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崛起的原因條件和過程
當我們把我們的話題界定在」大國崛起」的這個范圍上的時候,關於這個話題的兩個爭論立刻就會出現:什麼是大國以及崛起的真正的本質是什麼.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構成了本文探討英國崛起的因素的前提.一、大國崛起的一般性假設1、權力是衡量大國的最重要的標志。對於這個假設我們還需要界定什麼是權力。在國際關系中關於權力的爭論是可以追述很久遠的,首先是現實主義者把權力傾向於軍事力量,新自由制度主義者則認為權力是一個行為體促使其他行為體做他原本不會做的事的能力,特別是新自由制度主義者的代表人物羅伯特.基歐漢和約瑟夫.奈在他們和合著《權力和相互依賴》中明確表達了這樣的觀點。筆者認為權力傾向於我們現在所說的「綜合國力」即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所擁有的全部實力和外部的影響力的總和。2、一個國家外部的崛起實質上是它內部力量的一個外延。崛起是指一個國家持續性的獲得地區性或者是全球性的霸權和影響力。如果一個國家沒有自己內部的力量那麼它在世界的舞台上肯定是沒有影響力的,也就談不上崛起。比如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個國家的崛起的過程,金和銀像水一樣的流入最後又像水一樣的流出,國內沒有什麼像樣的產業。這樣的國家的崛起肯定是有特定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歷史機遇,這樣國家即使是崛起了那麼它的崛起也肯定是不持續的。3、最後,筆者認為是一個國家內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外交政策是一個國家崛起的關鍵的因素。沒有一個合理的外交政策就不會是國內的各種力量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應有的作用,也不會使國際形勢促進國內的發展。比如,中國的閉關鎖國的外交政策和中國近代的屈辱有著密切的聯系;二戰前期,各國的綏靖政策對二戰的爆發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外交政策的不恰當不合理會是一個國家喪失重要的發展時機,有的時候甚至會造成國家和民族的災難。二、關於英國崛起的分析(一)英國崛起的國內因素的分析既然我們認為一個國家外部的崛起實質上是內部力量的一個外延,那麼我們首先就要從其內部探討其崛起的因素.1、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關於英國的地理位置在美國的軍事學家、海權論的代表人物馬漢《海權論》中寫的特別的確切:如果一個國家處於這樣一個地理位置,即用不著被迫在陸地上奮起自衛,也不會被引誘在陸地上領土擴張,那麼由於其面向大海的單一性,相對於四周是陸地的國家就具有了一種優勢,英國相對於法國和荷蘭就具有這種優勢。英國由於距離歐洲大陸不進不遠,可以避免歐洲大陸的紛爭自由的進行國內的發展,可以自由的進出公海,又有力的控制著一條重要的交通運輸通道----英吉利海峽,種種優勢使得英國的地理位置獨一無二。2、穩定的政治環境。英國穩定的政治環境可以使英國保持國內政策的連續性,可是實現國家的長遠的發展戰略,而不至於使國家的政策隨著政治動盪的環境朝令夕改。英國最早確定了憲政制度,1688年光榮革命後確立的君主立憲制度被稱為「議會之母」,政治制度的確立和穩定為國內的發展保駕護航。除此以外,英國具有島國的特性,推行漸進、連續的政策,注重慣例和傳統,形成了一部不成為的憲法。正是這些特性使得英國避免了法國大革命那樣激進的變革。3.國內積累、重商主義、殖民地。英國從一個小小的島國最後發展成一個日不落帝國,其實是它內部力量的一個外延的過程。英國在18世紀60年代完成了工業革命,國內積累了大量的工業產品,同時由於英國國土的面積狹小,資源短缺,迫切需要廉價的原料產地和廣闊的商品市場——殖民地。但是英國的殖民地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地有很大的不同,英國經濟的發展觀念很快的由貨幣平衡論發展為貿易平衡論,由赤裸裸的掠奪金銀轉變為通過貿易交換商品來獲取經濟增長。於是英國對外擴張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通商,開放殖民地國家的市場,與英國可以進行自由貿易。(二)英國崛起的外部因素及其外交政策的分析.