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阿英的馬島戰役過程
戰爭第一階段:阿根廷方面
阿根廷方面:利用地理上的有利條件,乘英不備,以武力收復馬島,迫使英國在事實面前承認其有馬島的主權。
英國方面:決心不借付出巨大代價重占馬島。先以強大軍事壓力迫使阿軍撤出馬島,如阿軍不撤,則強行登陸奪取,戰術上採取速戰速決,並恪守不對阿本土及12海里領海採取軍事行動的規定。
阿方行動:
阿根廷總統加爾鐵里下令提前實施收復馬島的「羅薩里奧」計劃,作戰總指揮為陸軍第5軍軍長兼馬爾維納斯戰區司令奧斯瓦爾多·加西亞中將。特混艦隊由航母1艘、驅逐艦4艘和其它艦船共約20艘及登陸兵4,000人成的第40特混艦隊。
第40兩棲特混艦隊於4月2日零時15分派出的阿軍陸戰隊的偵察小隊在彭布羅克角登陸。4月2日六時三十分,阿軍主力在龍克灣登陸,隨即攻佔了機場和港
口。八時三十分,阿軍七架C—130運輸機運來3000多後援。使島上阿軍總兵力達4000人。島上英國守軍近200人,只進行了一般抵抗,即在總督雷克
斯·亨特率領下全部投降。英軍無傷亡,阿軍亡4人(其中上校一名)。阿方任命馬里奧·本哈明·梅嫩德斯准將為馬島軍事長官。
4月3日,阿海軍輸送登陸兵約200人在南喬治亞島格里恃維肯港登陸,英守軍22人進行了抵抗,最後全部被阿生俘。4月7日,阿宣布成立「南大西洋戰區」
(包括阿大陸沿岸200海里及馬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德韋奇群島周圍200海里水域),任命海軍作戰司令胡安·阿塞·隆巴多將軍為該戰區司令。與此同時阿
軍第60兩棲編隊在南島登陸,經短促交火,佔領南島,英國守軍23人投降。就這樣,阿軍以傷亡7人,損失2架直升機的代價,佔領了整個馬島。
阿軍收復馬島的消息傳到國內,群情振奮,數十萬人聚集在總統府的「五月二十五日廣場」,高唱國歌,高呼口號,歡慶勝利。全國十多個政黨一致表示支持政府的行動。總統加爾鐵里的威望達到頂峰。再也沒有人去考慮政府在處理經濟問題上的失敗了。
阿軍自收復馬島至4月30日期間,為了防禦英國方面的報復而不斷加強馬島防禦,島上駐軍到4月底由原來的4,000人增至13,000人。其部署為:阿根
廷港和肯特山地區4個營及支援分隊共約9,000人,達爾文港、古斯格林一個營及支援分隊共約1,700人,范寧角約50人,福克斯灣、佩布爾島等地一個
營及支援分隊共約2,000人;另外還擴建阿根廷港機場及在古斯格林、佩布爾島修建簡易機場;部署雷達站及防空部隊,構築工事;向島上運送武器、彈葯及其
它補給品等。司令部設在阿根廷港。
戰爭第一階段:英國方面
英國在獲悉馬島被阿根廷佔領後,立即宣布與阿斷交,成立以首相撒切爾夫人為主席的戰時內閣,作為最高決策機構,並制定了以武力為後盾,政治、外交、經濟多
管齊下,迫使阿方撤軍,如果阿根廷不屈服,就用武力重奪馬島的戰略方針。美國人也非常積極的介入,美國人一開始想從政治上去解決這次危機。因此派當時的國
務卿黑哥將軍從中斡旋,無耐雙方的態度都非常的堅決。4月3日,英內閣作出派遣特混艦隊重占馬島的決策,任命桑迪·伍德沃德海軍少將為特混艦隊司令。英特
