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黃金期是多少年

英國黃金期是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2-09-26 13:52:22

① 英國最鼎盛的時期是在 多少年到多少年

英國最鼎盛時期是1763年七年戰爭中擊敗法國後,到1870年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比唐朝晚了一千多年

② 英國1280到1314年的詳細歷史以及1314到現在的歷史概況

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 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英國在1588年英西海戰中的勝利,是一次以弱勝強的勝利,它再一次顯示了在王權統治下的民族國家的力量。長期處在歐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島國,第一次以強國的姿態向歐洲大陸發出了聲音,並迅速進入世界海洋霸權和商業霸權的爭奪中心。 1603年,80歲的伊麗莎白一世去世了。為了避免政治聯姻傷害國家利益,女王終生未婚,孤獨地走完了一生,卻留下了一個國力日盛、處於上升態勢中的英國。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 1649年1月30日,一個晴朗的冬日,宴會大廳前的廣場上,凌晨就聚集了上千位倫敦市民,悲傷、恐懼、興奮、茫然這些互相矛盾的表情,掛在他們的臉上。在難以控制的焦灼中,他們等待著一場斷頭的刑罰,受刑的就是被議會宣判為「暴君、殺人犯和國家公敵」的國王查理一世。 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從1588年戰勝西班牙的大海戰,到1688年的光榮革命,在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里,英國一方面調整內部制度,一方面積極對外擴張。百年時間的積蓄之後,英國人開始釋放自己的能量。光榮革命前後的英國,人口大量增長,商業和手工工業迅猛發展,對外貿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國計民生。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 1763年,通過英法七年戰爭,英國才將擋在自己面前的法國和緊跟法國的西班牙暫時搬開。1687年,牛頓出版了自己最著名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727年,牛頓去世。英國以隆重的國葬儀式將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這里一向是王公貴族的墓地,牛頓成為第一個安息在此的科學家。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815年,英國人打贏了一場震動世界的戰爭,英國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擊敗了拿破崙,但是英國,這個地處邊緣的小國,卻在歷史性的轉變中搶佔了先機,已經率先到達現代文明的入口處,即將一步步穩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1272年亨利三世去世,其長子愛德華一世(1272-1307年在位,1239-1307)即位。他參加過十字軍,在位期間征服了威爾士,封長子愛德華為威爾士親王,以後英國的王儲都要先被封為威爾士親王。《大憲章》在他統治時得以完善,他創建了「模範議會」。為征戰的需要,他改革了英國的軍制,組建了一支裝備精良的重鎧騎兵,並使長弓兵成為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個高,得名「長腿」,他就是《勇敢的心》中的那位英國國王。1282年,愛德華一世佔領愛爾蘭。這以後,愛爾蘭人起義就沒斷過,直到1536年和1542年頒布的聯合法令才把英格蘭與威爾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統為一體。當蘇格蘭國王法比西斯二世打獵時意外死亡後,蘇格蘭陷入一場繼承人危機,當時有繼承權的是一位遠在北歐、被稱作「挪威少女」的十四歲少女,這位小姑娘在歸國途中因海難而亡。與「挪威少女」血緣較近的羅伯特•布魯斯和與法比西斯二世血緣較近的另外一位貴族展開了爭奪王位的斗爭,愛德華一世採取了與法國國王類似的策略,他支持勢力相對弱小的另外一位貴族去打擊勢力強大的羅伯特•布魯斯,開始侵入蘇格蘭。蘇格蘭貴族與平民的起義此起彼伏,愛德華一世對此採取了強硬的手段。

1293年,英法兩國的水手在英吉利海峽發生沖突,導致馬赫海戰。當時的法王腓力四世迫使英王愛德華一世作出了象徵性的讓步,1294年,愛德華一世對法國宣戰,英軍開始時作戰十分順利,勝利不斷。

這時蘇格蘭出現了威廉•華萊士,在他的率領下蘇格蘭人屢挫英格蘭軍隊,走訪隊伍隨之越來越壯大,他還攻佔了英格蘭的約克郡。1295年腓力四世與蘇格蘭締結和約,法王每年資助蘇格蘭50000英鎊,蘇格蘭每年用4個月時間從事反英戰爭。蘇格蘭人與英國的戰爭時起時落,牽扯了英軍大量的兵力,法軍在戰場上開始取得勝利。愛德華一世沒辦法,只得於1297年與法國休戰全力對付蘇格蘭,腓力四世由於與佛蘭德爾作戰時失利,再加上與教皇的斗爭,他也只好停戰。愛德華一世回到英格蘭後全力對付威廉•華萊士,威廉•華萊士在1299年戰敗。1303年時英法雙方簽訂了《巴黎和約》,腓力四世把加斯科尼還給英國,並把女兒伊莎貝拉嫁給英國王太子,這一條約的簽訂,標著近兩具世紀的戰爭結束了,近兩百年的戰爭使雙方均感到疲憊不堪。威廉•華萊士經過幾年的游擊戰後在1305年英格蘭軍隊抓住,後被處死.

1306年,羅伯特•布魯斯(前面提到的那位羅伯特•布魯斯之子)在蘇格蘭傳統的加冕地斯康宮舉行加冕儀式,登上蘇格蘭國王王位。1307年,愛德華一世在遠征蘇格蘭的羅伯特•布魯斯時病死,其長子愛德華二世(1307-1327年在位,1284-1329)繼位,他是個沒出息的同性戀。靠著他的無能,羅伯特•布魯斯在1314年贏得班洛克帕戰役,終於為蘇格蘭爭得了獨立,愛丁堡現在屹立著羅伯特•布魯斯與威廉•華萊士的塑像。

愛德華二世的王後--就是後來被稱為「法國母狼」的伊莎貝拉--投入了蒙地莫伯爵的懷抱。她於1325年攜兒子愛德華回到法國,和其弟弟法王查理四世——當時腓力四世已去世,由其子查理四世繼位——策劃推翻愛德華二世。1326年,她發動政變,掌握了國家大權,1327年,她又操縱國會將愛德華二世廢黜,放逐到南威爾士。兩年後在巴克利城堡中將其殺害。其子愛德華三世(1327-1377年在位,1312-1377)於1327年繼位。1330年他處死了莫地默伯爵後親政,並囚禁了其母親。愛德華三世於1328年承認蘇格蘭的獨立,但是蘇格蘭人與英國人的戰爭一直持續數個世紀之久。

1328年,法國加貝王朝的查理四世死後嗣,支裔華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1328——1350年在位)繼位,開始華洛瓦王朝的統治,他是查理四世的侄子。由於英王愛德華三世的母親伊莎貝拉是查理四世的妹妹,愛德華三世便想以外甥的身份爭奪王位,這遭到法國貴族的反對,他們以《沙立克法典》禁止女子繼承土地為由宣稱王位不得傳與腓力四世的女兒所生的兒子愛德華三世,愛德華三世對此十分不滿,決意用戰爭來解決問題。

當時佛蘭德爾地區的歸屬也引起了兩國間的爭斗,佛蘭德爾位於今天法國西北及比利時西南部地區,是十四世紀歐洲最發達的手工業中心之一,羊毛紡織業尤為興盛。它的羊毛原料主要來自英國,但佛蘭德爾伯爵又是法王的附庸,政治與經濟關系不協調導致了英法兩國在這一地區的爭奪和沖突激化。十四世紀二十年代,佛蘭德爾發生了下層市民和農民起義,佛蘭德爾伯爵路易出逃,向法王求援,1328年腓力六世鎮壓了起義,1336年路易將所有與英國關系密切的商人逮捕,英王愛德華三世立即停止了羊毛的出口,佛蘭德爾各城失去了原料,人們對路易大為不滿,英國趁機將這些城市拉到了英王一邊。戰爭似乎是不可避免了。