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真正偉大的民族決不屑在國際舞台上扮演一個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在國際舞台上扮演一個頭等角色,而一定是一個獨一無二的角色.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英國在國際舞台上的獨一無二的因素。離岸平衡手的角色。馬漢在其代表作《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中這樣寫到:「英國的主宰地位主要是因為由於它能作為爭執中的第三方,作為一個平衡器起到一個決定因素的作用,英國之所有具有這樣的能力是因為島國的位置大大加強了它的防衛能力,使之集中精力發展工商業,避免戰爭的滋擾。」這與國際關系理論中進攻性現實主義米爾斯海默在其代表作《大國政治的悲劇》中的觀點不謀而合:英國和美國在國際關系中都扮演了一個「離岸平衡手」的角兒。大陸均勢的外交政策。英國史學家塔斯布斯說過這樣一句話:歐洲不論上演什麼悲喜劇,均勢是永遠的鑰匙。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主要表現為通過維持和左右兩個實力大致相當的集團互相制約和抗衡,避免歐洲陷於任何一個大國或國家集團的支配和控制下。在局勢相對穩定或不明朗的情況下,英國對歐洲事務盡量保持「超脫」態度,在均勢遭到破壞或受到嚴重的威脅時,給與抗衡者以支援。歷史上的路易十四、拿破崙法國挑戰過均勢,歷史上的威廉德國、希特勒挑戰過歐洲的霸權但是無一例外都失敗了,很大程度上就是英國大陸均勢政策。三、英國崛起的歷史追述16世紀的爭霸。1500年左右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兩個小國揭開世界近代史的大幕,整個世界開始連為一體,各大洲也開始打破了相對隔絕的狀態。1580年西班牙用武力兼並了葡萄牙,繼承了葡萄牙的海外產業和殖民地,短暫的處於獨霸世界海洋的巔峰。英國自知與西班牙力量懸殊,直接與其進行軍事對抗無異於螳臂當車,於是鼓勵民間的力量劫掠西班牙的航船,其中比較有名的海盜有霍金斯、德雷克等。另一方面利用歐洲大陸上的國家與西班牙作對,比如支持尼德蘭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統治,支持法國的胡格諾教派反抗西班牙庇護的法國天主教,在比如在歐洲比較有名的三十年戰爭中,英國讓自己盡量直接出兵介入戰爭中去,同時也支持法國反對西班牙加入的哈布斯堡王朝。17世紀的爭霸。隨著西班牙的衰落,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荷蘭漸漸地崛起了。英國對付荷蘭主要是通過三次英荷戰爭實現的。第一次英荷戰爭(1652—1654)主要是英國頒布了《航海條例》規定:凡是運往英國及其殖民地的商品都要使用英國的船隻或者是商品生產國的船隻。第三次英荷戰爭,起因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企圖兼並荷蘭,英國於是聯合法國對抗荷蘭。英國主要是在海上攻擊荷蘭,而法國主要是在陸地上進攻荷蘭,後來英國由於國會削減戰爭的經費於是與荷蘭單獨的媾和,並且簽訂了《威斯敏斯特和約》,於是英法同盟關系破裂。法國與荷蘭還進行了很長時間的戰爭,英國這在一旁袖手旁觀。18世紀的爭霸。18世紀主要是英法兩國的較量,隨著法國的崛起,英國同樣聯合了歐洲大陸上的國家制衡法國。1702年到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英國聯合奧地利、普魯士加入到反法同盟當中去。在1756年到1763年的,英法七年戰爭中英國同樣利用普魯士與法國對陣。到後來隨著法國大革命的結束,拿破崙開始了對外的擴張,英國積極地組織了歐洲大陸上的其他國家組成七次反法同盟,遏製法國。戰爭結束後,歐洲各國簽訂了有名的《維也納和約》,確立了大陸均勢。可以說,戰爭了法國之後,英國牢牢地掌握住了海洋霸權,並且稱霸了一個多世紀。不管我們從那裡角度來看英國爭霸的歷史,其中有一點是很明確的英國不斷變換著同盟的夥伴和競爭對手,歐洲大陸上的弱小的國家永遠是自己聯合的對象,而那些試圖挑戰歐洲霸權的國家則是自己制衡的對象。也就是那句老話: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2. 西班牙、葡萄牙、英國以前有海盜嗎
以前西班牙,葡萄牙為世界上的霸主,在海上主要以做海盜方式侵略,在然後英國崛起打敗西班牙的海上無敵艦隊取代他們的霸主,成為世界上最強最主要的侵略著
3. 英國法律為什麼允許英國有海盜存在
英國歷史上可以說就是憑借制海權崛起的,而英國之所以能擁有制海權和英西海戰中英國海盜德雷克的艦隊的功勞是分不開的。當時英軍艦隊主力就是海盜,所以說如果沒有海盜世界上就不會有大英帝國