混艦隊艦船40餘艘,載地面部隊約4,000人,「鷂「式飛機20架和各種直升機45架,於4月5日分別由英國朴茨茅斯和英屬直布羅陀啟航駛往南大西洋。
4月7日,英國宣布對馬島周圍200海里實施全面海空封鎖。4月12日,英軍的核潛艇到達馬島後立即開始對馬島進行封鎖。
英國根據戰時動員法緊急動員大型商船參戰
在前往馬島一萬三千公里的航程途中,英軍參戰部隊完成了制定作戰方案、戰斗序列編組、戰術演練等一系列准備工作,並根據4月4日戰時議會簽發的法令,徵招
58艘民船,作為艦隊的後勤支援力量,同時對徵用的民船按需要進行快速改裝。如「伊利莎白女王二世」號和「堪培拉」號客輪都改裝為運兵船,「大西洋運輸
者」號和「大西洋堤道」號滾裝船改裝為飛機運輸船,此時「烏干達」號客船正載著940名英國學生在地中海旅行,接到徵招命令立即在就近港口停靠,讓學生上
岸,隨即駛向直布羅陀,僅用三天就改裝為醫療船。由此可以看出英方對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
4月17日英國戰時內閣提出把戰爭控制在馬島地區,不進攻阿根廷本土的原則。並積極展開了外交和政治攻勢,美國、北約等國都表示支持英國,中斷了與阿根廷
的軍火貿易,特別是法國和德國,原來與阿根廷有軍火銷售協議,但都支持對阿的軍火禁運。同時各國還向英國提供後勤保障、通訊、衛星情報等便利。
4月26日,由23艘軍艦、20架飛機、2000名陸軍組成第二梯隊從波特蘭啟航。5月12日,由18艘軍艦和3000名陸軍組成的第三梯隊從安普頓啟航。
首批特混艦隊於4月17日抵達中大西洋的阿森松島,經休息、補給後,於19日啟航繼續向南大西洋開進。先遣隊於4月24日抵達南喬治亞島附近水域。4月
22日,十四名英軍特種空勤團(簡稱SAS)隊員先從C—130運輸機傘降在南島北部海域,再換乘潛艇到達距南島約三海里處,最後游上岸,進行偵察,查明
了南島上阿軍的兵力、裝備、火力配置,並為後續部隊的登陸選擇了機降地點,還清除了島上的雷區。4月25日南島上的SBS隊員引導第42陸戰突擊營機降在
島上,阿守軍156人只進行了有限的抵抗,即在指揮官阿斯蒂齊上校率領下投降。晚六時,英軍佔領南島首府格里特維肯港。這樣英軍就在陸上首先搶佔到了重要
的前進基地,這樣英軍就可以從容的將人員和各種裝備輸送上島同時將部隊展開。
25日3架英軍的「山貓」式直升機在南喬治亞島附近發現阿方潛艇「聖菲」號隨即發射導彈和投擲深水炸彈,擊沉「聖菲」號潛艇,英國陸戰隊第42突擊營和
「特別舟艇中隊」在南喬治亞島登陸,英國特混艦隊主力於4月29日抵馬島水域,30日完成了對馬島周圍200海裏海上、空中封鎖的部署。英國國防部宣布從
格林威治時間4月30日十一時起,所有進入馬島周圍200海里禁區的飛機和艦只都將遭到攻擊。阿軍也進入最高戒備狀態,在馬島地區開始實行燈火管制和宵
禁。
第二階段:
1982年5月1日英軍開始對馬島守軍進行攻擊。英軍從阿森松島起的「火神」轟炸機和從航母起飛的「鷂」式戰斗機首次空襲馬島。
