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英國漢學院招生方法,面向哪些人,有什麼具體條件,怎麼報名阿
英國似乎沒有約明漢大學。
只有:伯明翰大學。
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始建於1825年,為世界百強名校,英國頂尖學府,六所「紅磚大學」之一。英國名校聯盟「羅素大學集團」創始成員,M5大學聯盟創始成員,國際大學組織 「Universitas 21」創始成員。2014/15QS世界大學排名位居世界64位,英國11位,2016TIMES大學排名位居世界119位,英國16位,USNews排名位居世界122位,英國13位,2014英國研究卓越框架(REF)位居第15位。
2. 英國的中學分為哪幾種
英國中學主要分兩大類:公立學校(state school)和私立學校(independent school)
先說英國公立學校,一般是政府出資,與私立學校相比較而言最明顯也是最大的差異就是學費低,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教學質量會多數低於英國私校。通常英國大部分的學生上的是公立學校。
再說英國私立學校,一般也叫做「公學」,進行的是精英教育,海外學生一般只能申請私立學校,所以這里重點講一下英國私立學校。英國私立中學主要有以下區別:
(1)Single Sex School(單一性別學校)與Co-Ecated School(混合學校)
通常在國內,單一性別的學校為少數,而在英國,不少排名靠前的學校是單一性別學校,比如伊頓公學、哈羅公學以及威雅公學。就讀於單一性別學校的孩子們更利於將注意力集中於課業以及興趣愛好上。當然,有些家長也會擔憂孩子就讀於單一性別學校會不會讓孩子在畢業後以及在未來的工作中無法與異性相處?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需要太過於擔心,英國的男校與女校會常常組織聯誼派對,鼓勵學生去參與社交活動。
混合學校在英國最為普遍,也是最能讓孩子適應未來的生活環境。
無論是單一性別學校還是混合學校,最重要的還是要考慮孩子的觀點,以此來選擇最適合的學校。
(2)寄宿與走讀
走讀學校一般以英國本土學生為主,學生每天會往返在家與學校之間。學校會安排校車在學生家門口接送學生。
對於海外學生而言,絕大多數只能選擇寄宿學校。英國寄宿學校的整體環境都很優越,在這里牛牛還是推薦各位家長與孩子有時間精力的話最好還是要對學校進行訪校實地考察,畢竟這關繫到小朋友未來一段時間的生活環境,還是要選擇更符合孩子心意的寄宿條件。
(3)師生比
公立學校的規模通常在30人左右,師生比1:15,會有一名老師以及一名助教老師負責日常的教學工作。
私立學校一般規模在9-12名學生,在私立學校中孩子受到的關注與教育時間相對而言會更多一點。
3. 英國學位等級分別是怎麼劃分的
英國大學的學制和中國不同,中國大學的畢業生,只要你符合畢業標准,拿到的學位證、畢業證都是一樣的。但英國大學的學位證上會體現你的學位等級。
申請英國名校研究生對學位的等級有所要求。英國大學招收研究生的時候,不僅要看你的本科學校,還要看你的學位等級;如果想要在英國就業,英國企業也會很看重學位的等級。所以,同學們在英國時千萬要好好學習,成績好壞是能在學位證上看出來的,好成績會讓未來更有競爭力。
本科成績等級劃分
英國本科學位成績劃分為四種,論文成績如果40分為及格的話,成績越高學位等級也越高:
First class honours (1st) – 一等學位
Second class honours, upper division (2:1) – 二等一學位
Second class honours, lower division (2:2) – 二等二學位
Third class honours (3rd) – 三等學位
以UCL倫敦大學學院的規定為例:
分數在40至49為三等學位;
分數在50至59為二等二學位;
分數在60至69為二等一學位;
分數在70以上為一等學位;
這個成績不是看你最後的畢業成績,而是你本科三年的綜合成績。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尤其重要,大部分平均分都是從本科的第二年和第三年計算的。
研究生成績等級劃分
英國研究生學位成績也有劃分,但是分學校,有的學校不管得到多少分最後只提供Pass(通過),有的學校會分為:Pass 通過;Merit 優秀;Distinction 卓越。
同樣,分數越高,等級越高,大家一定要朝著Merit和Distinction奮斗哦!仍然用UCL來舉例子:
平均分數和畢業論文都至少獲得50分可得Pass;
平均分數獲得至少60分畢業論文至少獲得65分可得Merit;
平均分數和畢業論文獲得70分以上可得Distinction;
已經打定主意申請國外院校的同學,從現在開始,就准備好向每份作業70分以上努力吧!
