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國首相辭職其內閣成員是否一起辭職
根據英國法律:英國首相辭職那麼英國的執政黨就不是執政黨了.只有通過大選再選出新的執政黨,如果選出另一執政黨,那麼原首相的部下很可能會被撤職
㈡ 關於英國首相布朗辭職
現在英國面臨著很多問題,比方說全球經濟危機,英國社會問題嚴重以及政治系統改革,布朗政府對此無可奈何,已經到了捉襟見肘的境地!
在上周舉行的大選中,以布朗為首的工黨獲得選票較少,排在第三位,保守黨獲得多數選票但是沒有達到絕大多數,所以保守黨與自民黨打算組成聯合政府,共同迎接未來的挑戰!
保守黨領袖卡梅倫成為了英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首相!
㈢ 辭職的英國首相有退休金領嗎
英國首相離任後仍作為下院議員參與政府活動,如果首相任期內政績顯赫,還可以得到王室授予的爵位,並升為上院議員。作為退休首相,可以領到首相工資的75%作為退休金;同時,年滿65歲可以多領一份議員退休年金。此外,卸任首相還可以領取一筆「公共職務津貼」。
㈣ 英國首相布萊爾究竟為什麼辭職啊
主要因為伊戰
布萊爾是自1812年以來英國最年輕的首相,也是首位以工黨黨魁的身份連任3屆的首相。他在內政上頗有建樹,創造了英國二戰後最長經濟繁榮期這樣的驚人佳績。他本可以到2009年第三任期結束時體面「收官」,並以驕人業績名留青史。可是,由於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鑄成大錯,大勢已去,不得不提前2年下台。
布萊爾在伊戰問題上「劣跡斑斑」,難以為英國多數民眾和歷史所原諒。其一,伊拉克戰爭是美國冷戰後發動的最不得人心的戰爭。布希總統是第一責任人。但布希在開戰前最後一次同布萊爾會晤中,後者竭力主戰,促使布希下定開打的最後決心。且英國是除美國之外,派兵參戰最多的國家,可以說,布萊爾是伊戰的第二責任人。其二,為了取得英國國會和公眾的支持,布萊爾竟親口編造伊拉克「可能在45天之內開發出核武器」的開戰借口。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彌天大謊,布萊爾由此信譽掃地。其三,伊戰讓英國付出沉重代價,除造成重大人員、財產損失外,還使英國成為國際恐怖主義襲擊的重點對象,「7·7」倫敦地鐵連環大爆炸就是一例。同時,布萊爾無條件緊跟布希,留下了他是布希的「走狗」、「跟班」的罵名,也影響了英國的國際形象。其四,伊戰是錯誤的,這幾成舉世共識,也是美英兩國民意的主流看法。但布萊爾同布希一樣,死不認錯,並決心將伊戰「進行到底」。
布萊爾在伊戰上的所作所為,不僅使自己大失民心,民眾支持率持續下降,也嚴重拖累了英國工黨。在最近一次民調中,工黨的支持率僅為27%,創歷史新低;在最近一次的地方選舉中,工黨又遭遇全面潰敗的厄運。英國保守黨領袖卡梅倫譏諷說,由於布萊爾「戀戰」,使工黨政府成為「活著的死政府」,在英國下一次全國大選中,工黨難有勝算。在這種情況下,布萊爾除了掛冠,別無選擇。
有分析人士指出,布萊爾的辭職時間經過了精心選擇。英國北愛爾蘭地方自治政府8日在貝爾法斯特宣誓就職,一度對立的政治派別領導人共同組建了政府,北愛由此進入了權力共享的新時代。布萊爾選擇在這個里程碑式的進展後辭職,旨在無言地述說他本人在長期推進北愛和平進程等事業中「功成身退」,不僅為自己的政治生涯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同時也能為工黨增加支持率。工黨在最近的地方選舉中成績不佳,布萊爾順利交權,目的則是讓工黨的支持率反彈。
㈤ 英國脫歐成功為什麼首相要辭職
