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戰時各國的兵力
1、蘇聯
蘇聯軍隊是二戰中規模最龐大的軍隊之一,由戰爭初期的500萬餘人發展到戰爭結束時的近1200萬人,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蘇聯軍隊的數量都大體維持在900萬到1100萬的水平。
其中蘇聯陸軍是最主要的作戰力量,蘇聯在戰爭中組建了最龐大的裝甲部隊和步兵和炮兵部隊,正是依靠這支強大的地面部隊,蘇聯才最終擋住了納粹德國陸軍的進攻,並最終將戰線退回到德國本土。
戰爭結束時,蘇聯陸軍是世界最具有戰鬥力的部隊,擁有最強大的裝甲部隊,擁有6個坦克集團軍、23個獨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坦克和自行火炮總數超過2萬輛。
2、美國
美國軍隊是一支在戰爭中迅速發展起來的軍隊,是戰後唯一一支能夠和蘇聯軍隊相對抗的武裝力量。不同於蘇聯軍隊的陸軍一支獨大,美國軍隊除了陸軍外還建立了一支空前強大的海軍,這是當時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比擬的。
美國陸軍同樣擁有一支強大的裝甲力量,擁有28個裝甲師,15個獨立裝甲旅和其他獨立裝甲營,坦克和自行火炮總數達13000輛。由於美軍沒有組建更好級別的裝甲單位以及在裝甲戰術上的局限,美軍的突擊能力是遠不如當時的蘇軍的。
3、德國
從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德國軍隊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這得益於德國提前的軍事動員和先進的作戰理念,到1941年德國軍隊已經是歐洲最強大的軍隊,總兵力超過700萬人,而當時蘇聯才有500餘萬人。
隨著戰線的不斷拉長,德國軍隊也開始大規模的增加,到1944年德國軍隊的增長達到頂點,用兵超過1000萬人,但是它的對手總兵力也相應的增加到2000萬人,所以德國軍隊最終輸掉了這場戰爭。
4、英國
英國由於其特殊地理位置一直以來都是將海軍的發展作為首要目標,只保留一支小型的職業化陸軍以應付和平時期的各種危機。
由於二戰中英法聯軍很快被德軍打敗並被逐出歐洲大陸,英國為了保衛本土不得不將主要經歷放在了海軍和空軍身上,英國是自始至終都堅持發展戰略空軍的國家之一,這不可避免的要削弱陸軍的力量。
不過為了開辟第二戰場,英國還是組建了一支規模較大的遠征軍,戰爭結束時英國總兵力近700萬人,擁有60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軍隊實力僅次於蘇聯和美國。
5、中國
中國軍隊戰前只有不到200萬人,而且嚴重缺乏現代化武器,是一支以步兵為主的軍隊。
但在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軍隊開始極速的擴張,其中國民政府領導的軍隊人數在400萬左右,中共政府領導的軍隊由幾萬人增加到100多萬,這樣中國軍隊最高兵力應該在500多萬人。
⑵ 二戰英國的遠東艦隊是如何被日本海軍擊敗的
自從工業革命之後哦,英國便號稱是日不落帝國,全世界都有因果的殖民地,而支持世界各地領土的就是英國強大而戰無不勝的海軍,偶有小敗也無傷大雅。不過在1941年,英國最強的戰艦組成了遠東艦隊竟然拿被昔日的徒弟日本給擊敗了。經營多年的馬來半島殖民地被日軍席捲而下,先後有13萬英軍成了4萬日軍的俘虜,新加坡投降堪稱英軍史上最大的投降,日軍指揮官山下奉文因此得到綽號「馬來之虎」。
一、山下奉文其人
山下奉文,1885出生於愛知縣,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日本陸軍大學,接受了系統化的軍國主義教育,對軍國主義奉若瑰寶。1918-1940年間,他任瑞士軍事研究員,駐奧地利武官,還參加過侵華戰爭,任步兵40旅團旅團長、「華北方面軍」參謀長、滿洲防衛軍司令。這一連串經歷加深了他對歐美軍事的直觀了解,並積累了實戰經驗。
