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英歷史上簽訂的條約有哪些
中英南京條約》
(1842年)
①賠款2100萬銀元。
②割香港島給英國。Ia}
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准許英國在通商口岸派駐領事。
④關稅由雙方共同協定。《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中英虎門條約》
(1843年)
①英國可以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
②「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
中美、中英、中法
《天津條約》
(1858年)
①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拼廈門社區
②增開漢口、九江、南京等十處通商口岸。
③外國傳教士可以到內地自由傳教
④外國人可以在內地游歷、經商。
⑤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口岸自由航行
⑥賠償英法軍費各白銀二百萬兩,[賠償英商損失白銀二百萬兩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1860年)
①天津條約繼續有效。
②增開天津為商埠。
③割九龍尖沙嘴給英國。
④賠償英、法軍費各增到800萬兩。
《辛丑條約》
(1901年)
①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付清,本息合計9.8億兩白銀。
②懲辦曾支持宣戰的王公大臣,保證嚴禁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活動。
③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駐兵京津以及京山鐵路沿線。
④劃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⑤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列六部之首。|
⑵ 近代四次侵華戰爭
近代四次侵華戰爭
鴉片戰爭(1840-1860年)
1.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目的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獲取原料產地,維護鴉片貿易。
2. 鴉片戰爭前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和輸出鴉片最多的國家是英國。
3. 英國鴉片輸入的危害:
① 經濟上改變了中國貿易「出超」有利地位,使人民負擔加重;
② 政治上更加腐敗;
③ 軍隊戰鬥力嚴重削弱。
4. 林則徐禁煙措施:
① 限令外商交出全部鴉片;
② 整頓海防,加強戰備,編練水勇;
③ 組織編譯《四洲志》;
④ 封鎖英國商館,迫使外商交出全部鴉片;
⑤ 1839年將繳獲的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5. 虎門銷煙的意義:沉重打擊了英國,振奮了民族精神,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愛國壯舉。
6. 評價林則徐:領導了禁煙運動和鴉片戰爭中的抗英斗爭,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
7. 戰爭經過:
① 鴉片戰爭爆發的標志是1840年6月英軍封鎖珠江口。
② 道光帝先派琦善為欽差大臣與英軍談判,結果英國強佔香港島。後又改派弈山,他奉行"防民甚於防寇"的反動方針。
③ 中國軍民的抗英斗爭:林則徐和鄧廷楨堅決抵抗,關天培(虎門)、葛雲飛(定海)、陳化成(吳淞)等將領犧牲;1841年廣州三元里人民在牛欄岡痛擊英軍。
8. 鴉片戰爭清朝戰敗原因:清朝政治腐敗,軍事、經濟落後,沒有發動廣大群眾;英國國力強大,政治、軍事、經濟先進。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0-1860.10)
1. 根本原因: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2. 主凶:英法,幫凶:美俄。
3. 列強罪行:
① 英法--火燒圓明園(1860.10);
② 俄國--佔領中國東北、西北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璦琿條約》割占最多)。
4.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5. 兩次鴉片戰爭共同原因:為打開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工業原料。
6. 太平天國運動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統治。
7. 背景:清政府腐敗,妥協退讓,鴉片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8. 爆發:1851年,洪秀全,廣西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太平軍」。
9. 經過:
① 1853年,佔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建立政權;
② 李秀成在青浦打敗美國人華爾統領的「洋槍隊」
③ 慈溪戰役中擊斃華爾。
10. 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是一場反侵略,反封建的農民運動。
11. 結果:被中外反動勢聯合鎮壓。
12. 啟示:落後遭挨打,弱國無外交。
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
1. 目的:日本為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甲午年:1894)。
2. 戰役:黃海大戰,致遠艦(鄧世昌)--日本吉野號,遼東戰役(旅順大連),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3. 結果: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1895年4月李鴻章、伊藤博文)。
4. 條約內容:
① 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給日本;
② 賠款白銀2億兩;
③ 增闢通商口岸(外國資本主義勢力深入中國內地);
④ 允許日本在華開設工廠(標志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由產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出,侵略程度更深一層,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5. 影響: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6. 「台灣今已歸日本」說明《馬關條約》已經簽訂,台灣已經割讓給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是說頤和園里還在繼續進行慈禧太後的「萬壽慶典」。這兩件事聯系在一起,說明清王朝統治者的腐敗無能。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
1. 義和團運動性質:反帝愛國運動。
2. 1900年,為了鎮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目的),八國聯軍侵略中國並佔領北京。
3. 《辛丑條約》(1901年)的主要內容:
① 清政府賠款4.5億兩白銀,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
② 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運動(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③ 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④ 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4. 影響:《辛丑條約》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5. 帝國主義四次大規模侵華戰爭給我們的深刻教訓:落後就要挨打。
⑶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佔香港,為什麼英國抵抗不了
首先,香港是守不住的。
香港地方狹小,能夠駐兵數量有限,而且完全沒有戰略縱深。對於現代戰爭來說,香港這樣的城市沒有任何防守必要。
其次,英國從來沒想過要防守香港。當時英國政府的官方態度是,本土最重要,其次是新加坡,然後是埃及。只是因為丘吉爾被隆美爾激怒,改變了這一排序,將埃及至於新加坡之上---------這也是絕大部分二戰戰史專家們對丘吉爾的不滿之處。
所以,珍珠港事件後,日軍馬上發起了對香港的攻擊。港英當局僅僅是勉力支持了一下就已經投降-----日軍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以及南中國海的制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