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盤點史上4大外交家,其中三位有滅國之功,但有一位死後屍骨無存嗎
漢朝:班超
其實不然,李鴻章一生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尤其是在甲午戰爭後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時,日本只要李鴻章來談判,其他的人來一概不談。後世關於李鴻章談判的正面和負面的評價有很多,就不過多評價了,反正在李鴻章死了數十年後,他的墳被刨,穿著黃馬褂的遺體原本保存完好,結果被群眾掛在拖拉機後面遊街,直至屍骨無存。
B. 公理戰勝牌坊的銘文附錄
克林德牌坊原來的銘文在「保衛和平」坊上已看不見了,當時的銘文究竟是什麼內容呢?各種材料的記載均有不同。
在德國檔案中保存的一種文本為:「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德國欽使男爵克林德,在此被害殞命,故此碑系中國皇帝所敕建者,以永彰欽使之名,以表皇帝惡惡之意,不特追其既往,且期昭戒來茲。欽此。」
碑的另一面文字為:「恭識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曰被兇手陷害殞命之大德國欽差大臣內大臣克林德敕建神道碑。」(註:《德國外交檔案》,編號V174,第23頁。)此外,德國檔案中還保留了修建克林德碑的設計圖案等各種史料。
中國教科書上的版本為:「克林德碑」碑文:「德國使臣男爵克林德,駐華以來,辦理交涉,朕甚倚任。乃光緒二十六年五月拳匪作亂,該使臣於是月二十四日遇害,朕甚悼焉。特於死事地方,敕建石坊,以彰令名,並表朕旌善惡惡之意。凡我臣民,其各懲前毖後,無忘朕命。」 此版本與西總布胡同展覽時刊出的碑文拓片的照片一致,比較可信。
C. 有誰知道在德國的知名華人或者在中國的德國人
關愚謙先生,北京人,1931年生於廣州,長於上海,現居於德國漢堡和上海兩地。關先生為名將關天培之後。父親和周恩來同為留法同學。年輕時做過俄文翻譯,在外事部門工作,多次有機會見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也曾被發配到青海勞動改造五年。文革時利用職便逃亡埃及開羅,最後輾轉至德國。1972年獲德國漢堡大學語言學碩士學位,1977年獲文學博士學位,當年開始在漢堡大學任教至退休。關先生還同時兼任中國浙江大學教授、歐洲華人學會理事長以及香港《信報》、新加坡《聯合早報》、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的專欄作家,迄今出版著作十多部。曾多次接受媒體專訪,如,人民網強國論壇,鳳凰衛視《魯豫有約》等。
關夫人Petra Häring-Kuan, 生於 1950, 於1970 在漢堡認識了關先生。之後她放棄了學醫的打算轉而學習漢學,對中國文學和中醫都有深入的研究。今天她和關先生一起在上海和漢堡兩地從事寫作和翻譯工作。
他們主要作品:
關愚謙自傳《 浪:一個「叛國者」的人生傳奇》,德文版Mein Leben unter zwei Himmeln. Eine Lebensgeschichte zwischen Shanghai und Hamburg(Scherz Verlag 2001)
Petra Häring-Kuan,Meine chinesische Familie. Dreißig Jahre Wandel in China (Scherz Verlag 2004),小說Chinesisch für Anfänger (Fischer Verlag 2007)
合著:Eine Gebrauchsanweisung für das Reich der Mitte (Fischer Verlag 2006)
D. 外國使臣有哪些國家的人
中國歷史上的最大的一次閱兵,嚇跪了無數外國使臣