4. 英國的崛起
公元前地中海的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大英博物館的圓形閱覽室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36年威爾士與英格蘭合並。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 歷史上,英格蘭,蘇格蘭,威而士和愛爾蘭是四個國家。後來英格蘭和威而士由聯姻合並,再後來,都鐸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伊里莎白一世無後,便傳為給她的外甥,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於是蘇格蘭和英格蘭合並。後詹姆士的兒子查理被克倫威爾的革命軍推翻,克倫威爾統治期間武力征服了愛爾蘭。1923年,英國國會決定將愛爾蘭分為2部分,南部的23個郡獨立為愛爾蘭共和國,北部的4個郡作為北愛爾蘭仍留在英國。大不列顛是一個島嶼,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共同組成,所謂UK是United Kingdom的縮寫,也就是聯合王國的意思。
5. 英國崛起藉助了海盜的力量嗎為什麼
英國在16世紀的崛起並不完全是因為藉助了海盜的力量,不過當時為了爭奪市場並贏得全球的權力斗爭,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一世幾乎可以使用任何手段,其中就包括讓海盜去打擊她的敵人。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當時的海上霸主西班牙。
西班牙的使者估計,德雷克掠奪的財富總價值約有150萬比索。德雷克返回英國後被視為英雄。1581年,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親自登船授予他爵士頭銜。在大型的海上戰役中,伊麗莎白一世也會派遣海盜出戰。德雷克也參與了1588年西班牙大型艦隊反擊英國的作戰。也正是因為有海盜,1600年左右英國在海上的影響和地位大幅提高。
6. 怎麼大部分海盜不是英國的就是西班牙的,好像其他國家很少
應該說基本都是英國的。16世紀的歐洲,西班牙是當仁不讓的霸主,天主教世界的頂樑柱,而英國在歐洲政治版圖上就有些無足輕重。然而這個時期風起雲涌的宗教革命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英國由亨利八世創立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成為最早的新教國家之一。伊麗莎白一世女王上台以後, 對內鞏固英國新教的地位,對外支持荷蘭等新教國家取得民族獨立,於是和西班牙發生越來越多的沖突。英國國內的新教勢力認為,面對西班牙帝國咄咄逼人的態勢,英國有責任為歐洲的新教徒建立一個大帝國,同西班牙爭霸,這種觀點為英國剛剛起步的帝國事業披上了一層冠冕堂皇的外衣。 西班牙和葡萄牙通過殖民擴張大發其財,著實讓英、法等國家眼紅。英國尤其對西班牙在美洲掠奪的金銀垂涎三尺,早在1496年,英王亨利七世就僱傭了威尼斯航海家卡波特(John Cabot)去尋找新大陸。以後的幾十年裡英國的航海家們到北美洲的紐芬蘭、哈得遜灣和弗吉尼亞,以及南美洲的蓋亞那等地尋找金銀財寶,卻一次又一次地空手而回、血本無歸。這些倒霉的英國人看著西班牙滿載財寶的船隊在大西洋上往來穿梭,不禁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干起了殺人越貨的勾當。從1585年到1604年,英國每年有至少一百、多到兩百的武裝商船出海,專門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運輸船隊,而每年的擄獲平均可達20萬英鎊。 本來這種海盜行徑純屬個人行為,但伊麗莎白女王出於政治的目的,給這些海盜船長們發「 私掠許可證 」(Privateering Commission)。「私掠許可證」是一國政府授予本國私人船支在戰爭時期攻擊和劫掠敵國商船的權力。「私掠」在國際法上的合法地位一直持續到1856年。當時海盜被抓獲是肯定要上絞刑架的,但如果擁有「私掠許可證」,就可以聲稱自己是奉命行事,享受戰俘待遇。西方史學家們有時將私掠船主們稱為「紳士海盜」,以區別於純粹的海盜。對於英國的私掠船主們,現在通稱「皇家海盜」,這個稱號更為貼切。 雖然皇家海盜人數不過幾千,卻是舉國關注的一群人。英國上至女王,下到地主鄉紳,都踴躍資助他們的劫掠行動。