大戰在即,英法兩國進行了復雜的外交活動,歐洲所有的力量都卷了進去。1337年,腓力六世宣布收回英王在法國的領地基恩,作為報復,愛德華三世宣布腓力六世為篡位者,提出對法國王位的要求,兩國終於打了起來。英國軍隊以配備優良長弓的步兵為主,配以騎士。1337年11月,英國向法國發起進攻,1338年兩國正式開戰。1340年英國海軍控制了英吉利海峽,1346年英法軍隊在克勒西進行了第一次大會戰,長弓兵的威力使法軍的騎士死傷慘重,最後法軍大敗。1347年,英軍奪得加萊港。1356年兩軍又在普瓦提埃城發生了第二次大戰役,英軍由愛德華三世的太子黑太子率領,法王約翰親自上陣,約翰命騎兵下馬作戰,結果大敗,約翰本人被俘,英國乘機大肆索取贖金。英國人趁機佔領了法國西部和北部的大片領土,巴黎受到英軍的嚴重威脅。1358年法國爆發了「扎克雷」起義。1360年5月30日,法國被迫與英國締結了《布勒丁尼和約》,把加萊港與西部的大片領地割讓給英國,愛德華三世放棄對法國王位的要求。

約翰被俘後,政權落到了王子查理和顧問們手中,1364年約翰在倫敦去世,查理繼位,稱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他整軍備武,加強力量,1369年兩國戰事重起,他避免打陣地戰,採用小股機動部隊突襲作戰,取得重大戰果。1377年愛德華三世去世,黑太子愛德華之子繼位,稱理查二世(1377-1399年在位, 1367-1400)。但是實權被叔父、愛德華三世的第三子蘭開斯特公爵約翰•岡特把持,他由此忌恨蘭開斯特家族。他親政後開始打擊蘭開斯特家族。1380年,查理五世去世,他年僅十二歲的兒子繼位,稱查理六世(1380——1422年在位),由幾個叔父攝政。這時的戰局對英國相當不利,在法國只有幾個沿海城市還在英國手中,英國國內又發生了瓦特•泰勒起義。1388年查理六世親政。1396年,英法雙方締結了一個為期二十八年的停戰協議,理查二世將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國內。1399年,亨利趁理查二世遠征愛爾蘭時將他拘捕,並使國會同意將理查廢黜,由亨利即位,稱亨利四世(1399-1413年在位,1367-1412),蘭開斯特王朝開始。1413年亨利四世去世,長子繼位,稱亨利五世(1413-1422年在位,1387-1422)。

1392年,查理六世得了精神病,宮廷中以奧爾良公爵和勃艮第公爵為首開始了內斗,英王亨利五世趁機恢復了對法國的進攻。1415年8月,亨利五世率六萬大軍在諾曼底登陸,10月下旬,兩軍在阿舍庫爾會戰,法軍又一次敗在弓箭手下,戰死6000人,英軍佔領了整個法國北部。勃艮第大公投向英國,佔領了巴黎。

1420年5月,亨利五世在勃艮第公爵的協助下,迫使查理六世簽訂條約,根據這個條約,亨利五世在查理六世活著時是法國的統治者,查理六世去世後由亨利五世繼承王位。查理六世的兒子被剝奪了繼承權,逃到法國南方的封建主那裡去了。1422年8月末,才36歲的亨利五世因赤痢去世,才滿十個月的亨利六世繼位,並兼法國國王。同年十月,查理六世死去,他的兒子在南方封建主的支持下也登上了王位,法國出現了兩王並存的局面。查理七世實際控制的地方是盧瓦爾河以南的地區,在河北部只有奧爾良,是通往南方的門戶,英軍全力進攻,在各地燒殺搶掠。法國處於危急中,戰爭已由封建主之間的混戰轉變為法國人民反抗英國侵略者的斗爭。1428年10月,英軍包圍了奧爾良,法國出現了貞德,她率法軍取得奧爾良大捷。奧爾良戰役後,貞德率軍收復了許多北方城市,並擁戴查理七世正式登位。1431年5月,貞德被法國貴族出賣,英軍燒死了貞德。但法國人民的抗英斗爭規模一日大於一日,勃艮第也於1435年與查理七世締結和約。1436年法王收復巴黎,1453年雙方在波爾多發生決戰,英軍全軍覆滅,英國在法國的領地除加萊外全部被收復,法國得以統一,百年戰爭以法國的獲勝而結束。

1455年,以愛德華三世第二子後嗣約克公爵為首的約克家族在東南部經濟發達地區的貴族支持下與得到西北部舊貴族支持的以亨利六世的蘭開斯特家族為爭奪王位發生了戰爭,因約克家族的族徽是白玫瑰,蘭開斯特家族的族徽是紅玫瑰,所以這場戰爭被稱為「玫瑰戰爭」。1461年2月26日,理查之子愛德華進入倫敦即位,稱愛德華四世(1461-1483年在位,1442-1483)。1469年,有項羽之勇的沃里克伯爵成為英國最有權勢的貴族,他手中同時掌握著愛德華四世與亨利六世的命運。1471年,沃里克伯爵戰死。就在這一年,亨利六世被處死,蘭開斯特家族除了亨利•都鐸外均被消滅,蘭開斯特王朝結束。1483年,愛德華四世去世,其長子繼位,稱愛德華五世,後被其叔父格洛斯特公爵處死。愛德華四世的兄弟格洛斯特公爵篡位後稱理查三世。蘭開斯特家族的最後一個遠親里士滿伯爵亨利•都鐸取得了支持蘭開斯特家族的貴族與部分約克家族貴族的支持,他是亨利六世同母異父兄弟里士滿伯爵愛德華•都鐸和蘭開斯特公爵約翰•岡特的孫女瑪格麗特之子,他於1485年在博斯沃思打敗理查三世後登上王位,稱亨利七世,英國玫瑰戰爭結束.這場戰爭是英國貴族的一次集體自殺行動,只有約克家族留了一點後嗣,其他所有的大貴族與大多數的中小貴族都被消滅了,這為英國資產階級的堀起掃清了障礙。1486年,亨利七世與約克王朝愛德華四世之女伊麗莎白結婚,宣布約克和蘭開斯特兩大家族合並。

亨利七世在位期間致力於恢復生產,並以聯姻的方式為英國爭得了一個寬松的外部環境。他的長子娶了西班牙公主凱瑟琳,長女瑪格麗特嫁給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英國的工商業得到很大發展。1509年,亨利七世去世,因亨利七世的長子已去世,便由次子繼位,

稱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1491-1547),後因離婚問題與羅馬教庭決裂。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其獨子繼位,稱愛德華六世(1547-1553年在位,1537-1553),他便是《王子與貧兒》中的那位王子的原型。因其繼位年齡尚小,由他的舅舅薩姆塞特公爵攝政。1549年,薩默塞特公爵的攝政位置被諾森伯蘭公爵取代。1553年,愛德華六世去世。諾森伯蘭公爵趁機讓亨利八世的妹妹的外孫女簡•格雷繼承王位。但簡•格雷上台九天後就被廢,1554年被斬首,諾森伯蘭公爵也被斬首。1553年,瑪麗一世(1553-1558年在位,1516-1558)繼位。她與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結婚,因鎮壓新教徒被稱做「血腥的瑪麗」。1558年瑪麗病死,亨利八世的另一位女兒繼位稱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1533-1603)。她宣布自己「同國家結婚」,把終身獻給英格蘭,被稱做「處女女王」。她在位期間是英格蘭在近代的第一個黃金時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她的領導下英國擊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開辟了美洲殖民地,改良貨幣,成立西班牙公司、利凡特公司、威尼斯公司和東印度公司等特許公司。還實施礦山、煤炭、玻璃、鹽、鐵的壟斷。頒布工匠法、救濟法、流浪乞丐處罰法以促進就業。她在位時期也是莎士比亞、斯賓塞、培根等文學偉人輩出的時代,被稱做英格蘭的文藝復興。