留學以自己的水平能申請到什麼層次的大學,可參考留學志願參考系統:把你的GPA、語言成績、專業名稱、院校背景(211/985/雙非)等信息輸入到系統中,系統會自動匹配出與你成績情況類似的同學案例,可以依據自己的條件看看有沒有適合自己的留學案例,了解一下與自己情況類似的人,他/她們都去了哪些院校,作為自己選擇院校的參考。
4. 英國大學學位等級是如何劃分的
本科畢業學位等級劃分:
一等學位(First Degree )為成績70%以上;
二等一學位2:1 (Upper second class degree)為60-69%;
二等二學位2:2 (Lower second class degree)為50-59%;
三等學位Third degree (Pass only) 為40-49%;
必須是每門都及格才可以有學位的,而且畢業論文的分數占總成績很大部分,所以,沒有通過就不可以畢業。
英國研究生的入學標准主要看你本科畢業時的等級,一般至少需要達到2:1 ,也就是二等一學位。
留學生需要適應
對於習慣於中國應試教育的中國學生來說,這還是需要適應的一個新的學習方式。排名80、90的院校的學生,如果取得一等學位、二等一學位,達到學校要求,一樣可以升入牛津、劍橋一類的世界名校。
英國的教育更注重於平時的積累。對於中國孩子的考試突擊,臨時抱佛腳,考試之前一天找老師劃范圍等方法,在英國嚴謹的教育風氣下,非常不適用。
5. 英國大學學位等級和平均分怎麼算
現在很多想要前往英國進行留學的學生不是很清楚英國的學位等級的劃分,那麼英國學位等級是怎麼分類的呢?今天小編針對這個問題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解答。
首先,foundation: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預科,一般學生的入學成績沒有達到國外大學的要求的話,學生就需要先進行1年的預科課程學習,Pre-seeional english:這個就是我們俗稱的語言班,這主要就是給那些入學成績達標,但是雅思成績卻沒有達標的學生所開設的,Undergraate:這是本科階段的課程名稱,學生完成學業了以後可以獲得本校的學士學位,
Postgraate:這個就是研究生階段的課程了,學生在完成研究生的課程以後可以獲得該院校的碩士學位。
其次,這個學位的等級區分,一般擁有等級區分的為英國的本科學位,一般這個是根據學生的總成績來進行劃分的,總共分為:一等學位,二等學位,二等二學位以及三等學位這四種,無疑最好的就是一等學位。
但是像是有在英國進行留學的學生肯定都有深刻的體會,在英國想拿到70分不容易,所以一等學位就是英國本科學位最優秀的象徵。其次的二等學位,雖然沒有一等學位那麼優秀,但是其在英國本土人心中也是非常很好地成績了,這個也是學生後續想要在英國就業不可缺少的一個要素條件之一。
以上便是小編針對 英國學位等級是怎麼分類的呢? 該問題給大家做到的解答。
6. 世界漢學的世界漢學
世界漢學——《世界漢學》是目前國內漢學方面唯一有正式刊號的學術刊物。她的編輯部設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主編劉夢溪,副主編任大援。《世界漢學》是世界各國漢學家的園地,她同德、英、俄、美、日、荷蘭、瑞典、葡萄牙、新加坡,以及台灣、香港、澳門地區的漢學機構,有廣泛聯系,並有許多資深漢學家出任國際編委。
《世界漢學》——辦刊及其目的:是給關切中華文明的歷史經驗事實和未來發展前景的各國漢學家,提供一個自由演說的園地,祈望以漢語的方式建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統之間溝通與對話,建構國際漢學研究的學術橋梁,為實現在21世紀的共同夢想而盡綿薄之力。世界漢學的刊首語是:「為了中國、為了過去與未來,為了東方與西方。」
《世界漢學》是研究世界各國漢學的歷史和傳統,交流漢學研究的經驗,傳遞漢學研究最新訊息的資訊性、知識性、研究性、國際性的學術刊物。選題包括:
l、研究與介紹世界各國漢學的歷史淵源、發展過程,梳理傳統,總結經驗;
2、介紹世界各國主要的漢學機構、漢學期刊和相關的出版物;
3、推介世界各國著名的漢學家,包括介紹其生平、履歷和學術成就;
4、介紹和推薦不同歷史時期具代表性的漢學著作、研究論文;
5、介紹和交流各國漢學研究的最新資訊、學術動態;
6、對世界各國漢學的傳統、資源、觀念、方法作比較研究;
7、探討世界漢學在21世紀的走向及發展前景展望;
8、刊載與漢學相關的文物及機構、人物、刊物、著作的圖版和書影。
《世界漢學》
國際標准刊號ISSN 1007—0028
國內刊號為CN11-2604/G2
國際大16開本
每年出版2期,每期約30萬字
分別於5月、11月出版
北京新源里西一樓B座《世界漢學》雜志社