閱兵是向外界展示國家軍事實力的一種重要的方式,通過閱兵震懾外國的勢力,來保衛自己的國家和平。這是一種之分有效的方式,這樣的閱兵能夠向外界展示自己的肌肉,又不至於兩國陷入戰爭的局面。不戰而屈人之兵,閱兵會讓許多的敵對勢力害怕而停止敵對的行為。不只是現代的國家閱兵,閱兵這個傳統從古代就有,畢竟一個軍隊的好壞在和平的時候只能通過閱兵的形式展現出來。而且實戰化的閱兵還能夠提高自己的軍事實力,在演練中找到軍隊的不足之處。
說起我國古代的最大規模的一次閱兵當指明朝,明成祖朱棣靠著自己的軍事實力奪得了皇位。但是一個國家的皇帝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奪得皇位之後,很難得到別人的承認,比如明成祖就曾經滅了方孝孺一家十族。但是朱棣要向天下人展示的是自己的明君形象,朱棣先後滅安南,也就是越南。派遣鄭和下西洋,展示國威。又派人編撰《永樂大典》,就是為了塑造自己的明君形象。朱棣在永樂年間造就了一個盛世,永樂盛世。但是朱棣和自己的父親朱元璋一樣都是戰爭狂人,朱元璋主要是因為自己需要兵馬打天下。
朱棣主要就是一直守在北平。反正兩個人都是不喜歡吃虧的主。但是朱棣同時和中國的傳統一樣奉行和平共處的決策。這就非常可怕了,一個巨人還不喜歡打架,這就會導致大家十分的喜歡他。永樂十九年,在明朝的京師聚集了27個國家之多的外國使臣。明成祖決定嚇唬一下其中有些蠢蠢欲動的國家,於是調集十萬的重兵在北京附近開展了一場大閱兵,並且進行了實戰演練。
E. 二戰中國軍官去德國學習的有哪些
何澤慧(錢三強夫人),她提到在德國留學(1936-1940年在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學校當研究生),學核物理蔣緯國在德國留學,並參加了德軍(1934年入東吳大學理學院及文學院,1936年赴德學習軍事。翌年服役於德國九十八山嶽兵團,曾隨德軍參加德奧合並及出兵捷克蘇台德區兩次戰役。1938年入慕尼黑軍校步兵科深造。蔣將自己的長子派往蘇聯,又把次子派往德國,做足了兩手准備)。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07299.shtml 參考
F. 中國名人愛國小故事簡短,150字左右
1,楊靖宇獻身抗日的故事
民族抗日英雄楊靖宇曾擔任「南滿抗日聯軍」司令,從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場獻身為止。在艱苦征戰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擊日寇。面對敵人的重兵圍剿,楊靖宇率部頑強戰斗,使敵人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終日。日酋對他又怕又恨,調集重兵圍困。
有人勸楊靖宇投降,他斬釘截鐵地說:「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後,彈盡糧絕,楊靖宇在打完最後一顆子彈後壯烈犧牲。敵人殘忍地用刺刀剖開他的肚子,楊靖宇肚裡沒有一粒米,有的只是樹皮、草根和棉絮。
2,李商隱少時很愛國
李商隱年少有為,而且關心國家大事,目睹唐朝國運衰微,憂心如焚,在事業上更有遠大抱負。13歲那年,他看到朝綱不振,君臣昏庸,就寫了一首《富平少侯》詩。
詩中寫一個富平少侯張放,13歲就承襲侯爵之位,身居尊位,驕奢豪侈,醉生夢死,不憂國事。實際上並無其人,只不過是李商隱杜撰假託的人物。
3,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辭拒絕了敵人的勸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地說:「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
臨刑前,監斬官湊近說:「文丞相,你現在改變主意,不但可免一死,還依然可當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還說什麼鬼話!」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義了,給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氣歌》。