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去世,因無嗣,便由具有英王室血統的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斯圖爾特繼位,稱詹姆士一世(1603-1625年在位,1566-1625),英格蘭與蘇格蘭兩國正式統一,他在位時期英國開始在北美大規模殖民。1625年,他的兒子查理一世繼位。查理一世在位時期君權高度集中,1629年他解散了議會。他的嚴酷統治激發了起義,1637年至1639年的蘇格蘭起義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導火線。1639年,蘇格蘭軍攻入英國北部。為了籌措軍費,查理一世被迫於1640年重開曾被他解散的議會,這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英國由此進入近代。1649年,查理一世被斬首,英國建立了共和體制,雖然以後封建王朝也曾復辟,但資本主義終究占據了英國的主流,借著這個契機英國在以後二百多年中稱霸世界,號稱「日不落帝國」。

③ 英國殖民香港100多年為什麼只有30多年的發展黃金期

一、香港經濟的快速發展,建基於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經濟封鎖。

西方國家能夠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主因是西方國家當時控制著世界主要市場。所以,他們不和你做生意,就是他們對你進行封鎖,而不是你封鎖他們。而封鎖的原因僅僅是你不願意繼續做牛馬,想要去做人。
香港經濟一般認為是大陸經濟的出口窗口。很多人對「窗口」這個概念沒有形象的體會。其實換個說法,就是「收費站」。香港經濟,可以簡單理解為「收費站經濟」。香港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就是中國大陸對外貿易的唯一收費站。注意,是唯一的。
這是有歷史事實做支撐的。
在上海開埠之後、1949年遭到封鎖之前,香港經濟發展遠不如上海。比如兩地於清代晚期在同一年開設了證券交易所。但是香港的發展緩慢,上海的則則清末就已經發展成為遠東最大的金融交易所。但是,由於日本侵華戰爭影響,以及隨後國府「劫收」影響,大量上海資本和人口湧入香港。特別是解放戰爭時期,出於對革命力量的恐懼,以及對不穩定時期高度風險的逃避,大量資本逃離上海。據不完全統計,從1948年開始到50年代初期,上海(包括長三角地區)移民帶來的財富占當時香港社會總財富的1/2以上,包玉剛,董建華都是當初這些上海移民的後代。我們看香港電影《上海灘》,以滬指港的色彩很重,就可以看到香港有一定的上海情節。正是上海資本和人力的湧入,才改變了香港社會「洋大人高高在上,華人沒有文化影響力」的純殖民地結構,形成了具備一定話語權的華人力量,並為此後紅色力量在香港的活動提供了基礎。
冷戰時期,中國大陸在兩國正規軍主力對決、正面決戰驅逐美軍七百里的實力背景下,完全有力量軍事解放香港,然而面對全方位的經濟封鎖,以及北洋、國府留下來的毫無起色的經濟基礎(經過國府「黃金十年」的努力,抗戰前中國鋼鐵產量銳減到清末北洋時期的幾分之一,大量鐵礦石被日本控制,成為日本產量;同時東北在一段時期內淪為日本殖民地——黃金十年的很多數據都是加上日本在東北的經濟數據之後形成的,無法作為抗戰力量計算,只能作為侵華力量計算。從這個角度說,如果在「黃金十年」之後再給國府幾年時間,那麼也許抗戰時期就沒有正面戰場了),不得不後退,保留香港作為進出口窗口的政策。
對於中國大陸的這一政策,美國予以了積極配合。在朝鮮戰爭結束的1953年,美國允許「港製品」輸入,並成為「港製品」最大的出口市場。注意,是「港製品」。比如數量極其巨大的紡織品。而產品的來源呢?江西共青城的發展過程中,養殖鴨子是共青城最初的主要經濟模式,從70年代初開始,大規模向香港出口鴨絨就是共青城的重要貿易形式。90年代,現在在香港很知名的、以反大陸聞名的上海女性閭丘露薇,就和她早在她幼年時期就離婚跑去境外的母親一起在深圳做進出口貿易,然後才想辦法去的香港。
同時,早在1950年,在1949年長江紫石英號事件中被解放軍打過炮的英國,在西方國家裡第一個與中國建交。
中、英、美這三方面的決策,都直接影響到了香港的命運,但是這三件事的決策過程,香港都沒有任何參與權。「你的命運與你無關。」這就是當時香港的地位。
香港的特殊地位同樣也影響到了深圳。在改革開放前,深圳受限於政策,只是小漁村。到了設立特區之後,如同香港是中國大陸對世界的窗口,深圳也轉變成了大陸對香港的窗口。於是在很短時間內,深圳經濟突飛猛進。包括臨近深圳的東莞等地,紡織品成為重要產業。
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絕大部分的出口都要通過深圳-香港中轉。這就好像春運,如果春運時車票價格按照市場需求浮動,車站一定會獲得暴利。但是中國政府壓制了車票價格,沒有讓它市場化,所以鐵路總是喊虧損。虧損是對的,國家賺了錢就是要想辦法虧出去讓老百姓拿到實利。
隨後香港就迎來了60年代和70年代的經濟騰飛,號稱遍地是黃金。我們所熟悉的很多香港著名影星,他們的童年時代、少年時代,就是在這樣快速發展的環境下渡過的。所以他們一方面接受到了勤儉持家的思想影響,一方面也得到了較好的營養保障,很多人既能夠認識到社會的復雜與黑暗,又能夠形成充滿進取心的心態。這種心態與後來環境較為寬松、但是經濟趨向於飽和與衰落的一代人,明顯是不同的。一個人也許可以擺脫社會的影響,但是一代人就只能符合統計學規律。社會環境明顯影響了一代人。
第二,周邊政治環境變化,導致香港發展基礎大幅度削弱。
香港經濟蓬勃發展、如火烹油的進程持續了很久,並隨著中國經濟完成了基本積累、轉向開花結果而持續發展到了90年代。
直到那一天到來。
中國早在1978年就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基本立場,並在隨後幾十年間堅持不懈地推行。但是,中國改革開放了,西方國家並沒有改革開放。中國長期被排斥在世界市場之外,受到巨大的限制。中國市場不得不通過香港這一個收費站去轉手。
由於中國年過加入世貿組織後,世界大幅度解除了對中國的經濟封鎖,中國經濟迅猛發展,商品出口不再主要局限於香港,香港的進出口地位大幅度下降。對此,經濟地位與香港接近的深圳市,不斷召開相關會議,尋找對策,尋找出路,尋找轉型機遇。但是與此同時,香港卻忙於內訌。一會兒發動保釣運動,破壞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建設;一會兒發動港獨運動,破壞港陸經濟往來。這種頻繁砍斷財路的行為直接導致了香港轉型困難。前文所提到的上海姑娘閭丘露薇,一再發文,痛心疾首地譴責大陸遊客赴港消費的行為,聲稱陸客訪港導致香港文化衰落,全力阻止陸人來港。一個來自大陸的上海姑娘,竭盡全力為了香港獨立而奮斗,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上海和香港的競爭關系……在這樣的奮斗努力之下,香港經濟一方面無法繼續享受收費站經濟的高額紅利,一方面無法轉型發展旅遊業,經濟自然陷入了困境。

