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看英國老師如何幫孩子

看英國老師如何幫孩子

發布時間:2022-09-26 09:44:23

A. 英國留學生活中大學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應如何相處

很多留學英國的學生們在上課的時候,都會感到不適應。有可能是因為環境的變化,有可能是因為語言的障礙,亦有可能是因為師生間的關系導致的。那麼在英國留學生活中,老師與學生的關繫到底應該怎樣處理呢?以下就由留學e網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 英國各大學老師通過和學生交流後,經常會好奇的問同事:「你說他們都在想什麼呢?」這時年長的同事會半開玩笑地說:「這個問題不要琢磨,若真知道學生每天都在想什麼,你會瘋掉的。」 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好奇,原因有兩個,一是雖然老師們至今仍是個酷青年,但十七八歲的本科生做事的方式還是時不時讓他們驚訝,使他們不情願地承認世界上大概真有「代溝」這東西。 二是讓他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英國大學里很強調師生雙方都能有「職業范」,尊重並維護師生區別。他們可以很受學生歡迎或喜歡,但「和學生打成一片」這樣的老師在英國大學里,不論是在學生間還是同事間,大多不會得到認可。這不是你們所在的學校獨有的現象,而是英國高校的普遍氛圍。 教育學研究對這個現象的解釋很簡單:學生支付學費來上學,期待遇見的是有權威性、能答疑解惑的老師,而非能和自己談天說地的「酷表親」。這是學生對教師職業的尊重,反過來,老師也應該對學生這個「職業」表示尊重。 師生界限其實不需老師劃,而是英國學生自己就習慣性地在言談舉止中劃出來的。他們自然喜歡有故事的老師,但並不希望有老師參與到學術之外的話題。另外,院系也會特別叮囑老師,只負責學生的學術發展,其他問題有專門的學生工作負責人。 乍聽起來對「職業性」的強調好像疏遠了師生關系,其實,這種維持距離的相互尊重是件好事。比如聽一些國內大學的老師說,每屆學生里都會有「刺頭」,有經驗的老師總會有辦法消一消他的銳氣,使「刺頭」學生更合群。 英國大學對這種情況處理就完全是另一個角度。如果遇到學生語言挑釁或者有「態度問題」,老師首先會假定這是學生因家庭或學業壓力等原因,缺乏安全感或者缺乏自信的反應。 因為在強調師生各司其職的氛圍下,默認的共識是老師一定是師生關繫上的優勢,處於弱勢的學生有「刺頭」表現未必是年輕氣盛,更可能是因一些困擾而急於表現和證明自己。因此處理辦法不是消銳氣,而是尋找讓學生感到困擾的緣由。 學生扎堆在一起的時候,估計也少不了八卦:「你說老師們都在想什麼呢?」老師要有老師的風范,學生要有學生的樣子。校園里兩個平行群體各盡其責,未嘗不是一個值得借鑒的師生模式。

B. 英國人怎麼教育自己的小孩

英國人普遍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是孩子獨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礙。要使孩子在日後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獨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須從小就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和自我剋制,知道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如果孩子日後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適應社會,作為父母就沒能盡到教育的職責。