編輯者: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
出版發行:世界漢學雜志社
地 址:北京朝陽區惠新北里甲1號
美術設計:呂敬人梁毅凡
排版製作:世界漢學編輯部
世界漢學-創刊號-目錄:
世界漢學(第一期)
World Sinology?( Contents of First Issue)
【漢學新視域】
本土經驗的全球意義——為《世界漢學》創刊訪杜維明教授 (周勤)
漢學與社會人類學—研究範式變異的概觀與評價(王銘銘)
【日本漢學專頁】
漢學的臨界點——日本漢學引發的思考 (孫歌)
論竹內好——關於他的思想、方法、態度 [日]代田知明
日本文壇三聞人——近代日本儒學史主流派學者述評 (嚴紹璗)
日本的現代中國研究與現代中國學部
——訪日本愛知大學加加美光行教授 (張萍 )
【法國漢學】
法國對中國哲學史和儒教的研究 [法]汪德邁 程艾蘭
法國20世紀對中國史的研究 [法]魯林
法國戰後對中國占卜的研究 [法]馬克
法國對漢傳佛教研究的歷史和現狀 [法]郭立英
【美國與中國】
中國史大師費正清 [美]錢金保
理解過去的三個途徑:
——作為事件、經驗和神化的義和團 [美]柯文
【漢學史研究】
古代漢學的萌芽時期——葡萄牙人對中國的論述 (萬明)
十六世紀葡萄牙的中國觀 [澳門]吳志良
【漢學家】
安特生在中國華北的考古活動 (張靜河)
艾蘭博士的漢學研究 (張海燕)
【人物與書評】
關於「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的一些斷想 (黃平)
東西方漢學和《東西方漢學思想史》 (余英時)
《東西方漢學思想史》寄語 [日]三浦國雄
為了法國與中國的文化因緣----譯壇驍將耿升 (謝方)
【漢學機構掠影】
法國漢學研究所 (戴仁)
海德堡大學漢學系 (蕭瑟)
義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及其漢學研究(楊慧林)
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的在國古籍藏書 (沈津)
日本與中國學有關的學會和研究會 [日]代田智明
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 [日]緒形康
【漢學研究動態】
「現代中國文學場」國際研討會 (荷蘭)賀麥曉
「中西文化關鍵詞」計劃 (任可)
「海外漢學研究現狀及其對策研討會 (張西平)
80年代以來國內漢學出版物一瞥 (任大援)
(二)、世界漢學
世界漢學,指國外研究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哲學宗教、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天文地理、工藝科技等各種學問的綜合性學科。又稱中國學。世界漢學,與漢學研究是兩個不同的學術概念。漢代人研究經學注重名物、訓詁,因而後世稱「研究經、史、名物、訓詁考據之學」為漢學。中國學,也稱「中國研究」、「漢學」。國外對中國研究的統稱。有廣狹兩義。廣義指研究中國的哲學、宗教、歷史、政治、經濟、藝術、語言等各門社會科學和部分自然科學;狹義指研究中國的文獻、語言和文學。在現階段,中國學的研究重心是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世界漢學,研究對象:從世界漢學發展的歷史和研究成果看,其研究對象不僅僅是中國漢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實際上是研究包括中國少數民族歷史和文化的整個中國的學問。由於漢民族是中國的主體,而且世界漢學最初發軔於漢語文領域,因而學術界一直將世界漢學的名稱沿用下來。也有學者用中國學來稱呼傳統的漢學。世界漢學以整個中國為研究對象,其研究范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世界漢學,包括了中國的社會科學和部分自然科學;狹義的世界漢學,只涉及哲學、宗教、歷史、語言文字等部分社會科學,諸如傳統的版本、目錄、校勘、音韻、訓詁、考證等。從課題方面看,世界漢學,已涉及中國社會生活中已經發生和將有可能發生的各種事態,從學科體系看,世界漢學已經囊括了中國已經建立起來的所有知識形態。
世界漢學,學科歷史:漢學的產生發展,同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有聯系,又與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的普遍發展相關聯。一般認為,漢學萌芽於16~17世紀來華傳教的教士的著述中。400餘年裡,漢學經歷了發軔期、確立期、發展期和繁榮期4個階段:
(1)世界漢學發軔期(16世紀末-17世紀末) 西方對於中國的了解早在古希臘就已開始。但西方對中國的研究則始於16世紀末。第一本專門講述中國的書是1585年在羅馬出版的《中華大帝國史》(門薩多著)。該書出版後,立即被譯成多種文字。有影響的早期著作還有《中華帝國志》、《中國改朝及中國基督教現狀》、《中國度量衡考》等。這些著作大多出自教士之手,對中國的研究流於表面,缺乏系統性。
(2)世界漢學確立期(18世紀初-19世紀初) 18世紀初清王朝和羅馬教皇有「儀禮」之爭,刺激西方各派傳教士對中國禮俗和文化的研究。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科學院派來的優秀傳教士,擬定了具體而系統的中國研究項目:中國的天文學和地理學史;中國古今通史;漢字的起源;中國的動植物和醫學等自然科學史;中國各門藝術的歷史;中國現狀 ,國家治安、政局和習俗,礦產和物產等。其結果出現了一批漢學成果:《中國儀禮論》(李明)、《韃靼史》(劉應)、《書經以前之時代與中國神話之關系》(馬約瑟)、《中國通史》(馮秉正)、《 成吉思汗及蒙古史 》(宋君榮)、《大唐史綱》(宋君榮)。而作為18世紀漢學雙璧的是杜赫德編著的《中華帝國史全志》(共 4 卷)、當時北京教士研究中國成果匯集《中國雜纂》(共16冊)。在18世紀法國教士漢學 成果的 基礎上,19世紀初出 現了法國雷慕沙(1788~1832)和德國克拉勃羅德(1788~1830)兩位博學多才的漢學大師。他們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國歷史、語言、文學、宗教、地理學等眾多領域。兩人於1818年聯合發起成立亞洲協會 ,發行期刊《亞洲學報》,主要刊發漢學研究成果。隨後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成立(1823),刊《皇家亞洲學會會報》。以此為標志,漢學作為一門學科正式確立。
(3)世界漢學發展期(19世紀中後期) 這一時期正是西方試圖將中國殖民化,與中國政府發生政治、軍事沖突的時期。西方各國進一步加強對中國的研究,改變了法國壟斷漢學的局面。英國、荷蘭、德國、瑞典、奧地利、俄國都有一批卓有成績的漢學家:法國繼雷慕沙之後有儒蓮、畢甌、巴參,荷蘭有霍夫門、施古德,德國有奚伯爾特、曉特、甲柏連,英國有理雅格、畢爾、衛烈亞力,俄國有薩哈諾夫、帕底雷阿斯 、白萊脫胥乃德、伊凡諾夫斯基,瑞典有多桑,匈牙利有喬瑪等。他們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各個方面。其中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國天文學,曉特的中國邊疆民族研究仍有價值,畢爾開中國佛教文獻學的先河,喬瑪成為公認的藏學創始人。這一時期的另一特點是不少漢學家集中畢生精力翻譯中國古代典籍,譯文水平較前有大幅度提高。如牛津大學首任漢語教授理雅格以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力求准確地翻譯了《論語》、《大學》、《中庸》、《書經》、《詩經》、《孟子》、《 春秋左傳 》、《 易經 》、《孝經》、《道德經》和《離騷》,成為漢籍西譯大家。
(4)世界漢學繁榮期(20世紀-現在) 20世紀近百年的漢學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20世紀初期,甘肅敦煌石窟藏經洞被發現,其中保存大量古代漢文、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寫本卷子及文物。西方一些漢學家來到敦煌考察,並掠走大批文物文獻。這批珍貴的文物文獻令漢學界震驚。以此為契機,促進漢學研究的新發展。西方一些大學紛紛設立漢學課程,成立專門的漢學研究機構,出版專門的漢學研究期刊。如法國巴黎大學高等中國研究所、荷蘭漢學研究會、萊頓大學中國研究所、法蘭克福中國學院、美國中國研究所、美國中國學會、美國漢學促進委員會、日本支那學社、日本中國研究所、日本中國學會,前蘇聯中國學家協會等。此外還有藏學和敦煌學的一些專門組織、機構,這些漢學機構或團體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專門漢學雜志。還有研究東方或亞洲的學術刊物也是發表漢學成果的重要陣地。
世界漢學概況:世界漢學可分為三大板塊:周邊國家的漢學、俄羅斯漢學和西方漢學:
(1)、周邊國家的漢學:主要是日本、韓國和越南。就日本文學來說,它接受中國較早,不僅借用中國的語言符號,而且刻意模仿中國古典詩文的內容和形式:襲取意匠,因承手法,摹擬題目,采擷成句。這種用漢語創作的文學作品,被稱作漢文學,後來才有了以假名創作的文學——和文學。所以,日本的學術也深受中國傳統學術的影響。他們的漢學研究以編纂、譯注、訓詁、考證、梳理發展史為特色。
(2)、俄羅斯漢學: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歐,間接獲得漢學信息,一方面注重發展該國的漢學研究。它視野闊大,兼顧東方和西方。十月革命後,以馬克思主義學術觀研究中國,也是它的特色。
(3)、西方漢學:西方漢學具有濃重的西方學術的色彩,與日韓漢學、俄蘇漢學相比,它有著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具體來說有如下數端:中西文化屬異質文化,西方接受中國頗多曲折,漢學研究忠實地記錄或者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歷程;西方學術不斷求變,代有新學,這也影響到了漢學研究,如撰寫中國文學通史、敦煌學研究、中亞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於國內同類研究;西方漢學研究的方法論極為活躍,它明確反映出「西論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確操作,可為國內研究提供借鑒。
相關詞彙鏈接:
國學:該詞,古已有之。《周禮.春官.樂師》:「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孫詒讓《周禮.正義》:「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也。」周代的「國學」只是國家所辦的「貴族子弟學校」。國學,又稱國故,可譯「 GuoXue 」(音譯)、「 Sinology 」(意譯,指中國學, 漢學 ,因無別於漢族學而有爭議)。狹義的是指以儒學為主的中華傳統思想文化與學術,包括古代諸子百家。廣義主要是根據胡適:「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說法而拓展外延和內涵,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 、 (魏晉)玄學 、(隋唐)道學、 (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 、 (元曲)與(明清)小說 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 、學術體系。因此,中國古代和現代的優秀文化和學術成就,包括 歷史 、 思想 、 哲學 、 地理 、 政治 、 經濟 乃至書畫 、 音樂 、 術數 、 醫學 、 星相 、 建築 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范疇。另外國學還指學府 ,如太學、國子監。國學也是一門學問,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 1920年代 始盛。簡而言之,國學,就是中國學,就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明。此後朝代更替,國學逐步由小學演變為高等學府。
國故學:相對於洋學,而有國學,國故學最簡單的說法,就是中國學、漢學。國學一個特點是概念模糊性。國學原指國家學府,如太學、國子監。國學指學問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國學」一詞,古已有之。《周禮.春官.樂師》:「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孫詒讓《周禮.正義》:「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也。」周代的「國學」只是國家所辦的「貴族子弟學校」。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包括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是國學的外延。國學又可稱國故,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構成了恢弘的經、史、子、集四部。國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而大盛於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欣起遂至今。