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二戰後英國為什麼不能重塑大帝國

二戰後英國為什麼不能重塑大帝國

發布時間:2025-05-25 18:13:32

『壹』 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是什麼原因導致它衰落呢

英國這個國家在近代的確是風光占盡,何止是顯赫一時,而是制霸海洋300年,號稱「日不落帝國」。

但有句老話說得好,「盛極而衰,物極必反」,英國在整個世界歷史的長河中,也只算其中的大帝國的一個,雖然已經做到超級牛了,但也免不了衰落的命運,如今看來英國還算一個世界大國,但味道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已經蛻變成美國人的跟班小弟了,真是令人唏噓。

這也能夠理解英國和法國在二戰前夕,一直對納粹德國的施行綏靖政策,不就是因為怕打仗,導致自己現有地位不保嗎?但事實證明怕是沒有用的,該來的總會要來。

『貳』 難道戰勝國比戰敗國輸得還慘為何英國會成為二戰最大的輸家

英國之所以成為二戰最大輸家,是因為二戰經濟實力消耗過大,已經無力維護日不落帝國龐大的軍事力量。而軍事力量的衰弱直接影響英國的殖民統治,再加上美國暗中鼓動英國殖民地的獨立運動,所以二戰後英帝國一蹶不振,墜落成二流國家,成為最大輸家。

二、英國在二戰中付出很大,但是得到的回報卻很少。

二戰之後,美國確立了世界霸主地位。以前被世界承認的國際經濟中心的倫敦,被美國紐約所取代,同時美元也代替了英鎊,成為世界上的通用貨幣。

比起二戰開始時迅速被德國吞並的法國,英軍在二戰中的表現屈指可數,可以說整個二戰戰場都留下英軍的足跡,算得上勞苦功高。可是在分配戰爭果實的時候,最大的蛋糕卻被蘇聯和美國拿走,英國卻因為殖民地問題陷入殖民解放運動的漩渦之中。後來在美國推動下,英國放棄了絕大部分海外殖民地,成了只有英倫三島光桿司令。

英國明明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卻平白損失了自己非常大的利益,可以說英國是二戰的最大輸家。

三、美國要在世界范圍內削弱英國的影響力

二戰之後,美國在世界推動殖民地解放運動。英國被迫放棄了大量殖民地,英國的殖民利益受到嚴重破壞。

1956年,英國為了防止進一步損失,就聯系法國和以色列,與埃及爭奪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可是由於美國的介入,對英法施加非常大的壓力,終使英、法不得不接受停火協議,放棄了蘇伊士運河的爭奪戰。

可以說美國應該是英國最大的敵人,可是英國害怕蘇聯強大後,對西歐的資本主義國家產生威脅,不得不跟著美國後面做小弟。經過一、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英國都是是勝利的一方,可是卻輸掉了整個最強大的帝國。

總之,在二戰中,英國雖然是戰爭勝利國,卻是輸得最慘的國家。從世界最大帝國的神壇上,跌入世界二流國家的行列,實在令人唏噓。那麼今日美國會走當年英國的老路嗎?

『叄』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其實問題有點不準確,也算不上丟失吧,英聯邦還在,至少名義上英國還是英聯邦共主。

一個強盛的帝國衰落,瓦解是必然的。所以要問英國為什麼丟失那麼多的殖民地,還不如將問題置換一下,英國怎麼就衰落成那個樣子致使它無力管理那麼多的殖民地?

強盛時擴張,衰落時分崩離析,古今中外,概莫如此。而一個大帝國,破落以後,能夠重新崛起的,可以說除了華夏以外,絕無僅有。而解體後,還能通過英聯邦這樣的組織延續影響力,傳承者也是美國這樣脫胎於自身殖民地的同文同種的國家,跟自己又有著非同一般的緊密關系,日不落帝國其實也是絕無僅有了。

英國人其實做得非常好了,至少在文化上,完成了英語的一統天下,其他如民主理念等,都得到了推廣。最終解體,只能說盛極必衰,挑戰來得太猛烈了。

對於英帝國最大的打擊自然是兩次世界大戰,這兩次世界大戰,英國雖然都贏了,但這種規模的大戰,結果通常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打擊敵人的同時,自身也必然受到極大的沖擊,結果就是讓第三者摘了桃子。

當然,對英國來說,最終摘桃子的是美國,是英國殖民者的後代,而且一直和英國保持著特殊的關系,完全可以說,美國就是日不落帝國的延續,所以這種皇冠的轉移,英國人還是可以接受的,總比受異教徒統治要好得多。

