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參觀英國的城堡和庄園需要注意些什麼
英國城堡和庄園大多不位於城市中心,因此自駕游是最好的選擇。如果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需注意周末和節假日時火車、公交車頻次會減少,換乘可能十分不便。牋
部分城堡的室內不允許拍照,另有一些是可以拍照但不能用閃光燈。通常情況下,不允許帶三腳架進入室內,自拍桿最近也開始被禁止攜帶,如有需要請先向工作人員確認後按照規定執行。牋
很多城堡和庄園僅在夏季開放,甚至有些在一周內只有某幾天開放,或者遇到重要活動會暫時關閉。建議提前查詢官網了解開放時間詳情。牋
大多數庄園的門票會分為「庄園主樓和花園」與「只參觀花園」兩種,請根據需求購買。需要注意的是,冬季時的花園往往沒有春夏交接時的奼紫嫣紅,只參觀花園很可能會敗興而歸。牋
如果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達城堡或庄園,請盡量保留好票據,在部分地點購買門票時出示可以享受折扣,具體信息可查看官網或詢問工作人員。另外,部分城堡和庄園的門票如果提前在網上預訂可享有5%至10%不等的折扣。牋
部分城堡遺跡(即已損壞且不可修復的城堡廢墟)並沒有完整的游覽設施,甚至有些只有景點展示板,並沒有工作人員,因此在到達其所在城鎮的遊客中心時可提前了解景點廁所或紀念品商店等的位置,以備不時之需。牋
部分庄園提供包含下午茶的門票套餐,在參觀景點的同時也可以稍作休息,並親身體驗一下奢華的貴族生活,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② 溫莎城堡是世界最古老城堡,英國王室在裡面是怎麼生活的呢
溫莎城堡是他們真正意義上的家,王室成員把它作為一個溫馨的家在居住,他們在裡面過著正常的家庭生活。
從倫敦開始出發然後一直向西北大約走約40多公里,可以看到一座巍峨的石頭建築群,它圓形塔頂聳立,被圍牆綿延環繞著,這就是英國王室的私產溫莎城堡。目前,就像現任的英國女王,她自己基本上相當多的時間都是在溫莎城堡里的,在城堡這里他們進行國家或者是私人的一些娛樂活動,溫莎城堡是他們的住所與行政官邸。
溫莎城堡現在被認為是最古老的,也是佔地最大的城堡、英國王室一直生活在裡面,對他們來說是安全幸福的家。
③ 中世紀英國城堡的構造
城堡的建築藝術——羅馬式與哥特式
城堡的建築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形成兩種有代表性的風格。羅馬式與哥特式,其中羅馬式在英國也被稱為諾曼風格,兩種式樣在時間上是先後的關系,都對今後的建築藝術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羅馬式又稱羅馬風(Romanesque),意思是指「羅馬的影子」,流行於11-12世紀的西歐,但是一直到19世紀才得到認同,最初由19世紀法國歷史學家德熱維爾從語言角度來指使用羅馬語系(拉丁語)的各國,後來被法國藝術家德科蒙用作表達一種受到古羅馬文化影響的歐洲中世紀早期藝術風格。
羅馬式城堡發展於對城堡的防禦職能最強調的時期,其產生完全是對於之前歐洲長達700年戰亂歷史的總結。城堡的建築風格大都是由古羅馬建築和拜占庭建築哪裡借鑒而來,一方面是多年的戰亂並沒有條件積累城堡的建築藝術,所以就近沿用了過去的建築技術,另一方面,古羅馬的防禦性戰爭的方式仍然在被繼續沿用。
羅馬式建築最主要的特徵在於他的半圓形和從古羅馬人那裡繼承下來的筒型拱頂。筒拱是這個時期建築的代表,一般都交叉應用於壁柱和封閉拱廊上,既堅固又有藝術性。還有圓形的塔樓,使得塔樓不易被破壞。其他的建築特點有利用狹小的窗戶、半圓形的拱門、低矮的圓屋頂、逐層挑出的門框來做裝飾。整棟建築由於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種形狀的拱頂而達到一種敦實厚重、均衡安穩、力度飽和的美學效果,狹小的窗口與內部廣大的空間形成強烈的對比,使得城堡內部光線暗淡,進深極深,給人一種神秘幽暗之感。給大家一個直觀式的認識,游戲《ico》中的城堡就是典型的羅馬式城堡,確切的說是位於蘇格蘭的諾曼式城堡。相信玩過的人對於羅馬式城堡那種敦實穩重,神秘幽深的美都記憶猶新吧。