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此後,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以每年增長數萬億的速度暴增(此前偶爾能做到,一般只能做到一年增長幾千億,但是加入世貿之後,開始階段是一點五萬億的增速,後來每年增幅都達到數萬億)。對於這一現象,我們可以用一個熟悉的事情來形容:

收費站撤銷了,高速公路免費了,沒人卡脖子了。
上海在極短時間內就取代了香港。據說洋山港的吞吐量甚至超過了美國全境。有網友據此說美國產業空心化遠比我們想像的嚴重。美國產業空心化到底如何,因為宣傳較少,我們不太熟悉。這個宣傳少是有原因的,中國不怎麼宣傳,是因為中國一宣傳,就有網友冷嘲熱諷,說又開始外國水深火熱了,美國不宣傳,則沒有網友冷嘲熱諷說他們報喜不報憂,但是確實是報喜不報憂。所以兩方面因素結合,宣傳得很少。
上海建設自貿區是2013年的事情,但是在此之前,中國對外貿易就不再局限於香港轉手了。

早先,香港是華南、華東、華中、華北、西南、西北、東北的收費站,現在,香港主要是華南、華中地區的收費站。分礦一下少了一多半,經濟不衰退是不可能的。就好像今年很熱鬧的、大搞新舊動能轉換的、經濟衰退的山東一樣。從地理上看,山東地形嵌入到了中國東部腹地和黃海,經濟主要是輻射中原、淮北、東北、河北(京津)、日韓,但是長期以來,都是主要關注東北、河北(京津)、日韓,於是出現了半個山東在發展、半個山東捆一邊閑置、一隻手打天下的奇觀。一道玻璃圍牆像鐵幕一樣限制了山東更加靠近江浙的南部地區。但是,近年來東北經濟塌方式下滑,財源一下減少三分之一,山東經濟不衰退才奇怪了。為此,山東方面繼續加強了濟南與青島之間的道路建設,濟青高鐵等基礎設施建設一再加強,預計三年內即可建成,看山東的舉措,似乎打算進一步加強與東北、河北、日韓的經濟聯系。香港周邊的財源大幅度減少,經濟必然要陷入衰退。
這就出現了中國大陸整體經濟規模一再躍升,而香港經濟卻增長乏力的現象。
由於轉型緩慢、經濟基礎削弱,香港錯過了回歸初期的政策上較為受到重視、經濟發展環境尚且不錯的機遇期。近幾年,由於世界范圍內不斷爆發經濟危機,特別是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之後引爆了一系列金融危機之後,世界貿易進入了一個疲軟期。這一時期已經持續了長達十年之久。按照十年受一茬罪的歷史規律,新的經濟危機似乎又要爆發了。世界范圍內的實體經濟疲軟,讓作為收費站的香港地位十分尷尬。雖然在這一時期,中國極力加強出口,提振世界經濟,但是世界范圍內的危機不是短時間內可以解決的。而且這也直接導致中國自身壓力增大。近十幾年來,國內房地產熱持續高溫,引發了「地產興邦,實業誤國」的諷刺和調侃,充分反映了社會對實業衰退得不滿。尤為嚴重的是,地產業是一切行業的基礎設施行業,一切行業都需要地理空間支撐,即便是電子商務也需要一定面積的工作空間。地產業的高溫,直接增加了其他行業的經營成本,在經濟危機的形勢下加劇了經營壓力。地產業發展過程中大量資本固化到了鋼筋混凝土中,短期內無法轉化為生產。這在金融形勢不穩定的背景下,實際上也加劇了實業的融資壓力。當然,地產業也是有明顯好處的。地產業的發展有利於更新基礎設施,為進一步發展經濟提供良好的基礎。特別是在經濟形勢比較危險的情況下,通過地產業作為一個緩沖區,可以等待時機、渡過危險期。畢竟,先活下來,才談得上搶抓機遇。

當各個經濟體都優先考慮活下來的背景下,香港由於自身政治因素還在考慮怎麼活得隨心所欲,明顯與時代脫節。
在與時代脫節的背景下,香港錯失了之前的轉型機遇,在如今各國經濟普遍困難的局勢下,依附於其他經濟體的自由港,就出現了轉型更加困難的困境。
前幾年有一個經典案例。港珠澳大橋修建過程中需要征地,香港老太太表示拒絕,於是工程受到極大阻礙,最終增加投資八十多個億。輿論普遍炒作了一通「民主」、「自由」。老太太的理由是身體不好,大橋建成後會增加空氣污染,妨礙健康,所以她表示反對,不同意征地。我不能確定香港老太太拒絕港珠澳大橋的理由到底是什麼,所以也不猜測了。總之,在一片關起門來自己過日子的港獨氣氛中,一個自由港,走向了閉關鎖國。
一個自由港,要閉關鎖國!
程心一直在我們身邊,只是她隱姓埋名,沒有告訴我們真名實姓。
現在的香港屬於想轉型而不得、甚至有點不想轉型。
2013年,上海自貿區開建。
2013年,一帶一路設想提出並開始推行。
香港經濟必然從早先的畸形繁榮中回歸到正常地位。港英勢力的反復折騰只不過是將這個過程從人們的視線中剝離了出去,讓人們將注意力集中到政治問題上,而忽略了經濟上的痛苦。可以說,在大環境註定了香港要從東亞最重要的自由港轉變成為華南乃至東亞最重要的自由港的過程中,妨礙了香港轉型的港英勢力,經過不斷努力,主動申請成為了背鍋俠。

南轅北轍。

南轅北轍,則用力越猛,損失越大。
三國時代,劉廙曾經說:
勢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勢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
這句話直截了當地解釋了南轅北轍這一成語:
方向錯了,則越努力,就越悲哀。

④ 英國輝煌歷史中,最輝煌那個時代輝煌原因是什麼

最輝煌的必然是維多利亞時代,當然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也是英國的黃金時代,不過相比於維多利亞時代的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的全面巔峰而言,伊麗莎白時代仍稍顯遜色。
維多利亞時代(Victorian era),前接喬治時代,後啟愛德華時代,被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和大英帝國的峰端。它的時限常被定義為1837年~1901年,即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的統治時期。亦有學者認為,應將通過改革法案(Reform Act 1832)的1832年視為一個新的文化時期的開端。
維多利亞時代被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頂點時期,也是大英帝國經濟文化的全盛時期。維多利亞時代科學發明浪潮洶涌澎湃,維多利亞人信仰科學進步,對於工業革命充滿了樂觀和信心。汽船的出現使得運輸和貿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興旺,四通八達的鐵路交通貫穿東西南北。維多利亞時代的文藝運動流派包括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藝術,以及後印象派等。藝術界呈現出群星奪目的盛景。維多利亞時代還涌現出了許多偉大的作家、詩人和他們的傳世之作,如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簡·愛》)以及著名現實主義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霧都孤兒》)等。在社會風氣方面,維多利亞時期以崇尚道德修養和謙虛禮貌而著稱,也是一個科學、文化和工業都得到很大發展的繁榮昌盛的太平盛世。印刷術的發展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空前繁榮,這一時期還形成了男女平等和種族平等的進步觀念,美國的廢奴運動正是這一進步思想的體現。那個時代的中上層階級對於飲食非常講究,他們從遙遠的國度進口各種異國情調的香料、調料,用於精心烹制的食品中。維多利亞時代有了歷史上最早的烹調學校,名廚編寫的烹調書籍風行英國,在這個時代人們最早將具體烹調方法如調料用量等詳細寫入書中。一些廚房小廚具也流行起來,如開罐器等,維多利亞時代還形成了許多進餐禮儀。這個時期,英國盛行下午茶,貴族們早餐豐富,午飯簡單,晚飯很晚。據說,維多利亞女王的女侍從官——女公爵安娜每到下午就會覺得很餓,於是便讓僕人拿些小茶點來吃,許多人紛紛效仿,下午茶漸漸成為一種例行儀式。事實上,圍繞著這種下午茶習俗形成了多彩的茶文化,高雅的旅館開始設起茶室,街上有了向公眾開放的茶館,茶話舞會更成為一種社會形式,維多利亞時代的淑女小姐們在那裡與男友們會面。這個令人神往的時代,並沒有隨著維多利亞女王的去世而結束。很多歷史學家認為,所謂「維多利亞時代」的真正結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第一屆世博會時期的水晶宮的倒塌宣告維多利亞時代的結束。
引自網路「維多利亞時代」詞條http://ke..com/view/165737.htm