4,辛棄疾憂國憂民
辛棄疾曾寫《美芹十論》獻給宋孝宗。論文前三篇詳細分析了北方人民對女真統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統治集團內部的尖銳矛盾。後七篇就南宋方面應如何充實國力,積極准備,及時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規劃。但是當時宋金議和剛確定,朝廷沒有採納他的建議。
5,陳天華遙寄血書
革命家陳天華,在日本留學時,聽見沙俄軍隊吞占滿洲,敗北沒有能力的清*又要同沙俄私訂喪權辱國公約的動靜後,他悲忿欲絕,當即在留學生中召開拒俄大會,組織拒俄義勇軍,籌辦回國入戰。
回到宿舍後,咬破本身手指頭,以血指書寫救國血書,在血書里陳述亡國的悲慘,當亡國奴的酸楚,鼓動同胞起來戰斗,他連著寫了幾十張,終因流血過多而暈倒,可嘴裡還在不停地咸:「救國!救國!」
G. 歷史上在中國當過官的外國人有哪些
1. 自1579年(明萬曆七年)起,西方傳教士不斷來到中國。到了公元1636年(崇禎九年),全國信教者已達三萬八千多人,至公元1683年(清康熙二年),信徒幾近廿萬。
這些傳教士學識精博,他們利用西方的科學技術來取信於中國官民,把傳播西方科學文化知識與傳教給合起來,既有利於他們的傳教事業,也為東西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貢獻。
2. 明末清初來華的傳教士很多,著名的有艾儒略、湯若望、南懷仁等,其中對東西文化交流有重大貢獻者,首推義大利人利瑪竇。他到中國後,先居澳門。公元1583年(萬曆十一年)到廣東肇慶,並留居了十五年。這期間,他學習華語,翻譯西方數學、地理等書籍,並遵守中國習俗,甚至留發蓄須,一如中國儒者。
3. 其後於公元1601年至北京,向萬曆進貢方物,並上「陳情表」,表述自己對中華文化之仰慕,以及對天文地理素有研究的情況。自此他定居北京,開始介紹西學、傳教及將中國【四書】等經典翻譯成西文。公元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利瑪竇病歿於北京,終年58歲,欽賜葬於北京城外。朝廷為其立之墓碑稱贊他是「彬彬大雅君子」。
4. 清朝初年,由於歐洲教皇嚴禁中國教徒尊孔祭祖,而清廷又懷疑外國傳教士參與反清之活動,遂決定禁教。公元1723年(雍正元年),規定除在北京供官職外,其餘傳教士均逐出中國,並嚴禁百姓信教。清廷禁教,傳教士在華活動因而中斷,東西文化交流也隨之停止。
中國科技之發展:
西方科技傳入中國
歐洲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後,基督教各教派為了競爭勢力,積極擴張海外教區,中國成為傳教士的重要目標。西元1582年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來華,成為近世傳教士東來的里程碑。利瑪竇以儒生姿態與中國士人交往,大獲好感。西方的學術、科技藉由這些傳教士的引介,漸為中國士大夫所知曉。其中明末徐光啟與李之藻因利瑪竇而改信天主教,並與利瑪竇合作,翻譯西方的科學著作。徐光啟和利瑪竇所譯的《幾何原本》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Euclid,約西元前4世紀)編著的。今天我們所用的數學術語許多是源自此書。李之藻則與利瑪竇合譯《同文算指》。
受西方數學的影響,徐光啟特別強調「理論」的重要,清楚的看出了傳統中國數學的缺失,即傳統的數學著作強調難題的解法,而不發展理論,徐光啟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強調要以數學作為科學技術的基礎。
晚明科學的復興
明代的前期與中期,科技研究呈現停滯。但到了晚明,中國學者又有了一番新的作為,最為人所稱道的科學著作如宋應星《天工開物》、李時珍《本草綱目》。
這本撰於西元1637年的《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本有關農業與手工業生產的網路全書,附有二百多幅工藝流程插圖,生動的反映了在晚明時期極有活力的工匠傳統。【天工開物插畫】這本書不只是工藝技術的分析介紹,宋應星更企圖以「氣」的哲學說明這些工藝技術。