英國的情況比較特殊,由於長期受到北歐海盜的騷擾,他們的建築受到北歐建築風格的影響。北歐的海盜的船首採用自然彎曲的樹干,不久,就被運用到建築上,出現了英格蘭及北歐特有的木柱與屋頂相連的建築形式,這形成了英國自己的羅馬式建築風格,叫做「諾曼風格」。「諾曼風格」也是羅馬風的一種。
羅馬式建築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在向著更高更大的方向發展。但是筒拱十分笨重,需要巨大的牆體與扶壁。這個制約了城堡向高、大的追求。這些原因促使了後來哥特式建築的誕生。
哥特式(Gothic)把城堡的建築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12世紀以後的中世紀天空,被這些筆直的輪廓線勾勒出一道道靚麗的風景。從彩色鑲嵌玻璃窗中投射過來的美麗陽光,又讓人恍如隔世,如夢如幻。
與羅馬式正相反,羅馬式建築是世俗建築影響宗教建築,而哥特式卻是宗教建築影響世俗建築。這與中世紀的生活困苦不堪,人們把希望寄託給縹緲的宗教有關。當時人們對宗教的虔誠到了難以想像的地步,巴黎聖母院就是靠貧弱的老年婦女辛苦掙得的分文毫釐積攢起來得。1140年第一座哥特式建築出現在法國,由聖丹尼修道院的以院長絮熱爾將一座修道院改建而成,是一座教堂。改建的初衷,是想讓教堂建築能夠體現光、數、高這三個理想。聖丹尼教堂一經建成,引起轟動,馬上這種建築風格就在歐洲大地上流傳。這個教堂修建後25年,每一個曾派人出席過典禮的教區,都矗立起了一座通向天國的哥特式教堂。哥特式建築風格對城堡的影響在時間上要比對教堂的影響晚上大約一個世紀,完全是時代變遷的結果。
一般認為,「哥特式」這個詞是由16世紀的偉大畫家拉斐爾先提出來得,特指文藝復興以前北歐和中歐的建築,這個詞充滿貶義,和「野蠻」是同義詞。後來藝術史家喬治.瓦薩里進而把介於歐洲古代與文藝復興之間的所有藝術都貶稱為哥特式,以突出文藝復興是對古典文化的改革,但是這種稱法未免有些過了。
哥特式建築給人一種向上升騰的感覺。建築師利用羅馬式建築中曾經出現的矢狀發卷和十字拱加以改進,產生了作為骨架的曲肋拱,使他向上延伸,利用尖拱使他跨度的大小可以隨意設計。整個建築幾乎沒有牆壁,骨架主面之間是一個又高又大的窗子,這種建築物的內部骨架結構赤裸裸的袒露著垂直的線條和一個個矢壯尖卷,使得他的內部寬,高且明亮;外部同樣採取裸露結構,垂直的壁墩柱和架空的飛拱卷以及扶壁林小尖塔和巨大的窗孔結合在一起,同樣給人一種升騰的感覺。對於哥特式的升騰感,現代心理學家的研究認為:高直的視覺對象,能使人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奇特的崇敬感受,就像人們看見嶙峋的高山,飛流直下的萬丈瀑布以及高卷的海潮時,會造成一種心靈的撞動與虔誠之感。這非常利於表現宗教題材,所以被教堂廣泛採用,而城堡對於哥特式建築風格的運用則完全是出於它的精美。
哥特式城堡的精美,還在於其豪華的室內裝飾,主要體現在這兩點上——玻璃鑲嵌窗和雕塑。玻璃鑲嵌窗是哥特式建築的標志性特徵。由於哥特式建築近乎框架式的結構,窗子占滿了支柱之間的整個牆面,使得雕刻和壁畫沒有牆面可以依附,所以人們自然而然的想從窗戶的裝飾上動腦筋。由於技術水平的限制,人們無法製造非常純凈的玻璃,玻璃由於含有雜質,有著各種各樣的色彩。另一方面,受到地中海沿岸的鑲嵌藝術的啟發,於是誕生了哥特式特有的玻璃鑲嵌窗藝術。當陽光透過鑲嵌窗的時候,彩色的光線在斑駁離奇的牆壁上製造出出奇的美麗。此外雕塑也是到這個時代才發揚光大,雖然之前的希臘羅馬文明已經將雕塑藝術發展到一個很高的高度。但是由於基督教在中世紀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對偶像的崇拜持否定態度,所以雕塑這門藝術在那個時候有很長的真空期。從11世紀起,隨著新一輪的建築競賽,為了凸現豪華與繁榮,市民們逐漸在教堂和城堡中增加雕塑,工匠們也不受約束的創作起來,雕塑在哥特式城堡中大量作為裝飾而採用,刺激了這門藝術的發展,對之後的文藝復興也有積極意義。
哥特式建築風格在城堡建築中被大量使用的過程也是因為火葯的發明,導致的城堡的防禦職能逐漸失去的過程。在從羅馬式向哥特式轉變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其森嚴的外觀,越來越向外敞開,塔頂有了大大小小的天窗,在塔的正面開設可以觀望河上遠景和周圍鄉村的窗戶,在內院出現了降低的拱廊和經過雕刻的扶牆以及樓梯。當然,這些都是用城堡的堅固性換來的。