⑤ 世界歷史 英國黃金時期 政治等狀況

大約是從16世紀初期到17世紀初,這個時代是英國封建統治鼎盛的都擇王朝.是英國海盜猖獗時期,也是資本主義萌芽並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 政治上,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為英國的海外利益實行海上掠奪的海盜政策,在歐洲大陸推行勢力均衡政策,削弱西班牙王室在歐洲的影響,並打擊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 在經濟上,實行海盜政策同時,積極開發海外貿易市場,國內圈地運動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大量勞力. 文化上,積極吸收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成果,培養出許多科學人才,比如歐洲大文豪莎士比亞,醫學家哈唯,發現了人體血液循環現象等. 宗教上,統治者自覺抵制歐洲腐朽落後的天主教,實行有利於本國封建專制的新教

⑥ 英國有多少年歷史

英國歷史概況

英國歷史是一部征服與合並和的歷史。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正式合並為大不列顛王國,1800年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合並成為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

蘇格蘭歷史簡介

蘇格蘭位於大不列顛島北部,英格蘭之北。蘇格蘭的歷史的正式記載是在古羅馬人入侵不列顛之後的一些紀錄。公元5世紀,愛爾蘭北部的蓋爾人(凱爾特人的一支)移居蘇格蘭,曾在阿蓋爾郡和比特郡地區建立達爾里阿達王國。此後向東擴張到阿瑟爾森林和厄恩河谷,向北擴張到埃爾金地區。公元843年達爾里阿達國王麥卡爾平兼任皮克特王國的國王,建立阿爾巴王國,王號為肯尼思一世,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蘇格蘭王國逐漸成形。此後,蘇格蘭歷經鄧凱爾德王朝、坎莫爾王朝、巴里奧爾王朝、英格蘭佔領、布魯斯王朝以及斯圖亞特王朝統治,至1707年與英格蘭王國合並成為聯合王國。

威爾士歷史簡介

威爾士位於大不列顛島西南部,英格蘭以西。
距今約29,000年便有人類定居於威爾士。至古羅馬人進入了大不列顛島後,威爾士屬於不列顛行省
公元5世紀,隨著羅馬人的撤離,盎格魯撒克遜人大舉入侵大不列顛,直至到11世紀,威爾士人在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高壓統治與入侵中度過,而同時布靈頓人開始稱自己威爾士人。
公元8世紀,傳說中的亞瑟王(King Arthur)領導布靈頓人抗擊盎格魯撒克遜統治。
公元9世紀和10世紀維京入侵使威爾士王國進一步統一,成為一個實體,但同時亦使威爾士落入英國皇室統治之下。
公元927年,威爾士國皇承認盎格魯撒克遜國王阿瑟斯坦保護威爾士的主人。在隨後的11世紀中,威廉一世充分利用了這種先例,在威爾士邊境建立的強大而野心的封建領地制度。
公元1282年,英格蘭王愛德華一世征服最後一個威爾士北部和西部的威爾士公國
公元1284年,威爾士正式被英格蘭合並,愛德華一世以《羅德蘭法令》(Statute of Rhuddlan)確立自己在該地區的統治。
公元1535年,《聯合法案》完成英格蘭和威爾士的統一,劃分後者為13個郡,並規定英格蘭法律通行全威爾士,英文為其官方語言。大部分威爾士人因此無法擔任政府公職,但可以派代表參與英國國會。

北愛爾蘭歷史簡介

北愛爾蘭是英國的一個地區,位於愛爾蘭島東北部。公元前6600年前後,人類開始在愛爾蘭島定居。現在的愛爾蘭人是古代凱爾特人的後裔,世代居住在愛爾蘭島上。公元5世紀的時候,隨著羅馬天主教的傳入,愛爾蘭人逐漸信仰了天主教,並形成了由修道院、傳道士和王國組成的文化。公元8世紀末,愛爾蘭島上出現了統一的文明和法律,但政治上還沒有出現統一的國家。
公元12世紀末,英王亨利二世利用愛爾蘭的分裂局面,率軍在愛爾蘭島登陸,征服都柏林和附近地區,建成「愛爾蘭領地」,交由其四子約翰統治。但到1609年為止愛爾蘭仍然是由許多王國組成的,一直到1609年英格蘭才完全佔領愛爾蘭。
在北美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愛爾蘭人發動了大規模的反英起義。英國當局進行了殘酷的鎮壓。1801年愛爾蘭議會被解散,愛爾蘭成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1921年,經過一系列政治和武力斗爭後,愛爾蘭島南部的26個郡從英國獨立,愛爾蘭共和國成立,北部的其它郡依然是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大多數北愛爾蘭人(聯合派)希望留在英國,但一個舉足輕重的少數派(民族派)希望加入愛爾蘭共和國。從1960年代到1990年代兩派之間的斗爭武裝化。1972年北愛爾蘭的自治權為此被取消。從1990年代中開始,兩派的主要半軍事組織達成一個不十分可靠的停火協議。
2002年10月14日,英國政府宣布,中止北愛地方自治政府的運作,把北愛爾蘭地區的控制權重新收歸中央政府。2007年5月8日,民主統一黨和新芬黨組成的聯合政府宣誓就職,這意味著北愛正式恢復分權自治政府。