同時英軍使用水面艦艇艦炮對馬島的軍事目標進行多次轟炸和炮擊,阿方出動飛機進行還擊。以後,英不斷對馬島進行轟炸和炮擊,主要目標是機場、雷達站、倉庫等。為了能更好的取得戰場主動權,英內閣批准特混艦隊可以攻擊封鎖圈外的阿軍。
隨後英「征服者」號核潛艇在馬島200海里禁區外36海里處,向阿海軍旗艦「貝爾格諾將軍」號巡洋艦發射了三枚MK—8魚雷,命中兩枚,巡洋艦在四十五分鍾後沉沒,阿軍有321人陣亡或失蹤。
由於該艦被擊沉,大大打擊了阿軍的士氣,並使得阿根廷海軍主力撤離馬島海域,雖然阿海軍有一支由一艘航空母艦,4艘潛艇和兩艘導彈驅逐艦組成的艦隊,可是在整個戰爭期間都龜縮於本土,不敢出戰。
為了報復英軍擊沉「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阿根廷空軍在5月4日派出一架法制「超級軍旗」式戰斗轟炸機在馬島以北40海里處發射了兩枚法制AM-39「飛魚」式空對艦導彈,擊沉英國當時號稱最先進的42級導彈驅逐艦「謝菲爾德」號,艦員亡20人,傷27人。
這艘排水量3200噸,造價達2億美元的號稱英國最先進的軍艦被一枚造價才30萬美元的導彈擊沉,對英軍的打擊極大。此後英軍吸取教訓,採取各種措施防範阿軍的導彈攻擊。最典型的辦法就是派出加裝了預警雷達的「海王」式直升機在艦隊上空進行早期警戒。
英軍為了免受阿方航空兵的威脅於5月6日派遣十六名SAS隊員先搭乘潛艇再換乘橡皮舟潛入阿根廷本土的里奧·加列戈斯空軍基地,一舉炸毀阿軍僅有的14架「超級軍旗」式戰斗轟炸機中的8架,使阿軍的遠程打擊能力受到重創。
阿根廷空軍讓英國人的惡夢久久不能結束,5月12日阿軍航空兵又在根廷港附近水域重創英護衛艦兩艘。這些飛機都是由佩布爾島阿軍機場起飛的。為了拔掉這顆
肉中刺,五十名海軍突擊隊員在5月14日晚乘三架直升機機降於島上,炸毀阿軍6架「普卡拉」攻擊機,4架「T-34」教練攻擊機,1架運輸機。
隊員中的炮兵觀察組指引「格拉摩根」號驅逐艦的114mm主炮猛轟島上的目標,島上的1座軍火庫,6座雷達站均被炸毀。英軍在烈火中乘直升機安然返回,以輕傷2人的代價取得全勝,掃清了登陸的障礙。
英國方面考慮到阿軍在馬島的兵力達14000人,而英軍能進行登陸作戰的登陸部隊至多才1000人,如何以少勝多,只有出奇制勝。為此艦隊司令伍德沃德煞費苦心,大擺迷魂陣。
由於馬島上的英籍居民很多,所以英軍特工人員可以在他們的掩護下,一面摸清阿軍的布防,一面積極活動,四處襲擾,唯獨對阿軍的指揮部沒有襲擊,主要原因就在於英軍破譯了密碼,阿軍的指揮部成了英軍情報來源的重要途徑。
與此同時英軍一面封鎖、轟炸、炮擊馬島的一面向南大西洋繼續增派兵力。到5月20日英軍基本上達到了封鎖馬島、削弱馬島守軍力量的目的,並已作好了在馬島登陸的准備工作。
第三階段:
英軍確定於5月21日在聖卡洛斯港登陸。聖卡洛斯港距阿根廷港約80公里,其間大部分為沼澤地,機動困難,距達爾文港約40公里。阿只在聖卡洛斯港入口處
的范寧角有40—50人防守。該地區水文、灘頭狀況利於登陸,岸上地形便於建立和鞏固登陸場,利於防潛艇和「飛魚」導彈的攻擊。