當時領主們對於哥特式城堡的追求可以到非常瘋狂的地步,許多石匠除了維護他們的城堡,可以不管其他事情而得到很好的薪水。更有甚者,拜約(Bayeux)的女伯爵阿爾貝爾達(Albereda)砍了她建築師的頭,以確保不會有人建另一座城堡和她競爭。女人的虛榮心發展到這個地步是恐怖的。
哥特式的藝術是歐洲封建社會城堡建築藝術發展的最高成就,是其文化藝術的總結。游戲中非常喜歡使用哥特式的城堡,因為它及其精美么。比如《惡魔城》,《鬼泣》都是,特別是惡魔城,大量的使用哥特式的建築元素尖頂、鑲嵌畫、塑像等,玩過的人自有體會,這里就不多說了。
縱觀整個城堡發展藝術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像任何實踐性的技藝一樣,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下來的成功的、可信的技藝和方法以及另人感到親切和舒適的形象總是不斷地被運用,不斷的循環往復地出現(這一點可以參考我們現在的流行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以至於當一座帶有羅馬風格的城堡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很難說他是3世紀古羅馬時期的建築還是11世紀中世紀歐洲「羅馬風」或者在英國應該被稱為「諾曼風格」的建築,還是16世紀「新古典復興主義」的建築,或者是以後的什麼東西。當然精細一些的分類法可以幫我們分清這些建築的區別,在這里這樣說無非是想說明建築發展的循序漸進性。歐洲的城堡或者延伸到建築史的發展,就是在這樣的螺旋上升中前進的。
中世紀的城堡,擁有保存中世紀藝術的特殊價值,其凝結的中世紀美學使其魅力永存
軍事-城堡發展得主線
軍事,是城堡從誕生,繁榮到消亡一直以來的主線,貫穿著城堡發展的始終。
城堡的誕生,源自於其所處的政治環境,一般,城堡是政治分裂,勢力割據的產物。
比如中世紀的歐洲,由於采邑制度的實行,使得土地的所有權被分散到各位貴族,騎士的手中,政治上四分五裂,帝國,王國,公國,騎士領地等多種多樣,大大小小的封建政治實體遍布各地。沒有人能夠說清楚他們之間的邊界,也沒有人能夠完全梳理清楚他們之間的聯系。各等級的封建貴族之間經常爆發各種原因引發的戰爭,所以他們時時備戰,常常參戰。所有的貴族都相當於軍事將領,他們的附庸則構成其所屬的各級官兵。正是這些遍布歐洲各個角落的大小戰爭,使得城堡的防禦作用逐漸突出起來。以德國為例,僅僅西德境內,現存的古城堡就有1.5萬座,充分反映了德國中世紀的封建割據狀態。另外中世紀的戰爭技術和戰爭觀念也決定中世紀的戰爭是防禦性戰爭,當時,城堡是最可靠的防禦方式,足以抵擋騎兵的快速攻擊,將突襲式的速決戰轉化為消耗戰。於是領主們廣修城堡,以確保自己的庄園和財產不受侵犯。
再來看同樣是以城堡文化見長的日本,日式城堡誕生到繁盛時期的政治環境,也有相同的地方。戰國時代和江戶時代的日本,由於幕藩體制的實行,土地和軍隊集中在幕府和各大名,藩主的手中,政治上也是比較混亂,不管是處於謀求自身最大利益的進攻還是處於保護自己既得利益的防禦等原因,諸侯紛紛構築起防守堅固的城堡,作為對其領地統治的中心和軍事據點。
這兩個例子於我們中國的情況有很大不同。我們中國在封建社會的大多數時間都實行強大的中央集權制,所以像政治分裂,武裝割據的情況不是很多。在戰爭上面也表現為沒有堅固的城堡,而是修建抵禦外族侵略的長城。長城和城堡同為防禦性建築,但是城堡相對於長城,還有居所,象徵等世俗性作用,所以一旦其防禦作用因為歷史的進化而消失,長城就停止了發展,而城堡則作為世俗建築繼續發展了下去。
所以說城堡是為了保護領地人身財產安全而誕生的防禦性建築。
城堡的軍事作用,一直左右著城堡的發展。一般,權威一點的看法是認為,城堡主要發展時期是從公元9世紀土崗-城廓式城堡出現到14世紀火葯兵器的出現的一段時間,這一段時間也被中世紀軍事專家稱為「城堡時期」。
前面已經說過,城堡是作為防禦工事而誕生的。早在3世紀的羅馬,因為古羅馬的文明非常燦爛,城市生活十分突出,龐大的公眾建築,精美的藝術文化品都集中在城市。所以每當戰亂來臨,羅馬人就不得不把城市作為防守的重點。特別是3世紀,由於羅馬帝國面臨空前的壓力,在蠻族入侵和內戰的雙重壓力下,對城市的防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古代的作戰方式攻取抵抗中的城堡,需要良好的圍攻技術和長達數月的軍需供應。羅馬人的縱深防禦戰略充分發揮了其大量城堡的作用。