英國人為他們的勝利而歡欣鼓舞,為他們的失利而捶胸頓足,就如同現代的英國人對他們的足球隊一樣痴迷,而最出色的海盜船長則成為國人景仰的民族英雄。 伊麗莎白女王重用這些海盜也是無奈之舉。英國和西班牙在政治制度上有本質的不同。西班牙是典型的極權制度,王權至高無上,來自殖民地的財富全部落入國王的私囊,因而西班牙國王行事完全沒有財力或政體的限制,可以隨心所欲。英國國王從來就沒有如此絕對的權力,早先受地方貴族摯肘,後來受議會兩院限制。英國法律規定沒有議會同意,國王不得征稅,後來英王查理就是因為擅自征稅和議會鬧翻而被砍頭。由於在財力上捉襟見肘,伊麗莎白女王不得不依靠民間力量同西班牙爭霸。 英國政治權力的分散貌似一個致命的弱點,其實卻是日後英國後來居上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於私有財產受到議會和法律的有效保護,英國的有產階級才能夠放心大膽地投資興辦產業,而正是他們追逐利潤的原始積累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7. 大英帝國是如何崛起的 英國只是一個小小的島國,為什麼18、19世紀變得如此強大
英國的崛起完全歸功於海盜,英國海軍的前身就是肆掠海盜。當時西班牙控制著海上貿易,西班牙無敵艦隊所向披靡。英國海盜四處打劫西班牙商船,順便提一句英國在海上和荷蘭是盟友,法國主要是靠陸上貿易。話說回來,西班牙國王向英國女王提出抗議要求制裁海盜。不過英國女王則接見了海盜頭領,從此英國海盜就成為國家合法武裝。西班牙便同英國宣戰,當時英國海軍力量尚不及西班牙無敵艦隊。但英國艦隊司令通過運用戰術分割包抄西班牙無敵艦隊,再加上西班牙無敵艦隊遠征英吉利海峽,將西班牙海軍擊潰,奪取海上霸權。控制海權,從此開始向海外殖民,殖民地為工業革命的生產力找到了市場,通過殖民掠奪崛起。
8. 可以說英國是海盜建立的么
應該說英國是由海盜興盛的。英國海盜為什麼會興盛,這就要從大航海運動講起。原本聯通歐亞大陸的貿易線是絲綢之路,可是突然崛起了一個老牛逼的奧斯曼土耳其,土耳其徵收高額過路費,導致歐洲的商人們需要開辟一條新的貿易路線。於是就有了大航海時代。那些航海家是需要政府資助的,然後到了外面發現當地的土著又笨又有錢,於是搶了個盆滿缽滿,每次回來都能給國王帶來一筆財富。於是英國政府鼓勵海盜行為,牛逼的海盜還能封爵。到後來就發展成國家有組織的大規模海盜行為,也就是到處開辟殖民地。
9. 英國是怎麼強大起來的是當海盜嗎
英國
United Kingdom
歐洲西部島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面積24.41萬平方千米。人口5820萬(1993)。其中83%的人口集中在英格蘭。官方語言為英語,威爾士約1/4人口講威爾士語。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首都倫敦。
地理 英國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和一些小島組成。西北瀕大西洋;東部隔北海、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大不列顛島南部西側,隔愛爾蘭海和聖喬治海峽,與愛爾蘭相望。總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主要山脈有奔寧山脈和格蘭扁山脈;格蘭扁山脈的主峰本尼維斯山海拔1344米,為全國最高點。主要河流有塞文河和泰晤士河。屬溫帶海洋性氣候 ,終年溫和濕潤。長年多雨霧,秋冬尤甚。
歷史 約公元前 700年以後 ,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移入不列顛群島 。公元1世紀羅馬人佔領了英格蘭東南部,在倫敦築起了城堡。5世紀起 ,北歐部族紛紛入侵 ,有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並在此定居 。7 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合並成7個王國 ,彼此角逐達200 年之久 ;其間北歐海盜屢屢入侵 。827 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並於1016~1042年淪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 ,稱威廉一 世 。1215 年約翰王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王權遭到抑制。