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叫平頭老百姓,總是這么說,有什麼起源嗎
說通俗點,老百姓就是普通的平民大眾,也就是公民。呵呵。。。今天的說法吧。
下面的解釋比較專業:
1,「老百姓」這是中國人(漢人)常常掛在嘴邊的自稱。在戰國以前的時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這個字,分開來就是「女」、「生」,什麼樣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個什麼地方生的)兒子,就得了一個相應的姓。相傳黃帝的母親是住在姬水邊上的,所以黃帝就姓姬;舜的母親是住在姚虛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時候,子並不跟著父親姓,比如黃帝,就給他的後代分別賜了12個不同的姓。所以那時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貴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媽媽在哪裡住的,老祖宗又無權無勢,夠不上稱「百姓」,只能說是「黎民」,或者被稱為「庶民」。
到戰國時代以後,在貴族和奴隸之間出現了一個既不是貴族(可能祖上是貴族後來沒落了)也不是奴隸(可能祖上是奴隸,後來被主子給放生了)的一個階級,他們的人數慢慢地比貴族和奴隸還多了起來。所以,「百姓」們來,因為他們也有姓,所以「百姓」和「黎民」或「庶民」就變成一回事了,書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詞語。
因為「黎」字也有年紀大的意思,國人(在此主要指漢人)看來,是大的佔便宜的,(比如做人的「老子」、「老爺」、「老祖宗」,或者「老闆」,不都是很佔便宜的嗎?)所以,百姓們就自稱「老百姓」,算是天天在官老爺面前自稱小民的一點點補償。但在白紙黑字的古書中,從來沒有在「百姓」前面還加個「老」字的。只是不能寫書的「庶民」們不知從哪朝哪代起「老百姓、老百姓」地叫到了今天,「老百姓」也只能在老百姓之間才敢說的。
2.老百姓這個詞是從封建時代流傳下來的.從字面理解的話應該就是"百家姓",應該泛指一切人,但在封建時代則對應於皇室成員,也就是"皇姓".後引申意義為草民,就是除卻皇家和士大夫都算老百姓.晉朝時期曾有民間土地主為自己身份底下而發起的抗爭運動,就是沒有功名和家傳淵源的新生富豪要求改變其與普通平民的一致地位.可見古代"士子"與"庶民"間巨大的社會地位差異.
現在,或者是解放以後應該講,所有人都是老百姓,這應該是解放的目的之一.當時的領導也曾反復強調,幹部並不享有特權.當時流行的說法用以區分黨政幹部與平民的區別,叫那些沒有黨派,沒有職務的人為群眾.更多的是一個政治概念和區分.現在很多情況下,領導幹部運用老百姓一詞,
有很多的意味使人感覺另有含義.你大概所指的就是這些.現在,還是有特權思想\官本位的存在,以至於企業管理層,商界精英,文體明星等等都好象已經不是"老百姓",而是身份特殊,在某個方面享有特權的人了.這在現實中也的確存在.於是,老百姓一詞有了地位的含義.一些領導幹部在運用時,自覺不自覺的將自己脫離於老百姓概念.從"為人民服務"的角度講,是不恰當的.如果作為政治身份的區別,則另當別論.
在西方資產階級革命中,強調了"天賦人權",所有人都平等的享有一個平等的稱呼叫"公民",在理論上講公民權利不因為個人是總統或農民而有差異.實際中存在的貧富\種族等差異造成的等級差別,另當別論.
所以,你的問題很有意義的一點就是,中國語言含義豐富,有時比較模糊,後面的潛台詞另人回味.有一天,沒有人再以老百姓一詞來特指沒權沒錢的人,中國的社會就發展到新階段了.人民的權利也就可以充分的實現了.社會就真的和諧了.