道德不靠教導
英國中小學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稱「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或稱「社會化過程」。目的是讓他們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觀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誠實、守信。
英國人還有個觀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的」。它體現在英國中小學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們去死記硬背道德准則,但是,要求孩子們從心靈深處、從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倫理道德。
小孩不是白紙
我們小時候背毛澤東語錄:「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後來,大家以為小孩子也跟白紙一樣,大人教什麼,小孩子將來就長成什麼樣子。一位英國朋友說,西方人過去也有「白紙」論。認為小孩子都是「TABULARASA」(拉丁文,即空白狀態),但現在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先天就已經部分地繼承了父母的脾氣、性格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紙論」是把事情過分簡單化的觀點。
誠實不是孤立的品德
英國學校一般不設專門的道德教育課,但開設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內的各種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課供選修。這門課被認為是對孩子品德和良知培養十分重要的一門課。
不僅如此,多數英國學校每周都組織班級討論,選取一些學校里或者社會上發生的事情,讓孩子們發表看法,共同討論,自己去領悟和判斷對錯與是非。集體游戲也是一種重要方式,讓孩子懂得顧及與體諒別人,懂得如何與同伴合作。英國學校還普遍鼓勵孩子飼養小動物,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為慈善組織募捐及參加其他公益或環保活動,培養孩子的愛心和社會交往能力。在英國教育工作者看來,誠實不是一種孤立的品德,而是與自重和尊重別人,與對生命和大自然的愛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不淡泊輸贏,但更要享受過程
老師並不是教學生去學老莊的超脫,淡泊輸贏結果;相反,英國學校里,「輸贏」二字總被掛在嘴上,因為各種比賽名目繁多,充滿學生的學校生活,但正因為比賽多,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領略到老師所要傳達的信息:你會贏,但不會每次都是你贏,每個人都有贏的時候,也有輸的時候,要緊的是享受參與的過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少移居英國的中國移民感觸最深的是,英國人對人生的選擇往往是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即使這事兒不合潮流,也不時髦。
不要妨礙別人
英國的社會道德教育,還有一點令人印象至深,那就是從小教育小孩子要學會照顧自己,同時注意不要妨礙他人。這其實就是公德與私德的分水嶺,也有人稱為「對陌生人的道德要求」。
英國小學很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個人清潔衛生、學慣用具收拾整齊等都在道德教育范圍之內。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西方其實有很相似但也許更為積極的說法:希望別人如何對待自己,就要照這樣對待別人。
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到處滲透這一思維方式。就拿交規來說,為什麼可見度良好時不能打開車尾霧燈?別人超車時為什麼要把遠光燈改成近光燈?開車時如果考慮別人的處境,考慮可能會給別的道路使用者帶來的危險,也就意味著考慮自己行車的安全。一部英國交規,處處體現著這個並沒有明說的道理。
允許父母體罰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的觀念與行為,對孩子道德意識的養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英國的家庭中,絕對看不到對兒童的沒有理由的嬌寵,犯了錯誤的孩子會受到糾正甚至懲罰。父母們往往在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前提下,對孩子進行嚴格的管束,讓他們明白,他們的行為不是沒有邊際的,不可以為所欲為。英國的法律明確規定允許父母體罰孩子,至今許多學校仍保留著體罰學生的規矩。