英格蘭歷史簡介

英格蘭是英國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地處大不列顛島的東南方,威爾斯以東,蘇格蘭以南。
公元前55年,當時的羅馬高盧總督的愷撒,帶領數萬軍隊、對不列顛群島發動了兩次武力侵略,卻困於不列顛人的戰術無功而返。
公元43年,羅馬第三任皇帝克勞狄終於征服了不列顛地區,納為行省,並進行軍事統治和軍事移民。
公元122年,羅馬皇帝哈德良在不列顛島北部建立了100多公里的城牆以防衛北方蠻族,此即著名的「哈德良長城」。
公元407年,隨著羅馬帝國勢力衰退,最後一批羅馬軍隊於撤離不列顛,結束統治。
羅馬軍隊撤離不列顛後,一支來自歐洲大陸的日耳曼民族-「盎格魯-撒克遜人」征服了不列顛,建立了許多國家。此後,英國才被稱為「英格蘭」(意即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土地)。
公元1066年,來自諾曼底的公爵威廉打敗了英王哈羅德二世,建立諾曼王朝。威廉一世下令編輯末日審判書(相當於現在人口、財產普查,根據其中的調查結果,英格蘭約有150萬人口,其中90%以上是農民),以便日後管理英格蘭。威廉一世引入了歐洲大陸的分封土地制度,同時藉由領主效忠、強化了英王王權。
公元12世紀,英格蘭進入由亨利二世所開創的,也是英格蘭中世紀最強大的一個封建王朝-金雀花王朝--在法國又名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亨利二世改革了英格蘭司法體系,廢去不合時宜的審判方法,採用習慣法並首創陪審團制度。
公元1215年,屢戰屢敗又不得人心的約翰王遭貴族階級強迫簽下限制王權的「大憲章」,是為英國不成文憲法的濫觴。
公元1295年,愛德華一世召開議會,確立了包含貴族、騎士和教士的議會制度。
公元1337年,由於領地和王位繼承權的紛爭,英格蘭和法國之間掀起了斷斷續續長達116年的「英法百年戰爭」。百年戰爭造成大量平民死傷、流離失所,也引領戰術、武器方面的革新。最終英格蘭幾乎失去了歐洲大陸上所有領地;法國則藉此完成了民族統一。
公元1399年,蘭開斯特公爵亨利趁國王理查二世遠征愛爾蘭時,奪去王位,成為蘭開斯特王朝的第一位國君,英格蘭開始了蘭開斯特王朝的統治。蘭開斯特的名字是來自於該王朝的成員均為第一代蘭開斯特公爵約翰的後代,而紅玫瑰為王朝的象徵。
公元15世紀,蘭開斯特王朝與約克王朝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而爆發了玫瑰戰爭,紅玫瑰代表蘭開斯特王朝、白玫瑰代表約克王朝。這兩個王朝之間的競爭,也導致於現今蘭開斯特郡與約克郡之間也保持著友好的競爭關系。
公元1485年,玫瑰戰爭結束,亨利·都鐸奪得王位,都鐸王朝開始。其繼位者亨利八世則因離婚問題與羅馬教廷決裂,另創政教合一的英國國教派(又稱英格蘭國教會,英國聖公會或英國教會)。
公元1603年,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伊麗莎白一世去世,都鐸王朝結束。這一百一十八年的都鐸王朝時代是英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由於伊麗莎白一世生前未曾留下任何子嗣,所以由她血統上最接近的男性新教徒的親戚,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成為英格蘭王詹姆士一世。
公元1642年,查理一世與議會一連串的沖突與紛爭導致英國爆發了內戰。
公元1645年6月,國會的軍隊戰勝了查理一世的軍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第一次內戰結束。
公元1647年初,查理一世也成了議會的階下囚。查理一世在第二次內戰結束後被當眾處決。
公元年克倫威爾成為護國公,而英國成為了英格蘭聯邦,克倫威爾過世後,其子理查·克倫威爾接任護國公之職,但沒多久就被撤職。在1660年,英國王室復辟成功,英王查理二世回到倫敦。
公元1665年,倫敦爆發大規模的瘟疫,次年,倫敦又發生了大火,這場火災連續燒了5天,大約燒毀了15,000棟建築物。
公元1688年,由於詹姆斯二世的荒亂統治,議會決定廢黜詹姆士二世。廢黜國王之後邀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蘭執政奧蘭治親王威廉來英國執政。11月5日威廉率領1.5萬人,400艘運輸船,53艘軍艦在托爾灣登陸。詹姆士二世倉惶出逃德意志,途中被截獲,後流亡法國。因為這場革命沒有人命傷亡或者受傷,故史稱光榮革命。
公元17-18世紀,英荷三次戰爭,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取得了海上,殖民以及經濟霸權。
公元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正式合並為大不列顛王國。

英國近代史

公元18世紀30年代,英國在北美建立了13個殖民地。
公元18世紀中葉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1765年珍妮紡紗機,1771年,水力紡紗廠,1782復動式蒸汽機,大大加速了工業革命進程,19世紀初,汽輪胎和火車誕生,19世紀30,40年代,機器製造業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完成)。
公元1721年,沃爾波爾成為英國第一任首相,議會內閣制的標志。
公元1800年,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合並,組成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
公元1832年,議會改革,工業資產階級的代表成為下院主導力量。
公元1837-1901年,維多利亞時代,大英帝國步入了鼎盛時期,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0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號稱「日不落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公元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
公元1928年,擴大選舉權威性歲,議會成為最高權利機構,兩黨輪流執政。
公元1931年,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標志英帝國轉變為英聯邦
公元1945年,實施《貝茀理奇報告》建設福利國家,推行國有化。
公元20世紀70年代,撒切爾擔任首相,進行改革。

⑦ 都鐸王朝以後是哪個王朝執政

都鐸王朝以後是斯圖亞特王朝開始執政。

都鐸王朝是在亨利七世1485年入主英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後,所開創的一個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及其屬土周圍地區。

伯爵亨利·都鐸於1485年8月,在法國援助下殺死理查三世,奪取王位,建立都鐸王朝,史稱亨利七世。

都鐸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直到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去世為止,歷經118年,共經歷了五代君主。都鐸王朝處於英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被認為是英國君主專制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伊麗莎白一世從未結婚,1603年3月24日,伊麗莎白死於薩里的列治文宮,她的死結束了都鐸王朝。

在伊麗莎白一世去世以後,斯圖亞特家族的詹姆士六世在繼承英國王位,成為英王詹姆一世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治英國。

(7)英國黃金期是多少年擴展閱讀:

伊麗莎白一世的統治期間,出於對王位權力的擔憂,其一直牢牢控制著可能的威脅。拒絕嫁給一位外國王子以保證英國處於中立的外交政策,也拒絕嫁給一位英國人防止加劇宮廷內斗爭。

而其表侄女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也被其囚禁並最終處死,而另一個可能的威脅表外甥女凱瑟琳·格雷夫人,亨利七世之女瑪麗·都鐸的外孫女也於1568年被囚禁至死。

在伊麗莎白一世的晚年,當她不得不確定她的繼承人時,她越來越傾向她的侄孫,被她處死的蘇格蘭瑪麗女王的兒子蘇格蘭王詹姆士。

最終,1603年3月24日,伊麗莎白一世死於倫敦的里士滿王宮,由於伊麗莎白從未結婚也沒有後嗣,她的死結束了都鐸王朝。

詹姆斯·斯圖亞特即位為英格蘭國王,由於其母親被伊麗莎白一世長期囚禁,詹姆士六世於1583年親政蘇格蘭。

而在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駕崩之後,其為英國王位繼承人順利繼承了英國王位,詹姆斯·斯圖亞特統一了英格蘭與蘇格蘭,開創了斯圖亞特王朝,而這也標志著都鐸王朝在歷史舞台上落下帷幕。

⑧ 英國的喬治時代和愛德華時代,是指具體什麼年

喬治王時代 (Georgian era),指 英國喬治一世 至 喬治四世 在位時間( 1714年 - 1830年 ),其中 1811年 至 1820年 又稱為 攝政時期 。有時,也將 威廉四世 (1830年至 1837年 )在位時期算入喬治王時期。愛德華時代(Edwardian era或Edwardian period)指1901年至1910年英王愛德華七世在位的時期。

