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過年的起源及習俗(中英對照)
英國的過年習俗
在英國,公歷元旦雖沒有聖誕節那樣隆重,但
在除夕夜和元旦,還是根據當地的風俗勻慣開展種
種慶祝活動,以示送舊迎新。英國人在除夕的深夜,
常帶上糕點和酒出去拜訪,他們不敲門,就徑直走
進親友家去。按英國人的風俗,除夕千夜過後,朝
屋裡邁進第一隻腳的人,預示著新的一年的運氣。
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黑發的男人,或是個快樂、幸
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將全年吉利走好運。如果第
一個客人是個淺黃頭發的女人,或是個憂傷、貧窮、
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將遭霉運,會遇上困
難和災禍。除夕在親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談前,
要先去撥弄壁爐的火,祝福主人「開門大吉」。英
國的新年慶祝活動大都在除夕火夜舉行,「迎新宴
會」,便是其中之一,這種宴會分「家庭宴會」和
「團體宴會」兩種,宴會通常從除夕晚上8時開始中
直至元旦凌晨結束。宴會上備有各種美酒佳餚和點
心,供人們通宵達量地開懷暢飲。午夜時分,人們
打開收音機,聆聽教堂大鍾的新年鍾聲,鍾聲鳴響
時,人們一片歡騰,舉杯祝酒,盡情歡呼,高歌《
往昔的日光》。「除夕舞會」則是另一種慶祝活動。
由當地的旅館和舞會,夜幕降臨。人們身著節日盛
裝,從四面八方傑到這些裝飾一新的燈光輝煌的舞
場,在美妙的樂聲中翩翩起舞,成千上萬的人群,
還雲集到各個廣場,圍繞著廣場中心的噴泉和厄洛
斯神象,載歌載舞,盡情狂歡。電視台還在廣場做
現場直播,讓在這家「守歲」的人也共享歡樂。
中國的過年習俗各地區不同。大致有:
*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爺上天
* 掃塵,
* 貼春聯,貼年畫,
* 請神,拜神,送神,
* 燒香,燃燭,
* 掛燈籠,燈籠里點蠟燭,燭焰躥動,真好看.要是放一個電燈泡,可就遜色多了.
* 拜祖先,
* 敲鑼打鼓,
* 年夜飯,守歲,
* 放鞭炮,
* 拜年,
* 壓歲錢,
* 踩高蹺,舞龍燈,
* 闔家團聚。出門在外學習工作的人要回家與父母團聚,一起過年。
以下是更詳細: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回答者: s19851002 - 千總 五級 2-2 12:05
春天的節日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 它是根據1月1日在中國農歷日歷. 它是中國中國新年一個月前的一天,通常是在節日,人們開始為裝修房子買衣服和食品. 新年前夕,每個家庭都會聚在一起吃飯、談話、看電視幾乎整個晚上. 孩子們最高興的,因為他們可以得到來自父母或帶來大的父母. 農歷新年中國人喜歡吃餃子. 他們的鄰居和朋友聚會時,他們會說新年快樂! 新年慶祝會歷時約半個月.
回答者: li960316 - 試用期 一級 2-2 12:10
濰坊青雲山、金寶樂園、楊家埠推出「年俗」系列旅遊活動.城市裡自不必說,超無聊.鄉下的年卻更顯出年的趣味。似乎在孩子童心的世界裡,他們對年的渴盼是其它誘惑所遠不能比的,盼著過年的壓歲錢、新衣裳、煙花炮竹,還有那熱騰騰的團圓餃子……
山東人過年很講究,而各地又有自己不同的習俗。
比如過年的吃食,每到除夕,老百姓大都要煮許多黑棗。吃棗的時候,必須將棗仁吐在地上,因為「仁」在山東的方言里和「銀」諧音,意為 「遍地吐銀子」。除夕夜,家家戶戶要在大門外橫一根木頭柱子,家裡頭不準掃地、潑水,據說這是為了能留住財神。
諸如這樣的舊俗還很多,比如忌動針錢,忌吃葷,忌搗蒜;初一晚上忌點燈,據說點了燈,老鼠就會泛濫成災;初一忌打破東西,萬一打破東西,要手持碎片,不回頭,不說話,直走到井邊,將碎片拋擲井中,否則「主凶」;煮餃子,破了不可說「破」,要改說「掙(賺)了」。
我小時候過年,初一早上必須做的一件事就是起床後一聲不響,先去緊緊抱住家門口的椿樹,同時唱「椿樹椿樹王,你長粗來我長長,你長粗了做材料,俺長長了穿衣裳……」雖然那時候,我並不明白椿樹和我長大有什麼聯系,但是我還會規矩地去做,至少這會賺得母親滿臉的開心。
「有錢沒錢,貼對子過年。」山東是一個農業大省,過年的對聯也多與「農」字有關。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和風吹綠柳,時雨潤春苗」等等,都在祈願新的一年能有一個好的收成。
