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朝的國公都有哪些都是 誰擔任
唐朝的國公具體如下:
1、莒國公唐儉
唐儉(公元579-656年),字茂約,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唐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北齊尚書左僕射唐邕之孫,隋朝戎州刺史唐鑒之子。
父親唐鑒與唐高祖李淵交好,李淵在太原起兵之時,唐儉參與謀劃。武德元年(618年),升為中書侍郎。二年(619年),唐儉與永安王李孝基等人被劉武周俘獲,獄中從元君實口中得知獨孤懷恩要造反。
獨孤懷恩駐守蒲州,唐儉遣人揭發獨孤懷恩謀反。李世民擊破劉武周後,唐儉拜為禮部尚書,授天策上將府長史,封莒國公,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朝廷一面派唐儉為使說降突厥,一面派李靖進軍。
李靖奇襲突厥,生擒頡利可汗,唐儉於亂軍之中逃生,後授民部尚書(參見唐與突厥的戰爭),因怠於政事而貶官。唐高宗永徽初年,致仕於家,加特進。顯慶元年(656年)病故,年七十八歲,追贈開府儀同三司、並州都督,謚號為襄,陪葬昭陵。
2、鄭國公魏徵
魏徵,現作「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 。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 葬禮從簡。 同年入凌煙閣。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
3、衛國公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葯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東北)人。唐朝傑出的軍事家,隋朝涼州刺史韓擒虎外甥。
李靖儀表魁偉,善於用兵,長於謀略。初仕隋朝,拜馬邑郡丞。晉陽起兵後,效力唐朝,從平王世充和竇建德,南平蕭銑和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
為唐王朝的建立及發展立下赫赫戰功,成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歷任檢校中書令、兵部尚書,拜尚書右僕射,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貞觀二十三年(649年)。
李靖病逝,終年七十九。冊贈司徒、並州都督,謚號「景武」,陪葬昭陵。唐玄宗時配享武成王廟,位列十哲。
李靖的治軍作戰經驗,進一步豐富了古代軍事思想和兵法理論。著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今多已失傳。後人輯有《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在北宋時期列入《武經七書》,為古代兵學的代表著作 。

4、英國公李勣
李勣(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人。唐朝初年名將,與衛國公李靖並稱。
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 ,他早年投身瓦崗軍,後隨李密降唐。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
後又大破東突厥、高句麗,成為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他出將入相,功勛卓著,被朝廷倚為干城,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歷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師等職,累封英國公。
總章二年(669年),李勣去世,年七十六。冊贈太尉、揚州大都督,謚號「貞武」,陪葬昭陵。後配享高宗廟庭。
5、萊國公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市長安區)人。唐朝初年名相。出身京兆杜氏,初仕隋朝,授滏陽縣尉。晉陽起兵後,成為秦王李世民幕府謀臣。
跟隨李世民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叛亂,積極運籌帷幄,為時人所敬服。文學館建立後,以為從事中郎,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首。
玄武門之變時,聯合房玄齡參與策劃,同居首功。唐太宗即位後,遷尚書右僕射,封蔡國公,配合房玄齡同心輔政,負責選拔人才、制定法度等。房玄齡善於謀劃,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
貞觀四年(630年),病逝,時年四十六,追贈司空、萊國公,謚號為成。貞觀十七年(643年),圖形凌煙閣,位列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