1941年11月5日,日本高層秘密決定對英美開戰,並制定了作戰計劃,也就是後來的偷襲珍珠港。在偷襲珍珠港的同時,東太平洋地區要全面「開花」,日軍要趁機四處「解放」(侵佔)英美殖民地。為了到達東太平洋地區全面「開花」的目的,日本統帥部秘密召回一批高級將領,其中就有還在中國的山下奉文。
11月8日山下抵達東京,9號就被任命為25軍司令官,負責馬來攻略,統轄精銳的甲種師團第5師團、近衛師團,乙種師團第18師團,加上其他支援部隊,總計11萬人,秘密駐扎在海南三亞,等待開戰。
二、英軍的應對
1941年下半年,日美關系已經極度緊張,英國也知道,日美開戰已經不可避免。新加坡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這里是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樞紐,也是英國連接遠東地區的重要交通線。雖然英國對德作戰處於艱難時期,但是英國還是不敢放鬆對新加坡的控制。
丘吉爾鑒於英國遠東艦隊實力空虛,戰鬥力太弱,決定派出英國海軍中最強的「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兩艘戰列艦,增強遠東海軍力量,震懾日本。
12月2日,兩艘戰艦抵達新加坡。此時的馬來半島已經集合了英軍(英國本土、英聯邦國家、英國殖民地)約13萬人,並空軍戰機158架。兩艘英國海軍靈魂戰艦的到來更增加了英軍的士氣。
三、開戰
1941年12月6日,布魯克泡漢、帕西巴爾都接到了日本艦船出沒在印度支那半島南端的報告;布魯克泡漢還接到了英國駐泰國公使的「日本船隊已從金蘭灣出發」的報告。但這兩位將軍就是不信,日本海軍敢來挑釁大英帝國的艦隊。
12月7日,兩位將軍又接到了兩架偵察機的報告,說「邏艦 4 艘於北大年北方 6 0英里處,沿海岸南下」,他們這才相信日本真的要開戰了,所以開始倉促應戰。
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的同時,在東太平地區按部就班地開始侵佔英美殖民地。針對馬來,山下奉文採取了海陸並進策略:日軍兵分兩路,一路由近衛師團陸路入泰國,沿克拉地峽南下;另一路由山下親自率領主力,由海軍掩護在馬來亞哥達魯、泰國宋卡、泰國北大年等地登陸。此計劃實際參戰部隊總共只有4萬多人。
8日凌晨3點,山下已經派遣敢死隊秘密登陸馬來半島。8日夜晚,駐守馬來的英軍從廣播里得知日本向英、美、荷等國宣戰,停留在新加坡的「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緊急出動,試圖前往馬來北部截擊日本海軍。
9日,馬來北部機場遭到日軍空軍的轟炸,158架飛機還沒起飛就被摧毀在跑道上,日軍取得了制空權。失去空中掩護的兩艘戰艦只好半道折返,但是折回基地的途中,受到了日軍飛機襲擊。
10日上午,在馬來半島東部海域,兩艘戰艦受到了日軍第22航空隊88架飛機的襲擊,英國戰艦毫無還手之力。下午2:30,兩艘戰艦相繼沉沒,英國遠東艦隊名存實亡,英軍又失去制海權。
隨後,雙方開始陸路短兵相接,日軍登陸部隊擁有150輛坦克,空中還有370多架飛機掩護,日軍部隊又是陸軍中戰鬥力較強的甲種、乙種師團,而英軍飛機損傷殆盡,缺乏重武器,士兵還是烏合之眾,又損失了海軍靈魂「威爾士親王」號,士氣大受打擊。
此後,日軍登陸部隊採取中央突破戰術,攻破了英軍的吉達防線。馬來等地多崎嶇山路和雨林,為了提高行軍效率,日軍還組成了自行車部隊,穿插其間。日軍的進軍速度之快,是英軍沒有想到的。馬來半島遂被日軍席捲而下。
四、馬來之虎