短期利益英國退出歐盟,在短期內對英國無疑是有利的。英國可以立即省下每年需繳納給歐盟財政的80億英鎊款項。支持英國脫離歐盟的人說,90%的英國經濟與對歐盟的貿易無關,但仍然受歐盟規章的制肘,擺脫歐盟將使英國許多中小企業不受歐盟規章制度的鉗制,就業機會可能會因此增多。長遠影響失去歐盟成員國的資格,英國難以依託歐盟在歐洲和世界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其國際地位和影響將大打折扣。在貿易方面,英國與歐洲向來唇齒相依,有一半貿易額都來自歐洲其他國家。若脫離歐盟恐令英國與歐洲貿易關系受到影響,影響到倫敦國際金融中心及資金避風港的地位,如果大量投資從英國撤出,經濟前景或進一步轉差。英國國內商界領袖,包括英國首富、維珍集團主席布蘭森已發出警告,指英國試圖與歐盟重新談判兩者關系,可能構成不明朗前景,有損商界利益。另外,失去在布魯塞爾、柏林和巴黎的影響力,英國將更加被華盛頓冷落,並且在諸如環境、安全和貿易等眾多跨國事務中被邊緣化。美國和其他盟友想要英國留在歐盟內部,一旦離開歐盟,英國將有可能成為一個孤立的國家。
㈥ 如果英國首相辭職,其內閣成員是否隨其一起辭職
是的,內閣大臣必須與首相意志相符,並於首相共進退。英國政治中,內閣是一個包括多個由首相任命的政府部門的官方體制。多數成員是高級的政府大臣,他們大多被冠以政府部門 「大臣」的稱號. 內閣的正式成員將會失去原有的議會席位。
內閣組成
雖然內閣經常由被稱為同輩中年紀最長者 (first among equals)的英國首相帶領。 英國首相使用被受權的皇室特權內的任命權(powers of patronage)任命和革除內閣大臣。 如此,首相在任何內閣大臣提拔也需要英國君主的正式同意;君主同意都只是象徵式,近期亦從無拒絕過。 內閣大臣互換職位是內閣改組。 首相的團結程度視乎當時政治氣候和個人作風而定。 首相或經內閣常任秘書長分派內閣會議議程。 在英國憲製程序上,內閣是英國樞密院屬下委員會;因此各大臣擁有The Right Honourable稱號。
在近代歷史中,內閣大臣幾乎都是由下議院議員,以及少數幾位上議院議員所組成。而現今的內閣大臣均由下議院議員擔任,並沒有上議院議員擔任內閣大臣;最上次為2003年時艾美絲勛爵擔任英國國際發展大臣;和Lord Young在1980年代曾擔任為教育大臣及貿易工業大臣。
近期,英國首相批准非國會議員定期出席內閣會議,例如1997至2003年期間的唐寧街10號通訊主管Alastair Campbell。
內閣會議
內閣在定期會召開內閣會議,通常是每一星期的星期四早上,理論上在內閣會議上討論政府重要政策以及做出決定。會議時間的長短是取決與首相的風格以及整個政治的情況,在現今的狀況,內閣會議的時間大概在30分鍾就結束。
內閣有多個重點、跨部門,政策下級永久或短暫委員會。 除國務大臣之外,國務次官經常並且是這些委員會的成員 。政府事務的交易通過內閣和委員會的會議由一個小秘書處執行在內閣辦公室之內。 實踐上, 和越來越近年來, 充分的內閣的每周會議傾向於與資訊交換和關於每日政治問題的概論更有關; 與主要決定被採取由各內閣委員會或在不拘形式的小組, 經常bi 側面在首相和一位單獨大臣之間。 許多首相有所謂實際上"kitchen cabinet" 包括他們自己信任也許是內閣大臣的顧問但經常是被信任的私人秘書在他們自己的職員。在最近政府(一般從戴卓爾夫人), 和特別是由於托尼�9�9布萊爾, 據報導, 許多, 或甚而所有主要決定說被做出在內閣會議之前。這個建議由前國務大臣提出了譬如商雅麗 並且[ [ 克里斯�9�9史密斯] ], 在媒介, 和清楚提出了在[ [ 男管家回顧] ], "sofa government" Blair's 樣式的地方; 被責備了。
與國會的關系
內閣向國會問責存在了兩樣關鍵性憲政習俗:集體內閣責任、和個人部長責任;它們起源於議會主導原則的國會內,執政黨議員成為內閣大臣事實。 集體內閣責任意指全內閣需要承擔全體決策的後果;當國會通過不信任動議時,全內閣各位大臣圴需辭職(回為普通國會議員)。 邏輯上,數位有分歧的內閣大臣,例如2003年反對向伊拉克發動戰爭態度的郭偉邦,會預期請辭。
個人部長責任意指各位內閣大臣需要承擔屬下部門決策的後果。 由於政府公務員隊伍的匿名及固定性,政府部門任何嚴重疏忽即時令有關大臣請辭。 或許出人意外地,由於平民派傳媒對政府部門失職不是大新聞,及對?