(中國學、漢學、漢族學)。狹義:以儒學為主的中華傳統思想文化與學術,包括古代諸子百家。廣義:「中國皠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說法而拓展外延和內涵,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 、 (魏晉)玄學 、(隋唐)道學、 (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 、 (元曲)與(明清)小說 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 、學術體系。中國古代和現代的優秀標化和學術成就,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築都是國學范疇。國學嚴格定義,目前為止,學界沒統一界定。
漢族學:作為中國的主體民族、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正面臨著嚴峻的雙重挑戰:一方面要恢復和弘揚本民族固有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有本民族特色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還要追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步伐,早日融入國際社會。但是由於歷史原因,漢族自身存在著諸多問題,人口太多,生活太差,在世界范圍內,無論在經濟或是文化上,漢族仍然屬於弱勢民族。不少漢人缺乏民族意識,對歷史知之甚少,再加上當前社會思想衰微,學術陵夷,所以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已是不絕如縷。因此提議,創建一門全新的學科——漢族學。漢族學的任務旨在研究漢族的過去、現狀和將來。這將是一門涉及多個學術領域的交叉學科。大體可分三部分:漢族文化學:漢族社會學漢族未來學。文化學研究漢人的歷史與文化,繼承並利用先人的文化遺產,塑造當代漢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社會學專門研究漢人的身體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思想方式和行為習慣,展示漢族的生存狀況,指出問題,並研究解決辦法;未來學給合國際形勢,探討漢族今後的發展走向以及在世界的地位等。
中學:清末稱中國傳統的學術(區別於「西學」)。西學亦稱「新學」。與「中學」相對。泛指西方文化,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特指西方近代資產階級文化,成為當時先進人士尋找救國救民真理的根據。
7. 有關漢學歷史
漢學的產生發展,同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有聯系,又與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的普遍發展相關聯。一般認為,漢學萌芽於16~17世紀來華傳教的教士的著述中。 400 余年裡,漢學經歷了發軔期、確立期、發展期和繁榮期4個階段。發軔期(16世紀末~17世紀末) 西方對於中國的了解早在古希臘就已開始。但西方對中國的研究則始於16世紀末。第一本專門講述中國的書是1585年在羅馬出版的《中華大帝國史》(門薩多著)。該書出版後,立即被譯成多種文字 。有影響的早期著作還有《中華帝國志》、《中國改朝及中國基督教現狀》、《中國度量衡考》等。這些著作大多出自教士之手,對中國的研究流於表面,缺乏系統性。確立期(18世紀初~19世紀初) 18世紀初清王朝和羅馬教皇有「儀禮」之爭,刺激西方各派傳教士對中國禮俗和文化的研究。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科學院派來的優秀傳教士,擬定了具體而系統的中國研究項目:中國的天文學和地理學史;中國古今通史;漢字的起源;中國的動植物和醫學等自然科學史;中國各門藝術的歷史;中國現狀 ,國家治安、政局和習俗,礦產和物產等。其結果出現了一批漢學成果:《中國儀禮論》(李明)、《韃靼史》(劉應)、《書經以前之時代與中國神話之關系》(馬約瑟)、《中國通史》(馮秉正)、《 成吉思汗及蒙古史 》(宋君榮)、《大唐史綱》(宋君榮)。而作為18世紀漢學雙璧的是杜赫德編著的《中華帝國史全志》(共 4 卷)、當時北京教士研究中國成果匯集《中國雜纂》(共16冊)。在18世紀法國教士漢學 成果的 基礎上,19世紀初出 現了法國雷慕沙(1788~1832)和德國克拉勃羅德(1788~1830)兩位博學多才的漢學大師。