㈡ 中國人怎麼都是皇帝的新裝裡面人雲亦雲隨波逐流的老百姓啊
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是沒有自知的,沒有獨立人格的,長大了你就習慣了,高智商人群只佔小部分
㈢ 百姓和老百姓有什麼區別
「老百姓」這個稱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和聽到,它的意思是指芸芸眾生,比如人們經常說的「我們老百姓」、「我一個小老百姓」(記得「文革」中陳伯達也矯情地說過他自己是「小小老百姓」)等等,和它相近的名詞,還有平民、人民。與「老百姓」同出淵源的是「草民」或「庶民」這些概念,嚴格說來,「老百姓」、「草民」、「庶民」這些概念都是封建時代的產物,也即封建社會「官民」、「臣民」統治秩序下的話語。「草民」觀念更是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存在因而封建意識也長期遺存的產物,它表述的是無助和自甘平凡(雖然不失為一種妥帖的人生觀),它比「老百姓」所體現出的觀念更退步。 百姓是各種姓的統稱,現只代表人民。
㈣ 「老百姓」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老百姓」這是中國人(漢人)常常掛在嘴邊的自稱。在戰國以前的時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這個字,分開來就是「女」、「生」,什麼樣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個什麼地方生的)兒子,就得了一個相應的姓。相傳黃帝的母親是住在姬水邊上的,所以黃帝就姓姬;舜的母親是住在姚虛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時候,子並不跟著父親姓,比如黃帝,就給他的後代分別賜了12個不同的姓。所以那時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貴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媽媽在哪裡住的,老祖宗又無權無勢,夠不上稱「百姓」,只能說是「黎民」,或者被稱為「庶民」。
到戰國時代以後,在貴族和奴隸之間出現了一個既不是貴族(可能祖上是貴族後來沒落了)也不是奴隸(可能祖上是奴隸,後來被主子給放生了)的一個階級,他們的人數慢慢地比貴族和奴隸還多了起來。所以,「百姓」們來,因為他們也有姓,所以「百姓」和「黎民」或「庶民」就變成一回事了,書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詞語。
因為「黎」字也有年紀大的意思,國人(在此主要指漢人)看來,是大的佔便宜的,(比如做人的「老子」、「老爺」、「老祖宗」,或者「老闆」,不都是很佔便宜的嗎?)所以,百姓們就自稱「老百姓」,算是天天在官老爺面前自稱小民的一點點補償。但在白紙黑字的古書中,從來沒有在「百姓」前面還加個「老」字的。只是不能寫書的「庶民」們不知從哪朝哪代起「老百姓、老百姓」地叫到了今天,「老百姓」也只能在老百姓之間才敢說的。
㈤ 如果沒有中國老百姓,外國人或者有錢人會不會滅絕不是很多中國人都去國外消費嗎
你想多了 非但不會滅絕 他們活的會更好,首先滅絕的是中國猿類 然後中國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沿海就歸了外國人,他們可不會做那麼多斷子絕孫的事,也不會到處打漏井旱井幾十米深 往裡灌屎 為了自己方便 污染地下水
㈥ 清朝雖然有盛世,但百姓還是沒有什麼進步的,這是為什麼
清朝是滿族人的統治,而滿族人等級劃分特別嚴格,八旗是清朝的貴族。清朝統治的時候漢族人的地位是很低的,很多重要的崗位是不讓漢族人做的。
但是漢族人是人口基數最大的,又得不到重視,自然很多時候不得民心。清朝的時候一直延續男耕女織耕作制度,老百姓的生活一直是自給自足,不注重科技的發展土地特別集中,國家一直不能進步發展,老百姓的生活也不富裕,男耕女織的耕作制度不改變老百姓的生活一直不能改變。
清朝一直閉關鎖國,認為自己很強大,齒於外交,但是事實上在西方國家眼裡大清朝非常的落後而且非常的軟弱,在外國都在工業革命和發展科技的時候,清朝的統治者還在自己強大繁榮的美夢中。
當西方國家打到大清的時候他們才知道當時的大清已經和西方國家差的天壤之別,也簽訂了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老百姓的生活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其實清朝的繁榮一直都是假象,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根本不能給百姓富裕的生活,如果遇上天災老百姓連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證,困難的家庭甚至販賣兒女,老百姓衣不裹體。
㈦ 中國老百姓為什麼那麼冷漠和麻木
社會腐敗,收入分配不公,貧富差距過大,缺少公平正義,以及做了好事不得好報,都會挫傷人們的積極性,從而導致人們變得冷漠和麻木。說到底根子在為政者身上!
㈧ 國外發達國家各行各業都是民營化多的嗎為什麼我們國家還所謂的「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可是老百姓都沒有
所謂的公有制經濟為主體應該是指以石油,電力等經濟為主體。中國人太多,再大的利益分下來,有不了多少。
㈨ 中國幾千年為什麼都是弱民思想,而沒有強民思想
因為古代大一統的思想,所以提倡弱民思想,這樣才能更好的通知天下,如果大家都提倡強民思想,那就不好管理。
㈩ 為什麼中國老百姓有錢也不願意花錢
老百姓不願意花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和收入結構有關系,和社會領域的制度安排有關系。
一、首先,子女教育、醫療、住房,這三項支出在消費結構中的比重非常大,預期風險不穩定。也就是說隨著家庭收入的增長,你越來越不知道未來你的子女教育要花多少錢,看病時你個人要拿多少錢,要拿多少錢出來買房子。這就促成了整個社會非常高的強烈儲蓄的願望,大量的錢要儲存著,以規避家庭未來的生活風險。
二.是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收入的結構存在問題。經濟理論認為,家庭消費比率隨著收入的增長遞減,收入越高的家庭消費率越低,收入越低的家庭消費率越高。
三.是階層認識上的差異,中國對中層的認同偏低。其他一些國家,大部分居民認為自己屬於中層,無論客觀上收入差距比較大的國家,還是像巴西、美國,或者像法國、日本等收入差距相對小的國家,居民主觀感受認為自己屬於中層的,大概佔到60%左右。但在中國,認為自己屬於中層的只有40%左右,遠遠低於其他國家,甚至低於印度十幾個百分點。
四.是人口老齡化加劇。20幾年前我們人口還是一個比較標準的金字塔形狀,最上面是100歲,最下面是0歲,越年輕的人口越多。2010年是最標準的人口紅利時代,老人和小孩少,勞動力年齡人口最多,大量勞動力的低成本供給,造成我們經濟上的輝煌。這個時代就是掙錢的人比例越來越少,你需要撫養的人越來越多,是一個非常大的經濟增長的挑戰。
五、是村民收入偏低。我們的農民很難靠土地收益就能夠獲得一個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這是我們農村的一個困境。