喬治一世是德意志人,母語為德語,再加上他有語言障礙,所以他不會說英語,也不想去學,但他的執政時期是英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期,對日後英國的政治制度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他所開啟的漢諾威王朝到維多利亞時代成為英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1841年11月9日—1910年5月6日),英國國王(1901~1910),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之子。愛德華七世曾在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就讀,1863年與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九世之女亞歷山德拉結婚。愛德華對賽馬、遊艇比賽尤其感到興趣。

由於他生活不拘禮節,有時失於檢點,因此女王一直不許他掌管有關實際朝政的任何事務,直到他年逾五十歲。女王駕崩後愛德華繼位為王,在位期間大力恢復因女王長期孀居而顯得黯淡的英國君主制度之光榮。身為極受愛戴的君王,1903年他在巴黎的訪問中為「英法協約」奠定基礎。

(8)英國黃金期是多少年擴展閱讀:

愛德華雖然對妻子不忠,但對她體貼入微,對孩子們也充滿愛心 。他們的長子艾伯特·維克托親王天生體弱多病,智力發展有缺陷,他的老師無法教會他任何東西,醫學專家也無法說明他那裡出了毛病,埃迪起初被送往劍橋大學,但授課老師說他異常矛盾遲鈍,連閱讀這個詞的意思都不能理解。

埃迪又被送往軍隊,但他不能像其他士兵一樣理解和服從命令,埃迪雖然智力有障礙,本能卻很強,他縱欲過度,在20歲就染上梅毒,後來還發展成同性戀傾向,最後愛德華使出最後一招,為兒子選一個漂亮賢淑的妻子,希望使埃迪恢復正常。

這正是愛德華的母親維多利亞當初約束他的辦法,新娘是他的表妹,喬治三世國王的後代,名字叫瑪麗,但埃迪沒等到結婚就死去了,他的弟弟喬治成為王位繼承人,1893年與瑪麗結婚。

參考資料:網路-愛德華七世




⑨ 關於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
Queen Elizabeth I
公元1533~公元1603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被普遍認為是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在她當政的45年期間,英國的經濟繁榮昌盛,文學璀燦輝煌,軍事上一躍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軍強國。在她生活的時代英國國王不是只充當傀儡的角色,因此英國黃金時代所取得的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應歸功於她。

伊麗莎白於1533年出生在英國的格林威治。她父親是領導英國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她的母親安娜·布琳是亨利的第二個妻子。1536年安娜被斬首,幾個月以後英國國會宣布當時三歲的伊麗莎白是私生子(這一直是大多數英國天主教徒的看法,因為他們認為亨利和原配妻子離婚是非法的)。盡管遭到了英國國會的這種挫折,伊麗莎白還是在皇室中哺育成人,受到良好的教育。

1547年當伊麗莎白13歲的時候,亨利八世死了。在隨後的十一年中英國統治者的功績並不是特別突出。伊麗莎白同父異母的兄長愛德華六世從1547年執政一直到1553年。在他的統治下,政府推行堅決支持英國新教的政策。瑪麗女王一世在其隨後當政的五年期間,支持羅馬教皇的至高權力,恢復了羅馬天主教。

在瑪麗統治期間,英國國教徒遭到迫害,約有300人被處以死刑(這使女王有了一個不光彩的綽號「血腥瑪麗」)。伊麗莎白被逮捕,並被押在倫敦塔,雖然後來被釋放,但在一個時期內生命仍處於危險之中。1558年當瑪麗死去由25歲的伊麗莎白繼位時,舉國一片歡騰。

年輕的女王即刻面臨著許多問題:與法國的戰爭;與蘇格蘭和西班牙的緊張關系;尤其突出的是英國國內的宗教派別之間的尖銳矛盾。

後一個問題首先得到了解決。伊麗莎白執政不久就通過了「至高權力與同一性法案」(1559年),確立英國聖公教為正式的英國宗教。這使溫和的英國國教徒感到滿意,然而清教徒想要進行一場更激進的改革。但是伊麗莎白在其整個統治期間使1559年的折中法案得到了堅決的貫徹執行。

蘇格蘭女王瑪麗的處境使宗教形勢復雜化了。瑪麗被迫離開蘇格蘭,來到英格蘭避難。在那裡她很快就發現自己成了伊麗莎白的階下囚。伊麗莎白沒有採取武斷行為。瑪麗是羅馬天主教徒,也完全有權繼承英國王位。這意味著在叛亂或暗殺得逞的情況下,英國還會再有一個天主教女王。事實上在瑪麗被監禁的19年期間,發生了幾起反對伊麗莎白的陰謀,而且有大量的證據表明瑪麗參與了這些陰謀。1587年瑪麗終於被送上了斷頭台。伊麗莎白勉強在死刑執行書上簽了字。她的大臣和大多數議員巴不得早就把瑪麗處以死刑。

宗教斗爭不可避免地給伊麗莎白帶來了危險。1570年教皇庇護五世把她逐出教會,下令廢除她的王位。1580年格列哥里教皇八世宣布暗殺伊麗莎白不算犯罪。但是形勢也有對伊麗莎白有利的一面。她執政期間英國教徒總是擔心天主教會在英格蘭復辟,而伊麗莎白對此有所防禦。這確實是她受廣大教徒歡迎的主要原因。

伊麗莎白開展靈活多變的對外政策。1560年她締結了愛丁堡條約,該條約提出了一個與蘇格蘭和平解決爭端的辦法。英國與法國的戰爭結束了,而且兩國的關系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形勢卻迫使英國與西班牙發生了沖突。伊麗莎白企圖避免戰爭,但是由於16世紀西班牙有好戰的天主教勢力,西班牙和新教徒的英國之間的戰爭大概是無法避免。發生在荷蘭的一場反對西班牙統治的叛亂是起積極作用的一個因素。荷蘭的叛亂分子大多數是新教徒,西班牙企圖平息這場叛亂,於是伊麗莎白就對荷蘭叛亂分子予以援助。伊麗莎白本人並不十分熱衷於戰爭,但是大多數英國人以及她的大臣和議會倒比她更熱衷於戰爭。因此當與西班牙的戰爭最終在16世紀80年代末期爆發時,英國人民是堅決支持伊麗莎白的。

伊麗莎白長年不斷地發展英國海軍。西班牙國王菲力普二世為了入侵英國迅速發展了一支龐大的海軍艦隊——無敵艦隊。無敵艦隊所擁有的艦只幾乎和英國艦隊相差無幾,但是水兵的數目卻比後者少得多;況且英國水兵訓練有素,船隻的質量較好,並擁有更多的火力裝備。1588年雙方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海戰,以無敵艦隊的徹底失敗而告終。英國的這場勝利牢固地樹立起了作為世界頭號海軍大國的地位,直到20世紀它還保持著這種海上霸王的地位。

伊麗莎白總是勤儉持國。在她早期執政的歲月里,英國國王政府的財政狀況很好。但是由於與西班牙戰爭耗資巨大,在她晚期執政的歲月里,國庫狀況不佳。但由於國王政府保持廉潔,整個國家還是比她登基時繁榮昌盛。

伊麗莎白在位的45年(從1558到1603年)被認為是英國的黃金時代。一些最著名的英國作家如威廉·莎士比亞就產生在這個時代。這一成就中當然包含著她的一份功勞:她不顧倫敦地方當局的反對,支持莎士比亞劇院。但是音樂和繪畫卻不如文學那樣光彩奪目。

伊麗莎白時代也是英國探險的時代。有開往俄國的探險,有馬丁·弗羅比歇和約翰·戴維斯發現通往遠東的西北之路的創舉,有弗朗西斯·德克雷爵士路過加州的環球航行,有沃爾特·羅利爵士和其他人在北美無意中發現了英國移民的奇遇。