1337~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伊麗莎白一世時期(1558~1603)於 1588年擊潰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進行了一系列殖民擴張 。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 ;1642年發生保王黨和議會黨人之間的內戰。1649年 5月 19 日宣布為共和國。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68 年發生了「 光榮革命」 ,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18世紀後半 葉至19世紀前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14 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 ,為世界第一殖民帝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落。1931年被迫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殖民體系開始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損失慘重。戰後經濟實力削弱,政治地位隨之下降;在世界反帝反殖、民族解放運動的沖擊下,英帝國殖民體系逐步瓦解。現維持著鬆散的英聯邦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直由英國保守黨和英國工黨輪流執政。1979年5月,保守黨的撒切爾夫人成為英國第一位女首相。在1983年和1987年大選中保守黨連勝。1990年11月,J.梅傑當選為保守黨領袖並成為英國首相。1992年以梅傑為首的保守黨第四次蟬聯執政。1997 年 5月 ,工黨領袖T.布萊爾出任首相。1998年4月10日,英國、愛爾蘭與北愛爾蘭有關各方達成北愛爾蘭和平協議。
政治 英國迄今無成文憲法,它以歷來涉及國家根本問題的慣例、傳統、宣言、法案等作為行憲准則,主要有《自由大憲章》、《人身保護法》、權利法案、議會法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郡議會法等。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 、武裝部隊總司令 、英國國教和世俗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大臣、高級法官和各屬地的總督,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等。但實權在內閣。在位君主為女王伊麗莎白二世,1952年2 月6日登基。
英國議會由國王(女王)、上院和下院組成。上院亦稱貴族院,由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主教組成。上院議長麥凱勛爵。下院亦稱平民院,1997年5月選舉產生的下院 ,議長為貝蒂·布斯羅伊德。英國內閣由首相 、樞密大臣和重要大臣組成。1997年5月組成的內閣,由工黨的布萊爾為首相。英國的主要政黨有:①保守黨 。前身為 1679 年成立的托利黨 ,1833 年改用現名。②工黨 ,1900年成立 ,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 ,1906年改用現名。③社會自由民主黨。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支持同自由黨合並的多數派組成。其他政黨還有民主左翼、英國共產黨新黨、綠黨。
經濟 英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在西方國家中名列第五。自1981年下半年到1989年底,經濟持續8年低速增長,通貨膨脹率一度明顯下降,失業現象有所緩和。但貿易逆差不斷擴大。1990年下半年經濟進入衰退,出現經濟增長乏力,固定投資下降,工業產量出現負增長,失業上升。這次衰退是戰後最長的一次。1993年初經濟開始復甦,但勢頭微弱,年底漸趨穩定 。1992年國民生產總值3485億英鎊(以1985年不變價格計算 ) 。貨幣單位英鎊 ;匯率為1英鎊兌1.502美元(1993年平均匯率)。
英國是歐共體中能源最豐富的國家。主要有石油、天然氣和煤 ,為世界第六大產油國 。森林覆蓋面積 227 萬公頃。英國的紡織、采礦、冶金、機械等傳統工業日趨落後,產品缺乏競爭力,亟須更新改造。航空、電子、化工等新興工業較為先進。海底石油開采、信息工程、衛星通信、微電子技術等方面近年有較大發展 。主要工業品有煤 、生鐵 、原油、新聞紙、電力、汽車、合成橡膠等。