在一般的家庭當中,5歲以下的孩子都不準與大人同桌吃飯,不允許挑吃挑穿,到了該做什麼的時候,一律按規矩辦事,故意犯錯誤和欺負幼小,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不管是對什麼人,孩子必須懂禮貌,說話客氣,對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言談舉止符合標准,對人彬彬有禮是對每一個孩子的基本要求。反之,孩子將受到父母的訓斥,包括身體的懲罰。只有懂事而有禮貌的孩子,才會受到父母的誇獎。
花錢「培養」孩子頑皮
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總是以某個孩子從來不出去亂跑為榜樣來教育我們。可是在英國,孩子們永遠頑皮或者說父母是花錢培養他們頑皮。每個周末都有活動,不是到某個朋友家吃飯(往往是全家一起去,父母輩的聊天,孩子輩的玩耍),就是有某個小朋友的生日派對,或者是去游泳、踢球。總之,差不多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日,很少待在家裡看電視之類的。
最看重的是友好
在英國人的眼睛裡,看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是不是友好,和他的職業、性別、收入、教育、私生活都無關。他們教育孩子從小要善待一切生命,包括動物、植物等。天氣好的時候,他們會帶孩子到農場去看看大自然,或者在自家的花園。即使像螞蟻這樣的小生命,即使在夏天廚房爬滿了螞蟻的時候,他們的媽媽一邊消滅螞蟻,一邊告誡他們的孩子,絕對不能玩弄螞蟻,不能讓它們死得太痛苦。而且只要打一兩個就可以了,這樣其他的螞蟻會發出警報,讓其他的同伴不要到這里來了,或者把螞蟻捉到小瓶子里,然後拿到花園去放生。
有次孩子們養的金魚巴里死了,對一條養了快三年的金魚來說確實不容易,每天欣賞搖滾樂能活那麼久也該安享天年了。孩子的媽媽讓他們打電話告訴正在上班的爸爸這個壞消息,第二天還在附近的教堂舉辦了個簡短的葬禮。上周,安格斯居然還誇張地做了個噩夢,說夢到巴里了,媽媽對他們解釋說,生命總有結束的時候,但是巴里活得很開心,因為大家都愛它。
我不知道孩子們能明白多少,不過,至少我知道這樣的教育雖然在我們看來有些傻得可愛,卻並沒有錯。
最重要的品質是勇氣
英國人給世界的印象就和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八十天環游地球》中的主人公菲利亞・福格一樣,是個一板一眼、嚴格遵守規則的英國紳士。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英國的教育一定也是循規蹈矩的。其實,現代的英國人非常注重培養孩子勇敢和堅韌的性格,他們深知勇氣是一個人主動進取的動力。
英國父母常常帶著自己的孩子去探險,深入到大自然中,在險惡的環境中生存,目的是十分明確的,就是為了鍛煉孩子的意志和勇敢精神,為今後的人生做好人格方面的准備。
英國的家長認為,對孩子的嬌寵於孩子十分有害,所以家庭教育中特別注重對孩子獨立意識的培養。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會放手讓孩子嘗試去做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褲、自己整理房間等為自我服務的事情。
英國的私家車的擁有量是很高的,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轎車,可以很方便地接送孩子上下學。但是,英國的家長們很少會開車接送孩子,他們都是讓孩子自己背著書包徒步或乘坐校車去學校。
英國人在公共汽車上遇到老人、殘疾人和孕婦都會主動讓座,但是,他們唯獨不會給孩子讓座,英國人認為孩子是需要鍛煉的,應該鼓勵孩子獨立。
英國的家庭教育
不論中國孩子、英國孩子,一日三餐總是必不可少的。也許你會說,不就是吃飯么,又有什麼好說的。可別小看餐桌,那上面可大有學問呢。
進餐能力 鼓勵孩子自己進餐。孩子長到一周歲至一周歲半時,開始喜歡自己用湯匙喝湯吃菜。絕大多數英國家長認為,孩子想自己進食,標志著一種對「人格獨立」的嚮往,完全應給予積極鼓勵。
對待偏食 杜絕偏食、挑食。英國人普遍認為,一個人偏食、挑食的壞習慣多是幼兒時期家長遷就造成的,因而他們特別重視幼兒時期的偏食、挑食情況,如幼兒一個勁兒地只吃某種菜而對其他菜不屑一顧時,家長往往會把此菜收起來。他們還認為,餐桌上對孩子的遷就,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面、充分的營養,而且會使孩子養成任性、自私、難以自控等人見人厭的性格。
進餐禮儀 學慣用餐禮儀,英國孩子一般2歲時就開始系統地學慣用餐禮儀,4歲時就學會用餐時所用禮儀了。
進餐前後 讓孩子幫忙做事。稍大一些(比如5歲左右)的孩子都樂於做一些在餐前擺放餐具、餐後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雜事。這樣,既可以減輕家長負擔,又讓孩子有一種參與感。
環保意識 重視環保教育。五六歲的孩子應該知道哪些是經再生製造的「環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為污染環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遊時,他們會在家長的指導下自製飲料,盡量少買易拉罐等現成食品,並注意節約用水用電,因為他們懂得「濫用資源即意味著對環境的侵害」。
原來,英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起,家長就開始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餐教育」了。