李時珍是一位名醫,他有感於當時葯學書籍的錯誤,造成吃錯葯的現象,而且從宋代以來新葯頻出,因此李時珍決定編修一本新的葯學書。結果這部《本草綱目》共收葯物1892種,醫方11096則,插圖1160幅,成為此後的醫學經典。除了醫學上的成就外,《本草綱目》也包含生物學的知識,尤其探討了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以及遺傳與相關變異的現象。在約三百年以後當達爾文(C. Darwin)在建立他的演化論時,在《本草綱目》一書中找到了生物變異的歷史依據。
清代西方科學的傳入與中挫
明末以來,中國學者對於西學的態度大體而言是開放的。康熙時期進行歷法改革,一些中國官員大肆抨擊西洋歷法,康熙皇帝深感朝廷的中國官員中竟然無人理解天文數學,故自行發憤圖強,研習西方科學,如代數、幾何、生物、物理等。並命官員編修《數理精蘊》一書,嘗試融合會通中西學術。
此外如王錫闡(1628~1682A.D.)與梅文鼎(1633~1721A.D.)都是融合中西方科學的傑出學者。王錫闡在西方天文學的知識基礎上,提出行星繞日的一套理論解釋。梅文鼎則會通中西數學,建立此後中國自主發展數學的根基。
雍正皇帝上台後(1723A.D.),禁止基督教的傳教活動,教士被下令出境,西學的傳入也因此中斷。一直到鴉片戰爭後,西方科學才在戰船火炮的護送下再次進入中國,這也引發近代以來中國人對於西方科技的復雜感情。
西學第二次傳入中國
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洋務運動起,中國開始大量翻譯西方數學,在這個時期,著名數學家李善蘭、華蘅芳執筆翻譯了一批著作。由於洋務運動的關系,國家也開始制度化的推動西方數學教育,洋式學堂成為數學教育的基地,1862年北京同文館的設立是一里程碑,1866年增置算學館,召收學生。1903年清朝頒布「奏定章程」,自初等小學堂(7歲入學,5年畢業)起即有數學課程,大學堂(約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分為六門(門相當於現在的系),其中數學為一門。1905年廢止科舉考試,欲進公職者的捷徑是進入西式學堂。民國初年以後,開始實施新學制,數學已成為全體學生必讀的科目。自1920年代起,中國的數學家在吸收消化西方數學之後,已能夠自主的在此領域上求取表現。
其他如西方物理學、化學、天文學也在十九世紀中期傳入中國。如李善蘭將牛頓(I. Newton)力學三大定律第一次介紹到中國。徐壽有系統介紹西方化學。李善蘭與人合譯的《談天》一書有系統的介紹了當時西方的天文學,於是一套建立在牛頓力學體繫上的西方近代天文學知識在中國紮根。西方醫學也伴隨著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教會在開設醫院的同時,也都在醫院附設學校。1854年美國人嘉約翰(J. G. Karr)夫婦在廣州設立博醫局,一般認為這是西方醫學中國的開端。1865年中國人自己在同文館中設立醫學科。然而,與數學、物理、化學不同,西方醫學始終沒有取代中國傳統醫學。民國初年以來,一些激烈的改革者因信仰西方科學,曾主張取締中醫,如民國三年北洋政府的教育總長汪大燮。這場中西醫的優劣論爭,至今余火未熄。
西學東傳對中國之影響:
1. 宗教傳播:
傳教士來華,宣揚基督教義,天主教在中國日漸流行,信�日多。
2. 翻譯:
在西學刺激下,中國學者多譯西籍,介紹西方科技文化,蔚然成風。
3. 考據學:
西方邏輯學傳入,學者以客觀態度研究學術,整理古籍,分許真偽,有助清代考據學之興起。
4. 科學研究:
西方科學傳入,以其具富國強兵及改善民生之價值,開關自然科學研究之領域。
圖為-由南懷仁製造赤道經緯儀
西方傳教士東來的背景:
新航路之發現:
公元1486年,葡萄牙人狄亞士發現非洲好望角,其後,葡人伽馬繞好望角,橫渡印度洋而達印度,因而激發歐人東來之興趣。
宗教改革:
