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為什麼廢除黑人奴隸制
經濟上來說,英國本土的奴隸不多。奴隸不適合工廠工作,和種植園、礦山結合地更緊密。英國當時已經丟掉北美,就是少部分人在西印度群島還有些種植園,經濟上不那麼重要。
思想上來說,天賦人權這種概念畢竟已經出現很久了,雖然奴隸主百般狡辯,但蓄奴還是沒辦法說通。進步思潮影響之下,廢奴不可避免。
有部電影可以看一下Amazing Grace,講英國廢奴主義者威廉·威伯福斯
Ⅱ 英國為何會從奴隸販子轉變成為了廢奴主義者這其中有何原因
對於19世紀時期的英國來說,這是一個和平年代,海軍軍艦的數量從1813年的1009艘到1826年銳減到了179艘,由原本的14.5萬海軍人員縮減到了2.3萬人。即便如此,英國的海軍實力仍然是穩居世界第一的,僅僅戰列艦的總噸位就達到了25.7萬噸,與當時的美國、法國、西班牙、荷蘭、丹麥、瑞典這六國戰列艦的總噸位之和還要多出8.8萬噸。
中國人耳熟能詳的鴉片戰爭,在英國海軍史上僅僅屬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問現代英國人,19世紀初期他們的海軍幹了些什麼?可能他們印象更深的是從1807年後幾十年進行的的查禁奴隸貿易行動。
在1807年之後的幾十年裡,英國海軍的首要任務一直都是在大西洋上攔截奴隸走私船。
從1807年開始,英國本土議會禁止從非洲販賣奴隸,而當時在英屬殖民地西印度群島,佔有奴隸卻仍然是合法的,在北美和南美,反對這一禁令的國家更不在少數,因此從1807年開始,英國海軍開始派戰船在非洲沿海巡邏,每當找到販奴船,不管這船來自哪國,英國海軍找繳獲後,都把奴隸送回西非。
執行這項任務最出色的軍艦是「黑色玩笑」號(Black Joke)及「羅莎蒙德美人」號(FairRosamund),在1830年到1832年期間,共俘獲了9艘販奴船。
「他們腳帶鐐銬,兩人一組綁在一起,到達目的地被解除鐐銬後,他們無不心滿意足,感激涕零」。--- 一位英國海軍軍官日記
海軍的基層軍官和水手對解救奴隸的任務樂在其中,因為按照規定,海軍每解救一名奴隸,就可以獲得相應的獎金,更別提獲得的感謝和社會聲譽。因此在幾十年缺少戰爭的時期,英國海軍一共攔截了上千艘奴隸船,解救了15萬名奴隸。
我們現代人有一個問題是:到底英國人為什麼要平白做好事解救奴隸?
要知道,英國人曾經是世界頭號奴隸販子,從1631年開始,英國人就開始在西非黃金海岸建立了第一個販奴堡壘,在這里他們大量購買西非本土商人手中的奴隸,再賣往美洲盈利。
17世紀到18世紀,英國逐漸搶佔了位於加勒比海域的一系列島嶼,當時這里被稱為「英屬西印度殖民地」,這里對非洲奴隸有幾乎無窮無盡的需求。
為何要叫「西印度,」呢?因為1492年西班牙派遣哥倫布到達這一帶時,堅持認為這里是印度。還稱呼當地人是「印第安人」。雖然後來歐洲人搞明白了真相,發現這里不是印度而是塊新大陸,但原有的稱呼卻已經根深蒂固了,於,是只好叫這里是「西印度」,而真正的印度南亞地區,就被叫成「東印度」了。
哥倫布在美洲雖然找到了黃金,但真正的財富可不僅僅是黃金。歐洲人發現,西印度群島非常適合種植甘蔗,而甘蔗榨出的糖有高熱量,可以替代大量的食物。《國富論》的作者亞當· 斯密承認 : 「 在十七世紀過了四分之三以後 , 英屬西印度群島任何一個糖業種植場所獲得的利潤 ,要比歐洲和美洲其他從事各種種植業者所獲的利潤大得多。
但甘蔗榨糖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美洲本土的印第安人數量不足,於是殖民者想到從隔著大西洋的西非買進黑奴來干這種活。
不過要指出的是,奴隸買賣從古一直都有,歐洲人往往也並不是直接去捕捉黑奴,而是直接從西非沿海城市的奴隸商人或者上層黑人那裡購買黑奴,除此之外,還要給當時的西非黑人國家繳稅。不管來源是怎麼樣的,大量的西非奴隸就這樣被運送到了美洲,為歐洲人的種植園生產蔗糖。
所以跨大西洋的三角貿易,是西歐各國起家的根本:非洲的奴隸送到美洲,美洲的糖和酒等原料送到歐洲,歐洲的工業製成品又賣去非洲,英國的著名口岸利物浦一度就是靠血腥的奴隸貿易起家。
1709年,利物浦擁有的商船僅佔全國的2%,而到了1730年漲為10%,到1771年,英國1/3的商船都來自利物浦。到18世紀末期,利物浦成為臭名昭著的世界奴隸貿易第一港口。1783年到1793年,英國人運送和販賣了30萬奴隸到美洲,佔到了全歐洲奴隸貿易的3/7。在整個奴隸時代,英國人是頭號奴隸販子,他們販賣的奴隸比其他歐洲國家加起來還多4倍!