C.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

導語:孩子是未成年人,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能力與大人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孩子只有到了5——7歲才開始接觸外部事物,孩子到了七歲以後,就要跨入學校的大門,接受老師們的教育。接下來,就讓我們也一起來了解一下外國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吧。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歡迎大家的參考借鑒!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

美國:把尊重孩子放在第一位

美國家長們認為,除營養和知識外,孩子們更需要的是尊重。因為他們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和孩子講話,美國家長從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與孩子交流。美國家長不會像大多數中國家長那樣,提前替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等,而是由孩子做主。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的需要一概滿足,對於主人沒有主動提供的東西而孩子又想要,家長一般會在適當的時候做出解釋和說明。

英國:給孩子失敗的機會孩子

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失敗的時候。如果孩子還小,中國家長們就會一笑了之,搶著幫他把問題處理掉,或者乾脆讓孩子放棄。

英國家長卻不這樣認為。麥克的兒子查理今年10歲,這個小男孩不但會自己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裡的水管、電器,就連修汽車也能說個頭頭是道。在中國,這些知識可能二十幾歲的大小夥子也未必了解。

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歲的時候,他看到麥克正在洗碗,感到很好奇。於是麥克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查理馬上跳進洗碗池裡幹了起來。這是在洗碗,同時也等於是在洗澡,衣服褲子全都濕了,碗不但沒有洗干凈,而且還摔碎了一個。

麥克沒有制止他,一直站在旁邊,看著查理的一舉一動。開始,查理還在笑,慢慢地,他覺得這一點也不好玩,油污塗了滿身,涼水粘在身上……他求助似的看了看麥克,麥克把頭轉到了窗外……終於,他忍不住地哭了起來。直到這時,麥克才把他抱出來,換了干凈衣服,把他放到洗碗池邊,然後,在查理的注視下,一個個地把碗洗干凈。接著,把查理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裡。

查理這一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濕了一半。第三次時,只有袖子濕了一點點。麥克又教他怎樣把碗洗干凈的方法,查理做得也就越來越好了。

麥克的想法很簡單:“要給孩子失敗的機會,面對失敗,一次次改正錯誤,直到成功,這不只是教孩子學習並掌握能力,同時也是教他一種人生態度。”

澳大利亞:教給孩子生存能力

悉尼有錢人家的孩子,一般從小就被家長送去學開船,教練常常把船泊在淺灘上,船底船身難免會沾滿沙子。貓頭的工作就是用抹布、清水把它們清洗干凈。11歲那年,他趴在船身上,在太陽下一天幹上6個小時,整整幹了一個暑假,他媽媽也不會因心疼而阻攔。因為在她的觀念里,貓頭有權也有能力安排自己的時間。魚生那陣子上課時老打盹,問他原因,他自豪地說:“我每周四上午5點到7點在我家的街區送報紙,一次可以掙14塊錢!”班上其他男孩羨慕不已。老師建議魚生把這個活轉讓給另一個男孩:“你可以只給他12塊,不用幹活就可以掙兩塊錢。”誰知,他卻不以為然地說:“為什麼?我可以掙14塊錢干嗎只掙兩塊錢?”

以中國家長的心態去考慮,我們是絕不會允許這類事情發生的:讓孩子到淺灘擦船,除了意外事故怎麼辦?為了掙14塊錢上課打盹,學不好功課怎麼辦!而悉尼的家長們卻不這樣想,他們認為培養孩子的能力最重要,而不是看重孩子學了多少具體知識。

悉尼的孩子們都特別能忍耐,他們從小被教育:身上不舒服可以告訴家長去看醫生,但不可以沒完沒了地報怨、呻吟,報怨是沒出息的表現。冬天裡女生們都清一色穿裙裝校服,小男生則穿短褲西裝。即使是星期天,家長也不給孩子們穿厚衣服,他們仍是一副短打扮在公園的草地上跑來跑去。悉尼家長希望他們的孩子長大後敢做敢當,有能力,有創造力,同時還要有從小鍛煉出來的、不怕寒冷飢餓勞累的健壯的身體。

以色列:讓孩子不斷提問

都說猶太人做生意很成功,不知道教育孩子是不是也有一套?我不自覺地觀察利婭和拉米爾。利婭是以色列人,因老公在美國工作,她也帶著兒子拉米爾在美國生活。那天,拉米爾從幼兒園的接送車上回到家。利婭就問拉米爾:“今天你提問了嗎?”拉米爾連連點頭。“那麼,你都問了些什麼呢?”利婭繼續問。拉米爾開始復述他一天中所提的問題:為什麼樹葉有紅的也有綠的?為什麼有的螞蟻會有翅膀?為什麼牛奶不能換你的餅干……我略數了數,這小傢伙一天問了十幾個問題。利婭滿意地點了點頭。“這是怎麼回事?”我好奇地問利婭。“提問啊,”利婭笑眯眯地說,“拉米爾就是個問題簍子,總是問個不停。”

隨著利婭的講述,我漸漸明白了。原來,每個猶太人在很小的時候,幾乎都會被長輩提問。利婭小時候,她爸爸就讓她每天都問別人十個她不懂的問題。如果沒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這沒什麼,”利婭說,“幾乎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問中長大的。”