初一到十五,鄉下的年似乎一天濃比一天。舞獅子、扭秧歌可以稱得是山東人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頓節日大餐。「山東秧歌」源遠流長,風采獨具,從表現形式上大致分為地秧歌、寸秧歌、蹺秧歌三種,其中蹺秧歌歷史最久、分布最廣,表演形式簡單。男性的粗獷豪放、女性的嫵媚柔韌,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串親更是山東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內容。俗話說:「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先看姑,後看舅,岳父岳母在後頭」等等不一而足
過年是中國人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各地過年習俗都有自己的特色,溫州也有自己獨特的過年文化。從冬至開始,溫州人就紛紛籌備各種年貨,像曬醬油雞、醬油肉,炊松糕等等。
冬至吃湯圓
冬至稱「至日」,俗稱「冬節」。這天早晨,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或麻糍。湯圓的餡為甜糖或芝麻,也有鹹肉湯圓。而麻糍則要先把糯米炊熟,搗韌做成塊形,然後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滾動使之粘滿豆粉,即為麻糍,麻糍為冬至的點心,俗稱「擂麻糍」。吃麻糍、湯圓,寓意著團圓和喜慶,民間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長一歲」的說法。
曬醬油肉和鰻鯗
溫州人習慣大約在農歷十一月份就開始曬醬油肉和鰻魚鯗。用生瘦豬肉、生雞鴨放在醬油中泡浸,然後曬干食用,別有風味。過去,在曬這些臘貨的那個月份,每家屋檐椽上密密麻麻地扎滿鐵釘,上面掛著醬油肉、醬油鴨、醬油雞。自做的醬油肉、醬油雞味美質優,所以即使市場里有現成的賣,人們還是願意自己動手曬。鰻魚是溫州的特產,溫州人一般去菜場買些個頭比較大的鰻魚,剖開淡曬,就成了我們口中的「鰻鯗」,鰻鯗比鮮鰻還要好吃,是年夜飯中佐酒的佳品。
搗年糕
也叫「搗糖糕」用糯米摻些秈米,加上紅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搗韌,然後做成長方形,瑞安叫「慢食」。如放在不同花紋的印版里,可壓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財神爺、狀元,以及鯉魚、麒麟等圖樣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寶狀的,最大重約3公斤,插上銀花可放在中堂長條桌上,每個房間也可擺上。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祭灶
農歷十二月廿四,家家戶戶還要「拜鑊灶佛」。據說這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凡人功過的日子,據說灶神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會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麥芽糖,為的是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說壞話。
撣新
每年農歷十二月廿四前後,沿襲臘月「撣新」習俗,溫州全城家家戶戶掃塵驅垢,粉壁飾室,滌具曬物,每戶人家趁此機會洗去家裡一年堆積下來的污垢,准備乾乾凈凈迎春。
貼春聯
過年的另一種普遍習俗是貼春聯。早在宋朝,貼春聯已成為流行的習俗,宋朝把春聯稱為桃符,古人相信桃能驅鬼辟邪,所以常在門前設置一些桃木製作的物品作為裝飾,稱桃飾,後來慢慢嬗變成桃符即春聯。過去的春聯都是用墨在紅紙上寫黑字,最近幾年,市場上流行用金色印刷在大紅紙上的春聯,頗受人們青睞。除夕那天,各家大門、屋柱和房窗兩邊都用紅紙貼上春聯,俗叫「門對」。門楣上貼四個字,俗叫「橫批」,單扇門貼「大吉」兩字。正屋、廳堂、書齋以及豬、羊、牛欄,都貼上不同內容的春聯,內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業豐收。
分歲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擺酒聚餐,或邀請好友親朋同食,開懷暢飲,稱「分歲酒」。因為除夕是新舊年交替的分界線,吃分歲酒,意即新舊歲由此夜而分。因此,這餐飯不論貧富,都要盡量辦得豐盛些。溫州人很講究吃「分歲酒」,又稱「年夜飯」。
吃分歲酒非常講究吉祥。過去酒席上會用十隻硃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盤,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花生(結子)、柑桔(大吉)、鯉魚(跳龍門)、豆腐(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紅蘿卜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吃過分歲酒,大家自尋娛樂,往往徹夜不眠,俗叫「守歲」,也叫「望年夜」。
