,英國政壇和社會陷入了一場大分裂。目前來看,以卡梅倫本人為首的「留歐」陣營占據優勢,但糾集了倫敦市長約翰遜等政界要人的「脫歐」派勢力也不容小覷。
卡梅倫於當地時間本月22日向議會提出歐盟的改革方案,並呼籲所有政黨都支持他讓英國繼續留在歐盟的主張。在卡梅倫的帶領下,英國議會執政黨保守黨、反對黨工黨、蘇格蘭民族黨、威爾士民族黨、自由民主黨等黨派的主流聲音都支持英國留在歐盟,英國大公司和金融界也明確表示支持立場。
卡梅倫強調,6月23日的公投將會是英國是否脫歐的最終決定,不是讓英國爭取更好協議條件的方法,英國不會舉行第二次公投。他還警告,隨著恐怖主義威脅日漸增加,英國更有必要留在擁有28個成員國的歐盟內。而且「若選擇脫離歐盟,就必須要面對因此產生的經濟後果」。英國脫離歐盟將會「跳入黑暗之中」,卡梅倫說。
蘇格蘭首席大臣、蘇格蘭民族黨黨魁斯特金20日也表示,大多數蘇格蘭人希望留在歐盟,若英國最終選擇脫歐,蘇格蘭或再次舉行獨立公投,爭取以獨立成員國身份加入歐盟。
反觀力促「脫歐」一方,除了一直以此為目標的議會第三大黨獨立黨之外,執政黨保守黨的329名議員中,至少144人宣布支持「脫歐」;而在卡梅倫內閣的22位閣員中,也有包括就業與養老金事務大臣史密斯、司法大臣高夫等重量級人物在內至少6人表示將參加脫歐的宣傳活動。
不過,近期「脫歐」一方最引人注目的「大將」還是目前人氣很旺的倫敦市長約翰遜,他也被看好是未來角逐保守黨領袖地位的重要人選。
據悉,約翰遜在表態支持「脫歐」前先給卡梅倫發了一條簡訊,而後英國《每日電訊報》發表了他的一篇長達2000餘字的專欄文章。
約翰遜表示,雖然他最不想做的就是對抗卡梅倫或政府,但仍支持脫離歐盟,因為他希望英國人民有更好的合約,能夠為民眾省錢、並要回國家的控制權。約翰遜引用英國前著名首相丘吉爾的名言稱,這個曾將議會民主制帶給世界的國家不應受到歐盟「合法殖民」的壓迫,英國是時候該「勇敢起來」,把握「絕無僅有的機會」,結束這「已被侵蝕的民主」。
英國《泰晤士報》近日發布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支持英國退出歐盟的民眾人數在近兩周內從45%下降到38%,希望繼續留在歐盟內的人數只稍微增加,從36%增加到37%。
「出走」打擊英國經濟
據英國媒體23日報道,由於保守黨內一百多名議員及倫敦市長約翰遜支持「脫歐」,英鎊22日應聲下跌2.4%之多,至1英鎊兌1.4058美元,這是自2009年3月以來的最低位。
「總體上,隨著辯論展開,隨著不確定性削弱信心,我認為我們很可能在公投之前還會看到英鎊進一步走弱,」一位法國興業銀行分析師警告稱。
盡管「脫歐」論者表示,即便英國脫離了歐盟,英國還是可以與歐盟有貿易往來。但事實上,過去三年中已有不少關於「脫歐」對英國不利的分析,多數認為一旦選擇此路,將會給英國經濟帶來可怕影響,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會逐年減緩,投資會減少,企業信心低迷,通貨膨脹率走高,國民實質收入下滑,就業機會失去,最終把英國經濟推入衰退之中。國際金融業多數分析師也堅決反對英國脫歐,因為脫歐將導致英國付出不菲代價,倫敦作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也將被動搖。
近日,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和穆迪再次一致表示,如果英國選擇脫歐,英國經濟無疑會受到打擊。兩家評級機構說,脫歐之後的政治不確定性將傷及英國的投資,給其經濟及財政前景蒙上陰影。
惠譽評級指出,退出歐盟將導致英國的多個經濟部門立即受到「擾亂」,並引發「重大的較長期風險」。該機構重申,這將迫使它重新評估英國當前的AA+評級。
穆迪高級副總裁穆勒布魯納稱,英國脫離歐盟的「經濟成本」會「大於經濟利益」。該評級機構表示,考慮「一旦公投得到『脫歐』的結果,將對英國的Aa1級主權評級給予負面展望,以反映英國的信用狀況所面臨的威脅」。
為了擴大「留歐」聲音的影響力,卡梅倫政府已爭取到英國最大100家企業中約半數的聯名支持。英國《金融時報》21日報道,包括英國航空航天系統公司、英國電信公司、力拓礦業集團和英荷殼牌石油公司等企業的高管將簽署聯名信呼籲英國留在歐盟。信中表示,留在改革後的歐盟,英國將「更強大、更安全、更繁榮」。
歐盟擔心連鎖反應