轉眼到了1942年的1月11日,日軍輕而易舉地佔領了吉隆坡,俘虜了英軍5萬人。之後,英軍收斂殘部8萬人集合在新加坡准備死守。而日軍因佔領地過大,分兵駐守之後,可用於進攻新加坡的兵力僅有3萬。此時英軍雖有兵力優勢,但士氣全無,更可怕的是,英國人仍放不下白種人的傲慢,頑固地認為,日軍只會從新加坡東北部開闊地帶登陸,根本聽不進去殖民地軍官提出的防守西部的建議。
2月8日,日軍航空兵和炮兵對新加坡戰略目標進行了首輪聯合轟炸,近衛師團在新加坡東北進行了佯裝攻擊,山下奉文則帶領主力從只有少量澳大利亞軍隊防守的西北面海岸登陸。西北面狹窄,並且沼澤泥潭密布,但日軍仍強行登陸,因英軍防守軍實在太少,結果輕而易舉地佔領了灘頭,進而日本大部隊源源不斷。
至9日,英軍新加坡外圍防線全面崩潰,日軍臨近新加坡市區。10日,日軍佔領了英軍水源地,山下奉文下令屠殺軍醫院裡面的300多名傷兵。
15日,不堪折磨的8萬守城英軍投降。加上之前被俘虜的5萬人,日軍以4萬人俘虜了3倍於己的13萬敵人。馬來一戰,堪稱英軍最恥辱一戰,此戰也成了山下奉文的成名之戰,從此得號「馬來之虎」。
雖然山下戰術上很出色,但是和一般日軍一樣,他極度暴虐,對戰俘毫無人道可言。英軍戰俘被送去修泰緬鐵路,高強度、低食物、極端的壓迫致使盟軍戰俘大量喪生,這條鐵路也被稱為「死亡鐵路」。
結語
2月15日,英軍投降那日,丘吉爾將它成為「黑道日」。作為日軍指揮官的山下奉文,以此戰「聞名」世界。二戰後,山下負責簽署馬來西亞日軍的投降書後隨即被逮捕。1946年在馬尼拉軍事法庭,山下奉文被判處死刑,結束了罪惡的一生。
⑶ 一個正規「師」有多少人數
二戰時
老美一個師有1.5萬人左右
英國一個師1萬人左右
蘇聯一個師有7000-8000人
中國中央軍1.1萬人,雜牌軍6000-7000人啦
(日本一個師團1.5-2.5萬人,德國一個師有1萬多人)
當然二戰中師一級單位中人最多的是中共的八路軍,抗戰8年三個師(115,120,129)從4.5萬人發展到90多萬人,這樣平均下來一個師就有30多萬,無論是日本還是美國師比不上啊!!
所以我們的蔣中正兄當然會不爽啦!!
目前,很多國家的師都不滿員
美國有1.7萬人左右
中國、日本都差不多7000-8000人
⑷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軍事力量對比(軍隊數量,裝備,軍種等等)
1、美國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1940年美國GDP達到2000多億美圓[1940年的匯率],但美國這時依然享受著大西洋天然壁壘的優越,陸軍只有可憐的10萬人,遍為4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師和1個後備預師,坦克的數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蘭後面,勉強做個世界第七.
美國參戰後,在其經濟實力的支持下武器生產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經成為盟軍軍火的主要供應者[具體武器生產狀況如下].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有進4萬輛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
2、 蘇聯是二戰時期軍事實力最強盛的國家,蘇聯是世界第二工業國,蘇德戰爭初期其GDP達433億美圓,軍隊人數任何時期一直維持在600萬人以上二戰末期達到了鼎盛的1200萬人,這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最龐大的軍隊了,二戰期間蘇聯共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萬輛在戰爭中被擊毀,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及時的補充了這些損失.