㈦ 為什麼英國人民公投結果是離開歐盟呢 卡梅倫首相辭職 這些對英鎊的匯率,英國的經濟有什麼影響
40多年,英國人為什麼執著於退歐
每一個學過高中地理或政治的中國人,都知道英國是歐洲的一部分,也是歐盟的成員國之一,不過大部分英國人可不是這么想的。歐盟委員會民調機構歐洲晴雨表(Eurobarometer)的數據告訴我們,從1992年開始,「歐洲人」的身份就是歐盟國家裡大部分人的共識(51%-63%之間徘徊),2015年卻只有35%的英國人願意承認自己或多或少算是個歐洲人。
在歐盟國家,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歐盟,但是英國人對歐盟格外地缺乏好感。歐洲晴雨表的民調做了幾十年,不管是問到「歐盟成員國身份是好事還是壞事」或者是「對歐盟的印象」,英國人幾乎總是要比其他國家的人更不待見歐盟。當2011年最後一次被問及「作為成員國,本國是否從歐盟中獲益」時,歐盟國家平均有52%的人認為有所獲益,英國這一數字只有可憐的35%。
上述枯燥的民調數字,反映的是英國幾十年如一日的懷疑歐盟情緒——也就是疑歐主義(Euroscepticism)。疑歐主義哪裡都有,只是英國獨樹一幟。為什麼英國要在6月23日舉行退歐公投?一句「英國首相卡梅倫兌現上次競選的承諾」,肯定不能滿足人們的好奇心。而了解英國的疑歐主義,就能理解英國退歐公投究竟是怎樣由生米煮成了熟飯。
從一開始,英國對融入歐洲就沒什麼興趣。
絕大多數國家,當初決定加入歐盟或者其前身,都是出於清晰而長遠的理由。法國和德國等6國於1951年創建歐洲煤鋼共同體,是為了消除恐懼,讓歐洲大國之間再無戰事;6國中弱小的比利時,則希望自己有更大的話語權;1980年代西班牙、葡萄牙還有希臘因為擔心重返右翼獨裁,才要加入歐洲共同體;對於新近的東歐國家,如波蘭、匈牙利和愛沙尼亞,歐盟成員國身份是免遭俄羅斯欺凌的屏障,也是後共產主義時代新生活的開始。
但是從一開始,英國就對歐洲一體化作壁上觀。1946年,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在瑞士蘇黎世發表了戰後演講,他不僅呼籲法國和德國和解,還呼籲建立一個歐洲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Europe)。雖然這么說,丘吉爾並沒有把英國考慮在內。1944年諾曼底登陸前夜,丘吉爾與法國將軍戴高樂(de Gaulle)爭論道,如果英國必須在歐洲和大海中做出選擇,「她總是會選擇大海」。
20世紀前半葉歐洲大陸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災難,相比起來,英國從1783年就沒有輸過一場重大戰爭,從1066年就沒有被征服過,二戰對英國來說更多的是榮耀,而不是恐懼。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1957年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英國的反應都十分冷淡,英國甚至只派出了二流的貿易官員前去觀察1957年《羅馬條約》的簽訂。
直到1961年時任英國首相、保守黨人哈羅德·麥克米倫(Harold Macmillan),被歐洲經濟共同體優異的經濟表現所打動,才開始尋求加入。1950-1971年,西歐12個經濟體GDP年增長4.7%,即使是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也不能阻擋日趨一體化的歐洲享受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也就是說,英國最初尋求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是基於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是分析成本與收益之後得出的理性結果,而不是像別的國家那樣感性地追求一個「更緊密的聯盟」。
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後,感覺自己處處受排擠而且格格不入。
