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英國不能不懂的Posh
在英國社會,「Posh」一詞引發廣泛討論,它不僅代表優雅與昂貴,更是上等階級與上流社會的象徵。源於1918年,最初與英國貴族生活狀態緊密相連,王妃黛安娜的出現,標志著「Posh時代」的誕生。她以獨特的方式詮釋了「Posh」,引領潮流。近年,英國研究機構Perspectus Global對英國人眼中「真正的Posh特徵」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一系列行為與特質被視作「Posh」的標志。
從稱呼晚餐為「supper」到稱呼廁所為「the loo」,擁有祖輩的油畫,喝粥與松雞,成年後稱呼父母為「mummy and daddy」,這些都可能被視為符合「Posh」標准。此外,Aga牌烤箱、路虎衛士、酒窖、稱呼他人「darling」以及穿著粗花呢夾克等,同樣能讓人在他人眼中顯得更為「Posh」。滑雪、使用「where did you school?」問句、姓氏稱呼朋友等行為也列於清單之中。上過寄宿學校、懂拉丁語、擁有家族徽章等更被視為「Posh」的象徵。
調查發現,盡管三分之一的英國人認識自認為「Posh」的有錢人,但超過80%的人認為,僅僅有錢並不等同於「Posh」,真正的「Posh」與金錢無關。真正「Posh」的人不僅會拒絕用「serviette」表達「餐巾」,更會正確使用刀叉,拒絕使用茶包,穿長筒雨靴等。他們可能上過寄宿學校,了解如何正確使用餐具,擁有園丁和酒窖,甚至擁有私人俱樂部。
現代英國人對「Posh」特徵的定義在變化,只有少部分人希望變得「Posh」。許多人更看重快樂與無慮的生活,而非物質象徵。英國的Posh文化正在從貴族舊文化向新型平民文化演化,old money與new money在生活方式上激烈交鋒。雖然「儀式感」重要,但年輕人更注重精神享受與自由隨性的生活態度。他們選擇在酒吧與朋友小酌,或是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而並非學習傳統貴族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