但是古代羅馬的城堡與通常所說的中世紀城堡還是有一些區別,因為古代城堡的發展並非一直是一帆風順,處於政治和經濟上的原因,其間出現過多次倒退。中世紀的歐洲,社會經濟很不發達,政治上的四分五裂導致其處於封建割據狀態,生產力呈現倒推趨勢,而且3世紀到9世紀這段時間整個歐洲主要以游牧經濟為主,並不需要堅固的城堡來保衛他們的財產。當時的建築不論是施工技術還是規模都遠遠不及古代的羅馬,相應的結構技術和藝術經驗也逐漸失傳了。古羅馬,不管是實際上還是精神上都已經成為了一片廢墟。
通常,確切意義上的中世紀城堡並不包括古羅馬的防禦工事,一般指9世紀出現的土崗-城廓式城堡以後一直到14世紀的磚石結構城堡。之所以城堡在這個時間出現,主要是因為歐洲經濟當時從游牧經濟向農耕經濟轉變,人們的財產,住所固定了下來,所以需要堅固的城堡來保護他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雖然這期間的城堡發展走得是一條獨立的道路,但是古羅馬的城堡建設技術和防禦性戰爭的理念或多或少的影響著中世紀城堡的發展。很多中世紀的城堡為了免去挖地基這個麻煩的事情,本身就修建在已經廢棄的古羅馬城堡遺址上。14世紀以後,伴隨著火器的誕生,城堡逐漸失去其軍事作用而成為世俗居所,但是中世紀修建城堡時誕生的建築思想和風格仍然嚴重影響著它。
城堡的歷史,就是長期紛爭的歷史,是遍地割據的歷史,是強梁相斫相爭的歷史。那些尊卑不等,高下有別,大小相異的諸侯,為了爭權奪利,為了王朝霸業,互相覬覦,各懷戒心,戰亂頻頻。在當時的條件下,鞏固地盤,立足自保,或者兼並,出擊,最好的辦法就是「築堡」。於是乎,歐洲大陸上,這個行業大行其道,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諸侯們競相竭盡所能,開山採石,晝夜奔忙,一座座城堡在青山秀水間紛紛矗立起來。人們為了構築這些城堡,消耗的無數人力、錢財、物資、和時間,殞喪的人命更是難以計數。但現在,無論是威震一方的霸主,還是稱雄一方的豪傑,或是佔山為王的強盜,都和他的殘劍馬鐙一起委於泥土、灰飛煙滅了。只有哪些經過風霜雨雪的侵蝕,戰亂炮火的洗禮剩下的斑斑駁駁,殘垣斷壁的城堡向過往的遊人述說著他昔日的輝煌。
日益堅固的城堡
城堡的發展,是隨著戰爭技術的發展和經濟的興盛而發展的。
歐洲第一座中世紀城堡建於公元九世紀法國的西北部。主要是針對國內全民戰爭,同時防禦維京人的突然襲擊而建造的。是一座典型的、簡陋的土崗-城廓式城堡,確切的說,這只是城堡的雛形。土崗-城廓式城堡建在挖溝時掘出的土堆成的高地上,周圍是無水的護城壕溝。用厚實的尖板木條柵欄圍起來。其間會間隔的修建塔樓,塔樓的數量多少要看領主的財力而定。圍圈的中心是整個城堡的中心要塞即城堡主塔。進入這個主塔,需要通過多根柱子支撐,橫跨壕溝,直至土崗上層圍圈入口的橋。其防禦思想是用木頭的圍牆來抵擋小型進攻,一旦城牆被攻破,城堡主塔則是城堡中的最後一條防線。以後的以軍事作用為主的城堡都是採用這種結構,包括戰爭時採用的防禦戰術也沿襲下來,後來的城堡在這方面基本上沒有什麼比較大的改動。
土崗-城廓式城堡對建築技術和花費上要求比較低,對地形的選擇也沒有什麼要求,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堅固度達不到要求,只能防禦小規模的進攻,建築規模也比較小。11世紀左右,隨著戰爭技術的發展和城鎮的復興,土崗-城廓式城堡已經越來越無法滿足防禦上的要求,所以此時石制城堡開始流行起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對石制城堡在歐洲大陸的流行起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由於大面積的征服土地只能由少數的留守騎士來駐守,城堡的堅固度被異常強調。騎士們受到拜占庭帝國高大城牆和堅固要塞的啟發,利用石塊修築了更大,更堅固,更復雜的石塊城堡,這些城堡建築模式也被歸來的騎士帶到了西歐,由此在西歐被迅速傳播開來。石制城堡一般是利用石制幕牆代替原先圍住城廓的木質尖板條柵欄,幕牆由切割成塊的石頭逐層砌成,在幕牆的頂端會有間隔的留下空隙,形成帶槍眼的城垛。沿著幕牆每隔二三十米有一正方型的防禦塔樓,方便弓箭手射箭保衛城堡。