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英國在二戰後逐漸失去了世界霸主地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了英國的國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不但讓英國本土在納粹空軍的狂轟濫炸下變成焦土,還嚴重削弱了英國國力。二戰結束後與出世紀的年代的兩次獨立浪潮沉重打擊了英國。使英國丟掉了「日不落帝國」的掛冠,也使英國淪落為二流強國。
第二、殖民地體系瓦解,海上霸權喪失
英國的生命線是殖民地,是海上霸權,然而二戰後的民族獨立運動瓦解了殖民體系,英國失去了最穩定的收入來源;海軍實力也被嚴重削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受國力限制,大批主力艦要麼退役、要麼專賣給友好國家,皇家海軍的實力大受影響。
第三、美蘇崛起,代替了英國的地位
美國建立起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代替了英鎊的地位,蘇聯則控制了東歐,整個歐洲籠罩在蘇聯威脅的鐵幕下,不得不抱緊美國大腿,然而寄人籬下是要付出代價的,再想維持以前的霸權,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② 英國世界工場地位是怎樣確立的又是怎樣失去的
形成經過:17世紀英國較早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在國內的統治,並掌握世界殖民霸權,18世紀60年代率先進行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發展,1840年前後完成工業革命。
失去經過:英國廣闊市場,對採用新技術、新設備缺乏應有的積極性,造成生產率低用新技術、新設備缺乏應有的積極性,造成生產率低下。再加上美德工業迅猛發展,尋事趕上和走過英國,使英國逐漸失去世界工廠地位。
(2)十九世紀英國為什麼失去了優勢擴展閱讀:
到了19世紀的後期,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英國的經濟優勢縮小。
英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領導者,但是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工業革命同時在幾個先進國家同時發生,英國喪失了領導地位,換成了德國和美國。
而且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程度大大超過第一次工業革命。這個時期,英國還抱著保守思想,革新程度不夠。
這一時期,德國大力發展電力、化工、石油、電器、汽車等新興產業,而英國明顯落後了。英國這時喪失了科技優勢。
③ 為什麼19世紀後期英國經濟衰退有什麼原因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如果想要使本國經濟不斷進步,最好的方法 就是不斷的使用新的科技,提高生產效率。這種情況可以使國家經濟獲得持久的發展。英國屬於「殖民地型的帝國主義」,也就是指他有世界上最廣大的殖民地,他不需要很高的技術水平就能獲得非常豐厚的回報,打個比方,如果你手下有有兩名奴隸,他們只需要的是一些不好的糧食作為食物就可以了。而使用牛耕地,你除了要一個人天天照看它之外,還要買犁地所有的工具,天天還要用人來為他涮洗身子。你會選哪個?盡管用牛會比較節約人力,但是英國的國內資本都選擇了不提高技術來增加自己的收入。這種情況一年兩年還看不出來差距,但是如果是二十年,五十年,差距就會非常非常的大了。美國因為是當時的新興國家,而且是外來移民型國家,所以說會有大量的勞動力進入,並且他們敢於採用一些先進的技術,促進了其經濟的發展,並形成了良性循環。
④ 英國衰落的原因
二戰後,英國衰落的原因:
1、英國喪失了工業科技的優勢。英國雖然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行者和絕對領導者,但據1851年的英國人口調查,農業依然是英國最大的行業。然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在幾個先進國家同時發生,但技術發明和創造的主要國家已不是英國,而是後起的德國和美國。
3、沒有及時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英國經濟以棉紡、煤炭、鋼鐵和造船為支柱產業,英國在這些產業中的領先地位是保持英國經濟優勢的關鍵因素。但到1870年以後這些產業的設備都已陳舊落後,英國沒有及時對技術設備進行更新換代。
3、英國經濟對外依賴程度高。到一戰前,英國幾乎佔全世界總投資額的一半,位居第二的美國只佔19%。資本的輸出使倫敦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國在國際貿易中也獲利甚豐。但是,資金不斷地從國內轉向國外,便制約了國內的生產投資和技術革新,造成英國經濟的對外依附性。
4、教育落後給英國經濟帶來致命打擊。同時期的德國在這一方面遠遠走在了英國的前面。到19世紀末,統一的德國已經實現了初等教育的普及,教育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國民整體科學素質。德國科學教育方面的巨大成就,促進了德國經濟的發展,在其工業化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5、企業家精神喪失了。這是因為在英國社會,對貴族及其生活方式的崇拜幾乎根深蒂固,第一代企業家創業後,往往想把子孫培養成貴族,結果幾代人之後,創業的激情就盪然無存了。實際上,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人,往往在處於優勢地位後,多少都會產生一種惰性。