英國把自己同歐洲的關系視為一場交易,等到歐洲經濟共同體合並入歐洲共同體,以及等到1973年加入歐洲共同體時,英國發現自己和歐洲之間實在是有些「同床異夢」。現在英國疑歐派的許多立場,其實就是40多年前英國人抱怨的回響。當時的歐共體盛行區域性貿易保護主義,對歐洲大陸外的世界漠不關心,這和英國的經濟自由主義理念不符。歐共體採取共同農業政策、共同漁業政策以及預算攤派政策,為此英國每年都要支付一筆錢用於其他成員國的農業及漁業補貼,以至於英國年年都是歐共體的預算凈貢獻國,不少人直呼「上當受騙」。
付出很多,收益很少,英國自然對歐盟及其前身產生了更多的不滿和敵意。1975年,英國舉行退出歐共體的公投,如果不是時任英國首相、工黨人哈羅德·威爾遜(Harold Wilson)與歐共體進行重新談判,引入預算修正等機制,就不會有高達67%的英國人選擇留在歐共體。至於人盡皆知的英國首相、保守黨人撒切爾夫人,在整個1980年代都繼續致力於削減英國天文數字般的「攤派」費,堅持「把我們的錢要回來」,英國最終得以享受歐共體預算攤派的一部分折扣與補償。
除了經濟利益上的考量,許多英國人至始至終都在懷疑,加入歐洲共同體/歐盟會使英國國家主權遭到侵蝕。英國不成文憲法的最基本原則之一就是議會主權原則,也就是議會擁有至高無上的立法權力,1972年英國為加入歐洲共同體而引入的《歐洲共同體法案》(European Communities Act)卻規定,歐洲法律凌駕於各成員國國內法律之上。盡管如此,撒切爾夫人還是在1975年為公投留在歐共體搖旗吶喊,她覺得每個大國都不得不讓渡一部分主權權利,以創造更有效率的政治單位。
正當撒切爾夫人領導的保守派政府為建立一個歐共體單一市場而努力時,法國、西德、義大利等國卻想對歐共體進行改革。歐共體委員會主席雅克·德洛爾(Jacques Delors)也將注意力放在了歐共體機構改革上,撒切爾夫人於是怒發沖冠地在比利時布魯日發表了1988年的著名演講,表示英國希望看到主權國家之間自願聯合的歐洲,而不是像美國那樣聯邦主義的歐洲。她不願意看到英國被一個位於布魯塞爾的超國家組織所遙遙支配。可惜撒切爾夫人孤掌難鳴,英國註定是歐共體(以及未來的歐盟)一個尷尬的成員國。
歐盟的確需要痛改前非,但如今的退歐派大多是自相矛盾的空想家。
英國天生對歐洲政治一體化不感興趣,根深蒂固的疑歐主義很大程度上註定了英國不會加入歐元區、申根協定。1992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Maastricht Treaty)促成了歐盟的成立,但由保守黨人約翰·梅傑(John Major)領導的英國政府卻堅持要求在加入《馬約》規定的單一貨幣體系——歐元區問題上有選擇權。1997年,工黨人托尼·布萊爾就任英國首相,繼續讓英國待在歐元區外,而2010年上台的保守黨人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乾脆解散了布萊爾時期建立的加入歐元籌備小組。時至今日英國都沒有加入歐元區。
事實證明,1980-1990年代英國的疑歐派們是正確的。那時候的挺歐派都是十足的空想家,他們天真地幻想一個沒有邊界的歐洲、有著單一貨幣體系的歐洲,會神奇地進化成「歐洲合眾國」,就像50年前丘吉爾設想的那樣。疑歐派們指出了只有貨幣統一,而沒有財政統一的結構只能導致災難。歐元區長期相對英國的高通貨膨脹、高失業、低經濟增長,以及著名的歐債危機就是對歐元說不的最有力理由。
不過歐盟不再是20年前的歐盟,歐洲更不是二戰剛結束時的歐洲,獨一無二英式疑歐主義,如今也延伸到了移民等議題上。遺憾的是,今天的那些退歐派,反過來卻成了空想家。許多信奉自由市場的退歐派,給出了自相矛盾的退歐理由。
英國保守黨成員、歐洲議會議員丹尼爾·漢納(Daniel Hannan)炙手可熱的退歐文章里認為,英國退出歐洲,可以將英國從一個由布魯塞爾官僚運行的不民主超國家組織中解放出來,盡情享受歐洲自由貿易區的好處。但是現實情況是,一個非歐盟國家,只能有限地接入歐盟單一市場。你拒絕歐盟的規制,你就得接受英國對歐盟出口下滑的經濟現實。要想保證退歐後英國經濟最大程度不受損害,你就得乖乖接受歐盟的規制,那這和留歐又有什麼區別?