由於方形的塔樓有明顯的弊端,就是其四角的承受力不夠,極易被破壞。所以在12世紀,借鑒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的技術建造更易於防禦的圓形或半圓形塔樓。城堡主塔由於擁有領主住所和最後陣地的雙重特性使得對於其設計變得異常講究,一般早期的石塊城堡通常為長方形,這樣做是處於內部布局和舒適性的考慮。但是它作為最後的防線同樣有四角承受力不夠的缺點,所以後期的城堡主樓建設傾向於外部呈圓形或多角形,內部為方形的城堡主塔。也有的更加簡便的設計,只在方形城堡的主塔外面再圍上一圈近距離的高牆,稱之為「罩牆」。外圓內方的這種設計不給敵人展現任何平面,受力點分散,更易於防禦,而內部利用穹頂和扶牆精心設計出高大空曠的空間,便於居住,華麗且壯觀。
公元十三世紀後開始出現石制城堡的加強型,英國天才建築師-聖喬治的「詹姆士」設計出了有史以來最為堅固的城堡,這種建築樣式被稱為「軸心環形城堡」。城堡具有兩堵為同心圓城堡護牆,對外牆進行加固,內牆遠高於外牆,為的是讓內牆上的弓箭手有更大的視野和射擊范圍,從而形成內外牆上的交叉火力。在內圈的四個角各建一座圓形塔樓,這樣城堡主塔的重要性變得不重要,以至後來完全省略主塔,因為設計精密的塔樓和門房即使在敵人進攻內牆時也能獨立堅持。城堡四周還會挖掘一個巨大的湖環繞城堡作為護城河,河水引自別的江湖。一般「軸心環形城堡」都是在原來老城的基礎上擴建。
十五世紀後,大口徑火炮的出現,使城堡的軍事地位迅速消亡,軍事性城堡逐漸被廢棄。另一方面,由於貿易自由化,大航海時代到來,轄區人口遷移,從貴族到貧民都開始追求更開放、更舒適的生活,不願龜縮在狹小的城堡中,城堡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了。
居所、商業-城堡發展的副線
城堡為它的主人領主供堅實的防禦,也是他們生活的地方。除了領主之外,還有家臣和大量的僕人來維持城堡的日常運轉,當然還有軍隊駐扎在內。農民或佃戶則散居在城堡周圍的庄園內,擠在狹小簡陋、陰暗潮濕的茅屋裡,只有當戰爭來臨的時候,才和他們的牛群及動產一起擠在城堡里。當時英國贊美詩人約翰用這些話描述這樣的生活:「富人住在城堡里,窮人住在茅舍里,上帝造就了他們的高低貴賤,安排了他們的富有和貧窮。」(當時的人真是唯心啊)。
城堡的建築風格一直被其防禦職能和住宅職能所左右,就像上面所說的城堡主樓採用外圓內方的設計也是兩種建築目的相互妥協的結果。在城堡發展的早期,在不損害城堡的堅固度的前提下,其主人總是想方設法讓它住起來更加舒適一些,比如上面說的內部利用穹頂和扶牆精心設計出高大空曠的空間,即便如此,領主的生活還是相當原始。一直到14世紀末城堡的防禦職能逐漸失去以後,城堡才完全以藝術,生活為發展目標,不再以堅固度要求它。這個時代的城堡總體呈現精美、奢華,表現出貴族們糜爛的享樂主義傾向。
十字軍的東征為歐洲的大小貴族帶來奢靡的東方享樂主義文化,描繪了一幅「人間天堂」似的美麗憧憬。這種對於追求物質生活的理想強烈地激起了貴族和騎士對美麗生活的嚮往,當然這建立在廣大農民的困苦上面。體現在城堡的建設上,就是逐漸變得精美而藝術化,從實用主義向藝術主義過渡。統治者們不恤民力,恣意享受。有的統治者拿城堡當作享樂的行宮,專門選擇風光秀麗,便於鳥瞰的高處修建(當然,高處修建城堡更多是出於防禦的要求,這一點上倒是不矛盾)。比如,日耳曼裔的東羅馬帝國皇帝西奧多希厄斯二世,可以說是這方面「出類拔萃」的代表性人物。他曾為此精心擇址,把宮殿建在海邊的山頂上,藉以眺望周圍的風景和大海的壯觀。雖然這些貴族的享樂加劇了農民的困苦,也增加了兩者的階級矛盾。但是這對城堡藝術風格的形成還是起到了促進作用。事實的確有點慘不忍睹。精美的哥特式城堡後面卻是農奴的血淚。封建主義的藝術,本身就是為統治者服務,建立在勞動人民的痛苦之上的,中外都是如此。
