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工業機械如何開拓國際市場
如果是企業,技術+銷售+服務,如果是個人,看能力
『貳』 中國跨國公司如何走向國際化道路
1.制定國際化戰略。
2.引入國際化人才。
3.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
『叄』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的國際交流
我院歷來十分重視國際科技交流與經貿合作,始終把國際化作為我院的發展戰略之一,堅持走開放式、國際化、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我院始終堅持「全力推進國際化戰略,拓展合作與發展空間」的戰略發展方針,積極開展中外交流合作。目前,我院先後與包括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日本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部門、科研單位、學術機構、以及國際行業/專業組織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進行交流互訪、專家講學、科研項目合作、學生交流等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與美國、加拿大、斯里蘭卡等多國國家農業管理機構簽署了合作協議,開展了農業機械、食品安全及生物能源等領域三十多個科研項目;積極推動、落實亞洲農業工程學會(AAAE)秘書處、國際農業工程學會(CIGR)期刊等國際知名農業組織落戶我院;與美國農業生物工程師學會(ASABE)、德國農機協會(DLG)等國際組織合作,共同推進農機標准與國際接軌;多次邀請國外知名專家、學者來院講學,累計進行學術交流200多場次;多次成功舉辦「國際農業大會」等世界級農業大會、農業展覽;多次成功承辦國家科技部等部委舉辦的技術研討會、高層論壇等近20場。
作為國家援外培訓項目的骨幹單位,我院常年實施國家科技部、商務部的援外實用技術和官員培訓,成功執行了四十餘期各類(包括在國外舉辦培訓班)國家技術援外培訓項目,共培訓了來自7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近1100名代表,獲得了項目主管部門的高度評價。通過援外技術培訓項目,向發展中國家同行全面宣傳了我院的發展成就和在中國以及國際農業工程界的領先地位和日益增長的知名度,為具備國際業務能力的院屬企業和集團內兄弟單位提供了展示自己適用技術和成熟產品的國際貿易平台,積累了面向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合作資源平台。
近年來國際農機市場蓬勃發展,農機具需求也趨於多元化、精細化。我院結合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研發、經營策略,加快我院農機產品與國際水平接軌步伐,先後與約翰迪爾、克拉斯等世界知名農機企業進行合作,共同研究產品改型計劃,以期更加適應我國市場需求和種植條件。目前,我院已與這些知名企業簽署相關協議,產品戰略合作也在積極開展。同時,為了更好地促進我院自營產品的國際市場開拓,我院積極利用國家政策,參與援外工程及國際投標業務,成功實施辛巴威農業示範園建設及蘇丹節水灌溉工程等項目,為我院多種農機產品開拓海外市場創造了積極的條件,促進了我院國際科貿交流與合作的開展。
在我院領導的多年努力下,我院對外交流工作的層次不斷提高、規模不斷擴大,合作夥伴不斷增多,合作領域不斷延伸,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廣泛的國際合作體現了我院在國內行業的主導地位,擴大了我國在國際農業工程界的影響力,有效地提升了我國農業基礎科研的整體水平,培養了人才,為更高層次的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和我適用農機產品向周邊國家的全面輸出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對我院進一步走向國際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肆』 什麼是企業國際化能力它包括那幾個內容謝謝。
企業國際化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必然結果,也是經濟和企業爭取更大發展的必由之路。
1.投資主體多元化
2.集中化的地域分布
3.多元化的行業選擇
4.合營化的擴展方式
5.小型化的項目規模
『伍』 您好,我是農機生產企業,想把產品出口到國外,應該怎麼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LZ如決心已定要自己做,建議先打通關節,申辦好進出口經營權,這個沒有,無論你再怎麼參展或注冊什麼帳號,有訂單了仍需要拿給外貿公司去做。
。。。
外貿公司現在還是比較多的,只要平時多留心些,應該還是比較好找的(如現在有設備急著走,我公司也可以幫忙)。
『陸』 中國農業機械化與美國農業機械化的區別和聯系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曾經有過輝煌的古代文明,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是如果說要真正了解世界農業的發展規律,就要客觀、公正地把中國農業和其他國家的農業進行比較,這樣才能客觀真實地了解中國農業發展的情況,才會了解中國農業預期世界上發達國家農業的差異與差距。通過對比發達國家的農業,才能找出中國農業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處理問題所需要的對策。
一、中國農業與美國農業的比較