3、 德國在希特勒的嚴抓下,1940經濟總量達到561億美圓,基本度過了經濟危機,軍火工業生產開始全面的運轉,其軍火產量在1939年就已經超過英法之和,以坦克生產為例,1940年生產坦克2500餘輛[3型為主],1943年達到了頂峰7600餘輛,隨即就有3000多輛開往庫爾斯克,包括200輛新式的5型黑豹坦克,後來多生產虎 豹坦克,數量有所下降,質量卻在上升,由於盟軍的轟炸和資源短缺,德國經濟在1945年開始出現崩潰.
4、英國在歐洲孤掌難鳴,國內經濟不景氣,其經濟和資源的維持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殖民地和美國的支援;法國已經戰敗,其勢力范圍退縮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5、義大利早在1940年時就已經爆發的經濟危機,在加上義大利軍隊的接連失利,國內罷工浪潮高漲,1943年墨索里尼政權倒台.
6、在7.7事變前日本的經濟總量達到283億美圓,是世界第6經濟強國, 在7.7事變前,日本全國只有4個裝備整員的師團,不到20萬人而國民黨軍隊光陸軍就達到200多萬,7.7事變後,日本開始大量的擴充兵員,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在中國有110個師團,總共250多萬人,此後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達到600多萬,但兵員的素質卻不斷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萬,已經不堪重負;二戰日本共生產5000多輛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與同期的美國有很大的差距.
7、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軍事實力相當弱後,具體的經濟總量狀況無從考證,二戰後期共產黨發展到91萬人,民兵近百萬,解放國土面積一百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人,裝備大多是繳獲的日本武器:國民黨兵力有460萬人[其中蔣介石嫡系只有100多萬人],繳獲了大量日軍的裝備,還有美國的4億美圓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日本VS美國
1、戰爭潛力:由於國家戰爭機器的高速運轉,全國的富餘勞動力都充實到軍隊及相關行業當中,日本國民經濟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顯得空前「繁榮」, 使得日本人錯誤地認為本國經濟與軍事實力都超過了與他們最大的敵人美國。而此時的美國已經歷了十年左右的經濟大蕭條。經濟危機的深遠影響使得整個美國經濟依然『疲軟』。但盡管如此美國的綜合國力仍遠高於日本。這里簡單的舉例一組數據:
1、美國的人口高於日本近兩倍;
2、美國的國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國的鋼鐵產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國的煤炭產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國的汽車產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此外,美國工廠的現代化和自動化水平要高於歐洲和日本,美國人的生產管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兩方面結合起來,美國工人的人均生產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經基本無潛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國內的軍事、經濟以達到頂峰,也就是說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現有的力量迅速消滅對手,那麼進入消耗戰後,日本必敗無疑。
2、軍工生產: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僅從數量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產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個二戰期間僅僅建成了63艘驅逐艦而美國在同一時期卻有七百四十餘艘反潛艦艇建成下水!
日美雙方作戰飛機年產量對比:盟國不僅在飛機數量上佔了上風,而且在戰爭中不斷推出新型飛機,到了戰爭後期美軍的飛機性能已經遠遠優於日軍。反觀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從很多方面來說確實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戰斗機,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經明顯落後於美國的新機型(由於日軍輕視對飛行員的保護,只注重飛機性能,過量採用木質材料與蒙皮,『零』式在被擊中後很容易起火燃燒,導致機毀人亡)。在美國生產的飛機中約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轟炸機(雙發或四發),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5117架(基本上是雙發機)。因此,無論是從飛機生產數量上,或是從飛機總載荷上看,兩國之間的差別都非常之明顯。
由於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陸軍根本談不上機械化,其重型裝備供給量與實際需求之間差距甚遠。