不過,雖然奴隸貿易使得英國人賺的盆滿缽滿,也有人還保有良心,從1783年開始,就有宗教人士在倫敦組建了倫敦廢奴協會,他們四處搜集證據去證實奴隸貿易的非人道,展開說教活動去扭轉英國社會各階層的態度。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們最終促成在19世紀初期,英國社會和國家開始傾向於廢除奴隸貿易和奴隸制度。
之後幾十年下來,英國在花費在廢奴事業上的經費,和他們之前在奴隸貿易上掙到的財富數量大致相當。
不熟悉歷史的人,往往喜歡把國家擬人化,從這個角度來看,很難理解為何英國社會投入那麼大力量去廢除一項對他們有好處的奴隸貿易。
真實的原因是,在英國社會內部,有著不滿奴隸貿易的利益集團,他們的實力不斷壯大,在19世紀超過了奴隸販子和西印度群島的種植園主們。
一,讓人很詫異的是,對西印度奴隸制仇恨的一個集團,是我們亞洲人很熟悉的英國東印度公司。
在發展初期,西印度群島的種植園主們取得了一項壟斷權,他們可以對英國本土進口的其他蔗糖徵收重稅以保證西印度群島種植園的利潤,而東印度公司同樣在亞洲種植了蔗糖,所以在東印度公司看來,西印度的種植園主是可恨的競爭對手,能廢掉西印度群島的發家法寶----奴隸買賣,他們是樂觀其成的。
二,與很多人想像的相反,奴隸制度並非就一定是低成本的,由於西印度群島的土地退化,和奴隸反抗,從西印度群島運到英國的糖,價格實際是偏高的。僅1828年一年,這些來自西印度群島的糖讓英國人多支出了500萬英鎊。
英國本土工業不斷發展,糖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所以逐漸強大的英國本土工廠主們,也越來越看西印度群島不順眼,他們要求廢除西印度公司的壟斷,能自由進口其他地方的廉價蔗糖。
所以越來越強大的英國工廠主是主張廢奴運動的另一個推手。
三,支持廢奴運動的第三種力量是曾經從奴隸運輸中獲利的海運商。在19世紀初期,英國出現了新的支柱產業---棉紡業。從美國獨立後,從美國運輸進口棉花原料成為利物浦商船的主要工作,原有的奴隸運輸工作利潤越來越小,利物浦這些港口的海運商們也希望停止奴隸運輸,轉而大舉轉入棉花運輸當中。
說白了,奴隸貿易和種植園產業雖然賺錢,但他們是舊式產業,賺到的錢卻只局限於在少數商人之間流通。而新興的產業卻覺得這些老古董吃的是獨食,不僅犧牲了奴隸,也擋了越來越多英國人的路。這是英國人在19世紀轉向廢奴運動的很重要的原因。
但是,傾向於廢奴主義的社會集團雖然人數眾多,但如果沒有把他們的力量聯合起來,向社會大眾爭取支持,那麼在英國這個議會政治的國家也是不能形成法律的。
所以我們也不能輕視首先站出來大聲疾呼「奴隸制是罪惡的」的那些廢奴主義者們的重要性。
1787年,廢奴運動的「倫敦委員會」在一個書店裡發表了簡短的聲明,聲明認為奴隸貿易是不公正也不明智的,將搜集奴隸貿易的證據和信息,並公開出版。
這十二個人里,有兩個是銀行家,四個是商人,還有兩個是工廠主,他們對各自的任務進行了劃分,內容非常嚴謹,規定好每個人需要做的事情和完成的時間表。
這12個人起草了一個遍及34個郡的132名地方代理人名單,這些地方代理人負責將他們搜集到的證據印刷成書籍,小冊子和期刊,最後的證據將通過政治渠道進入議會。
他們是英國最早的NGO,即非政府組織,在英國,民眾議會外的政治組織在1750年前從未出現,廢奴運動活動家是最早組織起來,從政府外部努力,去影響政治的第一批英國人。