1、農業裝備水平的比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糧食產量一直持續穩步增長,13億人口的飲食的問題得到解決,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而農業裝備可謂「鳥槍換炮」,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截至2009年,全國耕種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0.8%,小麥的機械化耕種水平達到86%,全國已執行農機具購置稅補貼中央財政資金52.8億元,補貼的機具超過112萬台,受益農戶逾105萬戶。2009年第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農機生產企業實現農機產值約480億元,同比增長21%。中國雖然在農業裝備水平取得進步,仍然與美國有著極大差距。美國擁有發達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從而使美國在很早就取得了農業生產機械化的巨大成就。美國工業為農業提供了大量農業機械和農用飛機等先進的生產裝備。美國平均農業工人擁有的機械設備達1.5萬美元,比製造業工人擁有的機械設備多達22%。高度機械化生產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使美國變成世界上第一農產品出口大國。早在1987年美國農業人均產值就達到了55 300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2、農業科學技術水平的比較。目前,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對農業增長貢獻率達到43%,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發達國家科技進步貢獻率均在60%以上,有些甚至高達80%)。2007年,中國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為48.41t/萬hm2,而美國僅為11.71t/ 萬hm2。農業生產成本大幅度增加,中國農業資源產生了嚴重的浪費,而且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與此同時,美國的農業科學技術投入超過3%,高於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2.37%,而中國的農業科學技術投入強度卻只有0.49%。穩定且大規模的農業科技投入使美國農業的農業科技含量極高,新技術和新設備第一時間應用於農業的實踐生產,從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同時,美國農業科技投入中私人投入占很大的部分,而且超過國內用於農業科技資金的一半以上。而中國農業科技投入不但數額小,而且很少有私人資金在農業科技這個領域進行投資。
3、農業產業化進程的比較。中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規模小,水平低,競爭力不強。目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覆蓋面720多萬戶,還不足全國的30%。農產品加工產值在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很低,沒有很好地發展農業延長產業鏈。而美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卻達到了90%以上,而中國僅有50%左右。在中國4.2萬個龍頭企業中,銷售額億元以上的企業只有4.7%。發展農業產業化能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也是開發新型農產品的必要動力。美國開發品種有300多個,而中國卻只有100多個。完善的市場機制是美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的保證。美國農業基本形式是一體化農業,公司和農戶組織農業社會化生產。身份重疊時企業家就是農戶,同時農業人員有較高的文化素質。中國與美國的農業發展水平仍有巨大差距,中國的商品農業還不發達,影響了產業化發展。目前中國農業市場需缺少專業性中介組織,農業的產業化還不完善。
二、美國農業對中國農業發展的啟迪
中國農業的發展在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發展較晚,我們需要向發達國家學習借鑒,但是鑒於中國資源數量總量多個人平均較少的情況,以及中國各個地區的地形氣候都各有所不同,在向發達國家學習經驗時,不能盲目地學習,要根據自己自身的特殊情況進行有選擇性地學習,立足於本國實際。
(一)發達國家發展農業的借鑒
1、政府的大力支持對農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美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促進了美國農業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國家大力支持農業正常發展,從而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進一步進行結構調整擴大規模,加大各種政策扶持的力度,促進農業的發展。中國各級農業部門應該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內容,做好當前農業的各項工作,出台和落實各種政府對農業的各種補貼的政策。中國政府應該全力支持農業的發展,提高農業生產力,從而進行農業的產業調整和擴大農業的生產銷售規模,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各種補貼政策的強度,促進農業的發展。各地農業部門應該加強對農產品生產過程等重要環節的監管,以確保農產品的質量。除此之外還要高度重視農業安全生產。