伊麗莎白的最大過錯也許就是她不願意提出王位繼承人。她不僅僅一生未嫁,而且總是迴避指定繼承人。這也許是因為她擔心無論誰被指定為繼承人都會很快成為她的危險對手。不論伊麗莎白未提繼承人的理由是什麼,她假如早亡(假設真的死在蘇格蘭的瑪麗之前任何時候),英國也許會為繼承人問題陷入一場內戰。但是英國是幸運的,因為伊麗莎白一直活到70歲。她在臨終遺囑中指定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蘇格蘭瑪麗之子)為她的繼承人。雖然這使英格蘭和蘇格蘭並屬於一個國王的統治之下,但卻是一個前途未卜的選擇。詹姆斯和他的兒子都是獨裁者,在大不列顛不得民心,結果在該世紀中期爆發了一場內戰。

伊麗莎白是個智慧超群的女子,敏捷過人的政治家。她保守謹慎。她顯然討厭戰爭和流血,但是需要時她毫不猶豫。她同父親一樣是通過與議會合作而不是與它對立來掌握政權。她公開宣稱操守貞潔終身不嫁是有可能的,但因此認為她是異性的憎恨者是完全錯誤的。恰恰相反,她喜歡男子,願意和他們在一起。伊麗莎白在挑選大臣方面頗具匠心。當然她的功績的一部分應歸功威廉·塞梭(伯弗利勛爵),他從1558年直到1598年死時一直是她的首席顧問。

伊麗莎白的主要功績可歸納如下。第一,她領導英國在沒有嚴重流血的情況下通過了宗教改革的第二階段。這與德國形成了特別鮮明的對照,那裡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使百分之二十五之多的人口喪生。由於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除了英國天主教和新教徒之間的深仇大恨,她成功地保持了民族的統一。第二,她執政的45年是世界上偉大民族之一的黃金時代。第三,在她執政期間,英國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列強國,在隨後的幾百年間一直保持著這種列強國的地位。

伊麗莎白在本冊中是個極不尋常的人物。本書列入的人物基本上是偉大的發明家和創立新思想或改變政策的人物。伊麗莎白不是發明家,她的政策基本上謹慎保守,但是在她的統治下所取得的進步遠遠超過了那些認真實行改革的大多數統治者在當權中所取得的進步。

伊麗莎白無心處理議會和國王之間相對權力這個棘手的問題。她從不當暴君,這對於發展不列顛民主也許比她頒布一部民主憲法更有利。伊麗莎白不追逐軍事功勛,對建立龐大帝國也不感興趣。的確,在伊麗莎白的統治下,英國不是一個帝國。但是她給英國留下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為隨後發展起來的大不列顛帝國奠定了基礎。

不列顛在海外眾多附屬國是在伊麗莎白死後獲取的——大多數是在她死後很久獲取的。許多其他人為大不列顛帝國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這無論如何都可以看作是歐洲的全盤擴張和英國的地理位置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應該注意到,在大西洋海岸的其它重要的歐洲國家(法國、西班牙以至葡萄牙)也成為巨大的海外帝國。

同樣,伊麗莎白在反對西班牙的威脅、保衛英國的斗爭中所起的作用也容易被誇大。回過頭來看,西班牙似乎未曾對英國的獨立構成真正嚴重的威脅。我們應該記得英國艦隊和無敵艦隊之間的戰斗根本沒有完結(英方未損失一隻軍艦)。進一步來說,即使西班牙軍隊在英格蘭登陸成功,也極不可能會征服該國,西班牙軍隊在歐洲其它地區也未取得顯著的成功。如果西班牙未能平定小小的荷蘭所發生的一場叛亂,實際上它就不會有徵服英國的機會,這看來是顯而易見的。到了16世紀英格蘭的民族主義非常強大;西班牙人的征服是不可能的。

那麼應該給伊麗莎白排個什麼名次呢?她基本上是一個區域性人物,與俄國彼得大帝相比較似乎是合情合理的。考慮到彼得的創造精神遠比伊麗莎白要大以及他將俄國引上了嶄新的行程,我覺得要把伊麗莎白排在彼得之上就難於說服一個不偏不倚的俄國人。但是考慮到英國和英國人自從伊麗莎白以來幾百年所起的重要作用,把伊麗莎白遠遠排在彼得之後也是錯誤的。歷史上只有少數幾個帝王所取得的成就才能和他倆相匹敵,這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是顯而易見的。

盡管如此,現代的研究表明,伊麗莎白一世的功績顯然沒有人們所料想的那樣偉大。一方面,英西戰爭未能真正使英國成為海上霸主,西班牙無敵艦隊雖然受到了重創,但它並沒有真正被消滅。西班牙依靠它龐大的殖民體系和富庶的經濟輕易的彌補了戰爭造成的財政損失。西班牙真正退出歷史舞台是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之後。另外,伊麗莎白在處理新教和天主教的矛盾問題上也有失偏頗。1603年伊麗莎白去世之前,由於信仰新教英格蘭已經成為英倫地區的絕對主宰,伊麗莎白女王本人又因為信仰新教而被羅馬教皇開除教籍,她就不得不採取一些極端方法迫害天主教徒,這引發了愛爾蘭和蘇格蘭的強烈不滿。此後英格蘭和愛爾蘭矛盾連連,直到1921年英國政府承認南愛爾蘭地區獨立,而北愛由雙方共管。

無論如何,伊麗莎白女王為後來的英國留下了一筆不小的寶貴遺產。1603年,女王去世於格林尼治,蘇格蘭女王瑪麗的兒子詹姆斯六世兼領英格蘭國王,蘇格蘭和英格蘭出現了短暫的統一。而英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王朝斯圖爾特王朝的開始也宣告著封建時代的結束。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4839.htm

⑩ 英國歷史上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為什麼被稱為黃金時代

說幾句伊麗莎白一世,大家肯定對她都有印象,如果說英國是一個靠女人興起的國家,可能聽起來,會不太好聽,但是放在現代,問任何一個英國人,她都是認可這個說法的。

如果放在現代社會中,就是最強的女強人,也非常容易走在職場的巔峰。畢竟大家在職場上都是喜歡,有顏值,工作有魄力不拖拉,能夠帶領大家走向成功的一位領導者。伊麗莎白一世,有這樣的魄力以及領導力所以很容易帶領當時的英國走上黃金時代。

閱讀全文

與英國黃金期是多少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越南也有一顆五角星 瀏覽:555
伊朗VS西班牙朋友們怎麼看 瀏覽:570
印度移動支付率怎麼樣 瀏覽:332
印尼tq是什麼意思 瀏覽:195
義大利在全球哪個洲 瀏覽:888
伊朗原來的名字叫什麼 瀏覽:28
吉他是哪裡傳入中國 瀏覽:459
印度國土面積和人口有多少 瀏覽:415
印度什麼手機可以買 瀏覽:197
越南哪裡有賣淮山 瀏覽:621
越南花梨木傢具如何辨別 瀏覽:811
特朗普為什麼怪中國 瀏覽:567
印度的乳酪有哪些品牌 瀏覽:383
伊朗100元值多少人民幣多少人民幣 瀏覽:737
義大利壁掛爐哪個品牌口啤好 瀏覽:231
多少度緯線橫穿印度 瀏覽:704
越南有哪些小眾景點 瀏覽:312
印尼幣一條等於多少 瀏覽:764
伊朗是什麼氣候為主 瀏覽:402
印度黃金最貴多少錢 瀏覽: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