從1788年到1792年這短短的四年間,英國的輿論環境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轉變,反對奴隸貿易的書籍充滿了全英國的各個書店,在城市和鄉村裡處處可見有人演講,寫作,和討論奴隸貿易的罪惡。英國人似乎一夜之間良心發現了。
1792年,即英國向清朝派遣外交使團的那一年,英國全國向議會下院遞送了519份請願書,全國總簽名人數達到40萬個,佔到當時全體男性人口的13%。請願書的內容全部要是要求廢除奴隸貿易。
而英國人也並非光說不練,廢奴運動的演講家告訴人們:一個每星期食用五磅蔗糖的家庭,如果堅持二周不吃蔗糖糖也不喝朗姆酒,就挽救了一個與我們同樣靈魂的生命。如果有8個這樣的家庭堅持20年,就可以挽救100個奴隸的生命,如果有38000個家庭同時行動,就可以徹底摧毀奴隸貿易!
所以英國人開始了蔗糖抵制運動,最高潮時期,英國許多郡的蔗糖銷量下降了1/3到一半,這對於西印度群島的種植園和奴隸商人們來說,影響是致命的。
十幾年後,有人充滿感慨的描述了廢奴主義發展到高潮時期的情景:
只有親身見證了那一刻的人,才能想像到當時的民族熱情高漲到何種地步,歷史上從未出現過這樣的局面,如此高尚的情感在社會所有階層中的蔓延。當前的社會潮流是如此的強烈,發展得如此迅速,以至於沒人能夠阻止它。「
Ⅲ 19世紀的英國人為何從奴隸販子轉變為廢奴主義者
1、因為在英國社會內部,有著實力很強勁的利益集團,不滿對手發家致富的奴隸貿易,因此便想要廢掉西印度的奴隸買賣。
當時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對西印度的奴隸貿易很仇視,而且在一開始的時候,西印度群島的種植園主們可以對英國本土的其他蔗糖徵收重稅,以此來保證他們的利益。而當時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同樣也種植了蔗糖,所以對東印度公司來說,西印度便是自己的對手,搶奪了自己的利益,因此對於廢除奴隸制,東印度公司是樂見其成的。
在當時工業環境下,奴隸貿易和種植園對於當時的很多商人來說,已經屬於舊式貿易,利潤也不大,而且很大一部分的利益都掌握在部分人的手中。因此,對於當時的新興產業崛起的商人來說,舊式貿易已經阻擋了他們的利益,所以當時的英國廢除奴隸制度的運動迫在眉睫。雖說當時的很多商人都在抵制奴隸貿易,但是因為廢除奴隸制度並不是一項法律,所以在當時這些商人的抵制並沒有什麼用。直到後來,由於社會的發展,奴隸制度才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進而變成全國的一項抵制運動。
Ⅳ 英國何時廢除奴隸制
3月25日是英國廢除奴隸貿易200周年。英國政府正在積極籌備紀念活動,讓民眾有機會對這段歷史感到「羞恥」並「以古鑒今」。然而,奴隸制在英國並沒有成為「過去」。2月26日,英國赫爾大學(University of Hull)和國際反奴隸組織(Anti-Slavery International)公布了一份長達79頁的名為《英國當代奴隸制》的報告,揭示了今日英國仍然存在大量「隱性奴隸」,這些人被犯罪集團和人口販子控制,像奴隸一般被迫工作。
為此,《新民周刊》越洋采訪了該報告第一作者、英國赫爾大學韋爾伯福斯奴隸和解放研究學院的加里·克雷格(Gary Craig)教授。克雷格表示,奴隸制在全球化的今天普遍存在,「事實上,鑒於交通和管理成本,現在買一個奴隸比200年前更便宜」。
從未消失的制度