英軍登陸兵共編為兩個梯隊。兩棲突擊梯隊由海軍陸戰第3旅(轄第40、42、45營及支援分隊),傘兵團第2、3營,炮兵第29團及「蠍」式輕
型坦克分隊,防空導彈、工兵、後勤等分隊組成,共約5,000人。其任務是在聖卡洛斯港及其附近突擊上陸,爾後分別向阿根廷港和達爾文港方向進攻。
後續梯隊由步兵第5旅(轄3個營)及支援分隊組成,共約4,000人,其任務是在突擊梯隊上陸並向縱深發展進攻後,伺機在原登陸地域或在新的登陸地域上陸,與突擊梯隊共同奪取馬島。
5月21日凌晨三時,SAS突擊隊作為第一梯隊在范寧角登陸,在先期登陸的偵察分隊協助下,消滅了阿軍約50人的守衛部隊。三時三十分,英軍開始艦炮火力
准備。三時四十分,英軍2艘兩棲攻擊艦,4艘登陸艦,在聖卡洛斯實施多點立體登陸,未遇抵抗便順利上岸。英軍抓住阿軍夜戰能力差的弱點,爭分奪秒搶運人
員、物資,在四小時里上岸2500人,運送物資32000噸。並構築工事,組織防禦,准備迎擊阿軍的反撲。上午10時開始,阿方先後出動數批飛機共70餘
架次,主要對英艦船進行空襲,炸沉英護衛艦「熱心」號,重創、擊傷英艦4艘。但阿方也損失了14架飛機。
阿軍飛行員受過美、法、以等國教官的嚴格訓練,技術高,作風猛,戰鬥力很強。面對英軍高炮、導彈和「鷂」式戰斗機組成的防空體系,毫不畏懼,不
怕犧牲,進行攻擊時往往都採用低空突防來提高命中率。但英軍最終還是頂住了阿軍的反擊,控制了20平方公里的灘頭陣地,還鋪設了供「鷂」式和直升機起降的
鋼板簡易機場,進一步鞏固了登陸灘頭。
5月22日,阿軍令人費解地按兵不動,給了英軍喘息之機,英軍乘機補充物資,調整部署,並部署了一個「吹管」式攜帶型防空導彈連,專用於對抗阿軍的
低空功擊,完善了防空火力配系。戰後很多老兵提起這天都稱為奇跡的一天,他們說,「如果阿軍繼續發起攻擊的話,英軍登陸很有可能會崩潰,但感謝上帝,有了
一天的時間來重新調整」。
第2天阿軍又出動近百架次飛機,繼續發動猛烈空襲,擊沉了英軍「小羚羊」號護衛艦。
5月25日這天是阿根廷國慶日,阿空軍傾全力出擊,全天出動約200架次,取得擊沉「考文垂」號驅逐艦,「大西洋運送者」號滾裝船,擊傷1艘驅逐艦,1艘護衛艦的輝煌戰績。
英軍不幸中的大幸是「大西洋運送者」號上運送的16架「鷂」式戰斗機和1架美製「支努干」重型直升機在被擊沉前就飛到了岸上機場。
三天來,阿空軍英勇戰斗,給予英軍沉重打擊,但一來飛機性能不及英軍,二來又得不到海陸軍的有力支援,三來由於阿根廷一百多年來沒有戰爭,戰備較差,低空攻擊投下的炸彈因為炸彈的起爆條件都設在由高空投擲,因此有40%的炸彈沒有爆炸,所以無法阻止英軍的登陸。
阿根廷空軍在5月25日損失飛機高達31架。阿根廷駐達爾文港部隊於24日、25日也派出小股兵力對聖卡洛斯港地區英軍進行偵察襲擾活動,但被英軍炮火擊退。
由於阿軍地面部隊未進行反登陸作戰,而航空兵反擊的又主要打擊英艦船,這樣使使英軍順利地登陸和鞏固了登陸場,並完成了陸上進攻准備。三天里,
英軍上岸部隊已達5000人,灘頭陣地擴大到150平方公里,建立起了補給基地,通信樞紐,並在鋼板簡易機場加鋪了鋁合金跑道。
站穩腳根的英軍登陸部隊在5月27日向阿軍發起攻擊,兵分兩路向斯坦利港推進。南路以第2傘兵營為先導,第45陸戰營為後援,沿東南公路,經達