城堡里領主和他仆從的生活的正常運轉,對服務和商業都有巨大的要求,一般除了領主居住的主樓以外,城牆內還有馬廄,灶房,儲藏室,庫房,麵包房,洗衣房,教堂,以及僕人們的木屋。貴族們逐漸加劇的對奢靡生活的嚮往,對商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開始通過這樣的步驟——收攏人眾、發展聚落、形成城市,漸漸圍繞著城堡逐漸發展起來。德語中的地名以「-burg」為後綴結尾的城市,都是由一座中心城堡發展而來的。比如坐落在易北河上德國第一大港,第二大城市漢堡(Hamburg);坐落在萊茵河上的歐洲最大的內河港口,德國首屈一指的鋼鐵工業基地杜伊斯堡(Duisburg);薩克森—安哈而特州的首府馬格德堡(Magdeburg)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城市。中小城市更是不計其數。市民一詞(burgess)也是由此而來。此外城堡大都建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和河道口(處於防禦性的考慮,這些地方有防守的價值),非常便於商業、貿易的發展。隨著貿易的發展,這些城堡逐漸結成貿易鏈或貿易網,加速了其周邊城市的形成。特別是河道沿岸的城堡發展得特別快,這是因為中世紀的交通以河道交通最為便捷。特別著名得比如萊茵河,多瑙河,美茵河沿岸。
商業必須有商人才能得以發展,但是商人行商必須有流動性,必須要求法律承認其為自由之身,雖然很多商人是依附於城堡的農奴的兒子,但由於離開家鄉,實際上自行獲得了解放。這樣就打破了封建社會中土地對於人的束縛,為後來的資本主義做了准備。從這一點上說,城堡本身的發展為以城堡為象徵的封建社會挖掘了墳墓。
當然,城堡的發展也不都是積極意義,比如城堡在維護一方平安的作用的同時,也增加了封建領主與中央對抗政治資本,成為統一的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的障礙。而且許多城堡廢棄後成為流浪騎士的匪窩,不僅為打家劫舍的惡霸領主提供了據點,更是封建領主隨意設卡強取豪奪商旅的關口,對商業流通和地區經濟發展起了消極的影響。
④ 關於城堡,有哪些有趣的事實是大多數人不知道的
城堡在中世紀曾是權力、財富和封建社會的象徵。但今天,它們主要是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也許,兒童童話的里程碑。
以下是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關於這些強制結構的事實:
租一座或者買一座城堡:
實際上,你可以租一個城堡,作為一個史詩般的聚會或聚會、度假等不可思議的場景。(在英國租一座城堡)城堡被修復並完全現代化——它們提供了現代的生活方式。
7. 德古拉伯爵的城堡實際上並不存在。特蘭西瓦尼亞的布蘭城堡是愛爾蘭作家布拉姆·斯托克的靈感來源。他的虛構版本是基於他所能得到的(城堡的)圖像和描述——他實際上從未去過。
8. 城堡廁所不過是一張帶洞的木凳。糞便直接流進了護城河。它們通常被稱為' privy chamber ', ' privy '或' garderobes ',因為衣服放在那裡是為了驅趕昆蟲和飛蛾。其他的名字包括「吃水」,「鑼」,「圍城」,「必需品」,甚至「金塔」
⑤ 關於英國古堡
溫莎堡
利茲城堡
倫敦塔
林肯城堡
格拉米斯城堡
考多城堡
愛丁堡城堡
⑥ 歐洲中世紀城堡的作用
歐洲中世紀的城堡是一種兼有軍事和民用兩種功能的建築。它既是用來防禦敵人進攻的堡壘,也是貴族和騎士生活起居的住所。
中世紀的歐洲是一片充滿沖突、搶劫、對抗和殺戮的蠻荒之地。在這種混亂中,人們需要躲避戰亂風暴的港灣,抵抗強敵進攻的工具,維護一方樂土安寧的利器。於是,城堡應運而生。
那時,建立城堡是戰爭中最可靠的防禦方式,至少弱小的一方可以退守城堡。以土石材料為主的城堡足以抵擋住騎兵的快速攻擊,將突襲式的速決戰轉化為消耗戰。所以,城堡的目的是化解敵人的攻擊,特別是中世紀的歐洲,各級領主將維護領地人身財產安全作為核心任務,使城堡進入了黃金時代。
(6)英國城堡怎麼取暖擴展閱讀
歷史演變
早期城堡的類型被稱作「土堆與板築」。土堆是以泥土築成的土堤,具有一定闊度和高度,一般有五十英尺高。土堆與板築就像一個小島,被挖掘出來並注滿水的壕溝所圍繞,由一道橋梁和狹小陡峭的小徑來互相連接。在危險的時候,如果守不著板築的話,防衛的武力會撤退到箭塔裡面。
在公元十一世紀,開始以石頭代替泥土和木材來建築城堡。建設在土堤上面的木製箭塔,改由大塊的石頭建造,這種防禦工事被稱為空殼要塞,後來發展為箭塔或要塞。
十字軍東征後,帶回新的防禦技術和攻城工程師,使城堡的設計得到改進。同心的城堡從中心點擴展,由兩堵或更多的環形城牆所包圍。最初以方形的箭塔來加強城牆的防禦力,後來則改為圓形的箭塔,更具有抵抗力。在城牆和箭塔的頂端可加設更多的戰備,讓它們更具有向下攻擊的能力。