我忽然發現了我一直在探尋的秘密所在:猶太人崇尚創新,認為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要敢於懷疑,並不恥發問,自己所積累的知識自然就越來越多。我不由得想到一則流傳甚廣的故事。幾乎每個猶太人家長都會問孩子一個問題:“如果現在房子失火,你會帶什麼跑出去?”如孩子回答的是金錢或貴重物品,母親就會再問他一句:“有一種無形、無色、無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嗎?”孩子答不出來,母親就會告訴他:“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只要你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而智慧,恰恰就來自於提問!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

●孩子跌一跤,讓他自己爬起來,讓他覺得成長道路不會一帆風順。

●讓孩子在看到自己國家的國旗時,注目兩分鍾。

●帶孩子去動物園,主要是為了獲得知識。

●帶孩子到公園、森林去,讓他們喜歡綠色,讓他們熱愛生命。

●讓孩子懂得,認真為人做事,要成為每一個人生活中的'好習慣。

●使孩子成為一個最熱情、具有積極向上精神的人。

●即使你的經濟狀況很好,也要鼓勵孩子用自己的雙手去勞動掙錢,讓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學習費用,或支付保險費用。

●鼓勵孩子在16歲以後,在放假期間,找一個鍾點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軍人、警察、消防員、環衛工人、教師和醫生。

●讓孩子學習音樂,學會聽懂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自豪的好作品。

●鼓勵孩子上台演說、演唱、跳舞、朗誦。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

1、美國教育部推廣培訓“父母輔導者”

美國人十分重視人的獨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因此,從嬰兒1歲半起就開始培養其自我服務技能。他們認為,自我服務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強嬰幼兒的獨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嬰幼兒和家長雙方受益。嬰幼兒的自我服務技能包括:系鞋帶、穿衣服、扣紐扣、拉開或拉上拉鏈、洗臉、刷牙、梳頭、吃飯、上廁所等等。

2、英國社區兒童中心免費提供多樣服務

英國政府很重視5歲以下孩子的學前早期教育,為有孩子的家庭提供了很多的服務,出生到5歲,寶寶可以加入各個社區兒童中心的活動,媽媽也可以參加各種育兒的論壇和培訓,解決教育孩子過程中的問題,如果3歲前需要送孩子上幼兒園,就要自己付費,一個月大約1000多英鎊。

3、法國重視孩子的藝術教育

法國家長認為藝術教育對孩子的未來非常重要。而這些教育早在孩子襁褓之中,家長就會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孩子,法國的早教課更像是藝術細胞的培養和激發課程。他們首先是尊重孩子,在這個基礎上培養孩子的感性認識。

4、加拿大不提前教寫字和計數

在加拿大,寶寶稍大一點時可以送其到“playschool”,不是去上課學習,而是參加那裡的美術、勞作、音樂以及唱遊等活動,而且與眾不同的是,這樣的早教學校不會設置寫字和計數等課程。加拿大的早教專家普遍認為,幼兒期是動作能力均衡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培養創造力的重要時期,因此培養動手能力更為重要,若讓孩子過早認字、寫字和計數,會耗費幼兒的體力和腦力,延緩他們的動作發展。

5、日本學會不給別人添麻煩

在日本,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要給別人添麻煩。在日常生活中從家長到早教學校都會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你會發現在日本,孩子上課甚至全家人外出旅行的時候,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一個小背包,裡面裝著他自己的物品,很多事情年幼的孩子都要自己去做,家長和老師只是在一旁略加指導。

6、德國讓孩子與大人爭辯

德國人認為“兩代人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們鼓勵孩子就某件事與父母爭辯,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通過爭辯,孩子覺得父母講正義、講道理,他會打心眼裡更加愛你、依賴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過爭辯弄明白了,會心悅誠服地去做。你有難題,孩子參與爭辯,也能啟發你。

7、猶太人讓孩子早知書本是甜的

在每個猶太人的家裡,當小孩子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面,然後讓小孩去吻《聖經》上的蜂蜜。這個儀式的用意不言而喻:書本是甜的。古時候猶太人的墓園常常就有本書,說是在夜深人靜時,死者會來看書。這種做法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即生命結束有時刻,求知卻無止境。

8、丹麥教育從”人“出發

丹麥人的思想比較“超前”,丹麥的孩子交給父母的是一份“四格成績單”,上面沒有語文、數學、社會、自然的分數,也沒有老師的評語,更沒有排名。事實上,這份成績單是由孩子自己或寫或畫完成的,上面只有四個格子,分別是“最喜歡的事情”、“最討厭的事情”、“最擅長的事情”以及“最希望學習的事情”。