爾文港、古斯格林、費茲羅伊灣、布拉夫灣從南面攻擊;北路以60名SAS隊員為先導,第3傘兵營,第4陸戰營跟進,沿道格拉斯、蒂爾灣,直取斯坦利。由於
阿軍作戰思想保守,不思進取,使英軍的進展非常順利。英軍傘兵團第2營及支援分隊,大部從陸上徒步、乘直升機、吉普車和「蠍」式坦克向達爾文港開進,一部
分乘汽艇由水上向達爾文港開進。
5月28日英軍開始對達爾港發起進攻。阿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擊斃英傘兵團第2營營長赫伯特·瓊斯中校。英軍於29日攻佔達爾文港,古斯格林守
軍投降。英軍在攻佔達爾文港和古斯格林戰斗中,亡17人,斃傷阿軍250人,俘阿軍1,400人,繳獲大批彈葯和其他軍需物資。爾後,向阿根廷港方向發展
進攻。
自英軍開始陸上進攻以來,阿多次出動航空兵襲擊英艦船和聖卡洛斯港、達爾文港、肯特山等地的英軍。5月30日阿使用「飛魚」導彈攻擊「無敵」號航母,遭英激光眩目器干擾,未中。(另有說法以2架"天鷹"被擊落的代價擊傷"無敵"號,但英軍矢口否認)。
6月8日空襲菲茨羅伊上陸的步兵第5旅,打死打傷英軍180餘人,擊沉英登陸艦「加拉哈德爵士」號,重創英護衛艦和登陸艦各一艘。但當晚由「伊莉莎白女王二世」號客輪運送的3000英軍登島。進一步加強了英軍的進攻力量。
5月31日,北路英軍進抵肯特山,就地布防,等待南路英軍。6月1日,南路英軍也到達肯特山,與北路英軍匯合。阿軍此時採取放棄外圍,集中主力
固守斯坦利港方針。英軍在攻佔肯特山和查傑林山完成對斯坦利港的包圍後,並不急於攻擊,而是調整部署,補充給養,派出SAS和SBA隊員四處活動,進行戰
場偵察,很快查清阿軍以肯特山、查傑林山為第一道防線,以哈里頓山、浪頓山為第二道防線,以無線嶺、欲墜山、威廉山、工兵山一線為主防禦陣地,即加爾鐵里
防線,在三道防線之間都布設大量地雷和障礙,只留一條由炮火保護的秘密通道供聯絡之用。
6月8日,阿軍出動大批飛機空襲在希拉夫灣灘頭的英軍,擊沉登陸艦1艘,擊傷護衛艦1艘,登陸艦1艘。阿軍損失飛機11架。但此時的阿空軍已如強弩之末再也無力阻止英軍的登陸。
此時英軍在島上的力量已大大增強,共有地面部隊8000人,重炮30門,坦克20輛。6月11日,經三天的准備,英軍以「火神」轟炸機和「鷂」
式戰斗機以及火炮進行密集轟炸,同時驅逐艦、護衛艦以艦炮火力掩護,支援地面部隊向阿軍的第二道防線猛攻,第45陸戰營攻佔哈里特山和浪頓山,突破第二道
防線,並控制了斯坦利外圍所有制高點。阿軍唯一的反擊就是用岸基AM—39「飛魚」導彈擊傷「格拉摩根」號驅逐艦。
英軍經過調整部署,補充彈葯及其它軍需物資後,於6月11日開始對阿根廷港發起總攻。11月23日英飛機、艦炮和炮兵對阿軍陣地進行了猛烈的轟炸和炮擊,隨後地面部隊發起進攻,於12日拂曉前攻佔了距阿根廷港15公里的兩姐妹山、哈里特山和朗頓山。
13日晚英軍再次發起進攻,至14日中午先後攻佔了無線嶺、欲墜山及威廉山等地,進抵距市區約4公里的地方,阿軍放棄陣地,丟掉大量重武器退向市區。