他們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國歷史、語言、文學、宗教、地理學等眾多領域。兩人於1818年聯合發起成立亞洲協會 ,發行期刊《亞洲學報》,主要刊發漢學研究成果。隨後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成(1823),刊《皇家亞洲學會會報》。以此為標志,漢學作為一門學科正式確立。發展期(19世紀中後期) 這一時期正是西方試圖將中國殖民化,與中國政府發生政治、軍事沖突的時期。西方各國進一步加強對中國的研究,改變了法國壟斷漢學的局面 。英國、荷蘭、德國、瑞典、奧地利、俄國都有一批卓有成績的漢學家:法國繼雷慕沙之後有儒蓮、畢甌、巴參,荷蘭有霍夫門、施古德,德國有奚伯爾特、曉特、甲柏連,英國有理雅格、畢爾、衛烈亞力,俄國有薩哈諾夫、帕底雷阿斯 、白萊脫胥乃德、伊凡諾夫斯基,瑞典有多桑,匈牙利有喬瑪等。他們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各個方面。其中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國天文學,曉特的中國邊疆民族研究仍有價值,畢爾開中國佛教文獻學的先河,喬瑪成為公認的藏學創始人。這一時期的另一特點是不少漢學家集中畢生精力翻譯中國古代典籍,譯文水平較前有大幅度提高。如牛津大學首任漢語教授理雅格以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力求准確地翻譯了《論語》、《大學》、《中庸》、《書經》、《詩經》、《孟子》、《 春秋左傳 》、《 易經》、《孝經》、《道德經》和《離騷》,成為漢籍西譯大家。[6]繁榮期(20世紀) 20世紀近百年的漢學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20世紀初期,甘肅敦煌石窟藏經洞被發現,其中保存大量古代漢文、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寫本卷子及文物。西方一些漢學家來到敦煌考察,並掠走大批文物文獻。這批珍貴的文物文獻令漢學界震驚。以此為契機,促進漢學研究的新發展。西方一些大學紛紛設立漢學課程,成立專門的漢學研究機構,出版專門的漢學研究期刊。如法國巴黎大學高等中國研究所、荷蘭漢學研究會、萊頓大學中國研究所、法蘭克福中國學院、美國中國研究所、美國中國學會、美國漢學促進委員會、日本支那學社、日本中國研究所、日本中國學會,前蘇聯中國學家協會等。此外還有藏學和敦煌學的一些專門組織、機構,這些漢學機構或團體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專門漢學雜志。還有研究東方或亞洲的學術刊物也是發表漢學成果的重要陣地。以上答案來自網路
8. 漢學的歐洲漢學
歐洲漢學表年代 國家 機構 備注 1741年3月23日 俄羅斯 聖彼得堡科學院 伊拉利昂·羅索欣為漢學教師,在清康熙年間就有駐華東正教團從事漢學研究,到阿列克耶夫時期在學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成就 1814年12月11日 法國 法蘭西學院 第一位法國漢學教授是雷慕莎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 英國 劍橋大學東方學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相對於歐洲大陸,英國的漢學傳統較為薄弱 1875年 荷蘭 萊頓大學 1890年由著名漢學家考狄所創立的《通報》成為西方第一份漢學的專業刊物 19世紀末 瑞典 哥德堡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學 以探險家斯文·赫定的中國西部探險開始,後有漢語言學家高本漢 1912年 德國 腓特烈·威廉帝國大學 在中國生活近三十年的衛禮賢所創辦的法蘭克福「中國學社」,創建於北平輔仁大學的《華裔學志》
9. 誰能幫我解釋一下:漢學
為「漢學」正名
顧鈞
10月24日《中華讀書報》第23版劉凌先生的文章《名不符實的學科命名k k從「漢學」稱謂談起》一文,引起了我的興趣,讀後覺得很受啟發,同時也引發了我的一些不同想法,現將這些想法寫出來,以就教於劉先生和其他大方之家。
其實名稱有時並不太重要,它只是名稱而已。莎士比亞說,玫瑰如果換了其他名字,它的香氣是依舊的。但是,有時名稱又非常重要,因為名不正則言不順。
