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佛教產生的背景是什麼
佛教產生的社會背景總結如下:
佛教大約在公元前6—前5世紀產生於印度,相當於我國春秋時代,距今約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最早產生的世界宗教。
佛教產生的時代正是印度奴隸社會比較發達的時代。它是奴隸社會尖銳的階級矛盾,奴隸和奴隸主階級「同歸於盡」前夕的社會狀況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是印度復雜紛繁的文化現象相互撞擊、相互融合的產物。 古代印度,包括中國史籍中的「身毒」、「新頭」、「信度」、「天竺」等國,大體相當於整個南亞次大陸。
另方面,從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古代印度各地完成了向國家的過渡,進入所謂「列國」時期,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國家。各國之間不斷發生爭霸戰爭,戰亂加深了人民的災難,促使階級關系急劇變動和新思潮的出現。
從被統治階級到統治階級,整個社會都感到難以存在下去,各階級的人們都惶惶不安。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奴隸階級需要尋找精神上的安慰和寄託,而且奴隸主階級也需要探索解脫險境的道路。當時,統治階級中就有某些人看到前途的險惡,紛紛進入深山老林,逃避現實,尋求解脫之良方。
佛教基於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應運而生
(1)中國佛教如何產生的擴展閱讀:
佛教觀點
1、否定宿命論
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纖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
2、緣起論
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眾緣所生,就是無自性的,就是空的。佛教認為,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了,這樣的一種現象就是「空」。
那麼,什麼是因緣呢?因者是主要的條件,緣者是輔助的條件,主要的條件和輔助的條件都不具備的時候,就沒有事物的存在。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備主因和輔因。當因緣具備的時候,事物就存在;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
3、反對自殺
佛教認為人身難得。眾生在無量劫的輪回中,獲得人身的機會如「盲龜值木」,極為難得。對修學佛法來說,人身無八無暇、有十圓滿,是學習佛法最好的善緣條件。無論我們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追求世間的幸福生活,還是修學佛法,追求出世間的解脫利益,都要依靠這極為難得的寶貴人身。
4、反對末日邪說
末日傳言沒有任何佛教經典依據,佛教是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的宗教,佛教徒不應該輕易相信和傳播世界末日的說法。佛教宣稱每天都是好日子。
2. 佛的由來
佛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佛姓新稱喬達摩,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翻譯名義集:「佛陀(浮屠)。大論雲。秦言知者。法華文句一曰:「西竺言佛陀,此言覺者、知者,對迷名知,對愚名覺。「正如季羨林所說:「不知道」的對立面,就是「知道」。知道了,就是「大覺」,就是「佛」。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中,歷史最悠久的。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千餘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間經歷代高僧大德的弘揚提倡,許多帝王卿相、飽學之士也都加入這個行列,終於使佛教深入社會各個階層。
而佛教的哲理部分則與儒、道等相結合、相融會、相激盪,然後匯入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大海里,形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之一,為中華文化放射出燦爛輝煌的光芒。文化的內容極其廣泛,項目極其繁多,凡人類從野蠻進化到文明的一切總成績,都可以叫文化。
3. 佛教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是由誰傳入的
一、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切年代尚無定論,異說頗多,最廣泛的說法是東漢永平十年(67),漢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廣求佛像及經典,並迎請迦葉摩騰、竺法蘭等僧至洛陽,在洛陽建立第一座官辦寺廟——白馬寺,為我國寺院的發祥地;並於此寺完成我國最早傳譯的佛典《四十二章經》。
二、從南北朝開始中國佛教進入興盛發展階段。南北朝時佛教已遍布全國,出家、在家佛教徒數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陽伽藍記》記載洛陽城中寺廟鼎盛時達到1367所, 而北方的長安僧尼過萬,南方的建業(今南京)也有佛寺數百座。
三、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鼎盛之時。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對佛教等其它諸多宗教都採取寬容、保護政策。中國佛學逐步發展成熟。
四、封建社會後期,漢地佛教衰落,戒律廢弛,叢林破敗,僧人無知,迷信盛行。近代以來,在楊文會等一批佛教界有識之士的帶動下,佛教在各個方面得到一定的發展。
五、抗日戰爭時期大批愛國僧人如著名佛教社會活動家太虛大師積極支持抗戰,為爭取道義上和物質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廣為宣傳,佛教界還在戰地組織了僧侶救護隊,為爭取祖國自由獨立做出了應有貢獻。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漢傳佛教界首先與全國人民一道參加了土地改革運動,廢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其它各種剝削制度,佛教事業日益發展。
七、1952年11月成立了中國佛教協會籌備處,1953年(癸巳年)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成立,圓瑛法師當選會長,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復和落實,使中國佛教獲得新的發展。
(3)中國佛教如何產生的擴展閱讀
佛教觀點
一、否定宿命論
1、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
2、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纖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運不知善加維護,也會失卻墮落,所謂『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懼謹慎!