現代人對奴隸制的印象大多還停留在數世紀以前。馬克思曾說,「當我們把目光從資產階級文明的故鄉轉向殖民地時,資產階級文明的極端虛偽及其野蠻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面前」。那是西方殖民主義對非洲人民進行侵略與掠奪的時代,而資本主義經濟的不斷發展是使黑奴貿易逐漸失去了繼續存在的價值,因為工業資本迫切需要與之相適應的龐大的自由僱傭勞動力和廣闊的國外市場。
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禁止黑奴貿易的大國。1787年,英國成立了「廢除非洲奴隸貿易協會」,又稱「倫敦協會」,領導這個協會的是多年從事廢奴主義運動的英國著名社會活動家格倫維爾·夏普(Granville Sharp)。從此,廢奴運動開始有組織、有系統地開展起來。
1807年,英國議員威廉·韋爾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領導反奴隸運動,導致這一年《廢除販奴貿易法》(Abortion of the Slave Trade Act)的誕生。「然而奴隸制仍在繼續。」克雷格告訴《新民周刊》記者,英國政府又在1833年通過了《廢除奴隸法案》(Slavery Abortion Act),仍沒有完全終結這一骯臟的制度。也就是說,200年來,奴隸制從未在英國銷聲匿跡。
「今日的英國存在奴隸……只不過這些奴隸被『隱藏』起來了。」國際反奴隸組織的負責人艾丹·麥克奎德(Aidan McQuade)在報告發表後第二天再次確認了這個「鮮為人知」的事實。
克雷格教授向本刊記者表示,之所以很多人不知道現在也存在奴隸制,是因為在過去150年間,奴隸制的許多性質已經改變,「尤其在過去20年中,市場全球化和各種人才穿越國界工作,使奴隸市場發生重大變化。」
在《英國當代奴隸制》中,「當代奴隸制」包括世襲奴隸(如在非洲馬里和茅利塔尼亞)、沒有人身自由的勞工(被強迫勞動的人)、農奴、被債務控制的人(僱主也是債主,導致債務人難以獲得自由,在南亞地區較為嚴重)、性奴(被強迫賣淫者)、童工和被迫加入武裝沖突的人。當代奴隸制體現在三個方面:嚴重的經濟剝削、人權缺失和非法控制。
在英國,「奴隸」主要是強迫勞動力、被債務控制的人、性奴和童工。麥克奎德說,這些人受強迫或欺騙而進行工作,薪資微薄甚至沒有任何收入,「僱主」通常通過精神、肉體的虐待或威脅來控制他們。
《英國當代奴隸制》認為,最後一點很重要,因為很多「僱主」並沒有真正施暴,只是採取一種威嚇形式,如沒收「奴隸」的身份文件,但這足以起到控製作用。
現代奴隸「比狗都不如」
近幾年最著名的英國「奴隸」事件,莫過於莫克姆灣海灘拾貝慘案。2004年2月,21名中國人在英國西北部蘭開夏郡莫克姆灣海灘拾貝時淹死,2人失蹤。遇難者都是非法移民,生活和工作條件十分惡劣。2006年3月兩名中國籍主犯被判有罪,法院裁定將兩人遣返回國。《英國當代奴隸制》中,麥克奎德和克雷格教授都提到了這一案例。因為此事發生後,英國政府於2005年4月1日設立了「僱主許可機構」(Gangmasters Licensing Authority)。「但這個機構的信息量不夠,不足以處理問題。」克雷格教授對記者說,目前大概有1萬個僱主在這個機構登記,雖然大多是合法經營,但對於其中的「違法者」,「僱主許可機構」並不能起到良好的監督作用。
《英國當代奴隸制》提供了不少案例,一些就是在「僱主許可機構」成立後發生的。考慮到這些人的安全,報告沒有提供他們的真實姓名。
2004年5月1日,30位波蘭人開始到英國西南部的埃克塞特(Exeter)工作。他們不懂英文,不清楚自己的薪資待遇和老闆的名字。他們的工作就是在工廠包裝雞肉,產品運到鄰近城市的一家超市。事實上,他們並不是這家食品加工廠直接聘用的,而是通過一連串的中介機構。