英軍追至阿根廷港市區邊緣時,阿根廷港上空掛起了白旗。午後,雙方戰地司令官會晤,達成非正式停火協議,阿軍(包括西島2,000餘人)於21時停止抵抗。
英國向全世界宣布,馬島阿軍於14日21時投降。致此馬島戰爭以英軍獲勝而結束,馬島的失敗導致了阿根廷國內矛盾激化,總統加爾鐵里和海、空軍司令等高級將領被迫辭職,次年文官政府經大選上台後,又把發動戰爭的主要軍事領導人送上軍事法庭受審。
這次戰爭中阿軍亡1,000餘人,傷1,300人左右,失蹤數百人,被俘11,800餘人;損失艦船11艘(沉5、傷6),飛機117架,耗資10億美元以上,間接損失20多億美元。
英軍亡255人(內文職28人),傷777人,被俘210餘人,損失艦船16艘(沉6、傷10),飛機34架,耗資約12億美元以上。
㈡ 馬島戰爭,勞師遠征的英國為什麼會取得勝利
阿方失敗,最根本的就是敗在屢屢失誤的戰略決策上。
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英國與阿根廷在南大西洋為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英稱福克蘭群島)的主權歸屬,爆發了二戰後規模最大的一場島嶼爭奪戰,史稱英阿馬島戰爭。
馬島是扼守大西洋和太平洋海上交通的要沖,南大西洋和南美洲大陸安全的屏障,戰略地位極為重要。馬島主權之爭由來已久,英阿雖經多次談判,但進展不大。1982年2月,雙方談判再次破裂,阿政府決心訴諸武力解決爭端。3月 19日,阿根廷斯科蒂斯公司60人乘海軍指揮的運輸船,以拆除一個保加利亞人在南喬治亞群島所建立的鯨魚加工廠的陳舊設備為名,在該群島萊斯灘登陸,並插上阿國旗,引起英方強烈抗議,兩國關系惡化。3月28日,阿方開始秘密出兵。4月2日和3日,阿軍先後在阿根廷港和南喬治亞島登陸。在阿軍的突然襲擊下,英守島部隊(馬島198人、南喬治亞島22人)進行短暫抵抗後,被迫投降。英國隨即宣布以武力收復被占島嶼,馬島戰爭爆發。
為了扭轉被動局面,英國迅速成立了戰時內閣,並調集三軍兵力,徵用商船,組建特混艦隊。對馬島周圍200海里范圍以內海空進行封鎖的部署。在完成海空封鎖部署後,英軍開始空襲馬島阿軍機場、雷達站和防空導彈陣地,炸毀機場上的飛機,襲擊阿軍艦船,切斷海上補給線,逐步奪取馬島地區的局部制空權和制海權,並進行登陸前的各項准備工作。5月21日,英軍在阿設防薄弱的聖卡洛斯港登陸,並迅速擴大登陸場,建立了灘頭補給基地。27日英軍登陸部隊兵分兩路,東進南下。6月1日,兩路英軍在阿根廷港外圍第一道防線會合,並奪占距該港僅25公里的重要制高點肯特山和查林傑山。6月11日,英軍開始對阿根廷港發起總攻。12日拂曉前,攻佔了距阿根廷港15公里的朗登山、兩姊妹山、哈里特山,突破阿軍第二道防線。13日晚,英軍再次發起進攻,至次日中午先後攻佔了無線嶺、欲墜山、威廉山等地,突破阿軍第三道防線,阿軍投降,馬島戰爭至此結束。
整個戰爭中,阿軍死傷2300餘人,被俘 11800餘人,損失艦船 11艘,飛機117架,耗資10億美元以上,間接損失20多億美元。英軍傷亡1032人,被俘210餘人,損失艦船16艘,飛機34架,耗資約12億美元以上。