公元1517年,歐洲發生基督教宗教革命,分裂為新舊兩派。舊派失去原有西北歐之全部教區,其教士為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乃紛紛向海外發展,以廣傳其教,其中以「耶穌會」之傳布最力。
思考題:
為甚麼明末清初期間天主教未能在中國本土發展? 試加以說明。
明末清初傳教士之東來
元代時基督教一度很興盛,明清之際,許多耶穌會教士來華傳教,造成了一次西學東傳的高潮,西洋的科學技術,一新國人耳目,為中西文化交流,帶來了深遠之影響。
赫德
赫德 (Robert Mart,1835—1911) 英國人,生於北愛爾蘭。字鷺賓。1853年,於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畢業後入英國外交部。1854年奉派來華。初在香港,為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署翻譯學生,後調任寧波領事館副翻譯。1858年轉任廣州領事館副翻譯,並充當英法聯軍佔領廣州時「三人委員會」的秘書。1859年任廣州海關副稅務司。1861年曾代理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職。1863年9月任上海稅務司。同年11月繼李泰國為中國海關總稅務司。上任後,制定並推行一套由外國人管理中國海關的制度,從而控制中國的財政收入,干涉中國的內政、外交,擴展列強特別是英國的侵略勢力。1867年支持美國人蒲安臣擔任中國使臣,出使歐美各國。1876年訂立《煙台條約》時,擔任李鴻章的助理,配合英國公使威妥瑪的訛詐活動。中法戰爭期間,暗助法國侵略者,策動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巴特納簽訂《中法新約》。1901年支持列強脅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1908年請假回國,至死始卸任。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長達48年之久,是英帝國主義侵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這些從秦國來」:中國論集》。1975年費正清等還編輯出版了《總稅務司在北京: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致金登干書簡(1868—1907)》。
南懷仁曾在明清兩朝先後出任欽天監等官職,主管歷法的修訂。
H. 中國現在有幾個德國的領事館,分別位於哪裡
德國領事館有3個,位於國內的廣州,上海,成都
大使館在在北京
I. 古代中國出使德國的外交官手持的符是什麼
出使德國?這個好像只是近代的事不是古代也沒聽說除了護照憑證之外要拿什麼。。。
好吧,古代中國使節出使他國,要手持「節」「符節」又叫「節杖」,節是一種權力和身份象徵,代表國家尊嚴和使節自己的尊嚴,也是使命的象徵,皇帝交給你一項使命就會給你一道詔書一根節杖,當你完成使命的時候就必須交還節杖。皇帝節杖相當於當時的「尚方寶劍」,節的形狀多變,一般是一根棍子頂著一個鑲著裘皮毛邊的倒碗型造型,也有彎首牧杖造型的杖首掛著一串這種鑲毛邊的小倒碗。。。西漢蘇武出使被匈奴扣留之後就手持節杖放羊,期間手不離杖,等他回來交還節杖的時候上面的浮雕磨平了、毛皮鑲邊也掉光了,守護了他作為一個使臣的尊嚴和使命也守護了漢庭、汗皇的至高尊嚴
J. 1896年,73歲的李鴻章出訪西歐德國,見到了什麼,讓他仰天長嘆
李鴻章到了德國,參觀了德國的兵工廠,他發現德國的工業非常強大。德國製造武器的水平也讓李鴻章很驚訝。德國皇帝還帶李鴻章檢閱了自己的部隊,李鴻章發現德國的軍隊軍紀嚴明,裝備精良。與德國相比中國落後的太多了,也許這就是工業革命給德國帶來的機遇,中國沒有趕上這樣的好時機。
德國皇帝帶著李鴻章檢閱德國軍隊的時候,李鴻章曾經感慨如果中國的軍隊像德國一樣強悍,那麼甲午戰爭中中國也就不會失敗,李鴻章非常羨慕德國軍隊。一場德國之行也讓李鴻章深刻地認識到了清朝內政的腐敗,他知道他在短時間內也改變不了中國現狀,只能仰天長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