(4)十九世紀英國為什麼失去了優勢擴展閱讀
英國衰落的歷史:
許多史學家都認為,導致日不落帝國的衰落的第一步是從布爾戰爭開始的。在南非的布爾人與英國人因為黃金和鑽石發生利益沖突時, 戰爭於1899年爆發了。派去迎戰的英軍本以為勝利垂手可得,但布爾人的游擊戰術讓他們頭痛不已。
盡管英國人動用了包括設立了集中營等種種手段,最終花了兩年時間才鎮壓了布爾人的起義。 這場戰爭代價巨大,尤其是日不落帝國戰無不勝的形象受到嚴重損毀。
英國的經濟在上世紀初期,嚴重依賴其在殖民地的經濟運行,無論是非洲大陸,印度,還是位於東南亞的英屬殖民地,這些地區都不僅僅向英國,提供大量廉價原材料及勞力,而且他們還向英國提供了市場。
英國的工業品,在其殖民地市場似乎不受任何外來的競爭壓力。在英國順理成章的向這些地區輸出大量工業產品的同時, 它的工業生產能力以及效率都在下降,尤其與新崛起的美國和德國相比。
1939年,二戰開打了,英國的戰前准備工作很差,顯然不如德國,在歐洲戰場上英軍行動遲緩,指揮不當,很快便陷入重圍。 如果沒有敦刻爾克奇跡,英國在歐洲的遠征軍應該是全軍覆滅的。在抵禦德國空襲的過程中,依仗勞斯萊斯引擎的威力英國颶風戰斗機性能優於德國容克戰斗機。
加上德國空軍的一些戰術失誤,英國取得了不列顛空戰的勝利。雖然得以自保,英國陸軍在其他戰場上,比如在希臘,以及北非在1942年之前,都遠非德軍的對手,在各個戰場受到重創, 狼狽不已,二戰結束後,英國衰敗已成定局。
⑤ 19世紀世界第一日不落帝國海軍天下無敵的英國,現如今為何倒退了不少
英國雖然在當時被稱為日不落帝國,一個強大的殖民地國家,但是在二戰時期,遭受德國的轟炸,大部分的軍工企業都受到了破壞,在短時期不會恢復,遭受了慘重的打擊,這一次打擊,對英國來說是一次慘重的打擊。
但是在上世紀初期,英國利用殖民地得到了更好的發展,但是英國太依賴於殖民地來作為發展動力,在失去殖民地的同時,也失去了同時原料產地和市場,英國得資源並不夠英國自身的發展,英國的產品也沒有辦法對外銷售。
⑥ 十九世紀後期英國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從19世紀50年代群眾性、政治性的憲章運動退出歷史舞台算起,至19世紀末,英國政治性的工人運動迅速衰落,這是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其原因何在?本文試作解答。一首先,這是由於英國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時期的經濟特徵造成的。19世紀末期是英國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時期。從70年代起,英國的工業壟斷地位雖然受到猛烈沖擊,但在80年代末期以前,英國的世界工業霸權地位依然保持著。到了90年代,英國的工業霸權再也保不住了,但它還掌握世界殖民霸權,佔有世界廣大的市場,保持著世界貿易、銀行資本和海軍、商船的優勢。
⑦ 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世界貿易地位下降的原因
整個19世紀,英國出口過分集中在幾個處於工業革命前列的基本或重要的工業部門,即像棉紡織業、鐵器業和金屬冶煉業等幾個「老」工業。這些行業產品的出口贏利一直占出口總利潤的2/3。可見,英國出口贏利的繁盛取決於出口市場對這幾個「老」工業部門的依賴。但是,到20世紀,隨著從蒸汽機時代向電子時代的轉變,生產技術的日新月異,「過分委身」於這幾個工業,暴露了英國經濟的弱點,也導致了在國際競爭中逐漸處於弱勢,新的工業化國家(如美、德)利用科學技術優勢而發展了新興工業(如化學工業等),英國沉重的包袱使其經濟難以向更新興的工業調整,從而失去了技術「領袖」或「世界工廠」的地位。英國經濟這種過分維持幾個傳統工業部門,而不是利用新技術優勢走出困境的特點,嚴重地影響它對外貿易的均衡。19世紀50年代,英國出口產品在歐洲北美傳統市場曾佔40%以上,但在1870年開始下降,到1910年下降到不足30%。與此同時,通過技術改造的德、美生產的產品卻日益受到青睞,甚至打入英國市場。
19世紀末以來,英國海外貿易模式的特徵或弱點制約了英國進一步發展的後勁.是後起現代化國家要引以為戒的;
一是,由於英國始終把工業品出口集中在幾個工業革命率先發展的重要部門.到19世紀下半期,這些舊工業產品只能出口到西歐和美國之外的初級生產國家。英國對幾個重要工業部門的重點生產雖保證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的工業領導權,但這種技術早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導致了「過分依賴」的後果。在技術不斷革新、工藝不斷進步的20世紀,這種「過分依賴」損害了對需要技術進步潛能的新工業投入,致使英國生產力和外貿地位優勢減緩了下來。
二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海外貿易的模式影響了英國和德美的現代化進程和工業的對比:英國只能在一些舊工業(紡織業、造船業、重型工程業和鐵金屬業)佔有競爭的優勢地位,而這些優勢似乎只是基於勞動力比較密集的陳舊的工業技藝;而德美這兩個後起之秀卻依靠科學技術發展自己新興工業。工業優勢的對比和競爭的格式制約了英國海外貿易的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