作為英國「脫歐公投」事件當中涉及到的另外一方,歐盟對英國未來將舉行的公投持謹慎態度。歐盟委員會22日表示,歐盟不會介入英國預計於6月舉行的公投,鼓吹英國留在歐盟。歐委會發言人說:「歐委會不會宣傳,也不會參與宣傳活動。」有分析認為,歐委會此舉是吸取了去年在希臘公投過程中得到的慘痛教訓。當時歐盟高層力促希臘民眾在公投中支持紓困方案,結果慘遭失敗。
盡管表面「淡定」,但歐盟及其各成員國政府的真實想法也還是表露無遺。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24日指出,一旦大多數英國國民在公投日做出離開歐盟的選擇,將徹底改變歐盟的現狀。他說:「如果出現英國離開歐盟的狀況,歐盟將不再是歐盟,這是最壞的選擇。」
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在當今動盪不安的世界局勢下,能夠屬於歐洲是「十分珍貴的事」。法國總統奧朗德說,英國脫離歐盟對英國和歐洲都不利,「英國必須留在歐盟」。而原先在對英妥協問題上反對聲音最強烈的東歐國家波蘭、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等也對英歐達成妥協表示謹慎歡迎,稱這對歐洲而言是好消息。
與此同時,英國公投的「脫歐」風險令歐盟非常擔憂。英國以「脫歐」為由獲得更大自主權,讓其他也對歐盟部分規則不滿的成員國相當眼紅,外界正關注英國的舉動是否會引發骨牌效應。
荷蘭政治民調專家狄洪德的一項網路調查顯示,53%的受訪荷蘭居民支持進行類似英國的公投,反對的則有44%。在問及如果進行公投,是否願意留在歐盟時,44%表示願意,反對的也有43%,贊成與反對呈現拉鋸戰。
當地時間23日,捷克總理索博特卡透露,若英國退出歐盟,那麼捷克也將就是否退出歐盟展開討論。索博特卡強調,如果捷克退出歐盟將產生巨大影響,並提醒應當警惕捷克退出歐盟造成的經濟和安全秩序後果。
此外,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比尼日前也撰文表示,英國一旦「脫歐」成真可能帶動蘇格蘭獨立公投,並進一步引發其他歐盟國家內部的分離運動,最可能的即是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北歐國家也可能會認為脫歐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由於英國「脫歐」被認為可能導致歐盟巨震甚至解體,德國一個研究機構22日公布一項研究顯示,如果歐洲申根國家解體,未來10年內,將給歐盟帶來至少4700億歐元的經濟損失。美國和中國也將因此損失近千億歐元。
研究估計,在最糟的情況下,即歐盟內部重新實施邊境控制,將使商品進口價格上升3%,歐盟最大經濟體德國的損失在2016年至2025年間可能多達2350億歐元,法國同期的損失可能多達2440億歐元,整個歐盟的損失將攀升至1.4萬億歐元,約相當於歐盟年度GDP的10%。即使在進口價格上漲1%的情況下,申根區解體也會導致歐盟在未來十年損失約4700億歐元。
謝謝閱讀!
5. 卡梅倫為啥要辭職
英國脫歐公投獲得通過,卡梅倫辭去首相職務。
卡梅倫2013年提出英國脫歐公投計劃,整個事情是卡梅倫牽頭的,卡梅倫也因此必須為此承擔責任。
2016年6月23日英國就是否留在歐洲聯盟舉行全民公投。24日清晨,完整的計票結果出爐,出乎幾乎所有人的預料,支持脫歐的票數過半,脫歐派陣營獲勝。
2016年6月24日早晨8時,英國首相卡梅倫在唐寧街10號首相府前發表講話。卡梅倫在講話中宣布辭職。他說,英國人決定走另外一條道路,所以需要一名新的首相。他沒有就離職給出具體的時間表,但暗示今年10月保守黨大會前會「讓位」給新的首相人選。

歐盟25國首腦於2004年10月在義大利首都羅馬簽署了《歐盟憲法條約》。這是歐盟的首部憲法條約,旨在保證歐盟的有效運作以及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順利發展。按照原定計劃,《歐盟憲法條約》將在所有成員國批准後,於2006年11月1日正式生效。然而,《歐盟憲法條約》卻先後遭到法國和荷蘭全民公決的否決,使得這部被寄予厚望的憲法條約陷入困境。
2007年10月19日,歐盟各國領導人在里斯本就新條約文本達成一致,並將之定名為《里斯本條約》,條約獲得歐盟全部27個成員國的批准。
《里斯本條約》的第50條——退出條款,里約在馬約的「最終規定」一編中,規定「任何成員國可以根據本身的制憲要求,決定退出聯盟」,並制定了實施程序。這是歐盟以往所有條約中未曾有過的規定,是一種體制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