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印邊界糾紛的根源
中印邊界糾紛的根源在於西藏地位的爭議。具體來說:
歷史遺留問題:1913年,在西姆拉會談中,西藏要求保證其獨立地位,而中華民國則主張西藏為其領土的一部分。這一根本性的分歧為後來的邊界糾紛埋下了伏筆。
英國的介入與麥克馬洪線:英國提出劃分外藏與內藏的方案,並單方面劃定了麥克馬洪線,將部分西藏領土劃給印度。中華民國拒絕承認這一劃分,導致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獨立後的延續:1940年代,隨著印度獨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這一歷史遺留問題成為兩國間的重要議題。印度依據麥克馬洪線主張領土權利,而中方則堅持西藏為其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使得邊界問題長期存在並持續影響中印關系。
㈡ 中印邊界中國軍隊實際控制地區
東段:
中印東段邊界問題源自英治印度時期。1914年,西拉姆會議上英國和西藏劃定「麥克馬洪線」雙方同意喜馬拉雅山麓以南地區劃入印度,但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拒絕承認。這個地域,中方稱之為藏南。在印度獨立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雙方就這個地區的主權誰屬未能達到共識。於1960年代初期更爆發中印戰爭。有關地區在1972年被編為印度的「東北邊境特區」,後來又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6年,印度議會兩院通過立法將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升格為邦。1987年,印度正式宣布成立阿魯納恰爾邦。
中段:
在中段,印度實際控制巨哇,曲惹地區,什布奇山口以西地區,桑、蔥莎、波林三多地區,烏熱、然沖、拉不底(即香扎、拉不底)地區,共約2000餘平方公里的領土。
西段:
中國實際控制克什米爾東部的阿克塞欽地區(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闐縣),印度控制巴里加斯部分地區約450平方公里。
另外,根據196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二國政府達成的《中巴關於中國新疆和由巴實際控制其防務的各個地區相接壤的邊界的協定》,巴方承認在中國劃歸新疆、巴方劃歸巴控克什米爾的部分地區(喀喇昆侖走廊)主權屬於中國。
目前印度對這兩片中國控制的地區聲稱擁有主權,但中國政府聲稱對西段不存在領土爭端。
㈢ 中印戰爭是怎麼一回事
英國人畫了中印邊境線---麥克馬洪線,由於印度曾是英國殖民地,所以故意向中方偏了一些,印度立刻予以承認,中方不予承認,後來印度出兵入侵西藏,中國邊防軍隊予以反擊,結果全殲了入侵軍隊不說,還打到了一個平原---恆河平原,離新德里只有100多公里,可這時發現了繳獲的印度武器中,既有蘇聯製造,又有美國製造,於是撤軍。
註:印度領導人尼赫魯曾口出狂言,一個印度士兵可打10個解放軍,可二戰期間日軍2000人將印度7000軍隊包圍了,然後遠征軍一個團1000多人就把他們救了出來,還消滅了那2000多日軍。
㈣ 中印目前的實際邊界線是不是中方一直不承認的麥克馬洪線-
是的。1914年,英國人劃定了麥克馬洪線,中國歷屆政府都不承認。1947年印度獨立,繼承了英國對中國的領土佔領,還更進一步,於1953年擴展到麥克馬洪線。1954年,印度單方面在地圖上將中印「未定界」改畫為「已定界」。1959年,印度根據其改畫過的地圖標線正式對中國新疆阿克賽欽地區提出領土要求。1960年4月,周恩來總理前往新德里與尼赫魯總理舉行會談,由於印方堅持無理立場,未能達成協議。隨後舉行的兩國官員會晤也無結果。1962年10月,印度在邊境向中國發動進攻,企圖用武力攫取領土,中國被迫進行自衛還擊。此後,兩國邊境地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基本保持平靜。
1987年2月,印度在非法侵佔「麥線」以南的中國領土上建立所謂「阿魯納恰爾邦」。中方多次嚴正聲明,絕不承認非法的「麥線」和所謂的「阿邦」,並要求印度撤回所有越線設點的軍事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