開門炮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戶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富,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
⑵ 老乾媽在國外多少錢一瓶
眾所周知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地大物博,各種飲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這數不勝數的美食不僅征服了國人的胃口,對於外國人更是具有很大的「殺傷力」,隨著我們國家與外國的交流溝通也越來越密切,不僅僅是人們走出國門,甚至是我們國家的很多美食也一樣走出了國門,徹底征服了國外友人。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幾款外國人最愛吃的美食,而且他們一吃就上癮。
1、餃子
說到餃子,大家肯定是不陌生的,餃子可是我們國家最傳統的美食了。到了過年的時候,幾乎每戶人家裡都要包餃子來慶祝。而且餃子現在都流傳到了外國,許多外國的友人也都喜歡吃餃子,甚至更誇張的是,有的外國人一天不吃餃子就會不舒服。
2、包子
包子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僅在國內有很多人迷戀,在國外也有了很多粉絲。外國人吃包子一開始就是因為好奇,但是後來都是被包子給征服了,愛上了包子。
3、湯圓
湯圓雖說是中國傳統食物,但也頗受外國人的喜愛。再加上湯圓的做法也非常簡單,可根據自己喜歡的喜好做成不同的口味,到時候只要放入水中煮熟就可以吃了,口感也是非常的不錯。
4、蘭州拉麵
蘭州拉麵在我們國家各個城市都是可以隨處見到的,中國人喜歡吃麵食,這一點是人際皆知的。但這種蘭州拉麵到了英國的唐人街之後,也迅速的受到了當地人的喜歡,有一些外國人吃過一次蘭州拉麵就表示幾乎每天都去,可見這種面條常受歡迎。
5、煎餅果子
煎餅果子 一種天津特色小吃,在我們國內的大街小巷經常會遇見這樣的美食,起初很多老外第一次見到煎餅果子時就誤認為成中國版本的漢堡,沒想到的是這口味與漢堡完全不一樣,吃上一口就直接被這美味征服。
6、老乾媽辣椒醬
別看老乾媽在我們國內是很普通的辣椒醬,但是到了外國那可是稀有的美食,老外最喜歡的還就是它了。在國外,老乾媽的價格也是特別的貴,就好像西餐在我們國家一樣,它在外國人的心裡那可是沒有什麼可以代替的
由此可以看得出,人們對於美食的追求是不存在國界的,只要是味道好吃,那麼就會受到我們的喜愛。你們喜歡以上幾種美食嗎?
⑶ 國外的華人是怎樣過春節的
雖然在歐美,春節遠不如聖誕節和感恩節一樣熱鬧,但是隨著國內外文化交融的加深,春節的存在感漸漸加強,當然,慶祝最多的還是華人。歐美的華人無法回國時,同樣通過聚會來過新年。
不過他們並不局限在認識的圈子裡,一些華人組織同樣會組織大型的老鄉會等泛華人聚會。此時,同根的海外遊子們會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甚至共同欣賞祖國的新年節目。
除了聚會,過年還常常會通過當地華人社區的街頭活動體現。美國、加拿大、英國的華人社區,每每在春節前兩周已經是紅通通一片,舞龍舞獅掛燈籠,中國餐館也裝飾得喜氣洋洋。
其實,很多唐人街很早就有舞龍舞獅的活動,比如紐約唐人街。以往,醒獅往往在春節時遊行賀歲,在當時的華埠,幾乎所有店鋪全年開門,醒獅和麒麟挨店逐鋪拜年收紅包。
(3)在英國包餃子多少錢擴展閱讀
春節走進全球近200個國家:
如今,春節已經走進全球近200個國家。據不完全統計,已有包括美國、加拿大、菲律賓、模里西斯等在內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
2018年8月26日,美國加州多位力推認可農歷新年法案的官員和華裔社區人士在舊金山召開發布會,歡慶法案正式生效。法案並未直接將農歷新年定位為公眾假日,但是鼓勵學校和教育機構舉辦活動宣揚亞裔文化傳統。
2020年12月29日,泰國內閣會議決定在2021年增加部分特別法定假日以促進國內旅遊業發展,其中包括中國農歷春節。
⑷ 如果人在異國他鄉,你會如何過年
國內過春節時有放鞭炮、貼春聯、舞龍舞獅、逛廟會等各式各樣的慶祝活動,在英國也有不少城市舉辦精彩熱鬧的中國年慶祝活動。
張俊良(化名)現就讀於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據他介紹,在倫敦過年也是件熱鬧非凡的事。在春節期間,各種慶祝活動陸陸續續地開始,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湧向唐人街和倫敦西區觀看舞龍舞獅表演,有很多不同主題的遊行隊伍參與到慶祝中國年的活動中。