『肆』 兩次世界大戰之中,英國這個曾經的世界霸主,角色有何變化

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這個老牌帝國控制著百倍於自身的領土。英國的殖民地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身影。小到南太平洋的島國,大西洋洲的澳洲,與美國相鄰的國土面積相當大的加拿大,全部隸屬於英國。

美國獨立之前也是英國人發現了新大陸,移民到那裡。可以說,全世界任何角落都有英國的影子,或者說在英國影子下存在。 但在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下,這個曾經被呼喚為日不落的大英帝國也有日落夕陽的時候。

1、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的侵蝕

如果說在維多利亞時期使英帝國達到了世界國家的頂點,那麼一戰的爆發則是大英帝國走向夕陽的導火索。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於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英國可謂是隔岸觀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勢。隨後,英國人對此也是普遍熱情有餘而認識不足,更沒有意識到它將影響到英國殖民體系的牢固性。

沒曾想到的是,德國迅速佔領的半片歐洲,英國意識到了戰爭的嚴重性,迅速開辟戰場與德軍作戰,為了英國主權的保障,英國不僅懇求美國的支持,還要依賴其帝國內各殖民地的支援。一戰期間,英國國家財政經濟全面實行軍事化制度。

由於運輸困難造成的原料缺乏,英國出口減少,國家工業慢慢的走向敗落,再也不能東山再起,失去了老牌帝國的稱消物號。

2、英國失去對殖民地的掌控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帝國殖民地的民族 情感 得到了觸發,帝國內部政權動盪起來。 因此,一方面英國越來越依賴美國等其他歐洲強國的支持,來維系帝國國內的經濟體系,在殖民地那一頭殖民地開始尋求更多的自治權利並爭取主權的獨立以脫離英國的控制。

戰時,為了有效地獲得自治領和殖民地的支援,英國於1917年成立帝國戰時內閣,其成員是英國戰爭指導委員會委員、各部的代表及各自治領總理。這樣,自治領的地位顯著提高,為改變和調整帝國的內部關系奠定了基礎。

當英國宣布對德宣戰後,英國各殖民地隨著英國的進入也投入到對德的戰爭中。 隨著橡橋唯戰爭的停滯不前,這些殖民地內部民族獨立意識加強。這些英屬殖民地像其他主權國家獨自決定自己的各項軍事部署和行動,不跟從英國,在巴黎和會上也要求有自己的位置。

在巴黎和會上一些決議問題上是以獨立主權的形式單獨進行簽字表決。比如國際聯盟成立後,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及印度成為其成員國。

1931年的帝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在法律層面上描述了帝國內部殖民地從屬之間的關系。通俗的說,英國失去了對殖民地的這種控制。這些殖民國家表現出更加決絕的民族獨立意識,反英斗爭拉開大幕,英國的霸權地位受到了沖擊。

如果說印度在甘地領導下的絕食行為則是要求獨立的一個反抗行為,愛爾蘭的獨立徵兆了大英帝國解體的大幕。

1、英屬殖民地對英國的態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英屬殖民地表明了它們梁培對英國的忠誠,參戰則是在行動上明確了他們的主權國家地位。而德國對此偏差,它過高地估計了英聯邦離心力量的作用,認為英屬自治領會保持中立,事實是只有愛爾蘭保持中立。

英國所有其他自治領在一周內都向德國宣戰,並把它們的資源用來為英國的軍事服務,如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加拿大義無反顧地參加了戰爭,給英國提供了大量的財政資金和服務人員。二戰期間英帝國內部的合作要比一戰時少得多。

在美國參戰之前,自治領希望詳細了解英國的戰略以及供需計劃,各自治領派其總理到倫敦與戰時內閣會晤,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兩國最積極主動。

二戰對人類來說是一次災難,而 對於英屬亞洲殖民地來說,自治或獨立的契機是最主要的。英屬亞洲其他殖民地基本承擔了本國的戰場,盟軍只為他們提供給養和武器。 戰爭教育了他們,使他們滋生了民族主義 情感 ,開始意識到自治或獨立的必要。

2 、英屬殖民地脫離英國的掌控

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的勝利加劇了英屬殖民地的獨立意識,結局是全面開始要求獨立,脫離英國的管控。 二戰期間,英美出於自身利益,宣傳和教化英屬殖民地一起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對抗德國。這些殖民地人民奔赴戰場,思想意識逐漸提高,意識到了一個民族統治壓榨另一個民族的非法行為。