二、緣起論
1、《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又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眾緣所生,就是無自性的,就是空的。
2、佛教認為,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了,這樣的一種現象就是「空」。那麼,什麼是因緣呢?因者是主要的條件,緣者是輔助的條件,主要的條件和輔助的條件都不具備的時候,就沒有事物的存在。
3、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備主因和輔因。當因緣具備的時候,事物就存在;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
4、緣起論是般若思想的基礎。般若重視「緣起」。《佛說造塔功德經》里有一個偈語:「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5、今天,我們不論站在什麼立場上來看,這四句話都是對的,世界並不是神創造的,確實是由各種各樣的因緣、條件聚合而成的,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緣起」是我們理解般若思想的一個重點。
三、反對自殺
1、佛教認為人身難得。眾生在無量劫的輪回中,獲得人身的機會如「盲龜值木」,極為難得。對修學佛法來說,人身無八無暇、有十圓滿,是學習佛法最好的善緣條件。
2、無論我們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追求世間的幸福生活,還是修學佛法,追求出世間的解脫利益,都要依靠這極為難得的寶貴人身。
3、傳印會長指出,佛教既反對殺生,也反對自殺,更倡導護生。對自殺行為,佛陀有明確的呵責和禁止:「汝等愚痴,所作非法!豈不聞我所說慈忍護念眾生,而今雲何不憶此法?」並制定戒律:「若自殺身,得偷羅遮罪。」因此,所謂「自焚不違背教規教義」的說法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四、反對末日邪說
1、末日傳言沒有任何佛教經典依據,佛教是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的宗教,佛教徒不應該輕易相信和傳播世界末日的說法。佛教宣稱每天都是好日。
4. 佛教文化是如何在中國流傳開來的
佛教起源於印度,傳到中國也有將近2000年的歷史了,之所以佛教能在中國的影響這么大,這是因為它本土化的比較好,也符合當時封建社會的價值觀。
5. 中國佛教怎麼產生的
印度的禪【達摩】傳過來的
6. 佛教起源於什麼時候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5世紀。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名悉達多·喬達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佛陀示現涅槃後的數百年間,佛教傳遍印度次大陸,稱為原始佛教,這段時間稱為原始佛教時期。
(6)中國佛教如何產生的擴展閱讀:
佛教的派別:
1、南傳佛教:現代中國南傳佛教主要分布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思茅地區、臨滄地區、保山地區,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數群眾信仰南傳佛教。參見傣族佛教。
2、漢傳佛教: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切年代尚無定論,異說頗多,最廣泛的說法是東漢永平十年(67),漢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廣求佛像及經典,並迎請迦葉摩騰、竺法蘭等僧至洛陽,在洛陽建立第一座官辦寺廟——白馬寺,為我國寺院的發祥地。
3、藏傳佛教:主要流行於西藏、雲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省、自治區,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門巴族、珞巴族、土族群眾普遍信仰。
4、回鶻佛教: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西域、敦煌出土了為數極為豐富的古代回鶻文文獻,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佛教內容。這些文獻填補了歷史記載上的許多空白,為古代回鶻佛教、歷史、文學、語言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知的資料。
7. 中國佛教的歷史淵源
通過網路文庫查找可得http://wenku..com/view/61e440593b3567ec102d8ab1.html
《認識佛教》 著者: (釋)凈空著 出版社: 線裝書局 出版日期: 2010
公歷紀元前後,佛教開始由印度傳入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而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影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地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
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約在兩漢之際,佛教開始傳入漢地(約在公元紀元前後)。據文獻記載,佛像可能與此同時傳入。但在中國西部的新疆地區(古代稱之為西域),佛教和佛教藝術的傳人則更要早一些。印度的佛教藝術,經過中國的藝術家和民間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創造,形成了更具中國特點的佛教藝術,從而更容易在中國社會流傳和發展。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作為佛教徒供奉和禮拜的對象,因此佛像藝術的發展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隨著中國佛教的興衰而興衰,兩者之間的密切關系是顯而易見的。漢魏之際,佛教雖已傳入中原,可在史料中,關於佛像的記載卻極為鮮見。在出土的佛教文物中,有四川樂山崖墓的佛雕像、彭山崖墓內發現的陶制佛像,這些據考證都是漢代的作品。但是這時的佛教文物遺留下來的為數極少。東漢末年,下邳相笮融建造了一個規模宏大的佛教寺院,據說可容三千餘人,其中還安置了身穿錦綵衣物、銅質塗金的佛像,這是中國的造像立寺首次見於正史記載。
8. 中國的佛教起源是在什麼時候
中國佛教的起源:佛教初傳中國,有各種說法,其中比較古老而最負盛名者,當推後漢明帝的感夢求法說,據晉袁宏《後漢紀》的記錄:初,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項有日月光,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得無是乎!