雖然火炮出現於十四世紀初期的歐洲,但是直到十五世紀中期以前,並沒有使用到有戰力的攻城大炮。隨著火炮的威力提升,人們也開始改變城堡的設計做為回應。以往高危險陡的城牆被低矮傾斜的城牆所代替。
到了十五世紀中期,由於王權的擴張,城堡開始出現衰落。十一世紀時,征服者威廉宣稱擁有英國所有的城堡,並從貴族的手上把它們收回。到了十三世紀,城堡的建造或強化必須得到國王的同意。其目的就是為了廢除城堡,讓它們不能作為叛亂的依靠。城堡被廢置,有四分之一仍然為貴族所保存,其他則淪為廢墟。
城堡的建造,可以花費不到一年便能完成,也可能耗上二十年的時間。數個世紀以來,建造城堡是一門重要的工業,出名的石匠大師受到殷切需求,而結群成伙的城堡建造者會從一個地方換到另一個地方工作。城鎮希望僱用熟練的工人來建造大教堂,而領主也希望僱用他們來建造城堡。
在北威爾斯的鮑瑪利斯城堡,自1295年開始建造。它的設計對稱的,沒有弱點。建造時的頂盛時期,需要三十個鐵匠、四百個石匠和二千個工人。工人們多是從事開鑿、搬運、起吊、發掘和分裂石頭。這個設計嚴格的城堡一直未能完成。而康威爾的大城堡,則由英國的愛德華一世在威爾斯,花了四十個月來建造。
城堡的城牆是石造建築,石牆內部以碎石和燧石來填充,這些碎石和燧石由臼研機來混合。城牆的闊度一般由六到十六英尺不等。
⑦ 中世紀的西歐城堡是什麼樣的呢
城堡是最具有歐洲中世紀特色的建築物,中世紀的歐洲是一片充滿沖突、搶劫、對抗和殺戮的蠻荒之地。在這種混亂中,人們需要躲避戰亂風暴的港灣,抵抗強敵進攻的工具,維護一方樂土安寧的利器。於是,城堡應運而生。它們遍布歐洲各地,無論在崇山峻嶺或激流險灘,還是在密林深處或交通要道,都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
當時,誰擁有城堡,誰就是該領地的主人,其社會地位和家族的產業就能夠得到保障。講到英國的城堡,我們又不得不提到那位征服者威廉。
當1006 年諾曼征服成功之後,威廉立刻開始大興土木,修築法國式城堡,以壓服盎格魯- 撒克遜人的反抗。當地居民被大量徵用來修築城堡。每 9 個農民中要有1 人服勞役,參與修築工事,並將自己收獲的1/3 作為軍需。其他8 人則有義務為服勞役者無償耕種和收獲莊稼。
⑧ 介紹一下有關英國城堡的信息,還有就是城堡有什麼人在住
英國境內有不少古老的城堡,其中不少是以前王室與貴族的居所。最為人熟知的莫如倫敦塔。這是諾曼底人進佔英國之後興建的大型堡壘群。位於倫敦市中心。
倫敦塔的中心部分,也是最古老的部分,就是所謂的「白塔」(White Tower)。據稱它的外牆以前是白色的,因此稱為「白塔」。這是一座堅實的堡壘,經歷千年歷史仍屹立不倒。
倫敦塔內有自己的侍衛。他們穿著款式古老的制服。據信是16世紀都鐸王朝時代的服飾。
在英國眾多城堡之中,倫敦西部的溫莎堡仍然是英國君主的主要王宮之一。圖片左方的圓塔是城堡最古老的部分。
溫莎堡之中的聖喬治教堂是英國的Perpendicular式建築的代表作。教堂內裝飾華麗,是不少王室隆重慶典舉行的地方。在2005年,英國王儲查爾斯就是在此結婚的。不少英國君主也埋葬在此。
溫莎堡在1992年發生大火,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其後的修復工作經歷多年。
修復後的溫莎堡大廳。這是英女王經常用來舉行國宴招待嘉賓的地方。
除了溫莎堡之外,英女王據信特別喜愛在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城堡(Balmoral)。這里是她休假時常到的行宮。
蘇格蘭最出名的城堡當然是愛丁堡的古堡。這個城堡建築在一個死火山上,地勢險要。
位於蘇格蘭的梅城堡(The Castle of Mey)是王太後生前非常喜愛的休假地方。
威爾士卡那封城堡(Caernarfon)也是與英國王室有關的古堡。英國王儲查爾斯當年就是在這里獲冊封為威爾士王子。
威爾士有一系列堅固的古堡,都是在大約13世紀興建的,目的是為了提供一個受保護的基地,讓英格蘭王帝可以鎮壓當時反叛的威爾士人。位於險要位置的哈勒赫城堡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奇蘭姆城堡(Castle Tioram)位於蘇格蘭最西部,四面環水,要在潮退的時候才能步行到達。城堡在18世紀一場戰事中被毀,但是周圍環境優美絕倫。據稱前英國首相丘吉爾認為這是世界上第二個最漂亮的地方。那麼,世界上最漂亮的地方在那裡?
