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十八世紀的英國有沒有大炮和槍支
18世紀,英軍基本上已經火器化,步兵主要使用前裝滑膛燧發槍,火·炮主要是銅制的:
❷ 清軍用弓箭打不過洋人的火槍,究竟是為什麼呢
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人裝備的輕型火器主要是P1839火槍和印度布朗巴斯燧發槍,都是前裝。P1839火槍是用火帽發射的。第一批P1839火槍是由印度棕色貝斯火槍改裝而成,共30,000支。之後的P1839火槍由兵工廠生產,射程不超過270米(約300碼),對人體的射擊距離約90米(約100碼)。它每分鍾可以發射兩到三發子彈。印度褐鱸燧發槍主要由英國軍隊在印度使用。其射程與P1839火槍基本相同。貝斯火槍和布倫瑞克前裝火槍是由小兵們使用的。
考慮到所有這些因素,清軍在實際參戰人數上並沒有很大的優勢,而且在槍支、大炮和船隻方面遠遠落後於英軍。此外,清軍腐敗,士氣低落,效率低下。士氣低落的清軍在英軍猛烈的炮火攻擊下經常大量逃亡。許多不利因素使得戰爭的結果可以預見。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❸ 福康安將領為何對英國火器不屑一顧
福康安將領為何對英國火器不屑一顧是因為當時的火器有很大的缺點,實戰效果並不理想。宋朝和明行沖敬朝是古代封建王朝科學技術水平發展的巔峰時期,四大發明就出現在這兩個朝代之中,火葯作為四大發明之一也在民間得到了廣泛推廣,宋朝戰爭當中就已經出現了以火器為主要的戰爭工具,明朝更是把火器當作主要的戰爭工具來使用,明朝軍隊成立了一個以火器為主的神機營,這個軍隊在很多檔慎的戰爭當中都起到了關鍵作用,也讓人們看到了火器的威力。
事實證明固步自封只能讓一個國家越來越落後。如果當時清朝軍隊能夠真正的認識到火器的重要作用,在後來的戰爭過程當中或許能夠取得一定的主動地位,不至於一直處於一種被動挨打的局面。
❹ 16世紀的英國已經有使用槍的了么
最早的手槍形式為火門手槍,這種手槍在14世紀中葉由義大利人發明,被稱為「希歐皮」,意為手槍。它主要由鑄銅或熟鐵製成,槍管尾部設有一個火門,使用時需先裝填火葯,再在火門處點燃引火葯發射。發射過程需要一手持槍,一手持可燃物。盡管這種手槍與現代手槍相比顯得簡陋,但它開啟了單手射擊武器的發明歷程。
隨著點火技術的進步,火門手槍逐漸被更先進的火繩手槍所取代。火繩手槍首次出現在14世紀末,是點火技術的一大突破。到了15世紀中期,火繩手槍經過改進,引起了全球的關注。1485年,英國近衛部隊裝備了火繩槍,而西班牙軍隊則在帕維亞戰役中使用了這種武器。
16世紀,火繩手槍成為歐洲大陸步兵的主流武器,前後流行了一個世紀。德國軍隊曾利用火繩手槍給法國士兵帶來意外打擊,展示了火繩手槍在戰場上的威力。火繩手槍的使用標志著火器時代的到來,極大地改變了戰爭的面貌。
盡管火門手槍和火繩手槍在設計和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它們都是人類戰爭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它們的出現不僅提高了戰斗效率,還促進了軍事技術的進步。
火繩手槍的廣泛使用,使得歐洲各國軍隊在戰術和戰略上有了新的變化。火繩手槍的引入,使步兵能夠更有效地與騎兵和弓箭手協同作戰,從而提高了整體戰鬥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火繩手槍的技術不斷改進,從最初的簡單設計到後來的復雜改進,這標志著人類在武器製造和使用上的不斷進步。火繩手槍的廣泛使用和改進,不僅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後來的軍事技術奠定了基礎。
❺ 鴉片戰爭時清朝的大炮和英國的炮差別有多大
鴉片戰爭時期的英軍鐵炮,為重型前膛裝滑膛炮。此時期,英國皇家海軍火炮的類型總共有5種,分別是加農炮、榴彈炮、臼炮、卡龍炮和康格里夫火箭炮。與同時期清軍火炮比,英軍火炮炮壁薄,重量輕,質量好,射程遠。
此外,清朝統治者對漢人的猜防之心也對火炮的發展產生了直接的不利影響。據《清實錄》和《清會典》記載,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山西總兵官金國正上疏表示,自己標下的軍隊沒有子母炮,願意捐資造22門分給各營。
然而這樣一個十分誠懇的請求,卻換來了康熙皇帝的嚴厲訓斥:「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斷乎不可!前師懿德、馬見伯曾經奏請,朕俱不許。」到了雍正時期,雍正皇帝更是按照他父親的這一旨意,進行了一場全國性的「廢武備」運動。
具體做法如下:除保留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地的子母炮外,其餘各省的子母炮全部收回;其他各種火炮,每1000名清軍士兵只准留10門炮;水師戰船及海防、邊防、省城要隘的原有火炮予以保留。雖然水師保留了火炮,但這種全國性回收、限制火炮的做法,嚴重阻礙了火炮的使用與發展。
這子母炮究竟是何方神器,竟讓清朝統治者將其作為「八旗火器」,而拒絕給由漢人組成的綠營軍隊使用?說來滑稽,這子母炮,其實就是明朝的佛郎機。
明朝中期,西方人將佛郎機傳入中國,並很快為中國人仿製。到明朝中後期,各種樣式的佛郎機已廣泛裝備明軍,並應用於戰場。佛郎機採用母銃和子銃的結構,具有射速快的特點,因而在清朝被稱為「子母炮」。這樣一種明朝早已裝備的火器,在清朝卻被基本限制在八旗軍范圍內,實在讓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悲。
當時英國人描述清軍的火炮:中國的戰艦龐大而笨重,像一堆木材,有著席帆、木錨、藤纜。
中國火葯粒子粗糙,大小不一。發射後留下的臭味,顯然是因為含有硫黃過多,它們受到空氣的影響後很快就分解了,在紙上留下黑點和濕氣。知道這點以後,我們就能理解為何中國大炮缺乏擴張力了,這是凡看過它發射的人都能注意到的。
許多大炮是葡萄牙或荷蘭造的,各個時代、各種長度、各種形式、各種口徑都有,其中不少已陳舊不堪,百孔千瘡,以致無用,名副其實的海軍大炮一門也沒有。安裝在帆船上的野戰炮或攻城炮,情形也是如此。
土炮是中國人鑄造的,而我們相信一般是鐵的,其炮膛不像歐洲大炮那樣鑽得平滑;炮架只是一種木架或固定的炮床,上面用藤把炮捆住,因此炮只能直射,極難瞄準任何目標,除非目標就在炮前面。虎門周圍的炮台就是安裝著這種光怪陸離的大炮……中國的火繩槍是製作粗劣的武器,子彈多是鐵的,他們不知道有刺刀這種武器,燧發槍、卡賓槍、手槍和其他的火器都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