在波蘭時,這批人只知道自己會在靠近南安普敦的地方工作,中介公司許諾每小時最低工資4.5英鎊(約合67.5元人民幣),每周食宿費只需支付25英鎊(約合375元)。然而,這些人在英國的第一周並沒有得到工作,自然也沒薪水,但他們每人卻要支付40英鎊(約合600元)的食宿費,即便睡在廚房和起居室的地上。
然後,他們突然被連夜送到埃克塞特。每周薪水被自動扣除40英鎊食宿費,幾個人共用一個國家保險號碼,簽的勞動合同沒有波蘭語翻譯。他們每周40小時的薪水115英鎊(約合1725元),每小時不到2.88英鎊(約合43.1元),但拿到手的更少,因為每次發薪水時都會毫無理由地被扣15英鎊(約合225元)。許多人沒有在英國內政部登記,因為付不起50英鎊(約合750元)登記費。因此,他們害怕被趕出工廠或是遇到警察。
他們住的宿舍沒有傢具,垃圾堆積如山,味道難聞。20個波蘭人擠在三四間小房間里,另外10人住在鄰近的小房子里。他們只能睡在骯臟的床墊上,每天由小貨車載到工作地點,從下午2點開始工作到10點。僱主威脅他們,如果告訴別人自己在這里的工作和生活情況,就會被解僱,並扣2周薪水。他們還被要求隨時保持安靜,不要成群外出,以免引來警察。後來在英國當地工會的幫助下,這批波蘭人才結束「被奴役」的生活。
一對20出頭的東歐夫婦,交給中介250英鎊(約合人民幣3750元)後來到英國約克郡東區打工。他們被中介安排的住所是只有2間房間的小屋,牆壁被打通後成為集體宿舍。這對東歐夫婦和另外8個男人擠在一起,沒有一點隱私。他們每人每月房租是200英鎊(約合3000元),而工作的薪水卻總是被拖欠。這對夫婦在宿舍被盜200英鎊,但僱主威脅他們不能報警,兩人最後無奈地離開了這塊傷心地。
波蘭工人和東歐夫婦的不幸遭遇發生在「僱主許可機構」成立前,而以下發生的故事仍在繼續,由此可見,「奴隸」現狀並沒有因為這個機構的成立而改善多少。
一個20多歲的拉脫維亞母親,出了100英鎊(約合1500元)「中介費」後到英國打工。她抵達英格蘭東部的赫爾後,被中介機構收了護照,對方騙她是要送護照到英國內政部登記。4個月後,她仍然沒有拿回自己的護照。由於沒有護照,她無法離開這個機構,不得不每天在工廠做工16小時,若拒絕就會丟了工作,露宿街頭。她從未有加班費,卻經常莫名其妙被扣「手續費」和「交通費」。她還不得不和2個男人住一間房間,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她英語糟糕,沒什麼朋友,不知這樣的噩夢還會持續多久。
兩個20多歲的越南青年支付給在越南的中介機構1.8萬英鎊(約合27萬元)後到英國的酒店打工。他們抵達英國後獲得工作許可,至少每小時應有4.95英鎊(約合74.25元)報酬。但他們在英國被中介機構沒收了護照,在酒店工作2個月卻分文未得,只得到免費食物而已。為此,他們試圖在這家酒店罷工抗議,但他們在越南的家庭立刻受到威脅。現在,他們不敢找駐英越南使館幫忙。只是對外透露自己的遭遇,告誡想到發達國家合法打工的人們不要走他們的老路。
一個20多歲的伊朗小伙5年前來到英國尋求避難。政府准許他在這里工作。他擁有伊朗和英國的電工上崗證,但由於沒有護照而無法做穩定工作,也當不了電工。他每一份工作不超過一周,存不下什麼錢。這些年他找了7個中介機構,對方介紹的都是最低工資的臨時工,而且沒有幫他解決護照問題。對此,這個伊朗小伙氣憤地說:「我在這里什麼都不是。即便是狗,在這個國家也有身份。我比狗都不如。我希望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需要「政治聚光」