結果導致的是兩次世界大戰帶給英帝國的不是輝煌和中立,而是給自己培養了掘墓者。在世界大戰的非洲戰場上,黑人士兵與盟軍一同作戰,通過長期與白人其他種族接觸的過程中,他們開始認識到人類都是平等的,沒有膚色這種種族等級分化。戰爭讓這些人意識到這么多年一直遭受英國的奴役,站起來反抗斗爭是自然而然的一種意識,脫離英帝國的掌控是本能。

戰時英國對各殖民地的控制力已經慢慢的放手,殖民地的工業和農業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殖民地綜合國力得到了增強,更加劇了各殖民地的脫離英帝國的想法。德、意兩國加之支持的態度大肆為殖民地進行全球宣傳,更加促使英屬殖民地的決心和動作。

德國、義大利等西方國家極力拉攏英屬各殖民地,利用殖民地對英國殖民統治的不滿對其獨立要求表示物質上和國際地位上的某種支持,以瓦解英國國力,奪走英帝國的霸主地位。

1、 兩次世界大戰消耗國力

英國在二戰中雖然始終維持著勝利者形象,但是由於二戰的嚴重消耗和一戰留下的疾患,損失慘重,國家經濟實力急劇下滑。

戰爭期間,英國的戰時軍費靠自己快要支撐不下去,軍費支出已經佔到英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三,其餘的完全靠英屬殖民地和美國的援助,依賴的狀態越來越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削弱了英國對其自治領和殖民地的反英斗爭迅速做出軍事反應的能力,無奈中只好逐漸放鬆了對各殖民地的控制,逐漸失去了對他們的掌控。

此外,英國作為盟國"銀行家"的身份,以及英鎊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都要求英國為其盟國的戰爭支出融資。戰爭爆發後不久,主要參戰對抗德國的5個國家中有3個國家需要外國借款。

這種貸款不僅無法獲得收益,反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這是因為,戰爭期間英國對外國和其殖民地的借款,實際上是借入國家將這個或者其他國家商品和服務的需求轉化為債券,這些債券享有對借入國家因未來的生產力和服務而所得利潤的留置權。

不幸的是,英國在戰爭期間的對外借款大部分借給了在戰爭中很難恢復的國家,所以英國借出的這些貸款連本帶利一起損失了。

2、國際地位江河日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聯合國憲章》宗旨中明確規定,尊重世界各國人民的合法平等權和擁有自己國家民族決策權原則這一條。

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方式已經沒有了向心力,加劇了全球一體化時代落後的步伐。加之現在英國的國力大幅虧空,還要依靠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對殖民地的獨立無可奈何,也因對戰爭中的盟友美、蘇等國欠債的太多,只能忍氣吞聲作罷。

歐戰結束後不久,英國工黨在大選中獲勝重新執政。工黨政府上台後,通過對行政的改組以及名稱的改變,證明在英帝國國內所發生的一系列政治變革。雖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英國這個昔日帝國的雄風已盪然無存。

如果說一戰使歐洲中心地位僅存於表面的話,二戰則一勞永逸地使英國退出了在世界政治中的霸主地位。二戰的爆發則給了英帝國最沉重的一擊,英國失去了老牌帝國。

雅爾塔體系確定了美、蘇兩極格局的基本框架,已經把英國這個日不落帝國拋開在外。如果不是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再三堅持,英國在遠東地區的殖民地也會失去。

大英帝國經過兩次大戰的沖擊再也不能找回昔日的霸主地位。它因戰爭而成為日不落大帝國,同樣也是因戰爭不得不退出老牌帝國這個舞台,真可謂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參考文獻:

《大英帝國的瓦解》

《帝國斜陽》

《艾登回憶錄》

『伍』 英帝國解體全過程

大英帝國的解體

大帝國往往是自我崩潰。古代的亞歷山大帝國,因亞歷山大突然死亡而解體。現代的蘇聯帝國,因民族區域自治而解體。20世紀還有一大解體,大英帝國的解體。這些帝國並不是在力量衰弱時解體,而是依然強大時,自我解體。大英帝國是慢慢的逐漸的走向解體,蘇聯解體比較突然,比較迅速。

我困惑的是大英帝國為什麼解體,大英帝國解體有些莫名其妙。大英帝國近百塊殖民地紛紛獨立,幾乎不費什麼勁就獨立了。二戰前,這些殖民地要想獨立是高度困難的,英國不答應。二戰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或從哪個殖民地開始,英國不在乎自己的殖民地獨立了。大英帝國說解體,就解體了,是那樣的莫名其妙。

大英帝國的解體,我估計思想因素占重要地位,是某些思想潮流促使大英帝國走向解體,是某些思想潮流促使英國國民不在維護這些殖民地的存在。應該是思想潮流促使大英帝國解體。

美國是產生這些促使大英帝國解體的思想潮流的來源地,美國國民也接受同樣的思想,幫助大英帝國走向解體。美國的這些思想潮流究竟來自哪裡呢?蘇聯對大英帝國的解體做出了多少努力呢?

