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第二次英美戰爭到底為什麼而爆發呢英美雙方在這場戰爭中又收獲了什麼呢
返回第二次英美戰爭到底為什麼而爆發呢,英美雙方在這場戰爭中又收獲了什麼呢,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看一下,下面小編已經為大家整理好今天的內容,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美國獨立後,英國試圖重新控制美國,並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不斷向美國施加壓力,而美國也覬覦英國殖民地加拿大。
1812年至1814年,美國反對英國的經濟滲透和政治控制,確保國家獨立和主權完整,並尋求擴大領土。美國獨立後,其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發展,但英國試圖恢復對美國的控制,並利用印第安人的抵抗斗爭阻止美國人向西方擴張。在19世紀初英國和法國爭奪歐洲霸權的斗爭中,兩國都禁止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之間的貿易,這打擊了美國的海外貿易。英國多次入侵美國領海,搜查和扣押美國船隻,並強行招募美國水手。美英之間的矛盾加劇了。1812年6月18日,美國正式向英國宣戰。
美國稱這次戰爭是「第二次獨立戰爭」。戰爭的結局使美國擺脫了英國在政治上的控制和經濟上的滲透、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民族主權國家。但它同時又包含著美國對外擴張和對印第安人進行大屠殺等消極因素。
綜上所述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全部內容了,你了解清楚了嗎
❷ 美國的獨立戰爭 不明白為什麼美國土地上的英國人要打英國他們自己人
美國獨立戰爭是殖民與反殖民之間的戰爭。
1607年,英國人來到北美大西洋沿岸,開始建立第一個殖民地弗吉尼亞(英國人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個殖民據點詹姆士頓)。經過不斷拓殖,到18世紀30年代,英國人已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在此期間大批移民移居北美,其中大多數是英國人,也有不少來自歐洲其他國家,此外還有不少從非洲販運過來的黑奴。他們為北美的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英屬北美各殖民地的經濟來往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同時,在長期的交流、融合過程中,英語成為來自各殖民地的共同語言,逐漸產生了共同的文化。到18世紀中期,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經濟發展迅速,北部工商業發達,造船業是主要的工業部門之一,甚至英國本土都有很多人購買這里製造的船隻;中部盛產糧食,生產的小麥和玉米都遠銷歐洲市場;南部種植園經濟盛行,黑人奴隸是種植園的主要勞動力,除生產稻米外,主要種植煙草和棉花等經濟作物。北美生產的很多產品甚至能在國際市場上與英國產品一爭高低。
在1756-1763年,英國與法國為爭奪對北美洲的控制權,暴發了「七年戰爭」。英國雖然打敗了法國,控制了北美大部分地區,但因長期的戰爭而導致財政困難。於是,英國政府不斷地向北美各殖民增加稅收,並實行高壓政策,對殖民地進行蠻橫的壓榨和殘酷的剝削,英國希望北美永遠做它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竭力壓制殖民地經濟發展,並從殖民地搜刮更多的財富。殖民地人民不滿英國的盤剝和束縛,雙方矛盾日益尖銳,最終導致戰爭爆發。
這場戰爭是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反抗英國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戰爭。
1774年9月5日~10月,北美殖民地在費城召開了殖民地聯合會議,史稱「第一屆大陸會議」。除喬治亞缺席外,其他12個殖民地的55名代表都參加了會議(多為富商、銀行家、種植園奴隸主,喬治亞州因總督阻撓未參加)。大陸會議通過了《權利宣言》,要求英國政府取消對殖民地的各種經濟限制和5項高壓法令;重申不經殖民地人民同意不得向殖民地征稅,要求殖民地實行自治,撤走英國駐軍。如果英國不接受這些要求,北美殖民地將於12月1日起抵制英貨,同時禁止將任何商品輸往英國。大陸會議同時還向英王呈遞了《和平請願書》,表示殖民地仍對英王「效忠」。會後,各殖民地開始進行起義准備,訓練民兵並貯藏軍火。盡管這次大陸會議沒有提出獨立問題,但它是殖民地形成自己的政權的重要步驟。