英國農業生產水平較高。全國75%的土地用於農業,大部分為私營農場。主要農產品有小麥、大麥、燕麥、馬鈴薯、甜菜等。英國1/3農場專事養殖業,主要牲畜有牛、羊、豬和家禽等。英國是 歐 洲 最 重要的捕魚國之 一 ,可 滿足本國2/3的需求量。
服務業近年來發展較快,地位日顯重要。1993年總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5%,從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72%。旅遊業為英國重要經濟部門之一。主要旅遊點為倫敦、愛丁堡、加的夫、布賴頓、格林尼治、斯特拉福、牛津、劍橋等。
英國交通以陸路為主。鐵路運輸發達。倫敦有相當完備的地鐵網 。1993年6月20日英法海峽隧道貫通。鐵路總長1.65萬千米,公路總長36.23萬千米 ,其中高速公路3147千米。內河航運線總長3750千米。共有大小港口300多個。主要港口為薩侖沃、倫敦 、蒂斯-哈特浦爾 、米爾福德 - 黑文、格里姆斯比-因明翰 、福斯、南安普頓、奧克尼、菲利克斯托、米德維、多佛 、利物浦。年客流量在100萬以上的國際機場有12個,主要為希思羅、蓋茨維克、曼徹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北海油田的石油大多通過水下輸油管運回陸地。輸油管道總長1686千米;輸氣管道約5330千米。
英國為世界第五大貿易國。商品和勞務出口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與8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主張多邊的貿易體系和世界貿易的進一步自由化。主要出口機械、汽車、航空設備、電器和電子產品、化工產品、石油等;進口原材料和食品等。最大貿易夥伴為歐共體。1992年同歐共體的貿 易佔英外貿額一半以上 。其次是其他西方國家、北美、經合組織成員國、石油輸出國家、發展中國家、東歐及獨聯體國家。德國是英國最大出口國和進口國。其次是美國。英國的對外投資絕大多數投在發達國家。英國的對外援助國有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幾內亞、馬拉維、莫三比克、尚比亞、烏干達等。外國在英國的投資絕大多數來自發達國家。美國幾乎佔一半。
文化教育 實行5~16歲兒童的義務教育制。國內基本無文盲。中小學分公立和私立,公立學校學生免交學費;私立學校師資條件和設備都較好,但收費高。高等學校有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愛丁堡大學等。主要報刊有《每日快報》、《每日郵報》、《每日鏡報》、《每日星報》、《太陽報》、《泰晤士報》、《衛報》、《每日電訊報》、《觀察家》、《經濟學家》等。英國主要通訊社有路透社、新聞聯合社、交換通訊社。英國廣播事業歷史悠久,業務發達。英國廣播公司創辦於1922年,1936年即播放電視節目。
對外關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英國國力衰落 ,殖民體系瓦解,英聯邦日趨鬆散。面對戰後形成的兩極體制,英國於 60 年代中期調整其外交國防政策 ,將防務重點放在歐洲。1973年英國參 加 歐 洲共 同體 ,自 此歐洲在英國外交中佔有「優先地位」,但英國也不放棄向美國靠攏,在重大問題上積極支持和配合美國的政策主張。1991年以後,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戰後兩極體 制 的終結 ,英國積極調整外交政策,以圖在新格局中繼續發揮大國作用。
英 國與中國於 1954 年 6 月 17 日達成互派 代辦的協議,1972年3月 13 日兩國簽訂了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80年代以來,兩國關系有較大發展,高級互 訪不斷增多。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確認中國於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並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自1992年10月港 督彭定康提出香港政治體制方案以來 ,中英在香港問題上出現分歧,致使兩國關系發生困難。1993年12月15日,港英當局不顧 中方反對,單方面將部分政改方案提交立法局,嚴重 損害了中英關系。兩國簽訂的其他重要協定有:避免雙重征稅和 防止 偷稅漏稅協定,空間合作諒解備忘錄,第二經濟技術合 作協定、促進和互相保護投資協定,關於優惠貸款安排的備 忘錄、中英大氣科技合作備忘錄、1991~1993年中英文化、教育和科技合作交流計劃,新的衛生合作協議等。1992年中英貿易額達19.4億美元。
