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問題:中國僅有世界7%的耕地面積便成功養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它是怎麼計算出來的請說明基本原
用中國的耕地面積除以所有的,得到7%
用中國人口除以世界的,22%,有問題?
㈡ 若不使用農葯化肥,中國的耕地能養活多少人
清朝的時候,中國是四億人,還有很多人沒飯吃。千萬千萬不能有自然災害。
解放後興修水利、進行農田基本建設,提高了農業的抗旱防災能力,在七十年代初時,我國約七億人口,糧食供應仍然緊張。直到七十年代末雜交水稻大面積種植,糧食才開始能夠基本滿足。
八十年代初期,化肥的使用率很低,農葯是除蟲殺蟲必不可少的,當時約8億人口,糧食供應開始寬松。而到九十年代,由於各種建設開始大量佔用農田,不使用化肥、改善糧食品種等,我國的耕地已不能養活當時近十億的人口,我國糧食成為盡進口國。
以目前的農作物品種,若不使用農葯和化肥,我國的現有耕地能養活的人口應當不超過六億人口的樣子。
㈢ 耕地資源的中國的耕地資源
中國的內陸土地面積為960萬公頃,在世界上繼俄羅斯、加拿大之後居第三位。中國的土地資源中耕地大約佔世界總耕地的7%。
(一)我國耕地的特點
1、人均耕地面積小
我國雖然耕地面積總數較大,但人均佔有耕地的面積相對較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1/4。到1995年,人均耕地面積大於0.13公頃的有省、自治區、主要集中於我國的東北、西北地區,但這些地區水熱條件較差,耕地生產水平低。相對自然和生產條件好的地區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廣東和福建等人均耕地面積小於0.07公頃,有些地區如上海、北京、大洋、廣東和福建等甚至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人均0.05公頃的最低界限。該組織認為低於此限。即使擁有現代化的技術條件,也難以保障糧食自給。
2、分布不均勻
綜合氣候、生物、土壤、地形和水文等因素,我國耕地大致分布在東南部濕潤區、半濕潤季風區、西北部半乾旱區、乾旱內陸區和西部的青藏高原區。東南部濕潤區和半濕潤季風區集中了全國耕他的90%以上。
3、自然條件差
我國耕地質量普遍較差,其中高產穩產田佔1/3左右,低產田也佔1/3。其中澇窪地有約400萬公頃,鹽鹼地有約400萬公頃水土流失地670萬公頃。而且耕地地力退化迅速,加上由於污水灌溉和大面積施用農葯等原因,耕地受污染嚴重,加劇了耕地不足的局面。
(二)我國耕地面臨的壓力
中國依靠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是一項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成就。但另一方面,這一現實也表明中國耕地資源面臨的嚴峻形勢,耕地不足是中國資源結構中最大的矛盾,這種矛盾的具體表現在第三章第三節中已有闡述。
總之,中國單位面積耕地的人口壓力巨大,至2012,年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因此,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耕地的保護
㈣ 中國的耕地面積佔世界的多少養活了世界上多少人
中國的耕地面積為1,432,960平方公里,排世界第三位。截止2018年,中國用全球7%的耕地養活了近20%的人口。
我國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和盆地地區。我國西部耕地面積小,分布零星。國耕地面積排世界第3,僅次於美國和印度。
但由於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排在126位以後,人均耕地僅1.4畝,還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一半兒。加拿大的人均耕地是我國的18倍,印度是我國的1.2倍。 目前我國已經有664個市縣的人均耕地在聯合國確定的人均耕地0.8畝的警戒線以下。全國的耕地面積已經下降到18億畝。
(4)中國的耕地怎麼養活擴展閱讀
中國用全球7%的耕地養活了近20%的人口,但是實現這一目標的背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國的化肥施用量增長了三倍。而化肥的利用率僅為32%,遠低於55%的世界平均水平,更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與此同時,中國也面臨水資源利用率低、水質低下和分布失衡等現實問題。中國的人均水資源僅為2050立方米,僅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25%。農業灌溉消耗了中國60%的可利用水資源,用水效率卻僅為30%—40%,遠低於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
在北方一些區域,由於水資源短缺,不得不過度開采地下水資源用於農業灌溉。如何實現糧食安全和資源、環境和可持續農業之間的平衡,是擺在中國面前的一項刻不容緩的戰略議題。
㈤ 怎麼看待這句話:中國用7%的耕地,養活了22%的人口
我以為說是用了7%的耕地養活了全國的人口呢,這兩個分別對應的百分比的基數不同,本來就沒有對比的可能性,所以說我覺得這句話沒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