1941-1945年,日軍只生產了604門口徑大於105毫米的野戰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徑火炮6512門,而同一時期美國卻生產了重炮7803門,其他中型口徑火炮27082門。1941-1942年,日本將坦克生產列入了A級(即最高級別),但由於科技水平和生產工藝的落後,日本只生產了中型坦克1065輛,輕型坦克1024門。而美國卻生產了中型坦克24997輛,輕型坦克4052輛。要指出的是,二戰時期日本的中型坦克無論是火炮威力還是裝甲厚度都只能相當於盟軍的輕型坦克。由於日軍坦克在戰斗中的表現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產被降到了D級。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車輛也是日軍的軟肋,日本車輛生產在頂峰時為1941年的47901輛,而美國在1943年的汽車生產量卻達到了621502輛。
除了重型裝備,其它武器日本的生產數量也是嚴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庫足夠裝備103個師團,陸軍戰斗序列有51個師團和59個旅團。戰爭初期陸軍的武器彈葯的產量和消耗量大體相同,但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軍隊數量急劇增,而日本的武器彈葯保有量卻沒有明顯的增加。1943年日本陸軍規模從240萬人升到310萬人,美國則從415萬人激增到了889萬人。到戰爭結束時日軍的武器彈葯雖然可以裝備104個師團,但其戰斗序列卻達到171個師團,這還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軍事人員。
1940年統計,日本本土人口7314萬,雖然強征了大量中國和朝鮮勞工,但並不等於這樣騰出來的本國人力就能形成戰鬥力強的部隊。事實上,太平洋戰爭前6個月日軍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勝利正是依靠多年積累的精銳部隊。1944年日本有1335萬名女性勞動力,但其中的780萬人從事的是農業和林業工作,只有225萬人參加工業及軍工生產。而美國1941年就有1460萬名婦女參加工業生產。
德國VS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軍進攻蘇聯,蘇德戰爭正式爆發。在此之前,蘇聯的軍事裝備和軍人綜合素質都不在德軍之下,由於蘇聯在三十年代的經濟增長,使得投入於軍事准備的經濟能力大大增強,這十年裡,蘇聯的整體軍事實力已經世界上最強的幾支,和德軍的整體實力差不多。但結果卻是,在三年的蘇德戰爭里,蘇聯共死亡了包括1000萬士兵在內的2000萬人,平均每天死亡3萬多人。在戰爭進行時,蘇聯的軍工機器一直沒有停下來,共生產了約10餘萬輛坦克和火炮。
蘇聯的面積是22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2億;而德國的面積是37萬平方公里,人口不過5、6千萬。德國沒有豐富的戰時資源可供使用,而蘇聯的資源是世界上最為豐富的。從資源上的實力分析,雙方不是一個等級上的。蘇軍一開始就被動挨打,每次戰役都會10萬10萬的士兵被俘或被殲,而且蘇聯還有美國在太平洋和日軍作戰,牽制了日軍的北進;同時英法及歐洲反法西斯軍民在西歐、南歐、以及北非幾條戰線上和德軍抗戰,使德軍整體的軍事實力的總值分化掉一部分,可以說德國是以其最多60%的綜合軍事實力來同以近95%的綜合軍事實力的蘇軍在蘇聯本土進行戰爭,蘇聯在雙方的戰爭條件上占著比德國多得多的優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被譽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場浩劫,作為兵器,一種人類為了在戰斗中獲得優勢的工具,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各國為了在戰爭取得主動權,更好的消滅敵人,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其中有很多研究甚至還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但當這種研究帶上了一層血色的時候,總會給人一種莫名的傷感。我們研究戰爭,不代表我們熱愛戰爭。我們了解戰爭,是為了更好的珍惜和平。
陸軍兵器方面,德軍陸軍兵器在質量和工藝上無疑是一流的。德意志民族是一個一向嚴謹的民族,同時他們對精密的儀器也有著特殊的興趣,但這帶來了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結果:造價太高。同時,德軍兵器通常會很復雜,這樣的結果是使德軍兵器單獨作戰能力會很強,具有很高的精度,但不易於批量生產,生產工時長,另外在武器損壞之後修理困難,同時武器對惡劣天氣的適應能力差,故障率高。如在蘇德戰場上,德軍普遍裝備的毛瑟K98式步槍經常會在蘇聯惡劣的氣候中被凍住槍栓。
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投入了192輛豹式參加了首曰的進攻,但機械故障頻頻,再加上在一個雷場遭遇伏擊,當曰倖存完好的豹式只剩40輛。但沒發現被正面擊毀的豹式。而德軍後期裝備裝甲部隊的重型戰車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B的故障率更是高得驚人,盟軍對於這種更加厚重、防護能力更好的坦克幾乎無技可施,只能咒這個怪物快點自己出故障,一般很快就能靈驗。高故障率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德軍武器.