不少英格蘭人卻認為位於英國東南部的利茲城堡(Leeds Castle)是最漂亮的城堡。據稱英王亨利八世就是在此追求其第二任妻子安妮�6�1博林(Anne Boleyn)的。
其實,英國不少城堡都是建築於一些古羅馬城堡的基礎上的。位於英國東部的科爾切斯特(Colchester)的古堡就是一個例子。古堡的圍牆上也可以看到一些古羅馬時代的磚頭石塊。
英國悠長的歷史中,多次發生戰亂。在17世紀時的內戰更造成了嚴重破壞。科夫堡就是其中一個受損嚴重的城堡。
⑨ 英國的溫莎堡是如何建成的
溫莎堡早期的建築是不對稱的,但是很大。不過後來增加的建築卻很好地彌補了這一點,使之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
最初溫莎只是一個坐落在泰晤士河右岸的小城市,人口有14000人。它的名稱來源於詞語溫杜塞拉,意為「蜿蜒的河岸」。城堡的歷史開始於11世紀威廉一世統治時期,威廉一世買下了這塊地方,並在此建起了一座木頭要塞,以便監控由西邊通往倫敦的大路。
在國王亨利一世時期,要塞被改建為石頭的。溫莎堡建在一個丘崗頂上,由此可以俯瞰泰晤士峽谷。城堡及其一層層的台地、塔樓、鍾樓和其中一個巨大的四角塔樓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真正將溫莎堡建成今天這個樣子的是出生在溫莎的國王愛德華三世。屬於這一時期的建築是用這位國王名字命名的西南塔,但有時候也叫做「魔鬼塔」;與那位曾被囚禁於此的法國人杜瓦爾被曲讀後的名字諧音。
愛德華三世時期(1312~1377年),城堡對外開放,所有有興趣沿著公園的林陰道漫步、有興趣一睹國王和王後尊容、有興趣在草坪上走走、有興趣在林邊小草地上放風箏的人都可以到城堡來參觀。
後來溫莎堡的內部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在國王查理二世(1660~1685年)時期,城堡進行了全面維修。城堡的外部輪廓和基本建築物經過一系列改建後依然完好無損,直到現在,城堡中央還聳立著建築師懷特維爾於1830年增建的圓塔。
溫莎堡現在的外形主要應歸功於建築師懷特維爾,他於1820年將城堡改建為能表現英國君主統治的偉大和強盛的中世紀堡壘的模樣。從那以後,溫莎堡的外形就再也沒有什麼重大的改變了。
⑩ 英國城堡
溫莎城堡(英語:Windsor Castle),位於英國英格蘭東南部區域伯克郡溫莎-梅登黑德皇家自治市鎮溫莎,是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城堡中最大的一個。溫莎城堡的歷史可以回溯到威廉一世時期,城堡的地板面積大約有45,000平方公尺(484,000平方英呎)[1]。與倫敦的白金漢宮、愛丁堡的荷里路德宮(Holyrood Palace)一樣,溫莎城堡也是英國君主主要的行政官邸。現任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每年有相當多的時間在溫莎城堡度過,在這里進行國家或是私人的娛樂活動。她的另外兩棟宅邸則是皇室的私人住宅,分別是桑德林漢姆別墅(Sandringham House)及巴爾莫勒爾堡(Balmoral Castle)。
http://ke..com/view/92291.htm
白金漢宮是英國的王宮。建造在威斯敏斯特城內,位於倫敦詹姆士公園(St. James』 Park)的西邊,1703年為白金漢公爵所建而得名,最早稱白金漢屋,意思是「他人的家」。1761年由英王喬治三世購得,作為王後的住宅,稱為女王宮。1825年,英王喬治四世加以重建,作為王宮。從1837年起,英國歷代國王都居住在這里。維多利亞女王是居住在這里的第一位君主。白金漢宮宮內有宴會廳、典禮廳、音樂廳、畫廊、圖書館、皇家集郵室等600 多個廳室,收藏許多繪畫和傢具,宮內還有一座面積約40英畝的御花園,宮前有維多利亞女王紀念碑。
http://ke..com/view/18443.htm
霍華德城堡位於英格蘭的北約克郡,為歷代霍華德家族所擁有並居住。這座城堡最早由第三代卡萊爾伯爵查爾斯建造。他於1692受封後,委託約翰·范布勒設計並在北約克郡建造了這座豪華的巴洛克式霍華德城堡。
http://ke..com/view/727838.htm
利茲堡位於英格蘭肯特郡梅德斯頓以東4英里處的夢幻的倫河(LEN)河谷中。整個城堡位於一個小湖的中央秀美的河水,顯得十分優雅。最早的利茲堡建造於公元857年,是在木結構城堡基礎上建造的,當時名為Esdeles。
http://ke..com/view/336736.htm
沃里克城堡最初由「征服者威廉」於1068年依河而建,有防禦工事。相傳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女兒和征服者威廉都曾在此築過堡壘要塞。14世紀時,古堡進行改建,石牆代替木柵欄,又增修許多角塔。塔內均有石梯直達塔頂,以便瞭望。17到18世紀,堡內裝修成豪門貴族舒適的庄園宅邸。這里有城堡丘(Castle Hill)和圓塔(Round Tower),而且有人居住。自1088年的亨利伯爵,到現在還居住在城堡的蓋伊伯爵,一共有42位伯爵曾住在Warwick Castle,包括聖女貞德的行刑人第十三代伯爵。因此,華威城堡集雄偉和豪華於—身
http://ke..com/view/1275379.htm
另外還有蘇格蘭五大湖的湖中堡和蘇格蘭高地的長橋城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