1775年4月18日,在波士頓附近的列剋星敦和康科德,殖民地愛國者打響了反抗的槍聲,揭開了獨立戰爭的序幕。1776年5月,在費城召開第三次大陸會議,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並於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言痛斥了英國國王對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們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宣言同時宣布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美利堅合眾國誕生。但此時,戰爭仍未停止。
1781年,北美英軍主力退守南海沿岸的約克鎮。華盛頓請法國海軍切斷了英軍海上逃跑路線,同時,指揮美法聯軍從陸上對約克鎮實施合圍。在美法聯軍的猛烈攻擊下,走投無路的英軍最後只得投降。1783年9月3日英美簽訂美英《巴黎條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使美國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政治體制,並為拉丁美洲各國人民的民族獨立運動樹立了榜樣,推動了18世紀的歐洲革命。
❸ 英國干涉美國南北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1861年4月,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一直對美國獨立耿耿於懷的英國人找到了干涉美國內政的機會。在這場戰爭中,英國人暗中支持南方分裂勢力,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最終不得不向美國賠償了1550萬美元的巨款。
南北戰爭爆發後,由於以種植園經濟為基礎的南方邦聯政府無法與擁有強大工業經濟的北方政府相抗衡,南方迫切希望能夠獲得外國的承認,在外國的幫助下取得戰爭的勝利。英國人則希望借戰爭削弱美國的實力。於是英國人與南方一拍即合。
1861年10月,南方派特使來到古巴的哈瓦那,與英國人秘密協商由英國派船支援南方作戰一事。會談中,英國拒絕了直接派兵參戰的要求,但同意為南方建造軍艦。此後,南方先後從英國購買了"佛羅里達"號、"亞拉巴馬"號和"謝南多亞"號裝甲艦。這些戰艦活躍在北方的海上航線上,大肆掠奪北方商船,企圖從海上切斷北方的貿易航線,成為北方政府的心腹大患。
1862年8月,"亞拉巴馬"號從英國利物浦港出發,駛向北美海域。出海後,"亞拉巴馬"號幾乎是逢船必搶。1863年1月,"亞拉巴馬"號開進墨西哥灣,擊沉了北方炮艇"哈特雷斯"號。此後,"亞拉巴馬"號在加勒比海、南大西洋、印度洋、中國南海等海域到處活動,共截獲了68艘北方船隻,造成經濟損失650多萬美元。北方商船聞風色變,紛紛逃離上述海域。
為消滅"亞拉巴馬"號,北軍派大量軍艦前往世界各主要航道進行搜索,卻始終不見"亞拉巴馬"號的蹤影。1864年6月,"亞拉巴馬"號進入法國瑟堡港整修。美駐法領事迅速將消息傳回國內。幾天後,北軍戰艦"基薩奇"號在瑟堡港外突襲"亞拉巴馬"號,由於"亞拉巴馬"號還沒來得及進行補給,船上的火葯和彈丸已經失效和生銹,結果戰斗一開始"亞拉巴馬"號就落在下風,經過一個小激戰,"亞拉巴馬"號船身多處中彈,最終葬身大海。"亞拉巴馬"號被擊沉後,英國又向南方提供了"謝南多亞"號裝甲艦,該艦繼續進行海上破襲戰,共捕獲北方船隻36艘,使北方的海上航運遭到重創。
戰後,美國政府終於能騰出手來收拾英國人。當時,許多被英制戰艦掠奪過的美國船主和貨主紛紛提出賠償要求,總額高達1500多萬美元。但英國政府拒絕承擔責任,兩國關系一度十分緊張,兩國報紙也展開了一場輿論大戰。
1869年,南北戰爭中的北軍統帥格蘭特出任美國總統後,美國政府的態度日趨強硬。美國政府以英國支持南方打內戰,使南北戰爭的時間延長一倍,導致美國經濟遭受嚴重損失為由,向英國正式提出賠償要求。格蘭特強調:"『亞拉巴馬』號的賠償要求是美國與其他國家存在的唯一嚴峻問題。"更有美國議員提出,英國不僅要賠償戰爭的直接損失,還要賠償間接損失,並要求英國割讓加拿大殖民地給美國作為補償。1872年9月,由瑞士、義大利和巴西等國組成的國際法庭做出最終裁決:英國應向美國賠償1550萬美元,以補償英制軍艦在南北戰爭中造成的損失。英國插手別國內戰的可恥行為終於得到了應有懲罰。