據我所知,「漢學」是外國人對中國古代經典的研究,而作為它的現代變體的「中國研究」則是以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為研究對象的。誠如劉先生所說,這一研究領域非常寬泛,但寬泛的研究對象並不成為一個學科不能成立的理由。君不見,以日本為研究對象的「日本學」和以美國為研究對象的「美國學」早已確立於學科之林。
劉文認為,「漢學」的命名是時下學術浮誇的諸多例證之一,是中國傳統思維的「綜合性」和「模糊性」所繁育出來的又一朵「惡之花」。目前學術界的一些不良風氣是大家都反感的,但漢學不應該成為遷怒的對象。因為Sin o lo g y(漢學)這個學科並不是今天才出現的,如果說利瑪竇、羅耀堅還只能作為漢學研究的先驅的話,那麼1815年法蘭西學院漢學講座的創設則可以作為這一學科誕生的標志。學術雖然是天下之公器,但大學教席和課程的設置卻實際起著主導的作用。所以以此為標准,漢學實際上是一門古老的學問,比起這位老大哥來,響當當的英國文學(1871年作為一門正式學科建立)只是一個小弟弟。或許許多人不知道雷慕莎是西方第一位漢學教授,但是伯希和的大名想必如雷貫耳,他的入選法蘭西學院無疑可以作為漢學進入西方主流學術的最好表徵。
對於西方人來說,漢學不是新鮮的東西,同樣,對於中國人來說,漢學也不是當下的時髦。中國學者對於域外漢學的關注由來已久。王韜與理雅各,陳垣與伯希和,胡適與鋼和泰的交往早已成為學術史上的佳話。而早在1949年,中國學者就出版了系統梳理這一學科的著作———《漢學發達史》(莫東寅著)。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學者對這一學科投入了更多的研究,先後出版了《日本中國學史》(嚴紹�著)、《德國漢學史》(張國剛著)、《當代美國的「顯學」k k美國現代中國學研究》(侯且岸著)等一系列重要著作。如果這些著作因為形單影只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關注的話,那麼面對蔚為大觀而影響日巨的《海外中國研究叢書》(劉東主編),關於漢學是否成立可以說是不成問題的問題了。
漢學已經存在至少二百年了,當然,存在的不一定就是合理的。關於漢學這個學科是否成立的討論還可以繼續下去,但是,最終的結果可能還是擺脫不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面。所以與其如此,還不如去研究這一知識譜系是如何建構、如何發展的。在這方面,賽義德的《東方學》無疑可以作為指引航向的燈塔。薩氏所關注的東方只是近東,並不包括中國,所以這一層面的漢學研究必將駛向一個寬闊光明的地帶。
如果我們把劉先生的文章看作是對一門古老學科的挑戰,似乎更能讓人接受。在20世紀,許多學科受到了質疑。「什麼是文學?什麼是哲學?」的質問聲不絕於耳。回答當然不盡相同。同樣,對於「什麼是漢學?」的問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上述只是我的一孔之見。
《中華讀書報》
10. 英國大學的BA Hons是什麼意思是必需平均分達到80的意思嗎
BA Hons是Bachelor of Arts Honours 的縮寫,意思是榮譽文學學士。
並不是平均分必須達到80的意思。
英國大學實行的大多是榮譽學位制度(honoursdegree)英國大學本科生在畢業時一般都會按成績的優劣得到一級榮譽學位(first class honours)、二級一等榮譽學位(Second Upper)、二級二等榮譽學位(Secondlower)、三級榮譽學位(Third),或者是不及格。
英國大學實行的大多是榮譽學位制度(honoursdegree)英國大學本科生在畢業時一般都會按成績的優劣得到一級榮譽學位(first class honours)、二級一等榮譽學位(Second Upper)、二級二等榮譽學位(Secondlower)、三級榮譽學位(Third),或者是不及格。
平均分達到80的話一般會授予二級二等榮譽學位。
(10)英國漢學分為多少擴展閱讀
任何學士學位高於Ordinary Degrees 都可以被稱作「榮譽學位」。 「榮譽」在這里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單位」,就如同「一級榮譽勛章」和「二級榮譽勛章」,而「優等」更取決於等級來決定。比如,一級榮譽遠高於二級榮譽,而三級榮譽則意味更低一級 。
而其實,英國三年高等教育之所以領先全球,多半是因為其在教育經費上的投入資金相當多(almost 25%),作為英國第二發展支柱產業,保證了其教育質量和教學效率的突出。因此,每年在英格蘭(和蘇格蘭不同),只有不到5%左右的大學畢業生被授予「第一榮譽」or 「最高榮譽」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