美國兵器最大的優點就是容易修理,零件的高度標准化讓美國在戰場上能夠及時的對裝備進行修理以重新投入戰斗,而不會出現大量兵器因損壞嚴重而被丟棄的現象,就連一顆螺絲釘都可以用在重型坦克或者是摩托車上。但美軍裝備的單獨作戰能力並不是很好,美國在陸軍武器製造技術方面要略低於德國,與蘇聯相近,當然是在JS-3坦克投產以前。由於美國工業實力的雄厚,很難判斷出美軍兵器是否易於批量生產,但從美國零件的高度標准化來看,生產方面應該是沒問題.
不過有的人總是喜歡把美國兵貶得一文不值,因為美國陸軍在二戰中確實體現不出良好的單兵作戰力,一旦失去了空中保護,美國陸軍幾乎無法與德國西線部隊相抗衡。但是有一點需要聲明,我們總是在拿身經百戰的德國兵去和美國的老爺兵去比,這樣做未免有失公允。美國的地理位置限制了美國陸軍的發展。美國周邊都是些弱小國家,美國陸軍並不需要非常強大就可以保護本土的安全,美國真正需要的是一支強大的海軍。陸軍只要能夠滿足本土防禦就可以了。而且美國並不是像德國那樣具備戰斗傳統,德國的戰斗傳統是德軍優秀戰鬥力的來源,而美國由於其民族組成復雜,沒有封建史,以及其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因素,美國人並不善於戰斗。因此對美國陸軍的種種批判未免有失偏頗,如果讓美國置身於歐洲那樣列強紛爭的環境之中,美國陸軍究竟會怎麼樣,我們只能去推測。另外僅僅從武器火力方面來看的話,美國並不弱於德國。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同樣在1944年3月投產的豹G型坦克和M4A3(76)W型坦克的火炮能力。美國坦克裝備的76mm M7 L/53式火炮在1000米的距離上最大穿甲能力可以達到157毫米,而德軍裝備的75mm Kw.K.42 L/70式火炮在同樣的距離上的最大穿甲能力為149毫米。。
所以美軍在武器質量方面其實並不弱於德國。同時,在盟軍成功登陸諾曼底後,美軍也在實戰中逐漸積累著自己的經驗,第630坦克殲擊營在1944年7月的報告中顯示,他們摧毀了包括「虎」式坦克在內的53輛德軍坦克和15輛自行火炮,自身損失為17輛M18式坦克殲擊車。
蘇軍裝備情況介於兩者之間,蘇聯兵器在零件標准化上沒有美國做的好,但蘇聯兵器做工簡單,工藝好,造價低,易於批量生產,而且可靠性好,在惡劣天氣下故障率低。最大特點體現在蘇軍裝備的Ppsh-41型沖鋒槍和著名的T-34中型坦克上。
Ppsh-41型沖鋒槍的大部分零件都用鋼板沖壓、焊接、鉚接製成,結構簡單,加工工藝好,易於大批量製造,即使出現故障也可以及時排除。理論射速為900發/分,可以配用71發彈鼓或35發彎彈夾。在巷戰的短兵相接中,Ppsh-41可以提供極其可觀的火力。因為在這種距離上,德國武器的高精度根本沒有用武之地,而蘇聯武器則可以發揮出巨大的火力壓制效果,同時為蘇軍士兵的生命加上幾分保險。到了1943年,蘇聯在Ppsh的基礎上開發出PPS43沖鋒槍,這種沖鋒槍甚至取消了快慢機,只能進行連發射擊
⑸ 二戰 蘇 美 德 英 法 一個整編步兵師有多少人 坦克師有多少輛坦克
找不全...