非英國後裔的殖民地脫離英國是可以理解的。以英國後裔為主的殖民地脫離英國,確實莫名其妙,令人費解。當時的英國政府怎麼會允許這些英國後裔殖民地脫離英國呢?為什麼不能象美國或俄羅斯(蘇聯)那樣那樣組合成新英國呢?難道是地理位置不相連導致的嗎?如果英國政府逐漸改變政策或政體,逐漸促使海外的英國後裔殖民地的政治體系融入英國,形成新英國,應該是可以辦到的事情,為什麼不這樣做呢?為什麼最終卻逐漸選擇了解體的道路呢?一個包含現在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的新英國,通過政體融合努力,應該是可以存在的,而英國人卻並沒有向這方面努力。這看來屬於思想導致帝國解體。英國本土人口不願意接納海外英國後裔,估計主要是不願意分散自己的權利。與海外英國後裔殖民地融為一體,大家需要同樣的公民權利,而英國本土人口只想領導海外人口,不想分給海外人口公民權利,這導致海外英國後裔殖民地,逐漸脫離了英國,成為獨立國家。導致世界多了兩個面積大國,加拿大與澳大利亞。

『陸』 英國「日不落帝國」興衰之路

在漫長的中世紀和近代初期,英國一直是歐洲的一個主要國家,曾經歷了多次的輝煌。但奇怪的是,英國的國運呈現出清晰的波浪型趨勢,它在每一次輝煌之後總會跌入衰落的低谷,淪為二流國家。

在大陸國家竭力爭奪歐洲霸權(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的時候,英國正忙於內部的爭斗,幾乎被其他國家忽略不計。

光榮革命後的英國以全新的姿態挑戰歐洲頭號強國路易十四法國的霸權,連續投入兩場遏制路易十四稱霸歐洲的戰爭。

即九年戰爭(1689—1697)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3),並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後,英國在保證歐洲大陸力量格局基本均衡的同時,主要通過成功的海外擴張穩步壯大力量,其力量觸角大大超越了歐洲的范圍。

當1740年前後歐洲大陸局勢再度出現動盪之時,英國返回歐洲再次抵制復興的法國稱霸大陸的野心。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和七年戰爭(1756—1763)中,英國與西班牙以及與法國之間的戰事都爆發於歐洲戰事開始之前,由此產生的結果也就自然超出了歐洲,擴展到全世界。

英國不僅通過七年戰爭維持了歐洲大陸均勢格局的穩定,還再度摧毀了法國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奪取了法國在北美大陸和印度的幾乎所有殖民地。

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並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

大英帝國指由英國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領、殖民地、領地、託管地和保護國共同構成的大帝國,是有史以來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大的環球殖民帝國。

帝國在19世紀初達到鼎盛,大約有4到5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領土約3367萬平方公里,佔到了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帝國繼16世紀的西班牙王國之後,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不過二十年後因為美國獨立戰爭的失敗,英國被迫收起自傲心,暫時取消日不落帝國的自稱。

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又進一步鞏固了它的國際政治軍事強權地位,工業革命更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因此1815年徹底打贏第二次百年戰爭後,英國又開始自稱日不落帝國。

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步入了全盛時期,1938年人口達4.58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1922年通過一戰獲得德國殖民地後,國土面積達到3367萬平方公里,約為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4.75%。

從英倫三島蔓延到香港、甘比亞、紐芬蘭、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馬來亞、緬甸、印度、烏干達、肯亞、南非、奈及利亞、馬爾他、新加坡以及無數島嶼,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

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通常用紅色把帝國的領土標出,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

但到了20世紀中葉,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和英國國力的日漸式微,其殖民地紛紛獨立,與此同時,新興霸權國家美國的崛起,也促使大英帝國逐漸瓦解。

如今,英國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國家組成了一個國際組織——英聯邦以取代大英帝國。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的是,英國再也無法在政治、外交和經濟等各個方面直接影響英聯邦的其他成員了。

(6)二戰後英國為什麼不能重塑大帝國擴展閱讀:

興衰路上的重大歷史事件:

1、光榮革命

光榮革命,英文「Glorious Revolution」。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非暴力政變。這場革命沒有發生流血沖突,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奠定了國王統而不治的憲政基礎,國家權力由君主逐漸轉移到議會。君主立憲制政體即起源於這次光榮革命。

英國在1688年「光榮革命」後建立起來的議會權利超過君主的立憲君主制度以及兩黨制度等,不僅對英國以後的歷史發展,而且對歐美許多國家的政治都發生了重要影響。

在17世紀的西歐以及世界其他地區,君主專制是一種普遍的政體形式。西歐的法國、西班牙、奧地利以及丹麥、瑞典、德意志的一些公國,都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

在這些國家中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君權神授。至於東歐的俄國以及東方的中國等,則等級森嚴,絕對專制君主制更為強固。

1688年後,英國的政治制度及由此而萌發的政治思想,對歐洲絕對君主專制制度和君權神授、君主萬能、臣民必須無條件服從等思想,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而對一些民主、進步的思想家,如18世紀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等則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雖然對東歐、俄國及東方的中國等國未發生直接影響,但當這些國家的改革運動興起的時候,英國的「巴力門」(議會)、「君民共治」(立憲君主制)就成了鼓舞他們進行斗爭的現實源泉和效法的榜樣。

19世紀末,中國的維新派在為改革而奮斗的時候,就常常引用英國的民主政治制度作為楷模。

2、七年戰爭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沖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歐洲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了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了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賓。

這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蘭西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同時普魯士,這個日益崛起的強國與奧地利正同時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歐洲列強間進行了「夥伴交換」,被稱為「外交革命」。普魯士與英國建立了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蘭西和奧地利締結了同盟關系。

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俄羅斯起初與奧地利結盟。但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了立場,並同瑞典一起與普魯士單獨締結了合約。

1763年法蘭西,西班牙與英國簽訂的《巴黎和約》(Treaty of Paris 1763),以及薩克森,奧地利與普魯士簽訂的《胡貝爾圖斯堡和約》 (Treaty of Hubertusburg)共同標志著戰爭的結束。

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了約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英國是在七年戰爭中最大的贏家,法國在《巴黎和約》中被迫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並從整個印度撤出,只保留5個市鎮,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邁向日不落帝國的傳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光榮革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七年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英帝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國

『柒』 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是什麼原因導致它衰落

曾經的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英國可謂是風光無限,然而世事無常,在經歷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卻迅速衰落,淪為二流強國,今日筆者就與大家分享一下英國衰落原因的幾點思考:

一、資產階級不願投資新設備、新技術

據英國國防部戰後統計,二戰期間英國軍官死亡人數在40多萬,軍民死傷總超160萬,國家財產損失接近1500億美元,航空母艦和輔助航空母艦各損失5艘、其他各種水面軍艦損失共計341艘,英國此後基本上喪失了對海洋的控制權;屋漏偏逢連夜雨的英國在二戰後由於殖民地相繼宣告獨立,其所屬殖民地也丟了個干凈;


戰爭也在不斷地吞噬著英國的國力,國家財政收入入不敷出,為了打贏戰爭,大量的真金白銀不斷地從英國流向美國,用於購買武器、彈葯用以應對戰爭狂魔德國,不斷地將英國國庫掏空,而美國等國在戰爭初期大發戰爭橫財,國力蒸蒸日上,最終,英國從最強大的日不落帝國退居二線,衰弱了下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可謂是風水輪流轉。

閱讀全文

與二戰後英國為什麼不能重塑大帝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外貿市場怎麼樣 瀏覽:321
英國有多少位國王和女王 瀏覽:813
300人民幣換多少印尼盾 瀏覽:21
客機墜毀伊朗是什麼事件 瀏覽:852
中國有多少農民人口 瀏覽:99
伊朗清關問題什麼時候能解決 瀏覽:886
怎麼提高越南語發音 瀏覽:572
在印尼的朋友怎麼樣 瀏覽:36
印尼塑料多少錢一噸 瀏覽:128
什麼時候在印尼能回國啊 瀏覽:681
為什麼印度這幾年發展很快 瀏覽:630
戰地2義大利炮怎麼用 瀏覽:92
英國的500元硬幣什麼樣的 瀏覽:532
為什麼印度人每天洗澡 瀏覽:487
中國十大省會城市有哪些 瀏覽:837
廣州到伊朗物流多少天 瀏覽:182
印度三哥月收入多少 瀏覽:885
美國巡邏艇為什麼打伊朗 瀏覽:678
越南多少糧食出口 瀏覽:714
上海去伊朗路費多少錢 瀏覽: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