英國主張加強同西歐的關系,支持歐共體,贊成建立共同體統一大市場,但反對建立超國家的「歐洲聯邦或邦聯」,對歐共體、社會憲章持保留態度。1988年英國與歐共體其他11國的貿易佔英外貿總額的1/2 。1989 年雙方貿易總額為1812.927億美元。1993年8月英國批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 。
英國與美國有傳統的合作關系。1979年保守黨上台,兩國關系進一步加強,英視美為主要盟國。冷戰後,特別是柯林頓上台以來,英美特殊關系持續淡化,兩國在一些涉及切身利益的問題上有分歧 。美在英共有駐軍3萬人 ,有10個軍事基地,其中潛艇基地1個,空軍基地9個。
英國同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英聯邦國家有著傳統的密切的經濟合作和貿易關系 ,英向 120 多個國 家提供雙邊援助,英在非洲特別是南部非洲 ,仍有重要利益 ,英海外投資的15%在非洲 。英關注東南亞地區的局勢 ,重視東盟的作用。英國同東南亞及中東國家來往明顯增多。
英國歷史
http://..com/question/3695403.html?fr=qrl3
簡述
產業革命即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標志是蒸汽機的使用。英國人瓦特在已有蒸汽機的基礎上,發明了高效能蒸汽機。19世紀40年代,整個歐洲和美國都普遍使用了蒸汽機。蒸汽機帶動著紡織機、鼓風機、抽水機、磨粉機,造成了紡織、印染、冶金、采礦的迅猛發展,創造了人們以前難以想像的技術奇跡。
意義
蒸汽機的出現和廣泛使用,也推動了其他工業部門的機械化,引起了工程技術上的全面改革。在工業上,導致了機器製造業、鋼鐵工業、運輸工業的蓬勃興起,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工業技術體系;在科學上,促進了熱力學理論的建立。工業革命是一場以技術革命為中心內容的社會變革,在這場變革中,科學技術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造成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進步,第一次凸顯了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功能。
詳細介紹
http://..com/question/12311070.html?si=1
10. 歷史 英國崛起的原因 要全部 並且有原因及理由需觀點正確,符合歷史事實
原因有很多:其一,其政治文明,早在十三世紀(中國宋代)成功逼迫英王簽訂大憲章,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在十五世紀末(中國的明代)就進行了光榮革命,實現了對王權的控制,最終在十七世紀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
其二,在人類史上最早實現了專利制度,對知識產權進行保護,加大的加速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對社會的推動力。而在中國由於缺乏相應制度,秉承子承父業秘不外宣導致很多成功最後泯滅~
其三,人民極富於冒險,進行海外殖民,進行海外貿易迅速佔領市場,並藉助戰爭、貿易、殖民、資本的力量實現了原始積累。
其四 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在機械、化工、物理等諸多領域大師頻出,最終主導了第一次科技革命,從而極大的推動了日不落帝國的崛起。
第五,經濟上實行了重商主義,是古典經濟學的發源地,重視商人、重視貿易,尊重逐利行為,從而推動社會進步。
綜上所述,在政治上、科技上、資本上、思想上、軍事上奠定了強大的基礎。
當然一個國家的強大和衰弱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任何人都不能窮盡其所有的原因。所以,以上僅為個人之間,不是作為標准答案。僅供參考。如對我的解答感到滿意敬請採納,如有疑問歡迎隨時追問。
(另外可以觀看一下央視的一個著名的政論節目,《大國崛起》,上面給我們提供了與以往不同的視角來看列強的強大,很有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