丹麥兒童教育從“人”出發,每個階段都有清楚的重點。幼兒時期,重點在孩子適應能力和社群能力的培養;年紀稍長,重心逐漸轉移到好奇心的激發,訓練孩子跨領域的知識運用,探索興趣,多元認識自己。到了年紀大一點的小學生,教育的重點則轉移到團隊合作和主動探索知識方面。

9、韓國流行“自然育兒法”

近年來,在韓國的父母中間, “Nature(自然)育兒法”開始受到重視,而且漸漸流行起來。“自然育兒法”的核心就是將孩子的生活、教育、游戲等都盡可能回歸自然,最大限度地使孩子在自然的狀態下成長。 讓孩子從小單獨睡覺。不管是嬰兒還是幼兒,韓國人開始流行讓孩子單獨睡覺。漢城婦幼保健醫院的朴醫師說:“以往從嬰兒開始,我們就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身邊睡覺。這樣做,有的是圖餵奶方便;有的是不放心嬰兒自己睡覺,怕出什麼事;有的是怕孩子睡覺時因蹬被子著涼而生病;還有的是怕分床睡覺,和孩子少了那份親情。

10、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

教育上,芬蘭有些條件較不少國家略勝一籌。芬蘭移民人口很少,不必多費人力物力照顧移民的語言及文化適應問題。芬蘭國民的文化水平也高:他們曾被瑞典和俄國統治了幾個世紀,其間學習本國語文成為民族主義象徵,大家都以本國語文自豪。

D. 孩子在國外上學,我應該如何幫助他

「我覺得作為家長能給到在外留學的孩子的幫助反而是給到適當的關心。孩子剛到新的地方,可以鼓勵他多和同學交流,盡快找到自己的群體。剛到國外想融入本地人圈子有點難度,可以鼓勵他多和課上的中國同學主動交朋友,找到自己的舒適圈是孩子適應生活最快的方法。家長的過度關心可能反而造成孩子的心理負擔和煩惱。每天讓孩子報個平安就行,有些孩子有分享欲,喜歡把學校發生的事情分享給家長,那家長就傾聽。有些孩子不太愛分享自己的故事,那就告訴他家人永遠是最堅強的後盾。」

E. 在英國,小學音樂課老師一般怎麼教

在英國小學音樂課老師一般怎麼教?我覺得你可以上網查一下,或者是有留過學的人可能會知道,你跟他們加群了解一下。

F. 運用教育學的相關知識談談如何提高受教育者自覺學習和自我教育的積極性

為什麼要培養孩子自我學習能力?斯賓塞給出了以下幾點理由:

首先,在學生依靠自己的能力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孩子的心智和意志需要進行復雜的活動,而這樣的過程會使得孩子對自己所獲取的知識印象更為深刻。

俗話「易得者亦易失」說的便是這個道理,如果都是老師整理好答案告訴學生,學生很快便會忘記,但如果學生能通過自己的思考、閱讀找到答案,那麼學生不僅能掌握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更不容易忘記自己辛苦找到的答案。

自我學習的過程,也是梳理零散知識、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更是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自我學習的過程中充滿了挑戰和阻礙,堅持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有助於磨煉孩子的意志、培養堅毅的品質。

最後,自學有助於孩子從學習中獲得快樂,這樣的快樂不僅來源於成功的喜悅和周圍人的贊賞鼓勵,更來源於自我學習的過程。


具體我們應該怎麼幫助孩子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呢?斯賓塞給出了兩點建議:

01、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能力和習慣

這不僅包括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還包括培養孩子的時間規劃能力,以及用興趣激發孩子的自我探索的慾望。

相信大家對前兩者都有比較深刻的理解,所以在這個部分,小伊重點給大家講講關於興趣的兩個問題:興趣的不穩定性和功利性。

很多家長都反饋說:孩子總是喜新厭舊,今天對這個感興趣,明天對那個感興趣;而且很多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對孩子考試、升學沒有幫助,要不要學?