馬島戰爭,英國遠涉重洋、勞師遠征,戰略上弱點很多,但取得了勝利;阿根廷為收復領土而戰,國民熱情高,本土距離戰區較近,投入的兵力規模也遠超過英國,還掌握先機制敵的主動權,也算是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但卻從勝利開始、以失敗告終。英阿雙方的戰爭表演耐人尋味,阿軍失敗的教訓尤為值得反思。
㈢ 英阿馬島戰爭第一階段英國是如何反擊的
阿軍佔領馬島的行動,使英國受到極大震動。4月3日,英國政府正式宣布派特混艦隊去南大西洋,准備以武力奪取馬島。4月5日,英特混艦隊的艦艇分別由朴次茅斯和直布羅陀起航。駛往南大西洋。
這支特混艦隊由40餘艘艦艇組成。其中包括」無敵」號和」競技神」號2艘航空母艦,載運地面部隊約4000人,」鷂」式飛機20架和各種直升機45架。與此同時,已在中、南大西洋活動的4艘英國核潛艇也奉命駛往馬島附近水域。4月7日,英國宣布馬島周圍200海里為封鎖區。4月24日,英特混艦隊的先遣部隊抵達南喬治亞島附近海域。4月25日,英海軍陸戰隊在南喬治亞島登陸,阿守軍156人未經頑強抵抗便繳械投降。英軍佔領南喬治亞島之後,使其在南大西洋獲得了一個重要的立足點和前進基地。
同一天,在英軍實施南喬治亞島登陸戰斗的過程中,英直升機發現並攻擊了阿潛艇」聖菲」號。」聖菲」號被重創後搶灘,艇員68人上岸後被俘,潛艇在拖帶時沉沒。4月29日,英特混艦隊主力抵達馬島水域。
㈣ 馬島戰爭誰贏了
1982年,阿根廷為了守護馬島主權和英國開戰,最後參戰的英國取得了勝利。
1982年4月3日,阿根廷占據了馬島,而後英國的收復之戰也隨之展開,從4月5日至5月9日,英軍迅速集結四艘核潛艇、四十餘艘戰艦、三十餘架三代戰斗機、直升機等作戰裝備,在海陸軍的協同配合下,先是重新佔領南島。
5月10日至5月30日,在英軍成功破譯阿軍無線電密碼以及在馬島上英藉居民的掩護下,佯裝重兵炮擊馬島西南海域的岸上登陸港口,隨之靈活調用僅有阿軍十分之一的陸軍在東北方向成功登陸,隨後沿公路線逐個攻佔馬島東南城市,於肯特山等待南路英軍。
6月1日至6月15日,阿軍不斷對英軍採取空襲,但英軍在馬島上的地面力量已經大大加強,隨後英軍對阿軍展開了幾乎用盡彈葯的猛烈回擊。15日阿軍投降,至此歷時74天的馬島戰爭宣告結束。
(4)談馬島成爭英國怎麼取勝擴展閱讀:
1981阿根廷總統加爾鐵里在面對嚴重的國內的經濟問題和人權問題上,選擇經由通過自認為一場干凈利落的馬島戰役,以其勝利的結果來轉移公眾的焦點,緩解國內危機。
1982年4月1日,阿根廷方面率先展開軍事行動,攻佔群島的首府等地,英國駐馬島政府於4月4日宣布投降。在英國方面,這意味著分歧已經升級為軍事沖突,時任英國首相的撒切爾夫人對阿根廷宣戰,宣誓奪回群島。
1982年4月中旬,英國皇家空軍開始進駐位於大西洋中部的空軍基地。4月下旬,馬島戰爭開始,經過74天激烈的馬島戰爭,15日阿軍投降,至此馬島戰爭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