獨立戰爭後美國雖然獨立了,但因為實行聯邦制,所以整個國家還是比較鬆散。
漸漸地分裂為南北兩個經濟體,北方實行大工業,南方為種植園經濟。
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家,南方的種植園經濟不僅為他提供了原材料購買市場而且提供了廣闊的商品銷售市場。因此英國支持南方,同時不希望北方強大起來與他競爭。
另一方面北方的工業資本主義經濟卻無法獲得國內市場和原材料,因此希望能通過廢除黑奴的方法改變南方的種植園經濟。
最後雙方的矛盾無可調和的時候,爆發了南北戰爭。
英國在南北戰中中支持南方,北方獲得了與英國為敵的法國的支持。最後因為人心向背和實力的絕對優勢,北方獲勝。
❹ 英法侵佔北美大陸是什麼原因
如果說北美大陸,西班牙在直到19世紀初拿破崙戰爭之前,在北美大陸的地盤也不少的,西班牙主要在目前美國東南亞佛羅里達一帶,西南部加州一帶,都有廣闊的殖民地,而且西班牙對北美大陸的殖民時間更早,16世紀已經很大規模了,南美地區,就包括了巴西以外的大部分南美地區。
法國相反比較少人口到美洲去殖民,因為法國本土的土地非常肥沃,比較少出現農民無地而到美洲去發展的情況,真正法國人殖民的地區,主要就是北美洲的加拿大魁北克一帶。
美國和加拿大的不同:
美國方面:
根據英國對殖民地的主權的體現形式、英王對各殖民地的控制和總督的權力來源及授予方式,到獨立戰爭前,存在過公司殖民地、契約殖民地、王家殖民地、業主殖民地和特許自治殖民地等幾種形式。
【特許公司殖民地】 1606年,倫敦弗吉尼亞公司經英王特許成立,獲准在北美大陸北緯34度至41度之間進行開發和殖民事業。弗吉尼亞和馬薩諸塞殖民地先後以此種方式建立。
【契約殖民地與特許自治殖民地】 17世紀初,清教徒先後抵達今美國東北部康涅狄格和羅德島一帶,當中的成年男子們,「依照股份公司的組織模式」建立了殖民地政府,形成一種「契約殖民地」,後來又向英國政府申請了特許裝得批准,先後於1662年和1663年合並形成了康涅狄格和羅得島兩個特許自治殖民地。
【業主殖民地】 在向北美殖民的過程中,英王也把那裡的一些土地賜給他的寵臣或貴族,讓他們根據特許狀進行統治,這就是業主殖民地。1632年,英王將馬里蘭封給巴爾的摩爵士, 這種殖民地實際上就是業主向英王獲取的封地,業主擁有統治的全權。後來建立的業主殖民又有:紐約(1664年)、南卡羅來納和北卡羅來納(1663年)、賓夕法尼亞(1681年)、喬治亞(1733 年 ) 以及新澤西(1674年)。
【王家殖民地】 起初,北美的13個殖民地都不是王家殖民地。1624年,英王借口弗吉尼亞倫敦公司財政失敗和內部混亂,吊銷了其特許狀,宣布由英王政府直接統治,由英王直接任命的總督進行管轄。1679年,英王將馬薩諸塞殖民地超出特許狀規定的邊界的部分奪走,設立了王家政府,建立了新罕布希爾殖民地。1684年又將馬薩諸塞公司的特許狀吊銷。至此,公司殖民地已不復存在。紐約、新澤西、南卡羅來納和北卡羅來納也先後轉變成王家殖民地,到1752年,喬治亞因特許狀期滿而成為王家殖民地。這樣,13個殖民地中有8個為王家殖民地, 前述兩個特許自治殖民地,另3個仍為業主殖民地,即馬里蘭、 賓夕法尼亞和由賓夕法尼亞業主統治的特拉華。
注意:荷蘭,瑞典,漢堡自由市都曾經在北美大陸(美國東海岸)有殖民地,後來被英國奪取,大都並入了英國的業主殖民地。
美國的獨立:
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英國當時和法國進行大規模戰爭(英法矛盾主要在於對加拿大的爭奪),英國因為戰爭而向北美殖民地地區的居民大量征稅,北美殖民地和英國政府的關系惡化,加上法國大力支持北美殖民地針對英國的獨立戰爭(法軍才是真正的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對英軍作戰的主力,此乃路易十六時代的絕唱,也幾乎是法軍近代北美對英戰爭最成功的一次),結果美國獨立成功。但個人認為,除了經濟因素,文化因素也是重要,這和北美殖民地的宗教信仰和英國本土有極大不同有關,前者主要信奉的是加爾文派的清教,英國人則信奉保留天主教殘余比較多的英國聖公會。
加拿大方面:
英法兩國都有移民在16世紀開始進入加拿大定居,七年戰爭,英國擊敗法國佔領了整個加拿大。到了19世紀中期,英國政府著重經營印度的殖民地,英國要集中精力集中直接控制印度,顧自1864年起,加拿大殖民地升格為有部分主權的自治領,有了本國的議會和本國政府,但軍事和外交仍然聽命於英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國力逐步衰退,開始無力控制自治領的分離運動,1931年,英國做出妥協,《威斯敏斯特法》通過,宣布,英國和各自治領都是「英帝國內的自治實體,地位平等。。。。。。」。自此,加拿大獲得獨立。