面對這樣的問題,父母的自我教育和引導很重要:無論孩子的興趣是什麼,其背後都有一定的價值,挖掘孩子興趣背後價值的過程便是父母自我教育的過程,使孩子對某件事長久的保持興趣,則要靠父母的引導。

而父母引導孩子對某件事始終保持熱情的有效方法,就是不要輕易地滿足他,無論是學習上還是對他的學習成果的評價,都不要過早地滿足。

02、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閱讀的好處毋庸置疑:充實自己、增長知識、拓展視野。年幼時的孩子們都一樣,但父母有沒有幫他們養成好的閱讀習慣,使他們的成長和未來有了巨大的差異。

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呢?首先,從時間上來說,幼兒時期就要著手培養了,父母需要定時給孩子讀書、講故事、看繪本;父母自己也要做榜樣,為孩子營造好的閱讀氛圍,孩子才能愛上讀書。

另外,父母要為孩子選擇適合他們的書,要知道,如果孩子對某本書感興趣,說明他的心智發展水平已經到了可以接受這本書的水平。

相反,孩子對某種知識不感興趣,說明他的心智尚未發展到可以接受這本書的水平。


以上內容主要給大家介紹了自我學習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和方法,下面我們再來聊一聊老師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

正如大家所抱怨的那樣,英國的老師很少會直接幫學生解決問題,只會告訴他們閱讀哪幾篇材料或者書才能找到他們想要的答案。

很多國人認為英國老師是在偷懶或者敷衍學生,其實英國老師的工作量並不比中國老師少:

他們需要閱讀所有他們推薦給學生的材料;

要預測學生可能會提出什麼樣的問題;

思考如果學生提出了預料之外的問題要如何引導他自己找到答案;

……

這個過程要比把知識體系整理出來、教給學生,然後通過考試檢測學生的掌握程度要復雜得多得多,對於老師知識儲備量的要求也很高。

大家以後不要再抱怨自己的老師「不負責」了,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才是他們最大的責任!

G. 英國老師怎樣處理家校關系

首先,非常感謝老師及時的向家長反映了這一情況,在今後的日子裡,我會積極的。努力的配合老師讓其改掉壞毛病。望老師對孩子嚴管嚴教。謝謝

H. 歐美國家的老師是怎麼教育學生的

歐美教育更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求讓學生做主,以個人興趣為出發點!而中國一切以考試以老師、教材為基礎,所以,在國外,初級教育學生的知識量不如我們中國,而到了高階教育,由於歐美的學生自主選擇性強,自主驅動性也強,所以他們更有一種鑽研的精神!

I. 英國小學老師在課堂如何通過問題驅動,教會學生學習

以數學為例,英國老師上課的流程是這樣的:

1、提出問題:怎麼做煎餅?(引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一方面,引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讓孩子們明白,自己所學的知識可以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2、整理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知識(多少克的面加入多少毫升的水,從而引入比例的概念,放那些配料和調味品,各放多少……)讓學生們建立起度量和數字的概念;
3、動手解決問題,使得課堂根據趣味性。
但請注意,由於中英教學體制的差異,英國小學階段涉及的數學知識比較廣泛,但不夠深,所以老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慢慢引導學生。
以上!

閱讀全文

與看英國老師如何幫孩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義大利牙疼買什麼葯 瀏覽:324
tpp為什麼中國不能加入 瀏覽:880
目前中國是世界的什麼 瀏覽:472
印度電影未知死亡藍光在哪裡下載 瀏覽:49
英國大學不及格會怎麼樣 瀏覽:165
華人在伊朗做什麼的 瀏覽:843
印尼海嘯對什麼物品造成影響 瀏覽:815
越南找死的魚有哪些 瀏覽:245
英國人為什麼會做眼鏡 瀏覽:645
印度聖女一生多少歲 瀏覽:929
美國為什麼要空襲伊朗高級軍官 瀏覽:946
義大利羅旗護膚品怎麼樣 瀏覽:479
三一重工在中國哪裡生產 瀏覽:93
中國詩歌網怎麼樣 瀏覽:121
青海到伊朗運費多少 瀏覽:750
英國屬於海運什麼航線 瀏覽:260
越南海域怎麼那麼窄 瀏覽:338
英國為什麼要禁飛 瀏覽:409
伊朗人又被稱為什麼人 瀏覽:561
印尼巴厘島怎麼玩 瀏覽: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