只能給個大概 找幾個有示範性的部隊來說說
先是德國 : 裝甲教導師
1943年12月30日, 裝甲教導師被下令成軍, 最先師團包括一個裝甲營(130裝甲教導營), 其後正式改名為130裝甲教導團第二營. 旗下4個裝甲連, 每個連配備22輛PZ IV戰車. 1944年1月20日再組成130裝甲教導團第一營, 同樣有4個裝甲連, 當中每三個配備22輛豹式戰車. 另一個重驅逐戰車連則有22輛獵豹(其後同樣換成豹式戰車). 2月3日, 316無線電搖控連再加入該師. 至1944年6月開戰前, 裝甲教導師割下有
130裝甲教導師(拜亞利因將軍 General Bayerlein)
130裝甲教導團(古迪達上校 Colonel Rudolf Gerhardit)
豹式指揮型3輛
PZ IV指揮型5輛
Sd.Kfz 140 防空炮1輛
第1營/原第6裝甲團(馬基夫斯基上校Major Markowski )
豹式指揮型3輛
豹式戰車3輛
PZ IV四連裝炮防空戰車4輛
電單車, 卡車12輛
第1, 2, 3, 4連各17輛豹式戰車
第二營/130裝甲教導團(史高堡維堡少校Major Von Schonburg-Waldenburg)
PZ IV指揮型3輛
PZ IV戰車5輛
PZ IV四連裝炮防空戰車4輛
第5, 6, 7, 8連各22輛PZ IV戰車
316無線電搖控連
虎王(P)5輛車身編號為28001-28005(當中只有3輛能參戰):注
STUG III 9輛
130驅逐戰車營
PZ IV L/48驅逐戰車31輛
總兵員大概8000~15000左右
美軍 :
1個步兵師擁有18門105毫米M3步兵榴彈炮,36門105毫米M2榴彈炮,12門155毫米M1榴彈炮,5輛半履帶車,13輛M8裝甲車,1371輛汽車,10架輕型觀測機。總兵力14253人。
步兵團轄3個營,12個連(A-M連,沒有J連),1個步兵加農炮連(最初裝備2門半履帶105毫米榴彈炮和6門半履帶75毫米榴彈炮或加農炮,後增加一門牽引式短身管105毫米榴彈炮),1個反坦克連(最初裝備12門37毫米反坦克炮,後換裝9門57毫米反坦克炮)和一個後勤連。每營轄4個連(A-D、E-H、I-M)和裝備同樣重機槍和迫擊炮的重武器連。團有團部連,營有營部連。團部連有1個情報和偵察排,營部連有1個彈葯和先遣排(負責輕工程任務和向前線各連輸送彈葯)和1個反坦克排(最初裝備4門37毫米反坦克炮,後換裝3門57毫米反坦克炮)。
美國裝甲兵戰時經歷了數次的改組——大部分是因為任務需要進行的。這些改組中最具有意義的是1943年裝甲師改編和1944年末到1945年初歐洲大部分坦克營改進裝備表。當時歐洲中型坦克的損失速度超過陸軍補充能力,改進裝備表將營屬中型坦克的數量從53輛削減到41輛。部署在歐洲的所有輕型裝甲師和獨立坦克營在1944年秋都開始這一改進。1944年末抵達的那些師(第8裝甲師、第9裝甲師、第10裝甲師和第11裝甲師)和獨立坦克營可能保留了最初的裝備表,盡管一些獨立坦克營被臨時剝離裝備用於補充已參戰坦克營的庫存。例如1944年12月抵達歐洲的第740坦克營。接著於12月18日,迅速從一個英國坦克修理倉庫重新裝備,急行軍投入突出部戰役攔截派普爾戰斗群。第740坦克營零星裝備了M4、螢火蟲坦克,M10、M36坦克殲擊車,M8裝甲車,全都裝備英國無線電——美國人根本不知道如何使用!盡管有這些障礙,因為好運和優秀的炮術,第740坦克營(實際只有一個加強連)在濕陶蒙特站以西援助阻止了派普爾的進攻。