退歐派另外一個重要論據是退出歐盟就不用再向歐盟其他國家「進貢」,根據英國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數據,2014/2015英國繳納的預算攤派費僅為公共開支的1.2%。這同時讓退歐派的主戰場——主權讓渡問題黯然失色,因為多虧了保守黨和工黨政府一如既往地不加入歐元區,才使得英國保留了貨幣政策的主權。英國盡可能保留了最大的主權,而讓渡了小部分主權給了歐盟、北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換取更大的回報。難怪縱使歐盟有千百種不如意,許多長期堅持疑歐主義卻頭腦清醒的英國人,這次的表態都驚人一致:「我是一個疑歐派,但是我不支持退歐。」
——網易上這么說的
㈧ 為什麼英國要脫歐,兩任首相為什麼都辭職,而約翰遜也可能會下台,這是什麼原因
就脫歐問題,英國很多民眾認為歐盟在損害英國的利益,去補貼那些虧損國家,比如年收入都無法平衡債務利息的希臘等國家,另一點跟美國與我國的關系一樣英國人有錢,買了很多國外的東西,而自己卻在搞金融市場,在貿易市場上關稅並不平衡,他們認為是出口國佔了自己的便宜,自己作為進口大國應該收稅,再者,英國國際地位下滑,這也很類似與香港現在的情況是歷史必然問題,世界中心東移也是不爭的事實,加之美國的存在,英國已經不同往日,但為了民眾的感受,他們就編造了一個外部因素,既歐盟的存在影響了英國的「Great」,決心不再支持歐盟。
而約翰遜總統,我是比較看好的,(純屬個人見解)在這樣的英國當中,一味避免脫歐,會讓英國處於一種搖擺不定的狀態,既不能有餘力發展其他事務,又會影響各國對英國的國際信心,就像拖著一條病腿,切掉就失去一條腿,但總是拖著,可能失去的就不止一條殘腿這么簡單了,當斷則斷的做法,不失是一個好主意,將英國脫離泥潭,此後的事情,也成定局,大家也才能有力一起發,而不是糾結於以後會不會發生脫歐這樣的事情了。
㈨ 英國首相卡梅倫為什麼要辭職難道他主使脫歐了就一定要辭職嗎
卡梅倫為何要辭職?此前又為何極力推動脫歐公投?這要從英國與歐盟的糾結關系說起。
英國與歐洲大陸的復雜關系由來已久。隨著歐洲政治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作為非歐元區成員國,英國這一傳統強國未能深入歐洲一體化的核心,在歐盟的地位不斷下降。受此影響,英國在歐盟的發言權和決策權也逐漸減弱。同時,歐盟其他國家對「搞特殊」的英國也日漸不滿,認為英國在融入歐盟的過程中一直在拖後腿。「不得志」和「受排擠」的現狀令英國社會中的疑歐、脫歐情緒日益明顯。在英國國內,獨立黨和反歐盟運動人士認為,退歐將使英國擺脫歐盟監管規定的束縛,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好處將令英國獲得更快的發展。
在內部政治因素和外部尷尬處境的雙重壓力下,英國脫歐公投的倡議應運而生。2013年1月23日,英國首相卡梅倫首次提及脫歐公投。英國原本希望藉助脫歐公投這一非常舉措來推動歐盟改革,為自身謀取更多利益。卡梅倫去年曾表示,相信改革、協商和公投是正確的政策決定,英國能夠成功地與歐盟建立一個新型關系。
分析人士認為,卡梅倫政府打出全民公投這張牌,可謂「一箭雙雕」。一來緩解國內的政治壓力,安撫選民對歐盟日益高漲的不滿情緒;二來可以反過來向歐盟施壓,令後者進行各個層面的改革,以獲得更多符合本國利益的東西。
卡梅倫本想以一場勝利的公投徹底解決紛擾了英國多年的問題。他一方面明確公開自己支持留在歐盟的立場,另一方面「坦誠」地告訴百姓退歐的代價:英磅將大幅貶值。
對卡梅倫來說,脫歐公投其實是一場不能輸的豪賭。他應該比誰都清楚,英國退出歐盟會有多大的麻煩:英國不僅將失去歐洲統一市場的各種便利和優惠,而且倫敦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也會受到嚴重損害。對於目前執政的保守黨和卡梅倫本人而言,英國脫歐將是一場嚴重的政治災難。令卡梅倫沒料到的是,他此次沒有2014年9月舉行的蘇格蘭獨立公投時的好運氣,未能涉險過關。
㈩ 英國首相和內閣受到下院的發對,首相辭職或提前解散下院提前大選,那麼首相辭職以後誰任首相,怎麼產生的
英國的首相是由下議院多數黨擔任的。簡單說首先是下議院選舉,包括工黨、保守黨以及自由民主黨三個主要政黨在內的英國各政黨將會在整個英國各選區逐一爭奪每一個議席,議會選舉結束後,國王(或女王)召見多數黨領袖,邀請他出任首相並著手組閣。在野黨此時一般也會組織「影子內閣」。 現任首相因為下議院通過不信任案後率領內閣集體辭職後,現有內閣成員組成看守內閣繼續履行職權,看守內閣只是過渡性的,所以它通常無權制定重大的國防和外交等政策。看守內閣的職能僅限於維持國家機器的臨時性正常運作,主要包括: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規定處理國家日常性事務,以及為即將舉行的大選做籌備工作等。 由議會多數黨推舉新任首相人選,經國王任命,新任首相組閣就職後,看守內閣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