2、加強農業科學技術推廣的力度。在美國,政府是大力支持農業科技發展的,20世紀90年代末期,美國每年用於農業科學研究的經費約為620億美元,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強度高過社會平均的科技投入水平很多。農業科技支持著農業發展,美國就是因為科學的農業技術和完善的農業推廣體系,才很早地實現了農業現代化。這與對農業科學技術的投入比重有著重大的關系。調整好農業科技所需支出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讓資金嚴格落實到位。加強私營自己在農業科技投入的力度,讓每一分錢都花到刀刃上,大力發展農業技術推廣。在農業科技重視程度和其投入差距的形勢下,直接影響到中美農業資源的使用效率。
3、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了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充分利用農業資源,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以及農產品商品率,保持農業的競爭力,美國特別重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維護農業生態環境的情況下,與此同時,實行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保護好自然資源,以生產足夠的食物,滿足當代人類及後代對農產品的需求,全面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既滿足於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妨礙後代人對農業自然環境的需求。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和農業生產率,通過適合的資源投入和科學的協調發展,既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持續性,又保障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生態、經濟的全面發展,保持在國際地位中的農業競爭力。
(二)中國農業需要發展加強的方面
目前,中國農業的現代農業剛剛起步,既有傳統農業的特徵,又有現代化農業的趨勢。而且中國很多地方條件存在很大差異,因此沒有固定的形式,需要結合自己實際情況,採用不同的模式,逐漸地實現農業現代化
1、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的作用。中國現在面臨著人多地少的情況,隨著政府推進工業化與城鎮化,耕地數量將進一步下降,因此一味地通過增加耕地數量是不現實的。以科技和知識化的勞動投入為主,減少物質資源的投入,需要大力發展農業科技。大力增加農業科學的的投入,結合本國實際國情,發揮農業科技的作用,用來加強農業的發展。目前中國農業科技研發投入並不少,但是農業技術推廣力度相對較小,以至於大量的農業科技研究成果沒有很快地轉化為勞動生產力。應該制定有效的獎勵機制,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將成果第一時間轉化成生產力,使農業科學技術人員和農民都能直接從農業科技的成果中得到利益。
2、增強對農產品的補貼強度。根據世界上很多國家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和世貿組織對扶持農產品的規定,大部分國家都對本國農業實行了各種不同的補貼方式。補貼力度直接影響產品市場的需求,間接影響農業市場的供給。中國農業補貼的強度也在逐年的提高。不過,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和中國農業發展的客觀情況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存在著巨大的提升空間。通過農業直補、降低農產品流通費用等方式來加大對農業的補貼,是中國實行的做法。隨著中國人口的持續增加、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消費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有著多元化的環境,農產品有著較大的供給壓力。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升農民務農積極性,必須增加各種補貼力度,這是客觀的趨勢,也是實現的路徑。
3、加快農業規模化經營。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入城市,為中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創造了條件。各個地區應結合自身實際的情況,在符合農民意願的基礎上,尋找和探索適合並具有有自身特色的農業規模化經營的方法推行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方式,也可採取先在某些地區試點的辦法,在該地區獲得一定的成績和認可後,再繼續推廣到其他的地區。通過規模化的農業經營方式,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完善健康的農業市場,促進中國農業的發展。
4、加大培養農業人才的力度。中國農業人才現有的數量和素質都不高,達不到中國農業發展所要求的標准。一方面要加強對偏遠地區以及貧困地區農村教育的建設,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文化水平;另一方面要也要加強建設,就是在各類高校、高等職業院校以及技工類學校多開設涉一部分與農業相關的學科專業,以達到培養高素質農業人才的目的。結合中國農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的需求作出決策,注重實踐和教學相結合,大力推廣農業人才與農業市場的合作,培養具有高素質和高文化的農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