法國對美國中西部大平原地區的殖民:
1682年法國探險家完成了對密西西比河的探險,聲稱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廣大土地歸法國所有,並以當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名字命名該地為路易斯安那。這一地區在1731年正式成為法國的殖民地。但法國人是西歐的特例,移民到海外的人不多,所以法國在七年戰爭為了增加盟友,把路易斯安那割讓給西班牙以獲得後者的結盟。後來,拿破崙入侵並擊敗了西班牙,迫使西班牙把路易斯安那交換給了法國。最好就是著名的美國從法國低價購買這片肥沃土地的事件了。
拉丁美洲,巴西以外的大部分國家,也大都是趁拿破崙擊敗西班牙期間趁機從西班牙獨立的。獨立戰爭的軍官也大都是拿破崙的盟友。
至於巴西,除了葡萄牙以外,荷蘭也一度佔領過巴西東北部大部分地區,只不過在17世紀後期,英法對荷蘭的聯合打擊後,荷蘭無力控制巴西,而交還給了葡萄牙。到了19世紀初拿破崙戰爭期間,葡萄牙因為本土受到了法軍打擊,王室全部敗退到巴西,並宣布「巴西與葡萄牙處於平等地位」,1821年葡萄牙本土局勢穩定後,葡萄牙王室回遷本土,留下王子佩德羅為攝政王。後來葡萄牙王子佩德羅不聽本土王室要求回里斯本的命令,乾脆宣布巴西獨立,並稱帝,建立了巴西帝國,葡萄牙因為軍事弱小而無力干涉,最終承認巴西獨立。
❺ 在1812事件中英國為什麼徵用美國的兵
1812年戰爭,是美國與英國之間發生於1812至1815年的戰爭。是美國獨立後第一次對外戰爭,起義其實是美國人自己挑起來的,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英美之間的爭端並未停止,而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省,人口稀少,防禦鬆懈。美國就打上他的注意了,並且期待加拿大居民將美國軍隊視為「解放者」。1812年,美國卸任總統托瑪斯·傑斐遜說:「今年將加拿大地區兼並,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進,向哈利法克斯進攻,最終將英國勢力徹底逐出美洲大陸。」美國必須控制整個北美洲大陸的信念後來被稱為美國的「昭昭天命」。結果沒想到由於參戰的美國民兵拒絕離開美國本土作戰,進攻遭到失敗。而加拿大民兵表現相當優秀,英裔加拿大居民多數是美國獨立戰爭後流亡加拿大的保皇黨,傳統上忠誠英國王室;法裔加拿大居民是天主教徒,對美國的反天主教情緒一向厭惡;二者共同反對美國佔領加拿大的企圖。
美國正式向英國宣戰,但是英國軍隊的一多半的兵員是加拿大的民兵,美洲印地安部落由於種種原因也捲入了戰爭,從頭到尾也沒有徵用過美國人啊?!倒是之前因為和法國的戰爭,英國的皇家海軍攔截美國商船追捕逃兵,強征美國海員入伍——這些人雖然出生於英國,但已歸為美國公民,勉強算是徵用美國人,但也不是么過軍人啊?但是後來拿破崙失敗後,英國就停止了。
❻ 當年英軍為什麼要進軍華盛頓,並火燒白宮英軍不會只是為了放一把火
火燒白宮是第二次英美戰爭的事情
第二次英美戰爭也稱第二次獨立戰爭,是美國人主動挑起的,目的是對外擴張,吞並當時仍是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
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英美之間的主權之爭並未停止。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人口稀少,防禦鬆懈。美國欲向北擴張,因此發動了戰爭。
戰爭初期,英國因忙於歐洲戰事,大部分精銳海陸武裝力量都部署在歐洲。
1814年4月,英國所在的歐洲反法聯盟擊敗了法國,拿破崙也被流放。因此,英國得以騰出手將軍隊和艦船調往美國,支援在那裡與美國作戰的英軍。
英國派遣軍隊佔領了百慕大群島,以此為基地封鎖了美國海岸並准備登陸。在得到華盛頓等地美軍防線薄弱的情報後,英軍總指揮亞歷山大·考克倫將軍決定攻打美國的政治中心——華盛頓。
8月24日,英軍進入華盛頓,在遭到幾個武裝團伙的襲擊後,本來預備了停戰協定的羅斯將軍下令放火。英軍最先火燒了國會山,當時國會山主體建築還在施工,兩院大樓內部包括國會圖書館都遭破壞。
當晚,英軍火燒總統官邸,為了大火能燒到第二天,英軍還添加了燃料。據當時的報道,熊熊燃燒的大火遠在巴爾地摩都看得清楚。不過,到了第二天,華盛頓然降暴雨,澆滅了大部分的火焰。還迫使英軍退回到軍艦上。
1814年底,打得不分上下的美英雙方簽署了《根特和約》,正式停戰,雙方恢復了戰前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