一開始,裝甲兵的主力裝備包括M3A1或M3A4「格蘭特」中型坦克,M3或M3A1「斯圖爾特」輕型坦克,105毫米T30榴彈炮機動載具。1943年初,M4「謝爾曼」中型坦克開始取代M3「格蘭特」中型坦克。1943年末,M5「斯圖爾特」輕型坦克開始取代M3系列;新設計的75毫米M8榴彈炮機動載具取代T30。1944年初,105毫米M4突擊炮依次取代了除輕型坦克營以外的M8。
最後總共組建了16個裝甲師(第1裝甲師到第14裝甲師,第16裝甲師和第20裝甲師)。其中只有兩個——第2裝甲師和第3裝甲師在戰時保持了「重」型編制。所有其他裝甲師在離開美國前都重組為「輕」型師(除了第1裝甲師是於1944年7月在義大利重組為「輕」型師)。全部裝甲師都投入歐洲戰區或地中海戰區。
輕型裝甲師編制(1943年9月15日編制和裝備表17-2)包括師部連,2個戰斗群指揮部(A戰斗群和B戰斗群),1個預備戰斗群指揮部(R戰斗群),3個坦克營(每個轄3個中型坦克連和1個輕型坦克連),3個裝甲步兵營,3個18門炮的炮兵營,1個機械化騎兵偵察營,1個工兵營和師屬後勤。師長由1名少將擔任,戰斗群指揮官由1名准將(也是副師長)和2名上校擔任。全師總共擁有77輛輕型坦克、168輛中型坦克、18輛105毫米M4突擊炮、54輛105毫米M7自行榴彈炮、54輛M8裝甲車、450輛半履帶車、1031輛汽車和8架輕型觀察機,總兵力10754人。
輕型裝甲師於1944年6月在諾曼底第一次投入戰斗後暴露出編制上的兩個問題。首先,師屬卡車的運輸能力不足以運輸基本的額定補給。為解決這個問題,每個輕型師增加了2個軍需卡車連。其次,預備戰斗群指揮部編制只有8名軍官和士兵,只能擔負行政管理任務。很明顯,第三個野戰指揮部是值得建立的。結果,大部分輕型裝甲師都為預備戰斗群加強了一個裝甲群指揮部(裝甲群指揮部通常隸屬於軍,實踐證明由其負責獨立坦克營的戰術指揮是多餘的)。
重型裝甲師的編制(1942年3月1日編制和裝備表17-1,1942年10月29日調整1和2)包括2個3營制坦克團(第1營是輕型坦克營,轄3個輕型坦克連;第2營、第3營是中型坦克營,各轄3個中型坦克連),1個3營制裝甲步兵團,只有2個戰斗群指揮部,其餘師屬部隊和輕型裝甲師幾乎完全一樣。重型裝甲師擁有158輛輕型坦克、232輛中型坦克、24輛105毫米M4突擊炮、17輛M8突擊炮、54輛105毫米M7自行榴彈炮、54輛M8裝甲車、640輛半履帶車、1042輛汽車和8架輕型觀察機,總兵力14664人。
裝甲團下轄9個連(A-I連)、團部連、1個突擊炮連、1個偵察連、1個後勤連和1個勤務連。團屬營每個有1個小一些的營部連(含1個迫擊炮排)和1個後勤連。
輕型裝甲師的坦克營和獨立中型坦克營編制相同,都擁有4個連(A-C連和裝備輕型坦克的D連),1個後勤連,1個營部連(1個營部排、1個迫擊炮排、1個偵察排和1個突擊炮排)。
混合坦克營編制類似,下轄3個混合坦克連(A-C連)和1個負責火力支援的中型坦克連(D連)。
獨立輕型坦克營只有3個連(A-C連),營部連含1個裝備3門M8機動榴彈炮載具的突擊炮群,而非中型坦克營的6門105毫米M4突擊炮排。
只能找到這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