於是遣使天竺,問其道術,而圖其形像焉。
此一說法被視為中國佛教的起源。
漢明帝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馬馱著經書到達洛陽。
在明帝的首肯之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國傳播。
當時中國的行政機關有八個,以寺為名,因考慮到陸續從印度趕來的僧人不便於長期居於外交部,於是在八部之外另設一個專門接待僧人的國賓館。
為紀念馱經而累死的白馬們,國賓館定名為白馬寺,這就是是中國寺廟的雛形。
為何世界上只有中國能夠接受並發揚佛教文化,這是因為漢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故。
佛教分小乘和大乘,可以說中國的儒家文化就是小乘的代表。
用一句儒家的話來解釋小乘和大乘,那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小乘,窮者也,反之,即大乘。
還有儒家的禮義仁智信和佛教的五戒殺盜淫妄酒也有邏輯上的聯系。
失禮則倫常皆失,是為邪淫;無智則常鋌而走險,是為偷盜;少仁則邪念動,是為殺孽;無信則借醉消憂,是為飲酒;不義則語無定數,是為妄語。
最初的佛教弟子被禁止吃的的只是葷(讀熏,佛教的腥才是我們所指的葷),就是指蔥、韭菜、大蒜等有氣味的菜。
當時佛教沒有嚴格要求禁止吃肉,只要所吃的動物並非因你而死。
到市場點殺活雞就是犯殺生戒,這就好比買兇殺人,判得最重的是買方,余者只是分紅。
關於後來為什麼僧人不得吃肉,有兩個說法,都和南北朝的梁武帝蕭衍有直接關系。
一,蕭衍及其信奉佛教,他老人家自己吃長素,於是下了聖旨,天下所有佛門弟子皆不準吃肉;第二,蕭衍讀罷佛經,認為要解決殺生問題,就得從根本上下手,都不吃肉了自然就無人殺生了,於是禁肉。
漢傳佛教(大乘佛教) 傳入中國漢族地區的佛教,經過長期的經典傳譯、講習、融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從而形成具有民族特點的各種學派和宗派;並外傳朝鮮、日本和越南。
佛教傳入中國漢地年代,學術界尚無定論。
古代漢文史籍中,有秦始皇時沙門室利防等18人到中國的記載。
據《善見律毗婆沙》記述,在阿育王時代,佛教第三次結集後,曾派大德摩訶勒棄多至臾那世界(原註:漢地);派末世摩至雪山邊國。
西藏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稱達摩阿育王時,高僧善見至大支那弘法。
南璺佛教史書則稱派末世摩至支那。
以上這些布教活動因無譯述遺跡傳世,無法證實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俗稱喇嘛數)。
10世紀後半期形成。
13世紀中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
佛教何時傳入西藏,說法不一,但正式傳入西藏,應在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執政時期。
此時,西藏正式被統一,並且創立了統一的藏文字,為了加強和穩固統一的政權,松贊干布對佛教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及支持,先後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唐朝文成公主。
二位公主皆來自佛教盛行的國家,她們在進藏的同時,帶來了大批的佛經和佛像。
期間從內地及西域陸續來了一批佛教僧人傳播佛法。
南傳佛教(小乘佛教) 雲南傣族等少數民族佛教,屬巴利語系,亦即南傳的上座部佛教,它和北傳的小乘佛教在教義、學說上都有不同的發展而各具特色。
中國漢文大藏經中關於北傳小乘的經律、論三藏都有比較完備的譯本。
高僧法顯曾到師子國(今斯里蘭卡)抄寫經律,但所攜回譯出的《雜阿含經》原本是否為巴利語已不可考。
南朝齊永明七年(489)譯出的《善見律毗婆沙》和梁天監十四年(515)譯出的《解脫道論》則出於南傳。
中國律宗奉行的法藏部《四分律》也和南傳同一系統。
律宗解釋律義即常引《善見律毗婆沙》之說。
中國出家尼眾的得戒最初也由師子國比丘尼鐵薩羅等十餘人前來傳授。
故漢地戒律與南傳有很深淵源。
在教義方面也有很多共同的內容。
在南傳三藏中《小部》的《本行藏》即集錄各種波羅蜜行的事亦,承認佛道不與聲聞道共,為大乘理論之先河。
尤其主張 心性本凈,為客塵染的思想,也符合南天竺一乘宗的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的初期禪宗根本思想。
近代研究發現,達摩的壁觀,可能與南傳定學從地遍處入手應用地色曼茶羅有關。
由此可見,南傳巴利語系佛教與漢傳大乘佛教具有深厚錯綜的關系。
南傳巴利語繫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征的約在7世紀中由緬甸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
最初未立塔寺,經典亦只口耳相傳。
約在11世紀前後,因戰事波及,人員逃散,佛教也隨之消失。
戰事平息後,佛教由勐潤(今泰國清邊一帶)經緬甸景棟傳西雙版納,並隨之傳入泰潤文書寫的佛經。
這就是現在傣族地區的潤派佛教。
此外,另有緬甸擺庄派佛教傳入德宏州等地。
至南宋景炎二年(1277)傣文創制後始有刻寫貝葉經文。
明隆慶三年(1569),緬甸金蓮公主嫁與第十九代宣慰使刀應勐時,緬甸國王派僧團攜三藏典籍及佛像隨來傳教。
最初在景洪地區興建大批塔寺,不低度緬僧雙將佛教傳至德宏、耿馬、孟連等地,爾後上座部佛教就盛行於這些地區的傣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