英國慶祝中國年的活動就像大聚會一樣,將大家熱熱鬧鬧地聚在了一起。「今年2月18日依舊會有中國新年慶祝活動,那天正好趕上周末學校放假,我約了朋友,到時候一起去玩。雖然過年回不了家,但在這里也能感受到過年的熱鬧與溫暖。」張俊良說。
大部分身處異鄉的海外學子都會選擇聚在一起吃頓團圓飯。在美國波士頓大學留學的姚佳池也准備和朋友一起共度佳節,今年已經是她在美國度過的第三個春節了。「基本上每年春節都是很多朋友在一起聚餐,一起出去看舞獅子表演。氣氛熱鬧極了。」姚佳池有點兒興奮地說。
除夕看春晚
那時年味兒最足
春晚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是國人過年必看的節目,學子在國外過年也不忘觀看春晚。曾在義大利米蘭聖心天主教大學留學的王淇萱回憶起她在義大利觀看春晚的感受。「除夕時,先是和室友一起包餃子,我特意做了梅菜扣肉和雞湯。春晚快開始的時候,大家一起激動地守在電腦前。當春晚熟悉的音樂響起的那一刻,我瞬間飆淚了。」因為時差原因,王淇萱在義大利看春晚時正是下午,「這是我第一次在白天看春晚直播,能和朋友在一起過年也很溫馨。」
過年期間,王淇萱還錄制了一個有趣的新年祝福小視頻,「以前看春晚總聽主持人說"向全世界的中華兒女們拜年了",沒想到有一天自己會成為海外遊子中的一員,我就和室友一起錄制了一個小視頻。在視頻里,我們學著春晚主持人的樣子大聲喊道"新年之際,代表海外學子向全國人民拜年了!祝大家,過年好"」!她至今珍藏著這段視頻。
「我會在寢室跟舍友們一起看春晚的重播、一起吐槽,雖然有時差,但也要好好享受春節的氛圍。」在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國立經濟與服務大學留學的吳美惠說,「為了讓身處異國他鄉的中國留學生感受春節的氣息,我們學校還准備了一場春節聯歡晚會,節目挺豐富,有二胡演奏、說相聲、民族舞蹈等。我准備跟同學一起去看看,然後再一起回宿舍做頓年夜飯、包頓餃子,在異國過個年味濃郁的中國年。」
馬立堯在韓國留學,因為有課不能回家過年,「以前在國內時,常常吐槽春晚,現在身處海外,看春晚覺得很親切、很感動。春晚成為我和春節聯系的唯一紐帶。」
互道恭喜發財
歌聲中品味中國年
不少學子都會在春節聚會時秀出自己的拿手菜。時光在西班牙留學,她講起了自己第一次在國外過年的經歷,「當時正好是學期中間,沒有假期。我們十四五個中國留學生聚集在一個同學家裡,買了一些裝飾品布置房間,大家一邊聽著《恭喜發財》的歌聲,一邊做飯。特別有趣的是,因為同學家裡的碗不多,需要我們把菜和鍋一起帶過去,大家就分別從自己的住處端著鍋過去,鍋里裝著菜,到同學家後直接把鍋放到桌子上,人齊了,一桌飯菜也齊了。然後大家圍在一起,邊吃邊聊,特別有意思。」 時光記得她在聚會上做了可樂雞翅等拿手菜,其他人也帶來了自己准備的食材。大家聚在一起比廚藝、包餃子,其樂融融。
任念辰在俄羅斯留學,他已經有三四個春節都沒回家過了,「過年時有功課要做,有課要上,再加上春節期間的機票價格比較貴,所以我索性就留在俄羅斯過年了。」他介紹說,其實在國外過年時也有不同形式的慶祝活動,「我第一次在國外過春節是在2010年,當時一些中國學生組織和中國駐俄使館一起組織我們包餃子、唱過年的喜慶歌曲,氣氛特別好。中國駐俄使館還會組織一些文藝演出活動,活動結束後大家聚在一起吃中餐。」因為要准備論文,今年任念辰依然會留在俄羅斯過年,「我的家鄉在古城開封,那裡有很多過年習俗,我們還會在家做臘肉、香腸。在國外過年,年味兒當然沒那麼濃,但是可以和朋友聚餐、唱歌,從歌聲中感受過年的喜慶氣氛。」
王淇萱表示,雖然身處異國,但過年期間朋友的陪伴讓她感到溫暖,她也會和家人視頻,當從視頻中聽到電視里傳出「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裡,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恭喜……」時,她一下子就感受到國內闔家歡樂的春節氣氛,彷彿自己也回到了家中。
過年搶紅包
年夜飯後倍思鄉
對於大部分海外學子而言,春節這一最隆重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還是備受重視的。然而國外大部分學校在春節期間並不放假,對於留學海外的學子而言,「回家過年」難以實現。吳美惠說,在家時,每到過年前,大家都會去買新衣服、新鞋,一起准備年貨,在大年初一開開心心地穿上新衣服出去拜年。每次收到紅包時,都特別開心。在俄羅斯雖然只能通過網路跟家人視頻,但是能跟他們話話家常,看到親朋聚在一起其樂融融的樣子,我也感到特別溫暖。
張俊良說:「在過年時,英國的中國文化社團會組織大家一起吃年夜飯、猜字謎、唱歌。除了中國留學生外,只要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同學都可以來參加。在異國他鄉過年,讓我更加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