《英國當代奴隸制》是由英國約瑟夫·朗特里基金會(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贊助的命題研究,因此以探討英國目前的奴隸問題為主。但報告在一開始就強調「當代奴隸制在全世界無處不在」。
據國際勞工組織的保守估計,全球范圍內的「奴隸」產業,年收益高達320億美元(約合2480億人民幣)。目前全世界至少存在1230萬名「奴隸」,其中至少有36萬人生活在工業國家,他們中的2/3是被迫勞動的外籍勞工。「當代奴隸制」最嚴重的是東南亞、拉美、美國、非洲和歐洲部分地區。至於那些被迫勞動的外籍勞工,43%進入性產業、32%進入勞務市場、25%兩者兼有。
《英國當代奴隸制》認為,如今的奴隸制由政治、社會和經濟利益引發。全球性的人口移動提供了大量「奴隸」。最顯著的是歐美國家的非法移民問題。2003年,歐盟有3450萬非法移民,這個數字每年至少以40萬的速度增加。2006年美國國務院的報告指出,美國每年有60萬-80萬人被販賣到美國,其中八成是女性,一半是未成年人。而在當代奴隸制中,最主要的就是以從事賣淫和強迫勞動為目標的人口販賣。至於英國,它現在不僅是「奴隸」接受國,也是中轉地。粗略估算,在過去10年間,大約有1萬名婦女和三四千名兒童被送到英國當性奴,這些人主要來自東歐、非洲、南美和亞洲。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奴隸」是通過合法途徑進入英國的,他們往往持有工作簽證。但由於這些人不了解自己在英國所擁有的權利,語言不通,而淪為「奴隸」。對此,報告的解釋是:英國是歐洲最靈活的勞工市場之一,工作時間、錄用和解聘制度比較彈性,對於合同簽訂時間長短和薪資多少沒有硬性規定。因此在英國,建築、農業、清潔和家政成了外籍勞工的「天下」,這些領域也最容易發生剝削現象。僱主更願意聘用外籍臨時工,薪資低廉且可隨意開除。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勞工被當作商品一般對待。許多僱主威脅外籍勞工,若不符合要求就會撤消工作許可。
英國公共服務業工會(UNISON)在《國際勞工移民》(2006)報告中指出,外籍勞工對於英國的經濟十分重要。但政府沒有給予這些人應有的保護。「英國警方和內政部都承認奴隸制的存在,但由於政府內部對於『入境外籍人士』所持的態度不同,導致奴隸制問題始終處於英國政治舞台的聚光燈之外。」麥克奎德說,英國政客雖然口頭上抨擊「奴隸制」,但現有的司法和政治框架卻無法進行持續、有效地打擊行動。政府至今都沒有簽署歐洲議會的《反對人口販賣活動公約》。30多個歐洲國家已經簽署這一公約。
克雷格教授也認為,英國政府雖然簽署了一些有關人權的國際條約,也建立一個針對人口販賣的機構,但由於政府及其相關機構(如移民局、警察局等)仍把非法移民視作「罪犯」,而不是受害者。因此,即便這些非法移民成為「奴隸」,他們也不願和警方合作,害怕會被移民局遣返回國。如果揭發「僱主」和「中介」的罪行,在得不到政府的任何保護情況下,他們還可能遭到襲擊或被再次販賣。
「政府還沒有顯現足夠的政治意願或運用足夠的資源來面對這一問題。」克雷格教授最後表示,「我們希望這份報告能夠引發一次打擊奴隸制的熱潮,迫使政府改變政策和改善相關服務。這需要得到各種組織和其他國家(奴隸提供國)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